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臺灣女人的教養觀:小學四年級前做一個「嚴苛」的媽媽

2021-02-19 幸福曼陀羅彩繪學苑

愛就是慢教和等待,好媽媽把最珍貴的資產——時間給了孩子。

《我把女兒教進世界名校》(梁旅珠著)被稱為臺灣版《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女兒被哈佛、耶魯、斯坦福、麻省理工、普林斯頓、哥倫比亞、賓州大學7大名校錄取,

創造華人常春藤錄取記錄!打破臺灣地區北一女百年創校紀錄,刷新臺灣教養史上的紀錄!

而她從小不上輔導班,不請家教,而是

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學寫毛筆字;三年級做計劃和畫重點;四年級記筆記;五年級做複習表、訂目標。

樂學方能事半功倍。

梁旅珠

剛入小學,是建立學習觀念的黃金期


孩子剛入學的這一段時間,正是建立讀書習慣和觀念的黃金期。

那兩年不論是寫功課,還是考試,我都帶著他們一起走過所有的細節,一起檢討,一起研究改進的方法,然後鼓勵他們繼續追求更好的表現。

藉由這樣的過程,我讓孩子明白,在媽媽心目中,怎樣才叫全力以赴,習慣以後,就會成為他們自我要求的標準。

我曾聽到一些事業有成,但學歷不盡理想,或小時候不大認真念書的人說:

「念書有什麼用?成績一點也不重要,看我不是好好的。」我不贊成這種說法。

入社會以後是完全不同性質的競賽,有更複雜的遊戲規則;

人生的成就本來就還需要靠機遇與離開學校後的持續努力,成績、學歷的確與未來的成就表現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

但我認為,就培養正向人生態度的目標來看,父母親還是應該鼓勵孩子努力追求成績表現。

一個人的一生有將近三分之一的時間要念書,在這麼長的一段時間裡,

成績是生活中經常要面對的學習成果檢驗報告,可以是大多數成就感的來源,我們當然要盡力避免它成為挫折的淵藪。

孩子上初中以後,我常常跟他們分享一種觀念:人的一輩子,念書是少數完全掌握在自己手裡的事,不需要靠別人,運氣的成分也很低。

人生大多數的事,包括人際關係、職場、婚姻等等,我們都會受限於環境條件,更受制於許多其他的人,這些因素都是我們無法操控的。

因此,在念書的過程中,你完全可以驗證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道理,很容易就享受到成果,得到成就感,為什麼不把握機會好好努力呢!


當然,追求成績表現絕不是一味地要孩子當第一名,更不該只重視分數高低和名次,使孩子錯誤放大成績的意義與重要性。

我們自己也要認清孩子的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所以我鼓勵孩子追求的是「自己的最佳表現」。

「跟自己競賽」的觀念必須從小灌輸,讓孩子了解成績是一種自我檢驗而不是數字的追求,

名次可以幫助我們知道自己的能力在人群中的落點,只要符合,甚至超越自己應有的表現就是最棒的。

我教導孩子的觀念是:不能把不喜歡念書當作藉口,但努力過後發現不善於讀書,是可以接受,也必須坦然面對的。

希望這能延續為他們未來的做事態度,因為沒有一個成年人可以永遠只選自己愛做的事情做。

從課業中,學習處理問題與困難

那該怎樣找出自己最佳表現的標準呢?

求學的過程本來就會被劃分為很多階段,最粗略的分法當然是小學、初中、高中……每一個階段的開始,都是一次必須重新設定的時間點。


小學一年級是第一次,就像搬新家到新環境,我非常謹慎地牽著孩子的手走一趟認識路線,找出基準點,然後以這個基準來自我要求。


不是拿成績來檢測我們的孩子需要多做幾本測驗卷,還是去哪裡補習,而是拿成績來觀察小孩的做事態度、能力以及所得到的成果。

譬如數學老是不及格,我們要分辨究竟是不夠努力,還是努力之後依然沒有起色,有沒有找出補救的方法等等。

把它當成一個失敗的經驗,一種不易克服的困難,然後想辦法去處理,這就是訓練。

我比較擔心孩子的不是他們成績好不好,而是有沒有養成自我要求的態度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於珺學齡前的表現並不突出,因為她很安靜,不愛講話,沒有一位幼兒園老師跟我說過她是資優或outstanding的小孩。

