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差異現象看非認知能力對學生的影響

2020-12-22 周州先生

經濟學(Kautz et al.,2014)、教育學(Duckworth & Yeager,2015)、社會學(Farkas,2003)、心理學(Richardson et al.,2012)等各社會科學領域都證實了非認知技能對於學業發展有重要影響。目前,大五人格理論是學界普遍接受而且廣為應用的非認知技能的衡量標準。但是一些研究表明,與廣義的大五人格特徵相比,性格中那些單一、具體的方面預測學業成就的力度更大,可塑性更強(Briley et al.,2014)。因此,討論具體的非認知技能(如自信心、批判性思維、創新思維、溝通合作能力等)對於分析其影響學業成就的結果至關重要。

研究非認知能力對於人才培養具有重要意義。如今,各行各業都需要全面發展、掌握多元技能的人才,其中批判性思維、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清晰的思維與表達是核心勝任力,也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長期以來的預期目標。近年來,某些特定的非認知能力逐漸受到企業和招聘單位的關注與重視,包括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充分理解他人的同理心、包容心、自我管理能力、應變能力、責任心、較高的情商、高效的溝通和傾聽技能、解決問題的團隊協作能力以及秉持平等主義的價值觀。

本文從以下五種教學實踐探討非認知能力對中學生學習的影響與作用

(1)學習共同體。

學習共同體以小組合作、共同學習的形式展開,鼓勵學生通過交流產生思想的碰撞,並為學生提供合作探究某一學術問題或現實問題的機會。在學習共同體中,學生將學科的知識橫向融合,在實踐運用中提升問題解決能力。

(2)寫作強化課程。

學校通過設置特定的寫作課程,幫助中學生強化寫作與文字表達能力,從而幫助學生應對在未來專業學習和社會實踐過程中的各種寫作任務。寫作強化課程鼓勵學生針對不同受眾與不同領域開展多樣化的寫作學習,在反覆練習中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信息素養。

(3)中學生創新實驗。

許多學校為中學生提供參與創新實驗和科學研究的機會,這將有助於學生學習系統分析研究問題的方法,嘗試開展實證研究以支持自我觀點,幫助學生思考那些尚存爭議的學術問題並提出自己的見解,最終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研究熱情。

(4)多樣性或全球化學習。

學校通過設立國別文化研究等課程,幫助學生探索多元文化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激發學生對種族問題、性別問題、全球化問題的思考,提升學生對跨文化現象的理解力和全球勝任力。

(5)情景化服務學習。

情景化服務學習在學校與當地社區協作的基礎上,幫助中學生在現實情景中更為直觀地感受和理解課程知識。通過在現實環境中的應用學習,學生可以深化對於專業知識的應用能力,為未來承擔公民責任和工作職責做好準備。

以上教學實踐能夠促使學生直面複雜、模糊的現實環境,培養學生堅定的意志力以完成非結構化的任務,這將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塑造那些未來職業成功所必備的非認知能力。從職業生涯的角度來看,較高的認知能力能夠幫助人們更好地完成專業性工作,而更高的非認知能力有助於人們選擇更加適合自身專長和性格特徵的工作類型。從長遠來看,在培育人才方面,應重視提升非認知能力的重要性。

