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孩子更聰明?弄清智商和認知能力的區別,做好認知啟蒙是關鍵

2020-10-11 十安媽媽愛讀書

一、解讀認知的範圍

無論是怎樣的父母,都無疑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更聰慧一些,不過根據各種資料顯示,智商一部分來自於遺傳。不過對於我們普通人的一生遠沒有到比拼智商的地步,大多數時候都是認知能力的比較,孩子的這項能力是可以通過家長後天的引導,其實"認知"的範圍很廣,它可以是各種寶寶們的能力,包括知覺、專注力、運動能力以及語言能力等,同時也表現軟實力,就好比孩子自己的情緒調節能力、自控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二、智商和認知的區別

認知和智商是有一定的區別的,而區別最大的一點就在於,智商是孩子本就具備的,天生帶來的,更多是由父母基因來決定的,不過認知卻可以通過後期的學習提高。

這也代表,智商高的孩子,認知能力可能不會太好,就像有的孩子天生智商比較高,可是長大後卻沒有培養出各種軟實力,因此他的天生優勢可能就會變得無用了,而有的孩子可能智商一般,不過父母卻很重視孩子的啟蒙培養,因此孩子有著更優良的環境,所以認知能力會在後期得到很大的提升,這也會使他的學習能力逐漸變強。

三、3歲以前孩子的認知啟蒙

我們今天聊起的認知啟蒙,換句話說,其實就是父母們應該如何更好的培養孩子們的認知能力,在他逐漸長大的過程中學習新知識更容易。

1.幫孩子建立與物的聯繫----精細動作到大運動能力的鍛鍊

當孩子們第一次見到這個陌生的世界時,在他們眼裡,周圍都是陌生的。但一般父母都知道,孩子最需要的其實就是安全感了,只有得到充足的安全感,孩子才會更自信地去探索這個世界,同時包括周圍的人。因此這一階段的第一個重點就是建立孩子和外界的聯繫。

也可以學習抓握,抓握主要還是鍛鍊孩子的精細運動能力。手巧對孩子來說總是沒壞處的,而且鍛鍊孩子的精細運動能力也不容忽視,其中就包括手部鍛鍊能力。最簡單的鍛鍊工具就是父母的手指頭了,不過也可以選擇合適的握鈴,比較適合孩子抓握鍛鍊。在父母和孩子互動的時候,可以把手指放在孩子面前,觀察他們抓住手指的速度,之後就可以適當動動手指,觀察孩子的眼睛是否會跟隨手指移動,然後再準確地抓住手指,經常反覆練習對孩子的手部靈活度有益。

父母可以用顏色反差較大的卡紙片或者彩色物體來鍛鍊孩子的視力以及聽力。最簡單的玩法就是在每一次給孩子換尿布的時候輕聲和他們說話,之後緩慢移動自己,觀察孩子是否跟隨我們的移動而轉動眼珠。色彩反差大的卡紙和彩色物體同樣是這個道理,都可以通過聽力與視力分散孩子注意力,讓孩子對周圍的人或環境產生濃厚興趣,從而開始建立和孩子的聯繫。

孩子們出生到半歲這一段時間,最重要的莫過於大運動能力的鍛鍊了,父母可以讓孩子多練習趴著的姿勢。因為若是孩子總是仰臥,幾乎不換位置,那麼他看到的最多的大概就是單調的天花板了,視野不是很寬闊。適當趴著可以改變孩子的視野範圍,看到的和我們正常視野差不多,也是我們最習慣的視野,而且對孩子來說是最好的啟蒙。

所以只要孩子是有意識的,就可以讓他多趴著,起初需要少量多次,久了後再適當延長時間。 在孩子們趴著的同時,父母可以一同趴著,教他趴著玩玩具,給他講故事或者講述家中的成員分別是他的什麼人,父母還可以在孩子面前放上一面鏡子,然後指著鏡中人告訴孩子,這就是他自己,讓他可以直觀地看到真正的自己,從而對新事物產生濃厚的興趣。

2.幫孩子建立與人的聯繫-----從用嘴巴探索的味覺鍛鍊到具體的語言啟蒙

可能很多父母都會看到,很多孩子幾乎都喜歡用嘴去咬、舔和啃各種玩具,其實這個過程就是孩子最敏感的觸覺和味覺發育的必經過程。當孩子們開始用嘴去啃咬其它物體時,代表他已經逐漸開始對周圍環境起興趣了,因此,可以讓孩子適當啃咬物體,不過要保證環境安全,玩具安全,而且玩具需要經常清洗殺菌再晾乾,不必制止孩子們的啃咬行為。而且這些行為不但可以鍛鍊他們的大運動能力,對於他們的語言啟蒙和社交啟蒙都有很大的幫助。

而提起語言啟蒙,父母可以找各種親子繪本和孩子一起親子閱讀,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玩手指遊戲和唱兒歌等進行啟蒙。這時的孩子基本可以發出一些聲音了,就像父母詢問孩子是否有需求的時候,他們通常會發出一些短音,父母就可以進一步鼓勵孩子繼續發出聲音或者幫助他延長語句,久而久之,孩子們就會逐漸掌握語言能力,同時還會靈活運用。