弟弟就很不一樣,因為反應快又活潑,常常給人很聰明的感覺。


其實聰不聰明,每個孩子的長處和表現方式不一樣。

有些小孩思路清晰,若再加上口齒伶俐,看起來就很聰明;有些小孩很會觀察思考,但不一定善於表達。

兩個孩子和我的運氣都很好,小學階段的第一次考驗,就有不錯的結果,孩子很容易建立起自信心。

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於珺只在一年級拿過一次段考第二名,其他所有大大小小的考試,她總是班上的第一名。

上中學的第一次考試,則讓她體會到拿第一不再那麼容易,不過她已經有了充分的心理準備,所以不會有自我認知錯誤造成的情緒問題。

我自己念北一女,臺大外文系(當年乙組的第一志願),以前在一個又一個的階段都有爬上金字塔尖,新階段又跌下金字塔的經驗,

所以一再提醒她,對自己不要有錯誤的期待,但眼前的挫折不表示定數,只要肯下功夫持續努力,龜兔賽跑的故事在真實世界是會發生的。

成績不好,我們做父母的難免失落,但要有心理準備,才不會因為父母的態度造成孩子的壓力。

兒女上初中和高中的第一次段考,我已不再過問他們應付課業的方式,全部交給他們自己執行,

不過我卻要提醒他們好好拼,看自己的位置在哪裡,因為這牽涉到未來三年對自己的認知和計劃的安排。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若不在頂尖,只是證明自己不是少數的天才,而是像多數人一樣的「正常人」,不用怨嘆,也不必自暴自棄。

持續好的學習態度,修正標準和應對方式就好了,

因為確實學到自己下個階段的學業或將來入社會所需要的知識和能力,才是受教育的真正目的。

小學一年級,就把習慣養好

小學一、二年級,每天晚餐後,我和孩子一起到房間把聯絡本和功課拿出來,我會引導他們從當天的功課中決定出順序。


我要他們在一開始精神比較好的時候,先完成最難的作業(通常是數學或語文),再做其他科目,像美術勞作等放在最後面。

至於才藝課的作業,我會要他們以「周」來做計劃,分配在課業完成後的空當。


這樣可以灌輸他們一種時間安排的觀念,過一陣子之後,他們就會懂得如何規劃自己所有的課業、才藝活動和休閒時間。


孩子上中學以後,我很少像他們小學時那樣,常常為了幫忙班上的事去學校,但由於長期擔任家長代表,

偶爾有事必須去學校時,我總是很害怕在校門口碰到一些天天到學校報到的媽媽。

其中一位別班的家長,孩子成績很好,常常名列前茅,每次在校門口遇見,她多半正在和另外一兩位媽媽討論前一天發回來的某一張考卷。

有時她會把我叫住:「高媽媽,昨天發回來的生物考卷,第一張第九題選擇題答案有問題,你知道嗎?

