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怎樣的父母,都無疑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更聰慧一些,不過根據各種資料顯示,智商一部分來自於遺傳。不過對於我們普通人的一生遠沒有到比拼智商的地步,大多數時候都是認知能力的比較,孩子的這項能力是可以通過家長後天的引導,其實"認知"的範圍很廣,它可以是各種寶寶們的能力,包括知覺、專注力、運動能力以及語言能力等,同時也表現軟實力,就好比孩子自己的情緒調節能力、自控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認知和智商是有一定的區別的,而區別最大的一點就在於,智商是孩子本就具備的,天生帶來的,更多是由父母基因來決定的,不過認知卻可以通過後期的學習提高。
這也代表,智商高的孩子,認知能力可能不會太好,就像有的孩子天生智商比較高,可是長大後卻沒有培養出各種軟實力,因此他的天生優勢可能就會變得無用了,而有的孩子可能智商一般,不過父母卻很重視孩子的啟蒙培養,因此孩子有著更優良的環境,所以認知能力會在後期得到很大的提升,這也會使他的學習能力逐漸變強。
我們今天聊起的認知啟蒙,換句話說,其實就是父母們應該如何更好的培養孩子們的認知能力,在他逐漸長大的過程中學習新知識更容易。
當孩子們第一次見到這個陌生的世界時,在他們眼裡,周圍都是陌生的。但一般父母都知道,孩子最需要的其實就是安全感了,只有得到充足的安全感,孩子才會更自信地去探索這個世界,同時包括周圍的人。因此這一階段的第一個重點就是建立孩子和外界的聯繫。
也可以學習抓握,抓握主要還是鍛鍊孩子的精細運動能力。手巧對孩子來說總是沒壞處的,而且鍛鍊孩子的精細運動能力也不容忽視,其中就包括手部鍛鍊能力。最簡單的鍛鍊工具就是父母的手指頭了,不過也可以選擇合適的握鈴,比較適合孩子抓握鍛鍊。在父母和孩子互動的時候,可以把手指放在孩子面前,觀察他們抓住手指的速度,之後就可以適當動動手指,觀察孩子的眼睛是否會跟隨手指移動,然後再準確地抓住手指,經常反覆練習對孩子的手部靈活度有益。
父母可以用顏色反差較大的卡紙片或者彩色物體來鍛鍊孩子的視力以及聽力。最簡單的玩法就是在每一次給孩子換尿布的時候輕聲和他們說話,之後緩慢移動自己,觀察孩子是否跟隨我們的移動而轉動眼珠。色彩反差大的卡紙和彩色物體同樣是這個道理,都可以通過聽力與視力分散孩子注意力,讓孩子對周圍的人或環境產生濃厚興趣,從而開始建立和孩子的聯繫。
孩子們出生到半歲這一段時間,最重要的莫過於大運動能力的鍛鍊了,父母可以讓孩子多練習趴著的姿勢。因為若是孩子總是仰臥,幾乎不換位置,那麼他看到的最多的大概就是單調的天花板了,視野不是很寬闊。適當趴著可以改變孩子的視野範圍,看到的和我們正常視野差不多,也是我們最習慣的視野,而且對孩子來說是最好的啟蒙。
所以只要孩子是有意識的,就可以讓他多趴著,起初需要少量多次,久了後再適當延長時間。 在孩子們趴著的同時,父母可以一同趴著,教他趴著玩玩具,給他講故事或者講述家中的成員分別是他的什麼人,父母還可以在孩子面前放上一面鏡子,然後指著鏡中人告訴孩子,這就是他自己,讓他可以直觀地看到真正的自己,從而對新事物產生濃厚的興趣。
可能很多父母都會看到,很多孩子幾乎都喜歡用嘴去咬、舔和啃各種玩具,其實這個過程就是孩子最敏感的觸覺和味覺發育的必經過程。當孩子們開始用嘴去啃咬其它物體時,代表他已經逐漸開始對周圍環境起興趣了,因此,可以讓孩子適當啃咬物體,不過要保證環境安全,玩具安全,而且玩具需要經常清洗殺菌再晾乾,不必制止孩子們的啃咬行為。而且這些行為不但可以鍛鍊他們的大運動能力,對於他們的語言啟蒙和社交啟蒙都有很大的幫助。
而提起語言啟蒙,父母可以找各種親子繪本和孩子一起親子閱讀,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玩手指遊戲和唱兒歌等進行啟蒙。這時的孩子基本可以發出一些聲音了,就像父母詢問孩子是否有需求的時候,他們通常會發出一些短音,父母就可以進一步鼓勵孩子繼續發出聲音或者幫助他延長語句,久而久之,孩子們就會逐漸掌握語言能力,同時還會靈活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