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遠非一切,你還有「非認知能力」

2021-03-01 明眸壯遊

自從"智商"這個概念被提出之後,它就變成了一把「錘子」——在分析個人表現的時候,智商往往被認為是決定個人學術成績和工作表現最重要的因素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大量心理學和社會學實驗表明,自控力、自律、專注力、責任心、勇氣、樂觀、好奇心這些往往被歸入性格範疇的能力反而比智商更加重要而且可以被後天培養。

我們將這些能力稱之為「非認知能力」。了解這個概念也許可以為我們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提供新的思路。

 

智商(IQ):即智力商數,由法國人比奈發明,包括觀察、記憶、想像、分析判斷、思維、應變能力等,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並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智力的高低通常用智力商數來表示,用以標示智力發展水平。

 

智商主要表現在七種能力上:

觀察力

注意力

記憶力

思維力

想像力

分析判斷力

應變能力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大家都普遍認為智商是能夠很大程度上決定一個人表現。然而隨著心理學和行為心理學的發展,科學研究發現,除了智商,決定一個人表現的還有許多其他因素,而且這些因素遠比想像中重要。

 

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切爾做過一項廣為人知的「棉花糖實驗「:

這是一項對4歲兒童的意志力測試。研究者把每個孩子帶到一個房間裡,然後告訴他們需要一個人呆在房間裡,如果想吃棉花糖,需要提前搖動一下鈴鐺,那麼他們就可以得到一塊棉花糖;如果孩子願意等待20分鐘,他們就可以獲得兩塊棉花糖。

 

十多年之後,米歇爾對曾參與實驗的孩子進行回訪,研究他們抵抗誘惑的能力與學業表現是否有關。


結果表明:在SAT考試中,那些等待了20分鐘的孩子的平均成績要比那些30秒鐘之後便搖響鈴鐺吃棉花糖的孩子高出210分。

 

在這項研究的基礎上,我們可以發現:決定學習成績的已經不僅僅是智商,還有許多非認知能力,棉花糖實驗中研究的自控力,或者說延遲滿足的能力,就是其中之一。

棉花糖實驗其實原本並不是用來研究長期表現的,米歇爾教授其實只是想研究一下孩子們都是採用什麼辦法延遲自己的滿足的,比如有的孩子故意不看棉花糖,有的唱歌.2014年米歇爾教授出版的書籍The Marshmallow Test: Mastering Self-Control 詳細介紹了這個實驗的細節。

 

「非認知能力」至今還沒有一個準確的定義,包括但不限於耐心、專注力、自控能力、情感能力、社會適應性和人際交往能力等等,我們也可以將「非認知能力」理解為「性格」。

《性格的力量》(How Children Succeed: Grit, Curiosity and the Hidden Power of Character)這本書歸納了7種成就未來的性格力量:勇氣、自控力、熱情、社交能力、感恩、樂觀精神和好奇心——其實都屬於非認知能力的範疇。

非認知能力較強的人可以更好地發揮自身的潛力。

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後卡米特·西格爾做了一項編碼測試實驗。

這是一項沒有任何獎勵的枯燥編碼測試,對1.2萬年輕人進行實時跟蹤調查。20年後,簡單編碼測試中的高分獲得者的年收入要高於低分數者數千美元。

這個實驗的結果其實不難理解:在其他能力相當的情況下,如果一些人能在20年前能夠在沒有外在激勵的情況下,更用心、更專注地完成枯燥的編碼測試,那麼他更有可能在事業上獲得成功。

編碼測試考察人的耐心和專注力,反映的是一種在成年世界中極為重要的非認知技能。在沒有外界激勵的條件下依然可以保持專注力,這其中展現的品質就是責任心

 

在性格心理學家總結的「大五人格」中(隨和性、外傾性、神經質或者情緒穩定性、開放性和盡責性),盡責性是預測事業成功的最佳品質。

 

盡責性較高的人,在校期間能夠取得更好的成績,工作之後也有更好的工作成就,他們很少涉及犯罪,婚姻維繫時間也更長,甚至還擁有更長的壽命。

盡責性可以說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成功特質之一,它對人影響會延續終生。用大家常說的一個詞來說,就是——「靠譜」

  

儘管非認知能力非常重要,但是並遠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現代教育過於關注應試表現及認知能力,卻忽略非認知能力和品格的培養。

如果仔細想想你就會發現,其實非認知能力有助於提高應試表現,而品格則決定了個體長期的發展。

 