正確答案是B,可是C應該也可以。我已經幫他們查過課本和參考書,我認為……」

通常我只能一臉茫然地回說:「不知道耶,我完全沒看考卷內容……」然後快步「落跑」。

一方面為自己似乎是個很混的媽媽感到有點不好意思,另一方面也擔心別人認為我裝模作樣。

明明兩個孩子成績都不錯,在家裡一定嚴格督促,卻愛在別人面前假裝沒管小孩。

我從不諱言孩子小學低年級的時候,我很用心盯功課,但到高年級,功課方面我幾乎全放手了。

我會坐在孩子旁邊,陪他們念書、寫作業,完成後,盯他們檢查或複習,確定每天的計劃都要實行。

當他們有困難時,我會立刻協助他們找出解決的方法,比方說查字典或找參考書。

不過陪在旁邊最重要的目的,除了利用長期的反覆操作形成他們的慣性,還要讓他們學會專心和時間控制。

我不希望他們邊寫邊玩,儘量幫忙約束他們集中精神,功課寫完,休息時間再好好玩。

三年級後,我不再坐在旁邊陪寫功課,只要他們應該已經學會的事,我就要求他們自己處理,但我會教孩子怎麼做計劃表。

尤其是兒子個性比較散漫,他每晚一回家,都要先在紙條上寫下他當晚時間的安排方式給我確認,

然後照著預估的時間表執行。雖然我不坐在旁邊,但我會檢查成果。

我對「功課要好好做」這件事非常嚴格,比方說生字若寫得不好,我會擦掉要他們重寫。

好好認真寫,可能寫一遍就可以馬上去玩或休息,潦草應付的下場,反而得重做兩三遍。

於珺三年級開始,我教她用不同顏色的螢光筆和紅筆畫重點,自己學著從課文中找出各種可能的出題方式,

讓她了解讀書不能只是傻傻地從頭念到尾,必須要從不同的角度與方向理解思考。

像社會科,若念到某項內容有呼應到前面教過的東西,可能被拿來做整合比較的,

我就會指導她找出來,在兩課頁面上都記下另一頁的頁數及重點。

做幾次以後,小孩子自己就會懂得怎麼整理出自己的觀念架構,不會養成不加思考就死啃參考書的習慣。

上四年級後,我買筆記本給她,要她從社會科開始嘗試上課做筆記。

記筆記可以幫助孩子上課專心,也可以學會抓重點。

我給她的提示只有儘量做到邊聽邊寫、記多少算多少,不要為了記筆記而錯過老師的授課內容。

一開始,她筆記本上只有短短幾行字,也常對我抱怨她不知道該記什麼,

不過慢慢地她就摸索出竅門,後來她不但會幫自己出複習卷,還會出題目給弟弟做。

四年級以後,我要孩子自己整理考卷及做段考複習表。

我幫他們準備很多講義夾和透明文件袋,用標籤標示,然後孩子就會自己把發回來的大小考和段考考卷依順序收入。

我常笑說自己是A4媽媽,所有東西都以A4為標準規格,教他們收納歸檔。

由於平常就已經整理好,考試前拿出該科的夾子,曾犯錯過或不會的考題一目了然,對考試前的複習很有幫助。

於珺上小學五年級以後,除了她偶爾拿不會的題目來問我,我好像再也沒有主動看過任何作業和考卷,

頂多是考卷籤名時若看到成績不盡理想,我會問孩子懂了嗎,需不需要幫忙,只要他們說沒問題,我信任他們,就不會再追問。

我見過好些念書比孩子更認真的父母,即使到了中學,還是天天在家管理小孩所有的功課細節,研究過濾每一張考卷。

我覺得盯功課、管孩子應該是有階段性的,目標是幫助孩子儘快養成好的讀書習慣和方法,

父母不該到孩子已經初高中了,還繼續當書童,孩子可能因此養成依賴性。

不過,帶老大時, 我並沒有清楚的概念預知什麼時間點該怎麼做,就是邊看邊走,自己觀察孩子的自理能力已經差不多,就逐漸放手。

梁旅珠和女兒於珺

十歲前,與孩子打好良性互動基礎


孩子小學三年級以前,父母的影響力大,我們的指令和建議,孩子比較願意聽從。到了四年級,尤其是女孩子,

伴隨著一些青春期發育帶來的生理變化,自主意識就變強了(男孩子通常會慢一點,開始的時間約在初中一年級)。

我比較記得的是,之前我給於珺什麼課外書,她就讀什麼,但小學四年級以後,我則清楚感受到

她開始有比較強烈的偏好,尤其愛讀驚悚推理小說,至於她完全沒興趣的主題類別,就很難強迫她接受。

這是孩子隨著生理變化學習獨立自主的正常現象,家長要有心理準備調整心態做法,不應解讀為「孩子變叛逆,開始不聽話了」。

因此,十歲左右是一個自然轉變的時間點,跟孩子之間的良性互動,在這之前就要打好基礎。

想協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父母必須建立權威,但不是一味地高壓。我整個概念就是從小到大,由緊到松,因為好習慣不嚴格是養不起來的。