相關焦點

  • 認知和智商有什麼區別?做好孩子的「認知啟蒙」,孩子越玩越聰明
    很可能會影響到外甥的其他能力發展,比如好奇心、探索欲等等。這便涉及到如何正確的對孩子進行「認知啟蒙」了,它時常被人們與孩子的智商的概念搞混。 一、認知到底是什麼?和智商有什麼區別?
  • 決定孩子聰明與否的關鍵不是智商,而是家長採取的認知教育方法
    作為家長,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慧非常,遠超同齡人呢?然而更多的家長卻認為,孩子的聰明與否是天生的,天生的智商情況決定了他們聰明與否,事實上真的如此嗎?智商是孩子天生就具備的,科學研究證明,絕大多數人的智商相差並不大,智商並不能代表孩子生而知之。舉個例子說,哪怕一個孩子智商非常高,但性格有缺陷,很少接觸外面的人與事,那他也不會真的聰明。
  • 18個認知場景100種互動遊戲,啟蒙2-6歲孩子數感、想像等認知能力
    最近,在家陪娃的日子裡,我們又找到了一件寶貝,即使不去幼兒園,每天也玩得不亦樂乎,最重要的是,在玩的過程裡,啟蒙孩子觀察、對比和數數,練習表達、思考和想像……這些認知能力,簡直不要太全面。要知道,培養孩子的認知能力,是學習力培養的基礎,絕對不能忽視。不是說不要「超前起跑」嗎?
  • 能讓學習事半功倍的認知能力,從小這樣啟蒙有趣更有效
    、對比和數數,練習表達、思考和想像……這些認知能力,簡直不要太全面。要知道,培養孩子的認知能力,是學習力培養的基礎,絕對不能忽視。不是說不要「超前起跑」嗎?為什麼還要給孩子認知啟蒙呢? 其實,只要明白智商和認知啟蒙之間的關係,大家都明白為何要市場的啟蒙課程如此火熱了。據資料顯示:認知與智商雖然不是等同關係,但之間有很大的關聯。具體來說,智商很大程度是由先天決定的,它是一種測試數值,在成人後一般就會固定,不會再提高。
  • 孩子智商高低跟認知能力有關!培養孩子多元智能認知能力,請儘早
    在我們傳統觀念中,判斷一個人智商的高低只是以聽說讀寫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為依據。而霍華德教授卻認為智能認知是多元化的,如果單以某一方面的能力來判斷一個人的智商,這樣是有失偏頗的。霍華德教授根據人們思維、學習、記憶、理解方面的不同,而提出了八種不同的多元智能理論。
  • 雙語啟蒙導致孩子認知混亂?事實上,「雙母語」≠「第二外語」
    都說學外語要從娃娃抓起,有個朋友的孩子進了半託的雙語班,相比一些全託孩子的流暢聽說,他的孩子現在還在英語啟蒙階段,單詞說的磕磕絆絆不說,也讓家長產生疑問:是否給孩子報了雙語幼兒園,或者幼兒外語培訓,孩子就一定能做好雙語啟蒙?對孩子來說,是不是真的有語言學習關鍵期,要越小開始越好?
  • 別忙著給孩子報班 大J小D強調認知啟蒙更關鍵
    父母在學齡前做好了認知啟蒙,選擇興趣班其實是非常簡單的。 0~3歲:幫孩子看到世界多樣性,擴大選擇的可能性很多父母在孩子到了3、4歲時會開始琢磨讓他去學一門樂器,然後根據最熱門的報班。大J認為這是大部分家庭都會出現的認知啟蒙斷層。
  • 李玫瑾:娃出生「頭3年」是關鍵,父母做好3方面,智商高於同齡人
    著名教育學家李玫瑾就曾說過,孩子的智商高低可以從小培養,而娃出生的頭3年是關鍵,父母如果能夠做好以下三個方面,孩子的智商就會高於同齡人。從孩子出生到長大,家長們都要背負著教育和責任,很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智商高,這樣將來更容易成才,不過,孩子的智商雖然有一部分的遺傳決定的,但更多的是父母后天的培養。
  • 孩子從小就自私?分析「兒童認知理論」,培養孩子的多元思考能力
    想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兒童認知發展的各個階段的不同表現,必須通過實驗建立兒童行為和不同階段思想之間的聯繫。目的是通過這種實驗進一步分析孩子的年齡階段和多元思考能力之間的關係。不具備觀點採譯能力也是邏輯性缺乏的表現,往往會選擇從自己的角度來看待問題。生活中的表現為這個階段的孩子對「分享」會產生抵抗情緒,這並不是他們天生「自私」,而是他們不具備站在別人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這是質的區別而非學習等量上的差異。
  • 智商遠非一切,你還有「非認知能力」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大量心理學和社會學實驗表明,自控力、自律、專注力、責任心、勇氣、樂觀、好奇心這些往往被歸入性格範疇的能力反而比智商更加重要而且可以被後天培養。我們將這些能力稱之為「非認知能力」。了解這個概念也許可以為我們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提供新的思路。