如果一個孩子擁有堅毅品格、自律自控,並能時刻保持好奇心、專注力,不拖延、社交強,那麼在學業上、工作上的優秀表現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要提高,先測量。明眸在學生的評估報告和課堂反饋中都納入了非認知能力和品格的發展的相關信息我們認為將認知能力(cognitive ability)、非認知能力(non-cognitive ability)和品格(Character)納入到教學考核體系當中來很有必要。

 

性格是可以塑造的,如果家長和導師能夠引導孩子們關注自己的非認知能力和品格發展,他們就會在這些方面有所改善。具體來說,可以有以下一些方法:

01 培養一門愛好

擁有興趣愛好,再加上練習和堅持,可以對孩子的成績、性格、能力、學歷,甚至未來的職業發展有促進作用。

 

一項實驗收集了美國密西根市10所學校的1800個六年級學生的數據,並對這些孩子跟蹤調查到21-22歲、25-26歲,研究發現:

 

那些發展愛好的孩子,學習成績更好,未來各個年齡段行為問題更少,吸菸、酗酒、吸毒、逃課機率更小,而且更能夠享受校園生活、厭學情緒較少,並且大學升學率更高,也比沒有愛好的孩子更願意追求高學歷,未來職業成就更高。

 

此外,有愛好的孩子社交能力、團隊協作意識更強,在校內外更受歡迎;遭遇逆境時情緒更穩定,韌性更強,抑鬱機率更小,精神狀態更好;自制力、自尊心、自信心更強,對於自我認知也更為成熟和清醒。

愛好是一種社交貨幣,發展愛好的過程也是一個自我了解的過程。

02 在某件事上學習刻意練習

家長需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每天練習的習慣,並為他們請來專門的老師或者教練,鼓勵孩子進行更深一步的訓練,也就是開始刻意練習。

經過一系列練習,孩子能夠積累更多經驗。刻意練習能夠幫助孩子在特定領域獲得重要提升,這體現出了內在天賦和後天刻意練習的共同作用。

 

如果你的孩子在沒有家長幹涉的情況下,自發地對某一事物產生長期興趣,那麼這件事可能就是他的興趣和天賦所在。不過請不要過分看重天分,如果沒有持續的刻意練習,天分只能淪為孩子未來緬懷童年的回憶。

 

從興趣的發現,到練習的深入,一個孩子需要得到各種外部支持,包括父母、老師、教育機構等,對於任何一門複雜的技藝來說,單靠個人力量幾乎不可能達到卓越的程度。

 

03 幫孩子積累自信並學會反思

如果家長在孩子小時候給予他們大量的安慰、擁抱、談心和許諾,關愛他們並營造幸福的氛圍,會給他們從小帶來自信心。

 

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不能只有愛和擁抱,他們還需要學會遵守紀律和約束,需要有人對他們說不。他們此時最需要的,是與他們承受能力相適應的逆境,一種讓他們摔倒然後又無需幫助、獨自站起來的機會。

 

反思犯下的錯誤,或者是還在繼續犯的錯誤,努力揭示這些錯誤發生的根源。學會為自己的錯誤負責,從錯誤中汲取教訓而不是沉溺於這種錯誤或是被這些錯誤所擊倒。這些都需要父母去積極引導。

 

以上3點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已經在做了,但也許讀完今天的文章,你會更清醒地意識到做這些事情的目的——培養非認知能力。這是一個重要且長期的系統工程。

培養個人的非認知能力是一個大話題,我們已經寫了3篇文章來談(專注力、成就需要、成長型思維)。【認知升級】這個欄目我們並非只是關注認知能力非認知能力品格發展也是同等重要的內容。

我們希望通過研究這三項素質給讀者帶來新的洞見並指導大家的行動,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和鼓勵。

