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氣!這位中國醫生潛心研究肺癌,刊發數篇研究顛覆國際醫療圈

2020-12-22 騰訊網

文/TopMD子琳

肺癌早診早治一直是國際社會關注的話題,早在上世紀50年代英國人就弄明白了吸菸會增加肺癌發病風險。從上世紀50年代起全世界又做了幾項大型研究,試圖從痰裡找到癌細胞、X光平片發現早期肺癌,以降低肺癌死亡率,但最後都以失敗告終。

上世紀90年代,日本開始研究低劑量CT對早期肺癌的篩查作用,發現了很多和以前不一樣的早期肺癌,並創造了一個新概念-支氣管肺泡癌。本世紀初美國政府資助了NLST(美國肺癌篩查實驗)。研究得出結論:低劑量CT在高危人群中,可以發現早期肺癌,可以使肺癌死亡率下降20%。在過去的半個世紀全球腫瘤專家想了各種辦法對付肺癌:手術、化療、放療,但肺癌的死亡率都沒有下降,做CT篩查就讓肺癌死亡率下降了20%,所以這個研究結果在當時令全世界腫瘤科醫生都感到不可思議。

當然後來有關肺癌的研究還有很多,從未停止。但在國際肺癌研究史上,很多都是西方人的聲音,今天我們就想聊一位中國醫生在肺癌領域做的一些研究。

復旦大學胸部腫瘤研究所所長、腫瘤醫院胸外科主任陳海泉教授從2001年起,以臨床問題為導向在肺癌領域做了大量的研究,數十篇研究結果發表在《JCO》、《Cancer Cell》、《ANN SURG》、《JAMA SURG》、《JTO》、《CCR》、《JTCVS》、《Ann Thorac Surg》、《Lung Cancer》、《Ann Surg Oncol》等國際著名學術期刊上,有很多都是具有顛覆性的。

中國的肺癌高危人群還只是吸菸的男性嗎?

2013年到2014年,在閔行區政府、閔行區衛健委、上海市衛健委的支持下,陳海泉團隊對11,000多人進行了研究,他們都是閔行區各社區的居民,他們當中有83%是吸菸者,63%是男性。過去我們都認為得肺癌男性居多,但是這次研究結果可以說是顛覆性的,最終篩出來的27個肺癌裡,大部分都是腺癌,不吸菸的佔67%,女性佔66%。這意味著在中國:肺癌高危人群並不高危,不高危的人群反而會得肺癌!這篇文章於2017年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Transl Oncol》上,引起國際社會高度關注。

為了讓數據更加科學更具代表性,2012-2017年陳海泉團隊還收集了地理位置相隔較遠的6家醫院員工體檢數據進行研究,其中上海3家、江蘇1家、山東1家、廣東1家。從2012年開始,每年都篩查出30-40個肺癌,5年時間這5家醫院共查出164個肺癌,其中女性佔81%,55歲以下佔到了56.7%,不吸菸的佔91.5%。陳教授所在的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被篩查出來年齡最小的肺癌患者出生於1995年,是剛入職的護士,也沒有吸菸史。

上海CTC的數據也顯示:2005年到2014年上海登記的肺癌發病率和死亡率,60歲以下女性肺癌的發病率每年都在增加具有統計學意義,而男性肺癌每年的發病率沒有統計學意義的變化。

從2008年到2016年,陳海泉教授收治的來自全國各地的胸外科手術病人,小於40歲的2008年只有2.2%,到2016年就已經漲到8.6%了,女性病人由33.6%增長到現在的56%,不吸菸的患者由44%增長到70%。