相關焦點

  • 什麼是認知和非認知能力?它們有多重要?
    人們也經常用情商(EQ)來描述非認知能力,但事實上非認知能力包含的具體內容相較於認知能力要更為複雜(比如下圖),因此也很難用一個指數來衡量非認知能力。一般認為非認知能力應該包括性格(personality)、態度(attitudes)和積極性(motivation)這三個方面的因素,而五大性格特徵(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是目前最常用的非認知能力測試體系。
  • 讓兒童認知與非認知能力全面發展——綿竹兒童認知與非認知能力...
    讓兒童認知與非認知能力全面發展——綿竹兒童認知與非認知能力發展追蹤項目在富新學校調研 2020年11月11日 09:00:49 來源:四川新聞網
  • 非認知能力激發成長正能量
    世界各國教育者共同關注的核心素養,均指向了青少年的非認知能力。非認知能力對個人的影響是廣泛而又深遠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赫克曼等人的研究發現,非認知能力既可以直接作用於個人的教育獲得和職業發展,有效預測青少年完成高中教育並考入大學的概率,並可對畢業生的工資收入產生長期的、穩定的影響,也能夠通過影響認知能力而產生間接效應,對個人在整個生命歷程中的身心健康、婚姻幸福感和生活滿意度等均具有顯著影響。
  • 養育差異還是養育陷阱?——家庭教養方式對學生發展的異質性影響研究
    如果不同階層的家庭對子女的教養方式和參與行為存在差異,並且進一步將這種差異延續到對學生發展的影響,可能會因為養育差異而陷入到「養育陷阱」,即一國內部,收入不平等加劇導致養育方式的差異不斷擴大,而不同的養育方式又進一步導致社會不平等程度加深[5]。
  • 《認知覺醒》:高手和普通人的根本差異在於認知能力上的差異
    最近看了一本好書《認知覺醒》,讓我很受啟發。書中談到「人與人之間的根本差異是認知能力上的差異,因為認知影響選擇,而選擇改變命運,所以成長的本質就是讓大腦的認知變得更加清晰。」想要改變自己命運,成為某領域高手的朋友一定不要錯過這本書。
  • 加強非認知能力培養 提高學生核心競爭力
    加強非認知能力培養 提高學生核心競爭力智能製造學院第一期大學生非認知能力訓練營開營為響應鄒廣嚴校長提出的錦城大學「重視學生非認知能力培育」,智能製造學院積極組建第一期大學生非認知能力訓練營。9月17日上午10時,智能製造學院非認知能力訓練營在忠孝大樓第一學術報告廳正式開營。
  • 教師對學生非認知技能影響的重要性
    教師對學生非認知技能影響的重要性 作者:中國教育財政 發布時間: 2018-12-13 11:57
  • 2020寧夏教師招聘備考:《教育知識與能力》認知風格的差異
    【導讀】華圖寧夏教師招聘考試網同步未知發布:2020寧夏教師招聘備考:《教育知識與能力》認知風格的差異,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   認知風格,是指人們在認知活動中所偏愛的信息加工方式,它是一種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徵。存在很大的個體差異。其主要特徵是持久性和一致性,它是與學生的個性相關的,而且與學生的情感和動機特徵等聯繫在一起。
  • 非認知能力:培養面向21世紀的核心勝任力
    本文在對非認知能力的關鍵特質進行界定的基礎上,討論特定的高影響力教學實踐(high-impact practices,簡稱為HIPs)經歷對學生非認知能力培養的促進作用,並呈現電子信息化檔案(ePortfolio)在記錄和深化學生非認知能力培養方面的效用。
  • 認知能力將成為人與人之間最核心的差異
    編者註:「芥末堆|教育智囊團」社群邀請教育行業專家、學者、創始人、老師等人,不定期對當下的熱點話題、細分領域、教育現象進行探討和分享。本期分享嘉賓:李偉剛,資深教育人士,先後在北大青鳥、新東方工作過。09年加盟瑞思學科英語,2017年創立能力橙少兒編程。
  • 【智囊分享】認知能力將成為人與人之間最核心的差異
    【智囊分享】認知能力將成為人與人之間最核心的差異 作者:豆妹 發布時間:
  • 智商遠非一切,你還有「非認知能力」
