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前沿】胡俊傑團隊揭示片狀內質網形成的分子機制

2020-12-25 澎湃新聞

【科技前沿】胡俊傑團隊揭示片狀內質網形成的分子機制

2020-06-23 02: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真核細胞的內質網是一個由管狀和片狀兩種主要形態結構拼接而成的連續的膜系統。片狀內質網呈扁平囊狀,大多出現在細胞核周圍,且表面通常承載了核糖體,也因此被稱為粗面內質網。構成片狀內質網的兩層平行膜之間會保持50納米左右的距離,且沒有膜的彎曲,而其邊緣則等同於半個管狀結構,有很高的膜曲度。

片狀內質網的塑形機制研究較少,一般認為通過三種模式,1)成管膜蛋白穩定片狀邊緣的膜曲度;2)內質網蛋白Climp63在內質網腔內形成橋連結構;3)P180和Kinectin穩定胞漿側的膜平坦程度。其中,Climp63僅定位於片狀內質網,也不在核膜出現,因此被廣泛用於片狀內質網的標記,但Climp63具體如何發揮作用其實不清楚,爭議頗多。

2020年6月16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胡俊傑課題組在Frontiers in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發表了題為 Self-Association of Purified Reconstituted ER Luminal Spacer Climp63的研究論文,首次證明純化的Climp63腔內結構域通過自身相互作用來發揮橋連作用,發現Climp63的腔內結構域表面較易與其他蛋白發生相互作用,但其橋連的能力卻比預期的低很多。

Climp63腔內結構域被預測為富含捲曲螺旋。研究發現,該結構能自發形成多聚體,但攜帶不同標籤的純化蛋白之間的相互作用顯得比預期弱很多。同樣,全長的Climp63 在方向性重組後,其腔內結構域能暴露在脂質體的表面,但重組的脂質體之間相互作用也很弱,沒有出現預期的脂質體拴連現象。

這些結果表明,Climp63的腔內螺旋可能形成較強的同側(cis)組裝,以及較弱的對側(trans)組裝。Climp63的粘性表明可能會作為內質網腔內蛋白,如分子伴侶等的附著位點。Climp63通過橋連維持片狀厚度的機制,可能需要兩側較多的Climp63同時發生較弱相互作用的累積,也可能增加內質網片狀腔內環境的可塑性和動態性。這些結果對理解膜與膜之間的拴連特性,如細胞器互作,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胡俊傑課題組專注於研究內質網的形態與功能。胡俊傑為本文通訊作者,博士生趙京華為本文第一作者。

文章連結:

https://doi.org/10.3389/fcell.2020.00500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BioArtReports(bioartreports)

