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婷婷的女兒茜茜上幼兒園中班,但是剛開學不久老師就提醒她:「茜茜上課時經常動來動去,學手工的時候還總是打擾周圍的小朋友,希望家長多注意一下!」
當時婷婷特別詫異,因為上小班的時候茜茜從來沒有這些問題,只不過一個暑假過去,孩子怎麼就多了那麼多毛病呢?
後來和老師溝通過幾次才發現,原來是因為婆婆幫忙照顧女兒的時候經常在茜茜專注看繪本、玩玩具的時候給她送水喝、送零食,這才破壞了孩子專注力的養成。
孩子專注力的標準
通常,3歲的孩子可以保持5分鐘的專注時間,4歲的孩子可以保持10分鐘的專注時間,5-7歲可以保持15分鐘的專注時間,7-10歲可以保持20分鐘的專注時間,10-12歲可以保持25分鐘的專注時間,12歲以後孩子則可以保持半小時的專注時間。
但是婷婷發現,4歲的茜茜保持專注的時間平均在5分鐘左右,離10分鐘還有些距離。
更讓婷婷著急的是,老師特意提醒她:「現在一定要重視,不然等孩子上小學時,專注力差肯定是要影響成績的!」
美國作家奧格·曼狄諾有句名言:「一次只做一件事的人,才會領先於這個世界。」可婷婷想到自己女兒的狀態,實在是有點擔心。
要知道,上小學時孩子之間的智商差距並不大,但有些孩子一上學就是尖子生,有些孩子卻常年成績墊底,區別就是來自於課上的狀態,也就是孩子的專注力!
培養孩子的專注力,越早開始越好
專注力其實是一種大腦的習慣,而習慣的養成自然是越早越好,而且越早越有效。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一生中85%-90%的性格、理想和生活方式都是在3-6歲形成的,因此這段時間被形象的比喻為「潮溼的水泥期」,類似的將7-12歲比喻為「正在凝固的水泥期」。
至此之後,隨著年齡的增大,孩子再想養成什麼好習慣或者改掉什麼壞習慣就會越來越難。
2-3歲左右,孩子的專注力就開始逐漸形成了,從這時起,家長就可以有意識的培養孩子的專注力了。
培養專注力的方法
1、儘量不打擾
有些家長會發現,很多孩子沒有經過專注力的訓練,但是專注力好像也不差,這是為什麼?
很簡單,就是在孩子形成專注力的階段,家長几乎沒有打擾到孩子。
所以家長一定要注意,在孩子看繪本、玩玩具或者專注的研究什麼東西時,儘量不要因為吃水果、喝水等小事打擾他。
我有一個方法是,每天儘量將孩子的作息時間固定,比如下午3點就是讓孩子自己看繪本的時間,在3點前我會先讓孩子喝水、上廁所,等她自己看繪本的時候我就不打擾她了。
2、專注力訓練遊戲
但是對於一些專注力比同齡差稍差或者已經明顯坐不住的孩子來說,光是「不打擾」已經不足以讓孩子擁有好的專注力了。
家長可以給孩子找一些專注力訓練遊戲,一邊玩一邊就培養了孩子的專注力,而且遊戲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3、限制電子產品的使用時間
有研究表明:
3歲之前的孩子,每天多接觸電子產品一小時,在7歲之前出現注意力問題的可能性就會高出10%。
電子產品會通過不停的視覺、聽覺衝擊讓孩子處於一個看的狀態,但卻會抑制孩子思考、控制自己注意力的能力,所以即使孩子看起來專注於電子產品,但對於專注力的養成也是有害無益的。
因此,家長必須限制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儘可能多讓孩子出門玩遊戲、看繪本、玩玩具。
4、堅持給孩子讀繪本
讀繪本和使用電子產品則完全相反,讀繪本時孩子需要經過看、轉移目標(視線從一副畫面或文字轉移到另一部分)、思考想像等手、眼、腦的協作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