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籌資機制、勞動者、「人的解放」、公共服務、農村改革、審委會制度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關博:籌資機制改革「急不得」】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專職研究員關博表示,近年來,社會有關方面專家和普通民眾對於社保籌資問題始終保持著較高的關注度和敏感度。因此,籌資機制改革也「急不得」,須循序漸進把握改革進度,做好穩定風險管理。一是加快凝聚社會共識,形成穩定的改革正向預期。對於退休年齡、退休人員參保繳費等籌資機制改革的方向性問題,要加強輿論引導。二是制定穩妥的改革方案,照顧多方群體的利益訴求。應積極借鑑德國、瑞典等國家經驗,不採用「一刀切」的做法,而是通過科學的精算設計,對不同代人、不同群體設定漸進的延遲退休路徑,採取小步慢走的方式,逐步漸進地延長退休年齡,並允許一定的彈性退休空間,保留對高寒地區、特殊工種的照顧政策。三是健全待遇確定和調整機制,使參保人員得到更充分保障獲得感。公眾之所以對於籌資機制抱有不信任感,很大程度上在於目前繳費貢獻與社保水平之間的關聯的模糊。
摘編自《人民政協報》
【童世駿:支撐勞動者持續的工作動力需要「立體機制」】
上海市政協常委、華東師範大學黨委書記、哲學系教授童世駿指出,中共中央「十三五」規劃建議稿起草的第一條原則是「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統一」。如果我們把「目標導向」所體現的遠見和協調與「問題導向」所要求的反省和聚焦結合起來的話,本市「十三五」規劃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就是四個:「為誰做」、「做什麼」、「怎麼做」和「誰來做」在回答了「為誰做」、「做什麼」和「怎麼做」的問題之後,就必須回答好下一個問題:「誰來做?」這裡的「誰」,與性別、地域、家庭環境甚至教育背景都沒有關係,而與德性和悟性、能力和努力有密切關聯。可以說,「新常態」下尤其重要的一個問題是,那些已經或將要在對能力素質要求頗高的崗位上工作的人們,如何具有持續的工作動力。支撐這樣的工作動力的,或許需要一個「立體機制」:底端的利益激勵和紀律約束,高端的理想激勵和榜樣示範,加上介於兩端的工作倫理、崗位興趣和集體榮譽感。因此,我們在加強思想建設以發揮理想之作用、加強制度建設以發揮利益之作用的同時,要加強文化建設,以發揮工作倫理、崗位興趣和集體榮譽感這三個要素對人們行動的激勵和引導作用。
摘編自《文匯報》
【崔永傑:「人的解放」與資本主義生態批判】
山東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崔永傑指出,所謂「人的解放」,其核心要點有三:一是將人類從自然界的奴役下解放出來,使其成為自然界的主人;二是將人類從舊的社會關係束縛下解放出來,使其成為社會關係的主人;三是將人類從剝削階級的思想觀念下解放出來,使其成為社會意識的主人。「人的解放」的理論主張就長期成為綠色左派攻擊的對象,被視為馬克思不尊重自然、非生態,甚至是「反生態」的證據。 對於那種認為「人的解放」旨在將人類從舊社會關係等束縛下解放出來,因而註定與生態問題根本無關的看法,同樣需要作進一步澄清。毋庸置疑,所謂將人類從舊的社會關係中解放出來,主要是指使人們擺脫舊生產關係固有的剝削壓迫和舊式分工的束縛,然而,馬克思對剝削階級社會的政治批判,同時也包含對其剝削、奴役自然的批判於其中。具體說來,他的資本主義制度批判,通常是與揭露它破壞了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從而使人們陷入苦難等聯繫在一起的。應該說,這既是馬克思對當時工人生存條件與悲慘處境的高度關注和深切同情,更是對資本主義破壞生態之種種罪行的嚴厲討伐,而其鮮明的生態意識與深刻的生態思想已包含其中。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蔣正翔]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