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定義
腸套疊是一段腸管套入鄰近的腸管之中而引起的腸梗阻。急性腸套疊是嬰幼兒常見的外科急腹症。好發於2歲以下,尤其是4-10個月的肥胖健壯的嬰兒。
病因
嬰幼兒腸梗阻的病因至今未完全弄清。
一般認為是由於腸子蠕動紊亂。其原因很多,比如飲食變更,環境氣溫改變,
發熱,機體痙攣體質等都可誘發腸梗阻稱原發性腸梗阻。還可因腸管局部病變如腸息肉,腫瘤,腸璧血腫牽引腸壁而引起腸套疊,稱繼發性腸套疊。
症狀
腸套疊一般起病突然。腹痛、嘔吐、便血、腹部腫塊是其典型症狀。
1.腹痛是最早的症狀,由於嬰兒不會訴說,而表現為突然發作的陣發性哭鬧,哭時面色蒼白,屈腿,表情痛苦,拒食。每次發作幾分鐘後,腹痛緩解,小兒安靜後仍可玩耍或入睡。但間隔數十分鐘後再次發作。如此反覆多次。患兒精神減弱,腹痛表現反而減輕,以面色蒼白,嗜睡為主要表現。
2.嘔吐:腹痛發作不久,即可發生嘔吐。開始吐出乳汁,乳塊或殘留的食物。繼而吐出黃綠色膽汁。最後可吐出糞便樣液體。
3.便血:便血是嬰幼兒腸套疊很重要的特徵之一,對診斷有很大幫助。疾病開始可以有1~2次正常大便。一般在發病
6~12小時左右就可以出現暗紅色果醬樣便或紅色血水樣便。或在肛門檢查時手套上可染有血跡或大便化驗潛血陽性。4.腹部腫塊:由於腸子相套重疊,再加上腫脹,常可在右上腹部或中部摸到腫塊,腫塊呈蠟腸樣,表面光滑,略帶彈性,多有觸痛。疾病晚期如腹脹明顯,腫塊常摸不清。
發病早期患兒全身情況還好,體溫正常,可有蒼白,萎靡,嗜睡。發病24-48小時後進入晚期,患兒常有發熱,脫水,精神弱,腹脹,脈博細速,甚至可休克。如診斷不能確定,可做鋇劑或氣體灌腸在X線腹部透視下進行,還可做B超和纖維直腸內窺鏡檢查以確診。
治療
1.非手術治療;凡發病在48小時以內,全身情況尚好的,可先採用空氣壓力灌腸,鋇灌腸或B超監護下水壓灌腸法使套入的腸管復位。
2.手術治療:
(1)凡發病超過48小時或全身情況較重,伴有高燒、脫水、休克等中毒症狀者;
(2)患兒腹脹明顯,腹部緊張有顯著壓痛懷疑已有腸壞死者;
(3)灌腸未能復位或有復發套疊現象者均應手術治療。
預防
注意患兒飲食,護理,防止腸道功能紊亂,及時發現並治療腸息肉腫瘤等腸管疾病。
預後
本病預後取決於診治是否及時,如能早診斷用灌腸法復位,均可治癒。如晚期手術治療,病死率仍可達2~5%左右。
來源:寶寶百分百
編輯:芯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