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 孔道春實驗室突破性發現:揭示 DNA 同源重組的關鍵分子機制

2021-02-25 北大生科

2021 年 2 月 23 日,北京大學蛋白質與植物基因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生命科學學院孔道春實驗室在Cell在線發表了題為RNA polymerase III is required for the repair of DNA double-strand breaks by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發現RNA-DNA 雜交鏈中間體和RNA 聚合酶III這兩個組分是DNA同源重組過程所必需,解決了真核細胞DNA同源重組領域裡一個長期懸而未決的核心問題,把對DNA同源重組事件分子機制的理解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層次。

作為三大DNA代謝途徑(DNA 複製、重組、損傷修復)之一,DNA的同源重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是生命體的基本生物事件。它在細胞生長、減數分裂、配子形成、物種進化、DNA雙鏈斷裂修復和基因組穩定性維持等多方面中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圖1 顯示,在DNA同源重組過程中,兩條相似但不完全一致的同源染色體通過交換進行遺傳信息交流,促進了生命體的進化。

圖1. 減數分裂期姐妹染色體重組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omologous_recombinati on#/media/File:HR_in_meiosis.svg

DNA同源重組由三大主要步驟組成(圖2):1)鏈末端切除(end resection):由MRN-CtIP、DNA2、EXO1等核酸酶對DNA雙鏈斷裂(DNA double-strand break, DSB)處進行5』-鏈降解,切除大約幾千個核苷酸,導致3』-單鏈DNA形成;2)3』-單鏈DNA入侵同源DNA模板鏈(strand invasion):通過多個蛋白幫助,Rad51包裹 3』-單鏈DNA形成核酸-蛋白複合體,該複合體侵入同源DNA鏈,3』-單鏈DNA作為引物進行DNA合成;3)解開Holliday Junction(HJ)結構(resolution of Holliday Junction):3』-單鏈 DNA 侵入同源DNA模板鏈後,隨後進行的DNA合成及鏈交換反應,導致HJ結構形成,相關核酸酶解開HJ結構,最終完成DNA同源重組過程。

圖2. 同源重組的一般過程

Sung P, Klein H (2006). "Mechanism of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mediators and helicases take on regulatory functions". 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 7: 739-750.

DNA同源重組領域的一個關鍵問題一直有待闡明:即細胞是如何進行末端切除 5』-鏈的幾千個核苷酸,但又保證 3』-鏈的絕對完整。過去二三十年,一個普遍被認可或接受的觀點是:3』 -單鏈是通過RPA(replication protein A,a single- strand DNA binding complex)的結合來保護的。但是,此觀點缺乏確切的實驗證據。再進一步考慮,用蛋白結合的方式來保護幾千個核苷酸長度的單鏈DNA,避免被核酸酶攻擊,從理論上講,這個可能性非常小,理由有三個:1)細胞如何能做到蛋白結合能早於核酸酶攻擊;2)細胞如何能做到幾千個核苷酸長度的每一個核苷酸都被蛋白覆蓋而不留任何被核酸酶攻擊的空隙;3)蛋白結合到DNA不可能是恆定的,有結合-脫離-再結合事件發生,蛋白一旦脫離DNA,  核酸酶就得到了攻擊DNA的機會。具體到此生物事件,研究者不認為細胞能做到第一和第二點,第三點是客觀現實存在。因此,研究者認為細胞必定用其它機制來保護DNA斷裂處的3』-單鏈DNA。

在該研究中,孔道春實驗室發現3』-單鏈DNA是通過形成暫時的RNA-DNA雜交鏈來得到保護,催化此RNA鏈合成的是RNA聚合酶 III。如果阻止此處RNA合成,則DNA同源重組終止,並造成基因缺失。因此,RNA 聚合酶III是同源重組的一個必需因子,RNA-DNA雜交鏈是DNA同源重組事件的一個必需中間體。圖3是DNA同源重組的最新模型。RNA-DNA雜交鏈中間體的發現推進了真核細胞DNA同源重組領域裡一系列長期懸而未決問題的解決,並加深了對DNA同源重組事件分子機制的理解;同時,該成果將促進包括疾病的基因治療、動植物新種質的開發、抗癌藥物的研發等相關領域的技術開發。

孔道春教授為該論文的通訊作者;劉思傑博士、華餘博士、王靜娜副教授、以及孔道春實驗室技術員李凌彥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袁俊傑、張波、王子陽,以及國家重點實驗室紀建國教授也該論文作出了重要貢獻,孔道春實驗室其他成員對本論文也提供了幫助。