相關焦點

  • 什麼是認知和非認知能力?它們有多重要?
    兩個自然而然的問題就是什麼是認知和非認知能力呢?以及為什麼這兩個能力重要到我們需要在乎它們呢?    認知能力很多時候等價於智商(IQ)。但是現代心理學認為,認知能力具有不同的維度,比如語言、數學、邏輯、推理、想像、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雖然這些不同的能力之間相關性很高,但是並不能簡單的用一個指數來衡量——而智商恰恰就是希望用一個數字衡量人能力的大小。因此,智商這個概念已經稍顯過時。
  • 讓兒童認知與非認知能力全面發展——綿竹兒童認知與非認知能力...
    讓兒童認知與非認知能力全面發展——綿竹兒童認知與非認知能力發展追蹤項目在富新學校調研 2020年11月11日 09:00:49 來源:四川新聞網
  • 非認知能力激發成長正能量
    世界各國教育者共同關注的核心素養,均指向了青少年的非認知能力。非認知能力對個人的影響是廣泛而又深遠的。我國學者的研究也發現,擁有較高非認知能力的大學畢業生,不僅能夠取得更好的在校表現,也更有可能在畢業求職過程中佔據優勢。此外,非認知能力不僅直接影響青少年的學業成績和升學機會,同時也關係到良好的校園氛圍和學習環境的建設,關係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青春期心理調適。例如,近年來受到廣泛關注的校園欺凌和校園暴力問題,與學生的同理心、親社會行為等方面的非認知能力培養密切相關。
  • 弄清智商和認知能力的區別,做好認知啟蒙是關鍵
    一、解讀認知的範圍無論是怎樣的父母,都無疑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更聰慧一些,不過根據各種資料顯示,智商一部分來自於遺傳。不過對於我們普通人的一生遠沒有到比拼智商的地步,大多數時候都是認知能力的比較,孩子的這項能力是可以通過家長後天的引導,其實"認知"的範圍很廣,它可以是各種寶寶們的能力,包括知覺、專注力、運動能力以及語言能力等,同時也表現軟實力,就好比孩子自己的情緒調節能力、自控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 從體驗中學習—談非認知能力的養成
    關於非認知能力的問題,在7個向度內我總共設計了25個問題,期待孩子透過活動後的反思,認知到這些非認知能力的具體表現!透過這樣的訓練開啟孩子對於這些非認知能力的關注與覺察,在未來的生活中逐步養成這些能力。非認知能力的培養我認為有幾個方式,第一種是直接教學,第二種是將這些非認知能力融入課程和活動去培養,第三種就是老師的身教以及環境的境教。
  • 人與人最大的差別,是認知能力的不同
    有人說,人與人之間的最大差別不是學歷、財富等外在的東西,而是認知能力。對這樣的講法,我是認同的。因為,學歷也並不代表知識多寡,在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的時代裡,不同的專業技能也沒有可比性,何況術業有專攻,互有所長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兒。
  • 18個認知場景100種互動遊戲,啟蒙2-6歲孩子數感、想像等認知能力
    為什麼還要給孩子認知啟蒙呢? 其實,只要明白智商和認知啟蒙之間的關係,大家都明白為何要市場的啟蒙課程如此火熱了。據資料顯示:認知與智商雖然不是等同關係,但之間有很大的關聯。具體來說,智商很大程度是由先天決定的,它是一種測試數值,在成人後一般就會固定,不會再提高。但認知是一種能力,很大程度是會受環境影響,是可以訓練並且提高的。
  • 能讓學習事半功倍的認知能力,從小這樣啟蒙有趣更有效
    要知道,培養孩子的認知能力,是學習力培養的基礎,絕對不能忽視。不是說不要「超前起跑」嗎?為什麼還要給孩子認知啟蒙呢? 其實,只要明白智商和認知啟蒙之間的關係,大家都明白為何要市場的啟蒙課程如此火熱了。據資料顯示:認知與智商雖然不是等同關係,但之間有很大的關聯。具體來說,智商很大程度是由先天決定的,它是一種測試數值,在成人後一般就會固定,不會再提高。
  • 孩子智商高低跟認知能力有關!培養孩子多元智能認知能力,請儘早
    在我們傳統觀念中,判斷一個人智商的高低只是以聽說讀寫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為依據。而霍華德教授卻認為智能認知是多元化的,如果單以某一方面的能力來判斷一個人的智商,這樣是有失偏頗的。霍華德教授根據人們思維、學習、記憶、理解方面的不同,而提出了八種不同的多元智能理論。
  • 加強非認知能力培養 提高學生核心競爭力