中國生物物理學會官方訂閱號,為BSC會員及生物物理領域專業人士服務。

投稿及授權請聯繫:bscoffice@bsc.org.cn。

微信號:BSC-1979

原標題:《【科技前沿】胡俊傑團隊揭示片狀內質網形成的分子機制》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胡俊傑課題組揭示Climp63腔內結構域通過自身相互作用發揮作用
    真核細胞的內質網是一個由管狀和片狀兩種主要形態結構拼接而成的連續的膜系統。片狀內質網呈扁平囊狀,大多出現在細胞核周圍,且表面通常承載了核糖體,也因此被稱為粗面內質網。構成片狀內質網的兩層平行膜之間會保持50納米左右的距離,且沒有膜的彎曲,而其邊緣則等同於半個管狀結構,有很高的膜曲度。片狀內質網的塑形機制研究較少,一般認為通過三種模式,1)成管膜蛋白穩定片狀邊緣的膜曲度;2)內質網蛋白Climp63在內質網腔內形成橋連結構;3)P180和Kinectin穩定胞漿側的膜平坦程度。
  • 郭玉松團隊揭示平面細胞極化核心蛋白從內質網輸出的分子機制
    目前,調節PCP核心蛋白在分泌轉運途徑中的運輸的分子機制還大部分未知。香港科技大學生命科學部郭玉松課題組在2018年報導了PCP核心蛋白Frizzled-6在分泌轉運途徑中從高爾基體輸出的分子機制【2】,並且通過超解析度顯微鏡直接觀察了PCP核心蛋白在高爾基體上篩選入囊泡的過程【3】。
  • 【科技前沿】張宏團隊總結膜生物學中的相分離:​有膜細胞器與無...
    蛋白凝集體在細胞膜表面形成2. 內質網調控無膜凝集體的生成和動態變化內質網作為細胞內最大的細胞器,由片狀和管狀兩種形態交互形成網狀結構。內質網是蛋白翻譯的重要場所,也是多種細胞器形成的關鍵部位。在調控無膜細胞器方面,內質網同樣發揮了重要作用。
  • 天津工生所揭示纖維素酶分泌機制
    天津工生所揭示纖維素酶分泌機制 2015-04-30 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 【字體:目前,從功能基因組維度出發對纖維素酶合成與分泌過程中內質網壓力脅迫的分子機制了解還很少,然而,系統研究其分子機制對纖維素酶等工業蛋白質表達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 【學術前沿】徐平龍實驗室揭示核酸免疫識別的線粒體功能及分子機制
    【學術前沿】徐平龍實驗室揭示核酸免疫識別的線粒體功能及分子機制 2020-11-10 16: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學家揭示內質網鈣離子通道三磷酸肌醇受體在胚胎幹細胞
    該研究揭示了IP3Rs家族在調控胚胎幹細胞(ESCs)向造血和心肌譜系分化命運決定中的重要作用和其作用機制。細胞分化命運的決定依賴於多種信號分子和轉錄因子精確而嚴格的調控。鈣離子(Ca2+)是細胞內重要的第二信使,參與調控細胞的增殖、凋亡和分化等多種重要生理過程,但對其在哺乳類細胞的確切調控作用和調控通路了解甚少。
  • 【科技前沿】清華時松海/史航揭示中心體調控大腦皮層發育的全新機制
    【科技前沿】清華時松海/史航揭示中心體調控大腦皮層發育的全新機制 2020-03-26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前沿進展】復旦大學董愛武團隊與麻錦彪團隊合作揭示植物組蛋白...
    近日,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董愛武團隊與麻錦彪團隊合作在PNAS在線發表了題為NAP1-Related Protein 1 (NRP1) has multiple interaction modes for chaperoning histones H2A-H2B的研究論文,揭示了組蛋白分子伴侶NRP1以多種方式識別組蛋白H2A-H2B的分子機制。
  • 細胞器內質網教學參考
    共計收錄與內質網相關文章21篇。(張勇  編)第1章 內質網研究進展1.內質網相關細胞器互作的研究進展顏冰;胡俊傑2.內質網應激與細胞凋亡研究進展張凱強;張穎3.內質網自噬的研究進展王友;朱蘇紅4.內質網蛋白定位信號研究進展姜普;孫薇第2章 內質網的結構
  • 科學網—油菜花色形成分子機制獲揭示
    本報訊 近日,國際期刊《植物雜誌》發表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傅廷棟團隊發現的油菜花色形成的分子機制,為利用生物工程技術改良油菜花色
  • 肌動蛋白纖維間聯繫及形成的分子機制
    比如,尖刺狀的絲狀偽足(filopodia)中包含長束狀的肌動蛋白纖維,而片狀的板狀偽足(lamellipodia)中包含分支狀的肌動蛋白纖維。在生化試驗中Arp2/3和Formin(形成素)分別能促進形成分支狀和單束的肌動蛋白纖維。
  • 南海海洋所揭示海馬對近岸海洋環境變化響應的分子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林強團隊以海馬為研究對象,系統揭示了海洋近岸環境汙染物對海馬性腺與育兒袋發育影響的分子機制,闡明了海洋環境變化對海洋生物行為、生理與基因層面的綜合作用機理。
  • 【科技前沿】張宏團隊揭示自噬調控新機制:IPMK通過抑制轉錄因子...
    蛋白質液-液相分離(Liquid-Liquid Phase Separation, LLPS)介導細胞內多種無膜細胞器或大分子凝聚體的形成。相分離形成的凝聚體起到分隔細胞組分的作用,從而在空間上保證了不同的細胞功能高效、有序的進行。
  • 研究揭示調控番茄果實硬度形成的分子機制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崔霞課題組克隆了番茄中果實硬度關鍵調控基因FIS1,並揭示了該基因在番茄果實硬度形成中的功能,解析了赤黴素通路介導的番茄果實硬度的調控機制,為改良果實硬度提供了新的位點和策略。
  • 浙大團隊發現腫瘤細胞特異性脂質合成代謝機制,成果登《自然》
    因此,研究腫瘤細胞有別於正常細胞脂質代謝的分子機制,成為腫瘤研究領域當前的核心問題之一。、梁廷波教授團隊聯合臺灣地區中國醫藥大學洪明奇團隊在國際頂級雜誌《自然》(Nature)上在線發表研究論文,揭示了腫瘤細胞脂質感應異常及脂質合成持續激活的重要機制。
  • 中國科學家揭示抗凍蛋白對冰晶成核的分子機制
    中科院化學所綠色印刷院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健君與中科院上海應物所副研究員王春雷、研究員方海平和新疆大學教授馬紀合作,揭示了抗凍蛋白的不同面對冰核形成分子層面的機制。這一結果發表在近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
  • 【科技前沿】施一公等揭示剪接體核酶活性中心有序摺疊的機制和...
    在這一系列狀態轉換過程中,剪接體的蛋白和snRNA組成及結構都發生了巨大變化,轉酯反應的催化活性中心也在這一過程中逐步形成【1-3】。雖然剪接體Bact complex的電鏡結構揭示了活性中心U6 snRNA的摺疊結構【5-7】,但它是如何正確摺疊形成的、以及後續狀態轉換的動力機制細節,目前並不清楚。
  • 【學術前沿】畢國強團隊利用冷凍電鏡原位成像揭示抑制性突觸受體...
    畢國強教授領銜的團隊依託中國科大合肥微尺度國家研究中心與中科院深圳先進院成立的腦信息研究中心現招聘博士後、研究助理和研究生(包括客座學生),詳見文末。專家點評張明傑(香港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院士)突觸信號的高效傳遞依賴於突觸後膜緻密區(PSD)獨特的構架和複雜的分子組成。
  • 北京大學分子所何愛彬、李川昀團隊揭示心肌細胞核小體更新機制...
  • 紅蘋果著色分子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以下簡稱果樹所)蘋果資源與育種創新團隊在完成了蘋果花葯培育純系高質量基因組測序的基礎上,揭示了反轉座子控制紅蘋果著色的分子機制。 「栽培蘋果通常是二倍體,基因組高度雜合且經過全基因組複製,致使常規品種基因組測序組裝困難。」論文第一作者張利義告訴《中國科學報》,利用花葯培養可以獲得純系,從而降低組裝難度,獲得更高質量的基因組測序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