孔道春: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蛋白質與植物基因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DNA Repair》Editor, 973項目首席科學家,現任全國酵母協會會長,亞洲冷泉港:DNA代謝、基因組穩定性及疾病國際會議組織者。

實驗室研究領域:

真核細胞DNA代謝及基因組穩定性的機制。具體項目包括:1)真核細胞DNA複製的機理, 包括DNA複製起始及複製叉裡的生化反應機制;2)細胞維持DNA複製叉穩定的分子機制;3)真核細胞雙鏈DNA斷裂修復的機制;4)checkpoint對DNA代謝的調控機制;5)染色體結構與DNA代謝的關係;6)基因組不穩定導致細胞癌變的機制。

相關焦點

  • 進展|單分子研究揭示DNA同源重組中鏈交換擴展的分子機理
    同源重組現象的發現已有幾十年歷史,同源識別和鏈交換是同源重組過程中最重要的步驟,但由於其反應中間產物停留時間短並且狀態複雜,常規方法難以捕捉,因而其分子機理仍十分模糊。最近,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軟物質實驗室SM4組的徐春華副研究員、陸穎副研究員以及黃星榞博士等,運用單分子磁鑷和螢光成像技術,通過巧妙的實驗設計,捕捉到同源重組鏈交換的中間態,在體外再現了鏈交換的步進過程,並推測出過渡態結構的存在,建立了RecA介導的同源重組的行波模型,闡述了同源重組中序列識別和鏈交換的分子過程。
  • Cell:孔道春等DNA複製叉相關研究獲進展
    孔道春課題組利用生物化學等方法篩選得到了一批S期細胞周期檢驗點的靶蛋白。進一步研究發現其中一個靶蛋白Dna2在維持DNA複製叉穩定中起重要作用。 如果Dna2蛋白缺失或功能變異,將導致DNA複製叉倒轉並大量積累。倒轉的DNA複製叉是一種病理結構,會導致DNA複製叉垮塌或DNA斷裂,進而引起DNA複製不能完成或基因組重排。
  • Cell:研究者揭示雷帕黴素減緩癌細胞生長的分子機制
    2013年5月25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國際著名雜誌Cell上的一篇研究報告中,來自蒙特婁大學的研究者通過研究發現了一種新型的分子機制,即可以將減緩某些癌症的惡化以及異常疾病的發展
  • Cell:揭示細胞讀取和複製DNA機制
    為此,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生物物理學與生物物理化學教授Cynthia Wolberger博士和Wolberger實驗室博士後研究員Evan Worden博士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使用一種稱為低溫電鏡(cryo-EM)的成像工具來凍存核小體中的分子和Dot1L,以便觀察這兩者之間如何相互作用。
  • 【學術前沿】徐平龍實驗室揭示核酸免疫識別的線粒體功能及分子機制
    【學術前沿】徐平龍實驗室揭示核酸免疫識別的線粒體功能及分子機制 2020-11-10 16: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Cell:新發現!科學家揭示癌症藥物紫杉醇的作用機制!
    圖片來源:Rockefeller University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洛克菲勒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藥物紫杉醇的工作機制儘管如此,大多數分裂的細胞似乎能夠避免這類錯誤的警報,因此研究人員就想通過研究來了解cGAS分子在健康分類細胞中是如何保持沉默的。研究者發現,在這段時間內,cGAS能被從稱之為核小體的結構所捕獲,而核小體負責組織染色體,當與核小體結合時,cGAS就無法被DNA有效激活,因此向免疫系統發送外來入侵者警報信號的分子級聯事件就不會被觸發。
  • 柴繼傑課題組與合作者首次揭示植物TNL類抗病蛋白激活的分子機制
    柴繼傑實驗室去年的研究成果表明,來自擬南芥的CNL抗病蛋白ZAR1,識別效應蛋白後可以形成抗病小體 (Resistosome) (點擊查看:Science背靠背 | 柴繼傑/周儉民/王宏偉合作團隊首次發現植物抗病小體)。ZAR1抗病小體可能作為離子通道或者轉運通道引起ETI【3,4】,相比CNL,TNL的作用機制更為複雜。TNL的N端TIR結構域具有NAD+水解酶活性(NADase)。
  • 【科技前沿】胡俊傑團隊揭示片狀內質網形成的分子機制
    【科技前沿】胡俊傑團隊揭示片狀內質網形成的分子機制 2020-06-23 02: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學家揭示線粒體鈣離子單向轉運蛋白MCU的結構機制
    該研究採用核磁技術結合電鏡技術首次揭示了線粒體鈣離子單向轉運蛋白MCU(Mitochondrial Calcium Uniporter)跨膜核心區域的三維結構,是迄今為止使用核磁共振技術解析出的最大的離子通道結構。研究表明,MCU形成的是同源五聚體,與以往報導的其他鈣離子通道的結構截然不同,對鈣離子的選擇機制和轉運機制具有其獨特性。
  • Nature:DNA聚合酶θ抑制同源重組,促進腫瘤發生
    2015年2月5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著名國際期刊nature在線刊登了來自美國紐約大學醫學院Agnel Sfeir研究小組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他們通過研究發現非同源末端連接過程能夠利用聚合酶θ促進腫瘤細胞中的端粒發生染色體末端融合
