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錄 重慶是我的第一故鄉,這裡是我的第二故鄉。 人物 張旭,47歲,重慶市大渡口區人。1998年進藏,開辦拉薩第一家健身房、第一家私立少兒藝術團和第一家瑜伽館,2006年承辦西藏自治區首屆女子健美操比賽。 對話 重慶晨報:每次回重慶,感覺有什麼不一樣? 張旭:我每年回重慶的次數少,每次回去都覺得家鄉的變化很大,給我的印象就是,暈(笑)
7月2日晚7點,拉薩市太陽島河北飯店二樓一間瑜伽教室裡,47歲的張旭坐在教室的鏡子前,帶著20名學員做冥想和唱誦。
房間不大,只有60多平方米,張旭的聲音蓋過了播放的背景音樂聲,響徹整個教室。這是張旭在拉薩的第17個年頭。在進藏前,她是大渡口區小學的一名體育老師和輔導員,但因缺鉀缺鈣,一度臥床不起。
「去西藏吧,說不定那裡能治好你的病。」張旭的好友、在西藏開畫廊的老鄉廖勤的一句話,讓她來了勁兒。張旭買了第二天一大早的飛機票,抵達拉薩。兩個月後,她的病不藥而愈。第二年,張旭決定在拉薩待下去。
2000年8月,張旭投了6000元資金,開辦了拉薩第一家私人健身房。不過,由於當時當地市民基本上沒有健身概念,張旭的健身房一直虧損。第二年春節,張旭的身上只剩下40塊錢。為扭轉經營狀況,張旭買了一本電話黃頁,挨個給本子上的各個單位的工會打電話,慢慢地,健身房生意有了好轉。
2001年8月,張旭又創辦了拉薩第一家私立的少兒藝術團。開業那天,現場報名的人很少。張旭乾脆免費讓家人和孩子去教室參觀,這一招果然奏效,一節課下來,有18位家長給孩子報了名。
2010年,張旭投資10多萬元,開辦了一家名為「禪心」的瑜伽館。現在,禪心瑜伽館已有5名專業老師,開設有瑜伽經絡理療、身心疏理瑜伽等多種課程。每天,都有二三十個學員來練瑜伽。
本來,張旭要在今年6月啟動一個「瑜伽心靈之旅」的項目,邀請重慶市民到拉薩感受高原地區的瑜伽,同時在這片最接近天空的土地上進行心靈的禪修。但由於種種原因,計劃未能成行。不過,張旭計劃今年秋天讓這一想法變成現實。她說:「重慶和西藏都是我的故鄉,我要把兩個故鄉連接起來,以此作為報答。
文/圖 本報記者 王鑫
本周人氣榜拉開大幕
本報訊
(記者 李晟)本周人氣榜又將拉開大幕,誰的故事最能打動你?關注「重慶日報」、「重慶晨報」、「重慶電視臺新聞頻道」、「重慶之聲」、「華龍網新聞」,「重慶微發布」政務微信公眾號,「逐夢他鄉重慶人」微信公眾號,進入投票頁面參與活動,為你心儀的逐夢人投票。
主辦方將從人氣榜榜首人物獲得者的投票粉絲中隨機抽取10名幸運網友,他們將獲得由伊利集團提供的伊利金典牛奶一提,還將收到重慶黃花園釀造調味品有限責任公司提供的黃花園大禮包1份。
本期投票今日中午12:00開始,11月8日24:00結束。
「逐夢他鄉重慶人」報導
獲評全國年度對外傳播優秀案例
11月5日,在雲南召開的2015年全國外宣工作協作會上,我市組織開展的「行進中國 精彩故事」——「逐夢他鄉重慶人」全媒體大型人物故事尋訪被國家相關部委、專家、媒體推選為2015年度對外傳播優秀案例。
國務院新聞辦副主任郭衛民、中國外文局局長周明偉出席會議並頒獎。參與評選的專家評委認為,「逐夢他鄉重慶人」以講述重慶人的中國夢為主題,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故事,有效提升了重慶人對國家對重慶的榮譽感和歸屬感,激發了海外華人對故鄉的認同感和親近感,在海內外產生了巨大反響,達到了很好的對外傳播效果。
報導引起熱烈反響
據悉,「行進中國 精彩故事」——「逐夢他鄉重慶人」全媒體大型人物故事尋訪,面向全球徵集人物線索,持續兩年半,採訪報導520人,全媒體展示重慶人在異地他鄉追夢、築夢、圓夢的生動實踐,進一步增強了全市人民的凝聚力向心力,成為踐行「中國夢」和中宣部新聞戰線「走轉改」統一部署的重要創舉。
活動自6月18日全媒體刊播以來,近百名重慶人在異地他鄉追夢、築夢、圓夢的精彩故事,在市民中和網絡上引起熱烈反響與共鳴,高達1100餘萬篇,在微博中形成了#逐夢他鄉重慶人#話題,參與討論人數達67萬人次,點擊量超過6500萬人次,新聞跟帖17000餘條。市四大家主要領導先後作出批示,給予高度評價。
目前,尋訪活動已組織市屬主流媒體155人次記者分赴北京、上海、廣東、西藏等全國24個省區市採訪了160位逐夢他鄉的重慶人。近日,首批3個境外採訪組共18名記者也正式出徵,2個多月時間內,他們將奔赴6個國家23個城市採訪報導108名逐夢他鄉的重慶人。
重慶城市營銷推介上新臺階
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名譽館長王川平看來,「逐夢他鄉重慶人」系列報導不僅向世界展示了重慶這座中國最年輕直轄市的高度和廣度,也向世界講述了在異國他鄉打拼創業的重慶人的高度和廣度。他說,「這次成功的主題報導,標誌著重慶直轄18年來,在城市營銷推介方面踏上了一個新臺階。」
王川平說,「主題報導從第一期推出我就一直在關注,當我看到馬識途成為首期報導人物時,我就知道這個系列報導一定會成為近年來重慶對外宣傳的一個標杆之作。」王川平說,「這個開篇人物的選擇,不僅讓讀者看到了重慶和重慶人的文化深度,更讓大家看到了一位百歲重慶老人還在堅持創作的精神。」
王川平表示:「系列報導更多地將視角投向了正在逐夢的普通重慶人,他們身上所體現的創新創業精神,不僅會成為當下重慶年輕人的典範,也必將成為全中國年輕人的創新創業範本。」本報記者 李晟
作者:李晟
(來源:重慶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