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樂雲陳冬華: 未來學生的高考升學評價將取決於教育大數據
2018-09-16 14:44 教育產業 獨角獸 學樂雲 陳冬華
不改變評價,教學模式就不會被改變,數據即使採集了也沒有用,大數據也毫無疑義。因此要重塑評價,改變教學模式,在這個基礎上再採集數據,而這個數據對我們的教研、管理最終推向教育的公平和質量的提升,都將是一個革命性的東西
9月16日,由創業黑馬主辦、i黑馬、創業家、火柴盒聯合承辦的「2018教育產業獨角獸峰會」在京舉行。現場數千教育產業創業者雲集,百度、網易、科大訊飛、樸新教育、真格基金等教育產業頂級機構、企業悉數出席。會上《2018中國教育產業硬(準)獨角獸榜》正式發布,共有50家教育產業獨角獸入選。
現場,學樂雲創始人陳冬華發表《教育大數據的採集與應用》的主題演講,以下為i黑馬&創業家整編內容:
大家好,非常感謝創業黑馬給我這次機會。其實在座的其他獨角獸名氣都比較大,學樂雲大家不一定很認識,因為我很少參加這樣的會,也不太會宣傳。我教了17年的書,早在2000年的時候就做過像現在的Nobook虛擬實驗室,當時至少籤了400、500人。就這樣我辭職做了學樂雲,我深知教育行業確實不好做。
真正的做網際網路教育又是做老師出身,並且對技術還懂一點的人並不多,所以我覺得自己還是有一點發言權。
一、教育信息化並不遙遠
整個教育信息化或者網際網路+教育,我覺得有很多亂象。整個學校就像這張圖一樣,有各種各樣的應用,從平臺學科類、工具類、管理類、安全類到生活類。但有一點可以確定,將來一定不會以這樣單學科、單功能的形式存在,大部分都是過渡的產品。
我們,杭州博世數據網絡有限公司,這個公司名稱已經存在16年。也就是說,16年前我們的簡稱就是博世數據,那個時候,他們都說你這個公司跟數據有什麼關係,為什麼叫數據公司?
因為從我當老師的經驗來看,學校都是名校和名師,全都靠經驗,而靠數據改變教育,在不久的將來他們的作用被逐步削弱,這一天也一定會到來。
我們最近在做什麼,其實不太容易理解。我們做了很多內容,但是我們不是做內容的公司。我們也不是做教育信息化的公司,學校裡有很多的硬體、軟體的標,我們基本上也不參與。
那麼學樂究竟是做什麼的?我們專注於教育大數據的採集和應用,這麼說太寬泛。大家看這張圖,這張圖我們整整做了5年,包括教、學、考、評、管、研、學習空間和家校共育。教育的改變一定是從體制內然後再向體制外。
正是因為體制內的教育信息化或者說網際網路+教育沒有做好,所以外面的企業才能有很多機會。如果某一天,體制內的學生作業、考試、上課、預習都在網上,連評價、管理都放上網之後,其實外面的空間並不是很大。這一天很快就會到來。
教學、學習空間、教研、管理、評價、家校共育,這幾者之間有一個先後的問題,很多都是需要採集數據的,我們剛開始做平臺開發的時候,就做好數據打點,也就是採集數據,很多機構說我們的教研很好,我不相信,為什麼不相信呢?你的依據是什麼,就是經驗,但是經驗是最不可以相信的東西。
管理和評價。舉個例子,如果兩個學生都考了600分,其中一個學生在整個初高中只遲到了3次,而另外一個學生遲到了70、80次,高校錄取的時候第二個學生就會因為自律性不夠而不被錄取,但是藝術學校就有錄取他的可能。
大家也許覺得這個事情很遙遠,我認為很快了,我們正在和教育主管部門一起做這件事。未來的高考升學評價體系將依賴於你從小學到高中的基礎課前、課中和課後的數據分析。把生活、圖書館、食堂,所有的數據都採集下來,這個數據將會被我們的高校、國外的大學以及用人單位所使用,這個數據就非常值錢。
二、「教」已經做到99分,「學」仍然不及格
最重要的問題來了,大家可能會問憑什麼要到你的平臺上來採集數據,為什麼要選擇學樂雲?
首先我認為全中國的「教」已經做到99分了,真的不要在「教」上再下多大的功夫。50年前,1+1=2,現在1+1還是=2,人大附中的老師講三角函數,我是農村的老師,我也教三角函數,不見得比他教的差,甚至可能更好。
在2000年的時候,400個物理老師聽了我的課,挨個找我籤名,說明當時我雖然在農村教書,但教的也相當好,只是沒有人知道。所以在我看來,教好教差,他100分,我99分,別人97分,沒有太多的提升空間。
事實上教育中的核心問題是學習無法確認。比方說,老師在上面講,問同學們聽懂了嗎?靠舉手,靠叫三五個同學站起來抽樣檢查,用這樣的行為來評判學生是否掌握,但是答案「對」不代表掌握,也無法確認掌握到哪一個程度。ISO900裡面有個確認和反覆確認,而在教育系統裡面,確認和反覆確認是世界級的難題,幾乎做不到。
因此,我們的「教」已經做的非常好,但「學」相當差。如果按打100分來說,「教」已經做到99分,「學」仍然不及格。
那麼應該基於什麼樣的數據採集呢?首先要基於「重塑評價方式,變革教學模式」,這是教育部在今年4月份提出來的。我在5年前的一次宣傳中,就提到要重塑評價方式。
比方前面講到學生喜歡玩遊戲,我覺得如果把遊戲和學習的評價機制換一換,如果遊戲是一群人打車去,明天再給你結果,這樣的遊戲是保證沒人玩的。而我們的作業是今天交上去,第二天發下來,卻僅僅收到一個「已閱」。在這樣的評價機制下,學生為什麼要學,憑什麼要學。所以說我們有成百上千人在研究遊戲,研究拼多多,研究抖音,但其實也要研究教學,學生的心理學、成功學等等都要算進去。
這個問題解決以後,數據就採集了,資源共建共享。我不認為由哪一家公司來生產資源,資源一定是由一線的老師和學生共同產生創造出來的,通過網際網路來分享共享互聯互通,以數據為基礎,連接為要義,最終開放作為策略。
在大數據商業模式和大政策支持的背景下,有家長、政府、高校和用人單位購買服務,所以我們今天有希望能購買服務的用戶能達到500萬人次。
不改變評價,教學模式就不會被改變,數據即使採集了也沒有用,大數據也毫無疑義。因此要重塑評價,改變教學模式,在這個基礎上再採集數據,而這個數據對我們的教研、管理最終推向教育的公平和質量的提升,都將是一個革命性的東西,謝謝大家!
[本文作者i黑馬,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繫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