  • Cell:揭示線粒體ADP/ATP載體轉運ATP和ADP的分子機制
    2019年1月12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劍橋大學、東安格利亞大學、比利時弗蘭德斯生物技術研究所(VIB)和美國國家神經疾病與卒中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稱為線粒體ADP/ATP載體(mitochondrial ADP/ATP carrier)的關鍵轉運蛋白如何轉運三磷酸腺苷(ATP),即細胞的化學燃料
  • 研究揭示新生蛋白質組裝機制
    研究揭示新生蛋白質組裝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3 15:56:48 德國海德堡大學(ZMBH)分子生物學中心和DKFZ-ZMBH聯盟德國癌症研究中心(DKFZ)Günter
  • Cell Res:戚益軍等小非編碼RNA參與DNA損傷修復機制研究獲進展
    2014年3月,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基因組變異與精準生物醫學實驗室楊運桂研究組與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戚益軍研究組合作研究發現,小非編碼RNA(diRNA)及其效應蛋白Ago2調控DNA同源重組修復重要因子Rad51在DNA雙鏈斷裂(double strand break, DSB)位點的招募,從而調節DNA修復的作用機制,相關論文在Cell Research
  • Nature| 生命學院柴繼傑課題組揭示一類全新的植物肽類激素被受體識別的分子機制
    2019年7月10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柴繼傑課題組與英國The Sainsbury Laboratory的Cyril Zipfel課題組合作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Nature)發表題為「異型受體複合物識別RALF多肽的分子機制」(Mechanisms of RALF peptide perception by a heterotypic
  • Cell:從拓撲學角度揭示DNA複製之謎
    通過使用真核生物作為模型系統,他們發現染色質(由DNA、組蛋白和非組蛋白等成分組成)的內在機械性能決定著染色質纖維如何纏繞。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9年10月17日的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Synergistic Coordination of Chromatin Torsional Mechanics and Topoisomerase Activity」。
  • 2019年終盤點:Cell雜誌重磅級突破性研究成果
    科學家揭示哺乳動物DNA複製機制! Jiao Sima, Abhijit Chakraborty, Vishnu Dileep, et al.文章中,研究者揭示了DNA複製過程是如何被調節的,以及這對未來的遺傳學研究意味著什麼,研究人員發現DNA分子中存在著控制DNA複製的特定位點。
  • 清華大學楊茂君研究組Cell Res發現金屬離子攝取機制
    清華大學楊茂君研究組Cell Res發現金屬離子攝取機制來源:生物通 2013-12-27  2013年12月24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楊茂君研究組在《自然》系列雜誌《Cell Research》上在線發表了學術論文「Planar substrate binding
  • 研究揭示細胞鐵死亡敏感性和逃逸的分子機制
    研究揭示細胞鐵死亡敏感性和逃逸的分子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18 13:52:38 美國哈佛大學Stuart L. Schreiber、鄒貽龍和懷特海生物醫學研究所Robert A.
  • Cell:李蘭娟/李賽等解析新冠病毒完整分子結構
    SARS-CoV-2病毒的分子組裝。通過質譜分析來自天然刺突的N-連接聚糖的組成,其揭示了天然聚糖與重組糖蛋白聚糖的總體加工狀態高度相似。總體而言,這些特徵非常詳細地揭示了SARS-CoV-2病毒的結構,並闡明了該病毒如何在直徑約80 nm的管腔中堆積其約30 kb長的單段RNA。SARS-CoV-2是一種新型的β-冠狀病毒。
  • Cell:不育治療新靶標!揭示EFCAB9引導精子進入卵子機制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耶魯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鑑定出一種關鍵分子,它協調這些鈣離子通道開啟和關閉,從而激活精子並協助引導它們進入卵子。當通過基因編輯移除編碼這種分子的基因時,雄性小鼠讓更少的雌性小鼠懷孕,而且懷孕的雌性小鼠產生較少的幼仔。他們報導,這些經過基因編輯的雄性小鼠的精子活力較低,並且在實驗室中讓較少的卵子受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