待孩子習慣養成後,做家長的再依狀況一點一點地放手,孩子會覺得父母越來越好相處,整個轉移過程就可以很順暢,不會有太多衝突。

小學高年級以後,我不再過問課業細節,只提醒他們學習若有困難,無法自己解決,一定要來找我商量。

於珺北一女一年級時,念書還算輕鬆愉快,但高二的第一次段考後,她有點懊惱地對我說:「高二科目變多了,段考複習一個禮拜時間好像不夠。」

從那時起,她就自動把段考的準備時間提早為兩周。兩個孩子初高中以後,讀書和應付考試都完全自己負責。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父母盯功課的目標和方法正確的話,就像是給孩子一支釣竿,親身示範釣魚的技巧與方法。

短短兩三年時間的密集基礎訓練,足以讓孩子未來具備自製釣竿、拓展漁場的能力。

相關焦點

  • 【交廣菌 寶寶】一位臺灣女人的教養觀:小學四年級前做一個「嚴苛」的媽媽
    點擊題目下方江蘇交通廣播網,一鍵關注本帳號 作者|梁旅珠,臺灣很受追捧的一位媽媽,她的女兒被世界7所名校錄取,,在其著作《我把女兒教進世界名校》一書中,完整披露她的教養觀。 孩子上中學以後,我很少像他們小學時那樣,常常為了幫忙班上的事去學校,但由於長期擔任家長代表,偶爾有事必須去學校時,我總是很害怕在校門口碰到一些天天到學校報到的媽媽。 其中一位別班的家長,孩子成績很好,常常名列前茅,每次在校門口遇見,她多半正在和另外一兩位媽媽討論前一天發回來的某一張考卷。
  • 一位來自臺灣在泰國陪讀的媽媽經驗分享~小學階段
    我是一位來自臺灣在泰國陪讀的媽媽,已在泰國長住16年了,常常會遇到朋友詢問我有關小孩在泰國的讀書問題,因為我也曾為這個問題困惑過,我想以我過來人 的經驗分享給大家~先來說說小學階段 我有一對兒女,初到曼谷時,女兒7歲,兒子2歲,泰國的本地學校第一學期的開學時間是5月中,第二學期的開學時間是11月初,因為我們是4月27日 抵泰的,很快就面臨女兒念小學1年級的學校選擇,以我個人當年的考量
  • 【教育】一位臺灣媽媽的大陸故事
    青少年離家出走、逃學、校園暴力甚至於黑社會,還有毒品這一類東西都慢慢進入校園,也有很多孩子用自殺來結束自己的生命。當時很多教育工作者非常憂心,教育當局就集合了學者、專家做了一些研究,也借用了國外先進的理念,再加上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東西,綜合整理出了一套「生命教育」的理念。當時我剛當媽媽,我也很擔心孩子的未來,所以,我就想去了解和參與做些事。我很幸運成了第一批志願者,一頭就踏進了這個領域。
  • 臺灣韓寒的悲哀,四年級前兒子成績優秀,四年級後一落千丈
    《我是被老師教壞的》這本書的作者叫吳祥輝,早年經歷可以說和韓寒一樣一樣一樣的,所以介紹說他是臺灣韓寒。實際上這傢伙年紀可以做韓寒的爸爸了,韓寒應該慶幸沒被叫做大陸吳祥輝。和韓寒一樣,他就讀於臺灣排名數一數二的重點高中,平時最愛看「閒書」,人家複習他看書。按理說語文成績應該會很好,語文課上常常大出風頭,許多課文都能當堂背出來。
  • 夫妻教養觀不合怎麼辦?專家:別逼孩子選邊站
    夫妻教養觀不同調怎麼辦?專家直言「失和是常態」,建議夫妻關起門喬共識,再出來面對小孩,別逼孩子選邊站。夫妻教養觀不同調怎麼辦?專家直言「失和是常態」,建議夫妻關起門喬共識,再出來面對小孩,別逼孩子選邊站。有了共同教養目標,還要分工合作來落實,而非一律丟給媽媽。 兒福聯盟設有教養專線,替爸媽解決教養上的疑難雜症。兒盟親子維繫組組長廖致萱分析,夫、妻對照顧孩子的想法經常不同,大至要不要體罰,小至吃飯能不能配電視、每天晚上使用手機的時間,都可能會造成教養衝突。
