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Kautz et al.,2014)、教育學(Duckworth & Yeager,2015)、社會學(Farkas,2003)、心理學(Richardson et al.,2012)等各社會科學領域都證實了非認知技能對於學業發展有重要影響。目前,大五人格理論是學界普遍接受而且廣為應用的非認知技能的衡量標準。但是一些研究表明,與廣義的大五人格特徵相比,性格中那些單一、具體的方面預測學業成就的力度更大,可塑性更強(Briley et al.,2014)。因此,討論具體的非認知技能(如自信心、批判性思維、創新思維、溝通合作能力等)對於分析其影響學業成就的結果至關重要。
研究非認知能力對於人才培養具有重要意義。如今,各行各業都需要全面發展、掌握多元技能的人才,其中批判性思維、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清晰的思維與表達是核心勝任力,也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長期以來的預期目標。近年來,某些特定的非認知能力逐漸受到企業和招聘單位的關注與重視,包括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充分理解他人的同理心、包容心、自我管理能力、應變能力、責任心、較高的情商、高效的溝通和傾聽技能、解決問題的團隊協作能力以及秉持平等主義的價值觀。
本文從以下五種教學實踐探討非認知能力對中學生學習的影響與作用。
(1)學習共同體。
學習共同體以小組合作、共同學習的形式展開,鼓勵學生通過交流產生思想的碰撞,並為學生提供合作探究某一學術問題或現實問題的機會。在學習共同體中,學生將學科的知識橫向融合,在實踐運用中提升問題解決能力。
(2)寫作強化課程。
學校通過設置特定的寫作課程,幫助中學生強化寫作與文字表達能力,從而幫助學生應對在未來專業學習和社會實踐過程中的各種寫作任務。寫作強化課程鼓勵學生針對不同受眾與不同領域開展多樣化的寫作學習,在反覆練習中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信息素養。
(3)中學生創新實驗。
許多學校為中學生提供參與創新實驗和科學研究的機會,這將有助於學生學習系統分析研究問題的方法,嘗試開展實證研究以支持自我觀點,幫助學生思考那些尚存爭議的學術問題並提出自己的見解,最終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研究熱情。
(4)多樣性或全球化學習。
學校通過設立國別文化研究等課程,幫助學生探索多元文化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激發學生對種族問題、性別問題、全球化問題的思考,提升學生對跨文化現象的理解力和全球勝任力。
(5)情景化服務學習。
情景化服務學習在學校與當地社區協作的基礎上,幫助中學生在現實情景中更為直觀地感受和理解課程知識。通過在現實環境中的應用學習,學生可以深化對於專業知識的應用能力,為未來承擔公民責任和工作職責做好準備。
以上教學實踐能夠促使學生直面複雜、模糊的現實環境,培養學生堅定的意志力以完成非結構化的任務,這將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塑造那些未來職業成功所必備的非認知能力。從職業生涯的角度來看,較高的認知能力能夠幫助人們更好地完成專業性工作,而更高的非認知能力有助於人們選擇更加適合自身專長和性格特徵的工作類型。從長遠來看,在培育人才方面,應重視提升非認知能力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