    在這項研究的基礎上,我們可以發現:決定學習成績的已經不僅僅是智商,還有許多非認知能力,棉花糖實驗中研究的自控力,或者說延遲滿足的能力,就是其中之一。盡責性可以說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成功特質之一,它對人影響會延續終生。用大家常說的一個詞來說,就是——「靠譜」。  儘管非認知能力非常重要,但是並遠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現代教育過於關注應試表現及認知能力,卻忽略非認知能力和品格的培養。
  • 四川大學錦城學院:大學應重視非認知能力的培育
    一直以來,學校被認為是傳授和培養認知能力的地方,現在流行的對學校的評價體系也幾乎都依賴於認知能力。  學術界和社會越來越認識到學校必須教給學生課本以外的能力,而首要的是對工作和生活的態度、信念和價值觀。這要求我們的教育模式要作適當調整,學校要將培養學生的非認知能力與培養認知能力兩者並重,甚至要進一步加強非認知能力的培養。
  • 《認知覺醒》:為何成功不是我,人與人的差異就在認知能力
    也就是通過大腦構造、潛意識、元認知等思維規律看清自己,了解認知世界裡的基礎設施,從事物規律中看清世界,從而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及如何管控情緒力,看完之後,讓人頓有一種豁然開朗的心境,化解了庸人自擾的煩惱,同時也進一步強化了認知的驅動力。
  • 解析CAT4認知能力檔案
    >1.為教師提供的學生認知能力優劣勢分析及教學參考意義的概述。2.為學生提供他們自身認知能力的簡況總結和一系列探索性的問題和建議。3.給家長們提供一系列建議,讓他們能進一步了解自己孩子認知能力情況,以及如何幫助孩子發揮最大潛力。我們以文字推理和空間推理能力兩個模塊為基礎對學生個人認知能力進行分析,使用的術語包括略微偏重、中度偏重或極度偏重,或者無偏重(即兩個模塊的分數相似,學生認知能力發展均衡)。
  • 認知方式的差異
    認知方式又叫做認知風格, 是指人們在認知活動中所偏愛的信息加工方式,它是一種較穩定的心理特徵。簡而言之,就是人們在學習過程中是如何對所學知識進行處理加工的。主要的表現方式有三種,分別是場獨立型和場依存型、沉思型和衝動型、輻合型和發散性等。第一、場獨立型和場依存型。場即環境。場獨立型的學生在面對客觀事物做判斷時,常常利用內部的參照,不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
  • 劉俊文 陳寶峰:貧困地區農戶社會資本及其對收入的影響
    因此,本文作者提出以網絡測度為主體,合理吸收結構認知法相關維度的「網絡認知綜合測度法」。網絡規模的主體要素是親朋好友的總數。採用「身份分解」法,將農戶的親朋好友分為村內親戚、村內朋友、村外親戚和村外朋友4大類,在此基礎上匯總測算農戶的網絡規模、網絡結構和網絡差異等。
  • SPOC 學習者認知行為及序列模式的差異性分析
    在行為序列的差異方面,必修類學習者的顯著認知行為序列為C→D→D和J→J→J,選修類學習者為C→D→C,旁聽類學習者為K→J→C。這表明,必修與選修類、必修與旁聽類學習者對某類知識認知程度的內在結構無明顯差異,即認知序列模式相似,但整體認知序列模式存在顯著差異。基於SPOC混合式學習的特性,學生首先在課堂學習新知識,然後到論壇發帖。
  • 必看重點 | 認知風格的類型差異
    在公眾號會話頁面,回復【招聘】,獲取最新招聘信息匯總回復【老師】,領取備考資料,免費諮詢答疑認知風格是指個體感知、記憶、思維、問題解決、決策以及信息加工的典型方式,其特徵是持久性與一致性,常考重點是:認知風格的類型差異。
  • 與動物對話:文化差異演變如何影響我們對動物的認知?
    在很多傳統認知中,青蛙據說能帶來雨水,但也可能引發洪災。烏龜因為智慧長壽被人崇拜,因為膽小懦弱遭人嘲笑。蛇因為癒合和復生能力受人尊重,但又被視為邪惡的象徵。蜥蜴被尊為慈悲的守護神,但又被視為魔鬼,讓人膽戰心驚。我們對動物認知的文化差異是如何演變的呢?該如何解釋某種特定的動物在這個地方受到尊崇,而在其他地方卻受到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