春季適合馬鈴薯生長的時期較短,一般會提前播種,很多農戶在3月中上旬就已經播種完畢了。很多農戶放鬆了田間管理,導致馬鈴薯在收穫時產量很低。那麼種植馬鈴薯播種後如何進行田間管理呢?
一、苗期管理
1、科學放苗
春季馬鈴薯覆蓋地膜有利於保溫保墒,在幼苗長出1~2片葉,沒有寒潮來臨時,就可以進行放苗了。放苗要遵循放大不放小,放綠不放黃的原則,一般選擇在晴天上午10時以前和下午16時以後破膜,陰天可全天放苗。
放苗的方法是對準幼苗的地方將地膜劃破一個口,把苗引出膜外,然後用土蓋住周圍地膜,以利於保溫保墒。
2、查苗補苗
放苗後要做好出苗後的查苗、補苗工作,以免因缺苗出造成減產。補苗工作可以在間苗工作後進行,這樣拔出的多餘苗即可作為補苗用。補苗時要將幼苗大部埋入土中,僅留頂梢2葉片,如果天氣乾旱時,可以坐水栽苗,可提高成活率,在陰雨天前補苗成活率更高。
補苗不宜過晚,如果苗齡過大,則會導致補栽後緩苗的時間長,影響產量。在苗齊、苗全後要澆齊苗水,澆水時要小水慢灌,防止大水漫壟,使苗期的土壤含水量保持在85%左右即可。
二、結薯期管理
1、澆水
馬鈴薯在結薯期需水量大, 一般在初花、盛花、終花澆三次水。此時氣溫開始逐漸的升高,土壤中的水分的蒸發量大,而且這個階段薯塊開始迅速的膨大,對水分的需求量變大。如果馬鈴薯缺水,會出現塊莖停止生長的現象,並且還易造成畸形薯,嚴重影響產量和品質。
因此必須要增加澆水量,始終保持土壤溼潤的狀態,一般每隔7天就需要澆1次水,連續澆2~3次。澆水時要遵循小水勤澆的原則,水不要漫過壟頂,保持壟內的通透性。收穫前10天停止澆水。
2、追肥
在馬鈴薯開花之後一般是不進行根部追肥的,特別是不能在根際追施氮肥,否則施肥不當造成莖葉徒長,阻礙塊莖的形成、延遲發育,易產生小薯和畸形薯,乾物質含量降低,易感晚疫病和瘡痂病。
在現蕾開花期葉面肥可噴施磷酸二氫鉀1~2次,以補充磷肥、鉀肥以及微量元素,當花蕾已形成時,花序抽出時,應及時摘除,以減少養分消耗,改變養分分配,促進薯塊增大。若出現缺氮現象,可增加100~150克尿素噴施。
3、控制旺長
很多農戶因為種植密度過大,偏施氮肥,會出現只長秧不結薯的問題。為了控制旺長,在田間管理時,除控制水肥供給外,可以使用控旺劑調節地上部與地下部生長量促進結薯。控旺劑一般用多效唑或者矮壯素。
馬鈴薯的生長特點是地上莖葉和地下塊莖同時生長,為了達到高產目的,應控氮,重鉀,補磷,控上促下,保證產量。因此,做好每一個環節的管理,為馬鈴薯高產打下基礎。#春耕進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