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後天開始,妞就要進入每天早六點多起床的上學生活了。而她媽我呢,則要過上每晨五點多起床的生活,我們又到了看天兒慢慢發白的時候。對於我這種習慣晚睡晚起的人來說,多少也需要改變一些規律。人都說,不養孩子,不知父母恩。因為附加在我們身上,那種自發的責任和付出,是從有孩子的那一天開始的。
這是我拍的哪裡的一座橋,我早已不記得。只知道人生的路,就如這座橋,多少人為你鋪了路,你享受了方便,卻很容易忘記背後默默付出的人。比如我們的父母
以前,說起我爸媽養大我們兄弟姐妹的辛苦,在我沒有孩子前,我的理解是膚淺的。因為我從初中開始住校,一周回一天。高中後,則是一月回三天。大學呢,則是半年或一年回一次。有個錯覺,我的爸媽似乎只要給我學雜費和生活費就好了。而事實上,他們不僅僅要考慮如何掙錢,還要考慮我們回去的時間段,他們怎樣給我們增加營養,怎樣保證我們吃飽穿暖,以及如何與我們談心,了解我們的一些難處,甚至從家離開時,他們還要想著能讓我們帶點什麼乾糧去學校。在那個年代,作為父母的他們,已經算是非常優秀的人。因為一個村,能有錢上高中的孩子,都寥寥無幾。何況他們所有的孩子,都走了這條路。
我當年覺得,爸媽起早貪黑地幹活,那確實辛苦,可是對養孩子上花的精力,相對少了一些。確實,小學階段,我們的學習,爸媽從不用操心。到了初中後,我們的生活與學習,那就基本上不需爸媽操心了。可是自從我自己養了孩子後,也慢慢才知道當父母的哪有那麼簡單,也慢慢回憶起更多的事情。比如小學階段,早起,媽媽總要給我們做早餐,而一碗湯麵條或蛋炒飯,再來點配菜,卻成了那個年代最深的記憶。何況,父母送走一個,接著還要照顧下一個,年復一年,日復一日,似乎永遠沒有休息的時候。其實,那時候,物質並不豐富,要做出豐盛的早餐,美味的午晚餐,也不是那麼容易。媽媽醃的鹹菜,那是一流的水平,什麼蘿蔔絲、榨菜絲、蕎頭、洋姜、酸菜、鹹鴨蛋和豆腐乳啊,每一樣都是村人羨慕的配菜。一年四季,媽媽都是變著花樣在豐富我們餐桌,以及門前菜園一年四季的不同瓜果蔬菜,還有爸爸種的蘑菇、養的魚和鴨,哪一樣,不是他們長年累月勞動的結果。後來,我終於明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他們靠辛苦換來的血汗錢,滋養了我們這一代人,他們就是偉大的父母。
這是我現在種的蘑菇,可當年爸爸用一間房種的蘑菇,可比我現在這個壯觀幾十倍。如果沒有爸爸當年種蘑菇的印象,我想我現在可能也不會對這個有興趣。所謂影響與傳承,都是悄無聲息的。
偶爾,我也會去想現在的孩子,為啥動不動就叛逆了?儘管我家的妞,因為與我們關係融洽,不存在這個問題。但為啥我那個年代這種情況比較少呢?在我讀書的時候,如果你不想讀書,父母讓你頂著烈日,去插一天秧,當你腰酸背痛地站不起來,躺在田埂上都覺得舒服的時候,你就會知道讀書的那點辛苦,與體力的痛苦,那是微不足道的。尤其是農忙的季節,讓一個孩子經歷連續多天起早貪黑地勞動,從此他們就不會抱怨讀書的苦。當然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不同,但是經歷過更痛苦的事情,你就會理解了眼前的事情,還是相對容易一些,抱怨也就少了。
說個村人的故事,有一鄰居,比我大幾歲。讀完初中,因中考發揮失常,他就決意不再上學。父母想著他還是一塊讀書的料,苦口婆心地勸,可沒用。後來,他父親說,回家幹農活可是很辛苦的,你要有心裡準備。他說,只要不讓我上學,幹啥都行。有一次,父親去給棉花打藥水時,也給他整了一小桶藥水讓他背著打,結果烈日下,棉花地裡不通風,他也沒防護,直接就藥水中毒了。搶救過來後,他只對父母說了一句:我要讀書。後來,他去復讀初三,進入了高中,也順順利利地考上了大學。不過,當我們全家人都在地裡幹活時,媽媽總是忍不住提起這個事情,媽媽也會給我們說說如果不讀書,我們的未來就是看得到的終點。現在想想,這何嘗不是父母對我們的教育?
養了孩子後,我們就相當於重走了一遍人生路,回憶起了父母付出的點點滴滴,補全了我們的認識,也更加理解了父母的養育之恩。
好啦,我是@渡口的小張,今日的故事到此結束,歡迎您的關注與留言,我們下期見。
如今,我們可以全國各地到處跑,那是因為父母給我們鋪過的路,讓我們能到達彼岸看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