  • 麻風村孩子的「臺灣媽媽」
    她在臺灣寫文章募款,到處演講、賣書,或是帶著醫生丈夫每月給的1萬元新臺幣零花錢坐計程車,去試圖說服潛在的資助者。「下輩子什麼都不做,只要做個有錢人。」這個此前從沒經歷過窘迫生活的女人,一度「咬牙切齒」地說。    她帶著這樣一點一滴積攢起來的善款,回到大營盤,當上了新教學樓的「監工」。每一天,她都要在縣城賓館和大營盤村之間顛簸的土路上來回往返。
  • 一位教師媽媽整理的1-6年級習慣養成一覽表,家長能省點心了
    但實際上,孩子這些大考中的表現卻是在小學兩個階段定型的,這就是孩子的四、五年級。教育界有句諺語:一二年級相差不大,三四年級兩極分化,五六年級天上地下!相信各位爸爸媽媽在生活中也經常聽見這樣的話。如何才能讓孩子在每個階段都不「掉鏈子」?我們做家長的應該做點什麼呢?
  • 意林小作家 | 古北路小學 四年級 朱虹霏《看媽媽燒蛋炒飯》
    上海市長寧區古北路小學 四年級 朱虹霏早晨起來,媽媽給我做我最愛吃的早飯——蛋炒飯。它到底是怎麼被媽媽這個神奇的手做出來的?於是我準備看個究竟。媽媽先把材料準備好,然後先切肉丁:只見她一手拿著刀,一手再按著肉,緊接著一個個肉丁出現了,媽媽把刀一斜,另一隻手把肉絲放在碗裡備用。 只見媽媽拿出大炒鍋,開啟「中火」,頓時發出「嘀嘀嘀」的聲音,繼而出現「彩色」的火苗,底下是藍色火根,火苗的「頭髮」有時會冒出紅色,沒想到火的「髮型」還這麼酷!
  • [臺灣周刊]五十年前臺灣去來(四)
    [臺灣周刊]五十年前臺灣去來(四)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6月14日 23:19 來源: 來源:中國臺灣網  9月新學年開始,大毛、小毛考取東門國小三年級,跳了一級,奶奶高興叫叔叔買了二件玻璃雨衣(塑料)獎勵。孝嚴、孝慈天資聰穎,到新竹後不貪玩,每日溫習功課,語文、算術不懂的就問我,能跳一級有我一份功勞。我去學校幾次,見他倆正襟危坐聽老師講課,我心裡也高興。  大毛、小毛交給誰?
  • 雞血媽媽的培訓班攻略:四年級就要學完初一
    從藝術類的興趣班,到學科類的培訓班,幾乎每一個孩子的「課表」,都有這樣一個變化——幼兒園學的是琴棋書畫,上了小學開始有了數學英語培訓,等到了四五六年級,最多只剩下一個才藝班,其他都變成了學科類培訓。培訓班「課表」變化的背後,是劇場效應帶給家長的一種顯性選擇。
  • 臺灣虎媽兩個孩子全上名校,教育心得:培養好習慣從小學開始
    梁旅珠這個名字,可能很多人還會覺得陌生,但是在臺灣是一個非常熟悉的名字,「學霸」、「虎媽」、「豪門闊太」等標籤融於一身。 孩子在小學一、二年級吃過晚飯後第一件事情,媽媽就要看看今天有哪些功課。趁著孩子在精神情緒比較好的時候,先做難的功課,其他像是剪剪貼貼、查閱資料這類比較輕鬆的功課,就放到後面。
  • 三年級前都是我輔導,現在四年級遇到不是很難的題都叫我怎麼辦?
    「孩子在三年級以前都是我輔導,現在四年級讓他自己做作業,可是他不行,遇到不是很難的題都叫我,這可怎麼辦?」這是前幾天一位小學生的媽媽向我反映的一個問題,這也是很多家長每天輔導孩子寫作業所帶來的後果!小學階段家長應該從以下幾個來把握好輔導孩子的力度第一點:父母過多的陪孩子學習,輔導孩子作業,會讓孩子從小產生極強的依賴思想,失去在學習中獨自解決難題的能力從孩子進入小學一年級的那一天開始,他就會在學習中不斷的遇到困難,如果家長在孩子小學的時候就去輔導孩子作業中的難題,那麼就會讓孩子逐漸有了困難,有了難題,回家找爸爸媽媽解決的思維,於是最後形成了:媽媽在家輔導了自己才能把作業中的難題寫出來