  • 什麼是認知和非認知能力?它們有多重要?
    上篇推文我們講到大腦皮層的發育過程存在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在這個時期外界環境對大腦的刺激對於孩子認知和非認知能力的發展非常重要
  • 想培養聰明孩子?智力PASS模型理論:關鍵在培養孩子「認知力」
    每一位家長都希望自己能夠培養出來一個聰明的孩子,其實,需要培養聰明的孩子,我們需要藉助智力PASS模型理論;簡單的說就是:想要培養聰明孩子的關鍵在於培養孩子的認知力。一、什麼叫做智力PASS模型理論當談起"智力PASS模型理論"這個術語的時候,可能很多的家長都是不太理解什麼是"智力PASS模型理論",那麼現在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 聰明孩子如何養成?智力PASS模型理論:不在智商而在「認知力」
    其實,孩子種種的不聽話是由於孩子還小,認知力尚不完善,因此,孩子的自控力和約束力就顯得比較低了。一個重要的智力PASS模型理論告訴我們:培養孩子的認知力不僅可以讓孩子變得更乖巧,還可以讓孩子變得更聰明哦。什麼是智力PASS模型理論?
  • 雙語孩子的認知學習能力更強,幼兒英語啟蒙應該怎麼做?
    也有大量研究表明,雙語孩子的認知學習能力更強。重視孩子的英語啟蒙,已經成為新一代父母的必備觀念,通過英語啟蒙給孩子打下良好的英語基礎,讓孩子從不同的文化視角認識世界,培養跨文化思維和全球化意識。要想更好地進行英語啟蒙教育,首先要把握好孩子的語言敏感期。
  • 6歲前數學啟蒙,應該堅持訓練娃的空間認知能力
    上小學後,空間認知能力好的孩子有這些優勢1、對空間概念理解更好空間認知能力低的孩子通常無法理解數學空間概念,因為他們在面對數學問題時通常依賴於記憶。換句話說,六歲之前的啟蒙具有促進空間認知能力發展的作用,並且這種促進作用所提供的益處也在不斷發展。如何訓練空間認知能力?
  • 寶寶顏色認知啟蒙、1個小遊戲就搞定,國外啟蒙資料免費分享
    文末有分享一套國外顏色認知的學習資料,耐心看完,對娃的啟蒙非常重要a 顏色認知對早教啟蒙的重要性b 嬰幼兒顏色認知經歷怎樣的發展過程3個月,能區別灰色和彩色。4個月,對顏色有分化反應。喜歡「暖色調」(紅,橙等)不喜歡「冷色調」(藍,紫等)2歲,最容易掌握紅,黃兩色,之後是綠色和藍色。3歲,能正確辨別紅,黃,藍,綠基本色。4歲,開始發展細微區別各種色調的明度和飽和度。
  • 幼兒早教一旦錯過,無法彌補,提高孩子的認知能力,值得父母學習
    嬰幼兒時期,孩子神經系統發育快、有各種潛在的能力需要去開發,比如、語言、繪畫、認知、視覺、聽覺等等。3、觸覺、嗅覺訓練讓孩子多觸摸感知事物,比如光滑的地板、毛茸茸的玩具、軟綿綿的東西等,孩子在觸摸中自己也在判斷、思考,事物的外表摸起來為什麼感覺不一樣。寶寶開始並不知道「有味道」,讓寶寶聞一聞,嘗一嘗,寶寶會區分鹽和糖、鹹和甜的區別等等。
  • 胎教聽莫扎特孩子更聰明?讓音樂成為習慣,提升更高的認知
    正如老師通過書籍傳達給家長的一樣,科學家們在2005年也證實了古典音樂可以對認知能力中的數學感覺、記憶力和語言產生積極的影響。然而,如果想讓音樂幫助孩子提升認知能力,進而獲得更強的學習能力,單單靠用古典音樂給孩子磨耳朵,可就遠遠不夠了。
  • 家長如何培養孩子的「認知能力」?看看心理學家怎麼說
    文 | 朗朗育兒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家庭,作為兒童人生最初認知能力的出發點。父母家長作為孩子教育的啟蒙老師,肩負著孩子教育的主要責任。父母不同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認知發展形成不同的影響。前段時間,朋友老婆出差開走他們家剛買的新車,於是就蹭我的車帶著他4歲的孩子一起回家過端午。
  • 怎麼讓孩子更聰明?3個大腦冷知識,看完可能會顛覆你的認知
    所以,如果孩子平時身體狀態都挺好的,但只要一到考試,就吵吵著肚子疼、胃難受、沒胃口、吃不進東西時,不要再覺得孩子是找藉口、撒謊了,沒準孩子真的是因為考前精神壓力過大,而這種壓力過大的信號被我們的第二大腦腸道接收到了,於是便所作出了反應而已。Ps:要想腸道更健康,營養補充要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