這些研究數據都表明:我國的肺癌高危人群已經發生了變化——不吸菸的年輕女性。

但西方國家也是不吸菸的女性肺癌高發嗎?因為西方低劑量CT篩查的數據太少,所以我們還不知道他們的答案。美國NCCN指南要求只有55歲-74歲以上的吸菸者才有必要去篩查低劑量CT。中國人到醫院做個CT花費200塊,折合成美元是30美元,但西方國家例如美國,有醫保的情況下做一次CT是1500美元,沒有醫保的情況下做一次是7000到1萬美元,而且只有篩出來是陽性結果美國政府才給報銷,所以在西方國家用CT篩查肺癌經濟負擔很重,進行大規模普篩並不現實。

陳教授的這項研究對全國乃至世界肺癌領域下一步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那就是要加強有關不吸菸女性肺癌高發的病因學研究,不搞清楚原因,肺癌的預防就無從談起,就會有更多不吸菸的年輕女性患上肺癌。這是陳海泉團隊面臨的挑戰,更是國際社會面臨的共同挑戰。

討論的比較火熱的空氣汙染、室內炒菜做飯的油煙汙染,這些都只是肺癌的危險因素,並沒有研究證實一定就是導致不吸菸女性肺癌的罪魁禍首。而吸菸的男性依舊是肺癌的高危人群,由於吸菸造成的肺癌並沒有下降,只不過是沒有吸菸史的肺癌增加了,吸菸人群得肺癌的比例相對下降了而已。吸菸和不吸菸得的肺癌是兩種類型,有吸菸史的人得的肺癌更難治,一般講不能用靶向治療,對化療也不敏感。沒有吸菸史的人得肺癌近90%都有已知的基因突變,都是潛在靶向治療的人群。

磨玻璃樣結節(GGO)怎麼處理?微創單孔是最佳選擇嗎?

隨著低劑量CT的開展,很多人查出磨玻璃結節都非常緊張,甚至有的患者要求醫生直接給做肺葉切除。遇到這樣的問題,病人不要過度恐慌,醫生也不要急於給病人手術,要先弄清楚什麼樣的磨玻璃結節需要幹預。

磨玻璃樣結節並不等於早期肺癌,且大部分都是良性, 2014年Alaca發了一篇文章:有18.5%的病人屬於過度診斷、過度治療。

什麼是過度診斷和過度治療,全世界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陳教授認為,良性當惡性治,早期當晚期治應該是過度。

陳教授接診的患者當中,有的患者隨訪了幾個月、半年,發現磨玻璃結節消失了,還碰到過有的患者隨訪了半年結節一直沒變化,再就是隨訪過程中磨玻璃結節越來越大。通常來說隨訪過程中消失了的結節一般都是良性,不需要再去管它。而隨訪過程中結節沒有變化以及結節增大的情況,90%以上的可能性是肺癌,就需要進一步治療了。所以對於磨玻璃結節來說,時間是最好的鑑別診斷,沒太多經濟成本又能很準確。

那接下來就是早期肺癌的手術時機問題了,到底該什麼時機手術最合適?這也是全球當前的熱點話題,目前還沒有結論。陳海泉教授認為,對毛玻璃樣肺癌如果病人已經七八十歲,未來危及他生命的可能是糖尿病、心血管病等這些問題,而不一定是肺癌,為什麼要急於處理他的肺癌?三四十歲的青壯年正要得到單位的提拔重用,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正要經歷美好生活,這時候就要從社會心理學進行思考他們的手術時機,如果馬上手術可能會影響他的生活軌跡,應當通過影像學的觀察隨訪適當選擇合適的手術時間減少病人的損失。

還有病人總問:我的手術是不是微創的?單孔的是不是創傷更小?為什麼不給我清掃淋巴結?