  • 前TVB女神學習小學4年級英語,做單親媽媽照顧一對兒女
    之後,唐寧一直做著單親媽媽照顧孩子。近年來,唐寧的目前演出不多,但是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了慈善工作上,希望以身作則,感染孩子能夠成為有愛心的人。唐寧也不時的在社交平臺分享自己的生活點滴。近日,她大曝被兒子的3年級功課考住。因此,她決定要開直播學習英文,希望這樣可以給自己一些壓力,不可以再懶散下去。
  • 一位臺灣媽媽的「教育實驗」
    因此,我們度過了六年愉快的小學時光。老師也很欣賞女兒的活潑個性與音樂才能,所以她一直過得自信而快樂。所以,當時的我,壓根兒沒有想到,國中的教育狀況,與國小竟是如此的天差地別!小學畢業前,我依據女兒的興趣與其他家長的建議,選了家附近一所有管樂團的公立國中。因為知道女兒的數理不佳,所以我特別避開了學區內的明星學校,以免給孩子太大的功課壓力。
  • 一位初中媽媽的「後悔藥」:小學真心很重要!先抓習慣,再談成績
    初中媽媽的後悔藥:小學真心很重要 美麗是一位初中生孩子的媽媽,自從孩子上學以來,美麗十分重視孩子的學習,平時給孩子報各種培優班,孩子的課餘時間都被佔滿了
  • 小學三、四年級,是一個重要的階段,應該如何培養孩子?
    小學三、四年級是一個重要的階段,既不像一、二年級稚嫩懵懂,也不像五、六年級壓力頗大。這正是培養學習興趣,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最佳時期。 為了更好的發揮家校教育合力,讓每一位家長都能更進一步,了解學校的教育理念、學科特色和教學規劃,探討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真正達到家校攜手共育,11月2日晚上,戴雨教育舉辦了小學三、四年級家長會。
  • 一位臺灣媽媽「教育實驗」的驚喜收穫
    因此,我們度過了六年愉快的小學時光。老師也很欣賞女兒的活潑個性與音樂才能,所以她一直過得自信而快樂。所以,當時的我,壓根兒沒有想到,國中的教育狀況,與國小竟是如此的天差地別!小學畢業前,我依據女兒的興趣與其他家長的建議,選了家附近一所有管樂團的公立國中。因為知道女兒的數理不佳,所以我特別避開了學區內的明星學校,以免給孩子太大的功課壓力。
  • 前TVB凍齡女神學習小學4年級英語,做單親媽媽照顧一對兒女
    之後,唐寧一直做著單親媽媽照顧孩子。 近日,她大曝被兒子的3年級功課考住。因此,她決定要開直播學習英文,希望這樣可以給自己一些壓力,不可以再懶散下去。 唐寧現在一個女人帶著2個孩子,想要兼顧其他的事情變得很難,家裡有個好幫手一直在幫助她減輕負擔。
  • 小學四年級數學重要性及銜接性
    一到三年級是小學的基礎期,四年級是小學的轉折期,是小升初準備的關鍵期,尤其是計算方面。通過蘇教各年級重點知識點,我們更深入的了解下四年級的重要性以及銜接性。計算基礎能力四年級以後就不是數學的重點了,以後是通過四年級及之前學習到的整數計算方法運用到小數、分數計算上。所以四年級是整數計算的結束,也是其他計算的開始,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如果前面的計算能力不好,那後面數學就很難拿高分。幾何圖形方面:小學四年級是平面幾何圖形知識的基礎構建期。
  • 做了一道小學四年級奧數題,感覺身體被掏空……你做你也空!
    昨天有人問了我一道小學奧數題(四年級)。是的,四年級。這是什麼鬼!這TM的是數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