    加強非認知能力培養 提高學生核心競爭力智能製造學院第一期大學生非認知能力訓練營開營為響應鄒廣嚴校長提出的錦城大學「重視學生非認知能力培育」,智能製造學院積極組建第一期大學生非認知能力訓練營。9月17日上午10時,智能製造學院非認知能力訓練營在忠孝大樓第一學術報告廳正式開營。
  • 認知和智商有什麼區別?做好孩子的「認知啟蒙」,孩子越玩越聰明
    很可能會影響到外甥的其他能力發展,比如好奇心、探索欲等等。這便涉及到如何正確的對孩子進行「認知啟蒙」了,它時常被人們與孩子的智商的概念搞混。 一、認知到底是什麼?和智商有什麼區別?
  • 門薩智商測試,5道智商測試題,幫助提升你的智力推理能力!丨瑞文標準智力測驗
    ,那到底是什麼智商?智商主要由三種能力組成:短期記憶力、推理能力和語言能力。智商主要反映人的認知能力、思維能力、語言能力、觀察能力、計算能力、律動能力等。也就是說,它主要表現人的理性的能力。智商高的人,思維品質優良,學習能力強,認識程度深,容易在某個專業領域作出傑出成就,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
  • 情商比智商重要!3招提升孩子的情緒認知能力,培養高情商的孩子
    如果一個人從小性格孤僻、不易合作,自卑、脆弱,不能面對挫折,急躁、固執、自負,情緒不穩定(也就是「情商低」),那麼,他智商再高,也很難取得成就。反之,情商高的人,會有很好的自我認知,積極探索,從探索中建立自信心,對自我情緒的控制,抗挫折能力,喜歡與人交往,願意分享、合作,為日後成功做準備。
  • 非認知能力:培養面向21世紀的核心勝任力
    ,非認知能力對個體成就的影響力逐漸受到重視,作為表層學習的內在機制,學生非認知能力的塑造也成為院校人才培養需要關注的環節。本文從人際互動能力、自我規制能力以及神經認知技能三個層面對個體非認知能力的內在維度及其特質進行界定,具體分析流體智力與晶體智力對個體發展的作用機制。院校可以通過設計有針對性的情景化服務學習、本科生科研以及協作性項目等高影響力教學實踐,構建深度的綜合性學習經歷,促進學生內在非認知能力的訓練與學習,最終有助於學生的學業成就和學業持續。
  • 人,如何提高認知能力?十個常識或反常識
    因此,你也可以簡單直接粗暴地將認知科學理解為計算機科學與心理學的交集。3.認知科學主要有哪些分支學科與計算機科學關心虛擬世界不一樣,認知科學關心人類的心靈世界,它致力於探索人類心智之謎。認知科學是一門交叉學科,它的核心分支是:除此之外,還有認知語言學、認知人類學、心靈哲學等分支。
  • 情商比智商更重要!3招提升孩子的情緒認知能力,培養高情商的娃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局面,是因為很多家長只重視智力因素的開發和培養,而忽視非智力因素對孩子未來成功與命運的影響。其實,早在許多年前,英國著名教育家斯賓塞就說過:「孩子健康人格的培養,是父母家教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比孩子智力的教育要重要得多。」
  • 收入差異現象看非認知能力對學生的影響
    因此,討論具體的非認知技能(如自信心、批判性思維、創新思維、溝通合作能力等)對於分析其影響學業成就的結果至關重要。研究非認知能力對於人才培養具有重要意義。如今,各行各業都需要全面發展、掌握多元技能的人才,其中批判性思維、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清晰的思維與表達是核心勝任力,也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長期以來的預期目標。
  • 決定孩子聰明與否的關鍵不是智商,而是家長採取的認知教育方法
    然而更多的家長卻認為,孩子的聰明與否是天生的,天生的智商情況決定了他們聰明與否,事實上真的如此嗎?智商是孩子天生就具備的,科學研究證明,絕大多數人的智商相差並不大,智商並不能代表孩子生而知之。舉個例子說,哪怕一個孩子智商非常高,但性格有缺陷,很少接觸外面的人與事,那他也不會真的聰明。
  • 給孩子測智商?!這事靠譜嗎?
    智力不是一個單一維度的概念,它涵蓋一個人的方方面面,所以,測評寶寶的智力需要考慮他的「綜合能力」,比如,大運動、精細動作、認知、情緒和社會性發展等方面。進行智力測試,通常需要寶寶回答問題、配合做任務,而不是像有些家長所認為的那樣,用儀器一掃,智商結果就一目了然。
  • 四川大學錦城學院:大學應重視非認知能力的培育
    一直以來,學校被認為是傳授和培養認知能力的地方,現在流行的對學校的評價體系也幾乎都依賴於認知能力。  學術界和社會越來越認識到學校必須教給學生課本以外的能力,而首要的是對工作和生活的態度、信念和價值觀。這要求我們的教育模式要作適當調整,學校要將培養學生的非認知能力與培養認知能力兩者並重,甚至要進一步加強非認知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