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報興趣班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但對於很多父母,依然不能從容面對,並就此分成三大陣營,雞血型父母一下報多個,每日和孩子連軸轉,佛系父母乾脆放棄,一個都不報,搖擺型父母則總是被外界環境所動搖。
「在家早教三部曲」暢銷書作者、百萬粉絲公眾號「大J小D」的創始人大J認為,這些父母都把關注點放在了興趣班上,而不是孩子的健康成長上。父母在學齡前做好了認知啟蒙,選擇興趣班其實是非常簡單的。
0~3歲:幫孩子看到世界多樣性,擴大選擇的可能性
很多父母在孩子到了3、4歲時會開始琢磨讓他去學一門樂器,然後根據最熱門的報班。大J認為這是大部分家庭都會出現的認知啟蒙斷層。
很多家庭在孩子小的時候基本上是沒有音樂環境的,試想如果一個孩子從小沒有體會過音樂之美,或者基本上都沒有進行過「耳朵啟蒙」,他怎麼可能在需要報興趣班時就馬上愛上音樂了呢?
任何的學習一開始都是困難的,但可以讓孩子堅持下去的,就是生命之初他體會到的那些美,那些閃閃發光的記憶,這會讓他們比其他孩子更願意堅持一下。
大J認為,三歲前的認知啟蒙關鍵是打開眼界,父母不要用成人的認知去局限,在家庭能力範圍之內,把世界儘可能多的選項展現給孩子。而且永遠記得,早教不等於早教班,父母可以選擇帶孩子去參加音樂早教班,但也完全可以在家創造音樂環境。
讓孩子看到這個世界的多樣性,看過世界的人才有世界觀,見過市面的人才有興趣可言。
3~6歲:學會選擇,積累「做成」的感覺
3歲前被打開過可能性的孩子,到了這個階段一定會有好多興趣班都想去上的。這時,父母千萬不要喜出望外馬上都一一報名,也不要總是打擊,而是花時間去聆聽孩子想去的原因,幫助孩子分析自己的情況,評估這些興趣班的特點,帶著孩子一起做選擇。
這個過程中,父母其實是在教孩子一個一輩子的技能,「不是其他人都做了,我們就要做。即使最終我們的選擇和其他人一樣,但是我們自己清楚,我的選擇動機是從自己出發的」。
在認知啟蒙階段,當一個孩子越來越多地體會到「如何」做「我的」決定,他長大後就會更加清晰去發現內心的熱愛,而不被滾滾大流推著走。
作出選擇後,接下來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儘可能地支持孩子讓他學成做到。這並不是說非要孩子考個證,非要比賽得個獎,但需要讓孩子鄭重其事地對待學習,並且讓他體會「過程也許很難,但是堅持下來的回報很大」的感受。
現在很多所謂「敏感期」、「窗口期」,父母普遍比較焦慮,似乎錯過了以後孩子好像就再也學不會了。但大J認為,貪多嚼不爛,與其選10個興趣班,全家累死,孩子也總是半途而廢。還不如一個階段和孩子一起負責地精選一兩個,讓孩子真的可以沉下心好好學,支持鼓勵孩子去發現學習的樂趣。
如果說3歲前是隨心所欲地體驗了解,那麼3歲後需要培養的就是對待學習的態度和發展學習的能力。有了態度和能力,以後只要想學,學什麼都不會差。那些現在看似的「錯過」,將來反而會變成「加速度」。
6歲+:可以做好自己喜歡的,也能做好自己不那麼喜歡的
大J女兒小D還沒到上小學的年紀,但是對孩子學齡後也有自己的規劃設想。大J認為學齡後的孩子,應該非常清楚自己的愛好了。所以父母會應該尊重孩子,給予足夠的放權,讓他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興趣班(不考慮「有用沒用」)。
與此同時,父母還可以結合孩子的選擇,幫孩子選擇一個和他自己選的互補的興趣班。比如孩子選擇了鋼琴班,那麼父母就可以再選擇一個足球籃球這類的興趣班。鋼琴偏靜,而且是個人活動,而球類更加側重於運動技能和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替孩子選擇」,大J是希望孩子在人生最初階段就能體會到,學習靈活性比擅長更重要。「人生一世,會有太多讓我們一開始犯怵的事情了,但是一個具有學習靈活性的人,可以把以前的經驗融會貫通,讓自己有能力也有意願去把那些「第一次『也做好』。喜歡是一種動力,責任也是一種動力,可以把不那麼喜歡的事情做好既是責任更是能力。」
育兒沒有標準模板,選擇興趣班也沒有,大J在「大J小D」公眾號裡多次分享到,無論做什麼決定,最重要的父母對自己的育兒選擇負責,哪怕是錯了,也要相信人生永遠都有Plan B。而每個階段積累的核心能力和思維模式,才能讓自己有底氣走的更遠更穩!這也是父母在認知啟蒙階段需要傳遞給孩子的重要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