關於這個問題,陳海泉教授在世界上再次發出中國醫生的聲音,在美國AATS Focus會議上他分享了《全面微創3.0時代》的研究觀點,並於2018年發表在外科聖經ANN SURG得到國際社會廣泛關注。

在過去的40多年,從開放式手術到三孔再到單孔腔鏡手術,醫學界的初衷也是希望通過越來越小的切口讓患者活得更長活得更好。但如今大家對微創手術的理解有所偏差,認為切口越小越少就是效果最好。2014年《心胸血管外科雜誌》一項回顧性研究是這樣說的:早期患者中胸腔鏡手術對患者的預後並無顯著改善。胸部腫瘤雜誌在同時期也發表回顧性研究:胸腔鏡手術可能會影響肺癌手術淋巴結清掃效率。所以那時候的1.0時代我們要反思的問題是:切口越小就是效果越好嗎?

隨著低劑量CT在我國廣泛開展,有更多人被檢出早期肺癌,那麼傳統的手術方式對付如此早期的肺癌是不是下手太狠了點?有必要切那麼多動靜那麼大嗎?陳海泉教授2016年在《臨床腫瘤學雜誌》上發了他的研究結果:術中冰凍切片的準確診斷是治療周圍型小病灶肺腺癌的有效方法。也就是說:在術中結合病理診斷,如果發現確實是很早期的肺癌,那麼使用一個亞肺葉切除就足夠解決這個病人的問題了,不必要再做更大範圍的切除。這篇文章發表之後,《臨床腫瘤學雜誌》還配發了評述:這是全球早期非小細胞肺癌個體化手術治療向前邁進的重要一步。這一個時期其實可以被稱為微創手術的2.0時代。

接下來,陳海泉團隊的又一項研究成果即將發表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上,就是關於術中有沒有必要清掃淋巴結的話題,已經搞清楚了。研究結果:原位未浸潤貼壁亞型生長為主的腺癌,如果縱膈淋巴結沒有轉移就不需要做淋巴結清掃。上葉尖段<2cm且沒有胸膜侵犯的腫瘤只需要清掃上縱膈的淋巴結。

陳海泉團隊對肺癌患者術前檢查等諸多方面還做了很多的研究,這些研究解決了很多臨床醫生及患者正在面臨的實際問題,推動了世界肺癌早診早治的發展。在胸外科微創手術的3.0時代需要全球醫生共同行動,把那些暫且回答不了的問題逐一攻克,讓肺癌不再是世界難題!

【聲明】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TopMD,看精彩醫學短視頻。本欄目版權歸出品方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各種形式的轉載、剪輯及修改,否則出品方將依法追究侵權責任。

