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絲
葫蘆絲是簧管樂器,常用於吹奏山歌等民間曲調,適於演奏旋律流暢的樂曲或舞曲,主要流行於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雲南德宏、臨滄地區。
葫蘆絲:簧管樂器,又叫葫蘆簫。主要流行於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雲南德宏、臨滄地區。
傣族的葫蘆絲又稱為「篳朗叨」,意為「帶葫蘆直吹的篳」,它是把三根長短不一的竹管並排插入葫蘆。竹管下端,嵌有銅簧片,中間一根較長的竹管開七個按音孔,前六後一,可吹出由(g~g1)一個八度的旋律音,稱為主管。其餘兩根是副管,只設簧片、不開音孔,葫蘆柄端開有送氣孔或插入一小竹管形成吹口,吹奏時,主管奏主旋律,副管發單音,形成和聲效果,音色柔美悅耳。
阿昌族的葫蘆簫和傣族的相似,阿昌語稱「潑勒翁」,意為「有葫蘆的簫」。用葫蘆和金竹管制成。吹管長6釐米,主管長50釐米,副管分別長33和17釐米,在兩支副管靠近主管的一側,分別留有一條竹片,用細竹條與主管綑紮在一起。
在西盟佤族,稱葫蘆簫為「拜洪廖」,3根簫管插入葫蘆底部,用蠟封固,上端的竹製吹管僅長兩釐米。尤為獨特的是,主管除開有7個音孔外,在正面的最下方還開有兩個氣孔。主管演奏旋律,兩根副管發出純五度音程的持續音為旋律伴奏。如不需要持續音或需要單持續著時,還可將副管堵住。
葫蘆簫常用於吹奏山歌等民間曲調,最適於演奏旋律流暢的樂曲或舞曲,曲調中一般長音較多,合音豐富,樂聲柔美和諧,能較好抒發演奏者的思想感情。
1958 年,雲南省歌舞團首先把音域擴展為14 個音。近年來,北京的一些文藝團體又製成兩種新葫蘆簫。其中的六管葫蘆簫,可以吹奏單音、雙音、單旋律加持續音及兩個和音旋律加持續音。既保持了原來樂器特有的音色和風格,又增大了音量、擴展了音域、豐富了音響色彩和表現力。
葫蘆絲的維修:
如果你的葫蘆絲筒音不準(全部按住的低音),則可以將葫蘆絲的主管拆下來(一定小心!)。然後,你會看到一個等腰三角的簧片。
你要用一把非常鋒利刀輕輕的刮簧片的尾端,就是三角形和整塊銅片的連接點,一定要輕輕刮!邊刮邊試吹,不用多久就可大功告成:)
如果高音上不去,你也可以去刮簧片的尖端,但是一般不用,你可以將全部音孔按住,強度適中的吸氣,慢慢的就可以將高音調出來了。
如果新買的葫蘆絲出現打花現象,你同樣按住全部吹孔,用力一吹就可以了,倘若用力
過猛,你還可以輕輕的往回吸,高音就慢慢清晰了~~ 巴烏也是一樣
不過此種方法只不過是補救措施,搞不好很容易首尾不能相顧。真正的好葫蘆絲還是得看出廠時的質量~~這要取決於製作者的工藝程度和責任心~~
新疆嗩吶
新疆嗩吶,通體木製,維吾爾族雙簧豎吹樂器,源於西亞波斯和阿拉伯,現流行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是演奏「木卡姆」音樂的重要樂器。
新疆嗩吶:也叫新疆木嗩吶,木管嗩吶,維吾爾族雙簧豎吹樂器。維吾爾語稱「蘇爾奈」。源於西亞波斯和阿拉伯,公元3 世紀時已在庫車一帶流行,新疆拜城克孜爾石窟寺第38窟壁畫中,就有伎樂人吹奏蘇爾奈的形象。現流行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是演奏「木卡姆」音樂的重要樂器,與「那格拉」鼓一起演奏,可增加「麥西熱普」歌舞會的熱鬧歡騰氣氛。 現代的新疆木管嗩吶,通體用硬質整木滾鏇制而成,桿身較粗,喇叭口較小,全長約40釐米。通體刻有各種花紋和圖案,外表雕飾精巧美觀。在管身上開有8個(前7後1)音孔,正面7孔中的最低音孔,偏向孔列的左方,以便於小指按音。背孔設在與正面第一孔對應處上方,是控制高音的發音孔。
北疆伊犁地區還使用一種銅喇叭的木嗩吶。用於獨奏、鼓吹樂合奏或歌舞伴奏。
新疆嗩吶的演奏方法與嗩吶相同,發音柔和圓潤、略帶鼻音,音色明快,可以獨奏、合奏或為歌舞伴奏。常用於傳統節日和喜慶活動。它的獨奏曲目豐富,大多來自木卡姆和賽乃姆的音樂。
小獨笛
小獨笛是佤族豎吹樂器,與侗笛相似,廣泛流行於雲南西盟、滄源、孟連、瀾滄等佤族聚居地區。
小獨笛:佤族豎吹樂器。佤語稱「瓦格洛」、「蔚利」或「住」。廣泛流行於雲南西盟、
滄源、孟連、瀾滄等佤族聚居地區。
小獨笛外觀侗笛很相似,管身竹製,全長約30釐米。製作方法也類似侗笛,管的上端為吹口,在吹口處順竹統劈一小口,兩側各墊一薄竹片(頭大尾小),中間形成一個長方形吹孔。吹孔下部切一斜口,在正面近吹孔處開一橢圓形音孔。吹口內側呈弧形,設有笛塞。管身正面開有4 個按音孔,可發出5 個音。各地瓦格洛規格不一,音高不同,常用bB、bA調兩種。
吹奏時,下唇堵住管口,嘴含吹口吹氣,用左、右手食指、中指按孔,音色較渾厚。舊時常在喪事時吹奏,現在也常在勞動、走路、串寨子時自吹自娛。樂曲有《出工調》、《收工調》、《串門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