相關焦點

  • 中國首部微小肺癌研究專著英文版在滬發布 華東醫院肺癌診療獲國際...
    中國首部微小肺癌研究專著英文版在滬發布華東醫院肺癌診療獲國際認可  作為微小肺癌領域首部研究專著,該書集中討論肺癌篩查中的熱點問題,結合病理學、解剖學、影像學和治療學各個方面作詳盡論述,華東醫院「抓早、抓小、抓準、抓好」診療原則得到世界認可。  肺癌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根據2014年全國腫瘤登記中心發布的數據,2010年我國新發肺癌病例超過60萬,同期的肺癌死亡人數近50萬。
  • 國際肺癌日:霧霾研究,我們走了多遠?
    11 月 17 日是國際肺癌日,而這一天,北京又開始重度霧霾了。而霧霾導致肺癌的憂慮,在這一天顯得格外敏感。深藍DeeperBlue 選擇在這一天刊發我三年前的舊文,有點意外。因為作為一個至今沒有買淨化器的頑固分子,我依然相信吸菸對於肺癌的貢獻率更大。
  • 國際權威期刊首次整期報告亞洲鼻科研究成果,中國貢獻15篇
    國際鼻科學領域的權威期刊《國際過敏和鼻科學論壇》(International Forum of Allergy and Rhinology,IFAR)今年第11期剛剛出版。本期期刊首次以整期正刊的形式專門報導亞洲鼻科學的研究成果。亞洲專刊封面北京同仁醫院教授張羅作為期刊副主編受邀撰寫主編述評。
  • 與國際接軌的醫院腫瘤研究中心,如何讓醫生的科研效率最大化?
    每年,302醫院肝臟腫瘤診療與研究中心都能產出SCI論文6到10篇,包括臨床科研和基礎科研。   與國際接軌的科研管理模式   「我們所有的科研都是臨床結合實驗室(Bed-Bench)的模式進行,醫生一般不會直接進入實驗室參與實驗,但在涉及臨床部分內容時,醫生會與實驗人員進行合作。」
  • 治療肺癌患者最需要什麼?UCLA醫療中心肺癌專家這樣說
    這一站是在最新一期美國最佳醫院排行榜中排名第六的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療中心(UCLA Medical Center),健康界採訪UCLA醫療中心肺癌專家Dr. Aaron Lisberg,「探秘」其治療肺癌的方法。時間回到9個月前,一位50多歲的美籍華裔(男性)在臺灣診斷出了肺癌。這位患者和家人決定前往UCLA醫療中心接受治療。
  • ADAURA中國研究亮相《新英格蘭醫學雜誌》,非小細胞肺癌術後治療...
    9月20日,國際臨床醫學頂尖雜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刊登了廣東省人民醫院終身主任吳一龍領銜的ADAURA研究成果,這一成果為NSCLC術後治療揭開了新方向,彰顯了中國肺癌治療領域的創新力與領先力。
  • 人工智慧在肺癌診斷中的研究進展|人工智慧|肺結節|特異度|分類器|...
    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誌, 2020, 27(12): 1466-1471. doi: 10.7507/1007-4848.202005014摘要肺癌的早期診斷和相應的治療措施是降低死亡率至關重要的因素。人工智慧作為新興的科學技術飛速發展,與醫療領域相結合,為肺癌的早期診斷提供了新思路,並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 世界肺癌大會發布中國最新免疫聯合化療研究
    這一成果也被國際肺癌領域知名期刊《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選中,以快速通道方式,於同一天在線發表,說明研究內容的科學性、先進性讓業界期待。該成果同一天在國際肺癌領域知名期刊JTO上在線發表 圖/JTO雜誌封面  最新研究成果將令晚期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獲益
  • 早期肺癌患者行達文西機器人與胸腔鏡肺癌根治術的病例對照研究
    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誌, 2019, 26(1): 48-52. doi: 10.7507/1007-4848.201805002摘要目的 對機器人輔助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robot-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RATS)和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
  • 雅培攜手中國肺癌防治聯盟開啟中國肺癌早期診斷新篇章-中新社上海
    ,並與中國肺癌防治聯盟籤署重要戰略合作。據統計,截至2019年,中國肺癌患者5年存活率約為19.7%,而美、日等發達國家的肺癌患者生存率較高,主要得益於早期篩查。研究發現,I期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達90%以上,而III-IV期則低於10%;而且,早期治療開支遠低於晚期肺癌靶向藥物治療費用。因此,早期診斷在提高肺癌患者生存率、節省治療開支等方面都能帶來重大利好。
  • 人工智慧+未來醫療 智能醫療產業鏈全解讀研究報告
    從網際網路改造醫療行業的角度來劃分,中國網際網路醫療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1、信息服務階段:網際網路改造的是醫療的信息流,實現人和信息的連接;2、諮詢服務階段:網際網路改造的是健康諮詢的服務流,實現人和醫生連接;3、診療服務階段:網際網路改造的是醫療的服務流,實現人和醫療機構的連接。
  • 華裔女醫生眼中的中國胸外科醫生
    自2008年起,陳海泉教授先後在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中心,哈佛醫學院麻省總院,範德堡大學癌症中心,斯隆凱特琳紀念癌症中心,蘇黎世大學醫院等國際著名研究機構、醫學中心授課介紹「復旦腫瘤」胸外科的創新性研究成果。這些研究成果的發表和分享,讓這位中國胸外科醫生在當地也頗有名氣。
  • 首個適合中國人群的肺癌診斷模型近期將得以應用 全面開啟中國肺癌...
    全球醫療健康公司雅培近期宣布加入國際智能健康聯盟,並與中國肺癌防治聯盟籤署重要戰略合作。通過合作,雅培的LCBP肺癌風險模型將在智健聯盟的「微醫網際網路肺結節診療中心」和AI智能化管理流程被推薦使用。協議於12月19日正式籤署。
  • 不出國門,泰國肺癌患者獲上海國醫大師診治,中泰中醫藥跨境醫療...
    探索中醫藥跨境醫療模式,11月27日下午,「中國-泰國中醫藥中心」中醫藥國際遠程會診系統正式啟用,首場中醫藥國際遠程會診在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與泰國華僑中醫院之間如期進行。此次國際遠程診療由龍華醫院副院長鄭培永主持,華僑中醫院的醫生參加並觀摩了本次遠程診療的全過程。2018年12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對外合作項目「中國-泰國中醫藥中心」在泰國華僑中醫院正式揭牌,由龍華醫院牽頭建設。
  • 阻擊腫瘤|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腫瘤內科主任王潔:有力推動肺癌...
    王潔2008年入選國家「十、百、千」人才計劃,2010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基金」資助,獲2011年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多次應邀到世界肺癌大會(WCLC)、歐洲肺癌年會(ELCC)等國際學術大會作專題報告,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中國抗癌協會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多年來,作為一名臨床科學家,王潔帶領團隊跟隨國家與時代發展,不斷探索肺癌精準治療之路
  • ...信迪利單抗聯合化療治療晚期或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的Ib期研究數據
    2019ASCO年會以「Caring for Every Patient, Learning from Every Patient」為主題,匯聚數萬世界一流的腫瘤專家、學者以及藥品審批官員、患者組織,開啟了一場圍繞臨床腫瘤學研究結果發布和交流的盛宴。 值得關注的是,越來越多的中國製藥企業在這一國際舞臺亮相,在國際腫瘤大會中發出「中國聲音」。
  • 英國專家潛心研究50年,研究結果讓人瞠目結舌
    通過研究發現,有著吸菸習慣的人死亡率佔了很大的比例,於是就開始了一項研究,吸菸對身體是否有直接的影響。1953年專家開始對1000多位參加研究的實驗者展開了實驗,經過兩年的深入研究得出,吸菸的人得肺癌的機率比不吸菸的人高出許多,雖然短短的兩年時間讓這項結果還不夠準確。
  • 如何實現肺癌精準治療?嘉興市有一批專家正「抱團」研究
    根據2019年嘉興市疾控中心數據,不論男女,肺癌都是嘉興市發病率最高的癌症,也是癌症死亡中的「第一殺手」,約佔癌症死亡的1/3。儘管肺癌恐怖,不過世界衛生組織也提出,三分之一的癌症完全可以預防;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通過早期發現得到根治;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運用現有的醫療措施延長生命、減輕痛苦、改善生活質量。
  • 早期肺癌肺段切除:從技術到臨床研究
    早期肺癌肺段切除:從技術到臨床研究. 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誌, 2020, 27(10): 1127-1123. doi: 10.7507/1007-4848.201912016點擊查看本文圖表摘要肺段切除術是切除有病變的某些肺段,保留該肺葉其餘正常肺組織的手術。由於肺段之間缺少明顯的解剖學間隙,肺段切除操作難度較大。
  • 真實研究:用好肺癌靶向藥,晚期肺癌患者可活過7年!
    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融合基因突變是大家熟知的「鑽石突變」,ALK基因融合突變在肺癌中發生率較低,僅為3%~5%,雖然佔比不大,但針對ALK突變的研究進展很快,靶向藥物層出不窮。在2019世界肺癌大會(WCLC)上,來自日本的Satomi Watanabe教授口頭匯報了這項研究及其數據。WJOG 9516L研究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