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英文繪本要不要翻譯?背後的原理,你未必了解

2022-01-06 翻譯官奶爸

今天文末的資源是「英語日常詞彙」 電子書,歡迎下載。

正文開始前,我們先來設想一個場景,請儘量把自己融入角色。


這個故事沒有什麼文學性,也沒有什麼吸引人的情節。但這看似沒頭沒尾的內容,卻揭示了英語啟蒙中的一個最老掉牙,但也最重要的問題:

有一天,你一覺醒來,發現自己來到了X星球。那裡的景象跟地球沒太大差別,X星人的長相也跟地球人差不多。可唯獨有一點:他們的語言跟地球完全不同。


好在X星人都很友好,願意幫助你適應那裡的生活。可是語言是第一關:無法交流,就難以生存。

 

所以,你準備好要開始學習一門全新的語言。

 

第一步怎麼辦?我猜,他們會指著各種東西,告訴你這個叫**,那個叫**。不厭其煩地反覆灌輸後,你大概知道了這些常見的東西用X星語該怎麼說。他們還有可能一邊做動作,一邊告訴你這個動作用X星的語言怎麼說。

 

然後呢?肯定是用簡單句,不斷重複,讓你懂得最基礎的表達。過程中肯定少不了「一個比劃,一個猜」。

 

最後,隨著你掌握的詞彙和簡單句越來越多,你也學會了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複雜句。偶爾碰到一些新鮮的詞彙和聽不懂的句子,X星人也會用你能聽懂的X星語給你解釋。

 

於是,你的水平越來越高,慢慢地做到無障礙交流。

 

直到有一天,不知通過什麼渠道,又來了一批新的地球人。大家都是「老鄉」,你索性給他們當起了翻譯,教給他們X星的語言。

 

雖然他們很多時候也要跟當年的你一樣在X星的環境中自學,但有了你的幫助,他們學習的速度更快,碰到費解的說法,也不至於花了半天力氣也搞不懂雙方要表達什麼意思,只要你稍加翻譯就能節省不少時間

 

後來,你們找到了回地球的方法,地球與X星之間的往來更加頻繁了。你們在地球上開起了培訓班,教那些準備來X星的地球人提前學習X星的語言。


關於「英文繪本要不要翻譯」這個問題,相信你已經在網上看到過很多回答。但我今天的文章除了告訴你答案外,還會通過上面這個故事,講清楚背後的原理。

 

不僅讓你「知其然」,還能「知其所以然」。只有這樣,才能擺脫亦步亦趨的被動跟隨,把看似有用卻無從下手的理論真正為自己所用。

這個故事中其實有三類人,恰恰也對應了英語學習中的三個人群:
後來來到X星的地球人,在習得的基礎上,還加上了你的翻譯。 
接受你們培訓的其他地球人,則採用了較為傳統的學習方法。下面的論述中,請自覺對號入座這三類人,然後設想他們所處的環境和學習X星語言的效果。

 

要明白英文繪本要不要翻譯,就逃不過英語啟蒙中最重要的原則:可理解性輸入

 

什麼意思?

 

開頭故事中的「你」想要學習X星語言,輸入量雖大,但舉目無親,一字不識,怎麼能做到可理解?

直接跟你說話和聊天肯定沒用。所以,只能指著X星上的東西,然後說出這些東西的名字,讓你掌握最基本的名詞。

 

也可以一邊做出「拿東西」和「穿衣服」的動作,一邊說著「拿東西」和「穿衣服」的句子,讓你懂得這些短語的含義。

這個過程就叫做可理解性輸入。除此之外,對於當時的「你」來說,其他輸入都是不可理解的。這種不藉助任何翻譯掌握語言的過程,也叫做習得。

 

對於後來的人來說,他們的可理解性輸入範圍就大了一些,因為你可以幫助他們把X星語言翻譯成地球上的語言。

除了前面這些最基礎的可理解性輸入,他們一上來就可以學習最簡單的句子,因為你可以翻譯給他們聽。但此時的翻譯性輸入還是比較少,大部分依然要靠習得。

 

而對於接受你們培訓的其他地球人來說,所有的輸入都是靠翻譯來完成的。

 

對應到英語啟蒙的過程,越小的孩子就越像故事中的「你」。因為無論漢語還是英語,對他們來說都要通過習得的方法來學習,沒有任何差別。

 

隨著年齡增大,中文變得強勢一些,就不可避免要摻入「翻譯」的元素。

 

而如果是成年人,等到很大之後再要學習英語,如果再缺乏原版資料和環境的配合,大概率就只能完全靠「翻譯」來完成。

 

了解了這三類人的過程,再來看讀繪本是否要翻譯這個問題,我認為應該堅持兩個基本原則:

 

 

聽起來有點矛盾。下面通過具體實操來闡述這兩個原則。

 

前面說過,學習外語的基本原則是可理解性輸入,而對於幼兒來說,唯一的可理解性輸入就是跟隨母語一同進步,母語怎麼學,他們就怎麼學。

 

我們的母語是只靠繪本就學會的嗎?顯然不是,所以我還是要在這裡不厭其煩地囉嗦一句:英語啟蒙絕對不能只靠繪本。

 

英語啟蒙是一個系統工程,繪本雖然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環,但絕不是唯一的一環。

 

所以,在繪本這個問題上,一定不要只局限於繪本。兒歌、動畫片和TPR一定要用好。關於這些材料的使用,我之前已經寫過文章專門介紹,可以參看這裡和這裡。

 

關於TPR,很多家長經常說,我自己不會英語,生活中沒法運用,應該怎麼辦呢?

我之前推薦過的大白卡最適合這類家長。裡面的語句非常簡單,但又非常實用,生活中很多都能用得到,配合點讀筆的效果最佳。

 

這類家長一定要跟孩子一起學,簡單學幾句,立刻就能應用到生活中。你自己體會到了啟蒙效果後,就更能懷著堅定的信心應用到孩子身上。

 

那麼具體到繪本,又該怎樣解決是否翻譯的問題呢?

 

但其他年齡和水平的孩子,建議儘可能把單詞融入句子中去記憶。

比如,看到蘋果的照片,除了說apple之外,還可以說「This is an apple」或者「I like apples」。之後還可以結合問句來自問自答,比如:Do you like apples? Yes, I do.

 

通過這種方法,迅速從單詞階段,過渡到句子階段。請注意一件事情:並不是非要把所有常見名詞都認識了之後,才過渡到句子。只要孩子能力允許,就可以融入句子。

 

有一些家庭雖然早早開始接觸英語,但是直到很大了,也才只會說簡單的名詞和最基本的打招呼用語,原因就在於沒有及時引入句子。

 

句子如何使用,這就要用到分級讀物了。

我平時說的繪本都是統稱,但其實應該細分成常規繪本和分級繪本兩種。前者在編寫的時候不太會考慮孩子的具體水平,雖然用語也普遍比較簡單,但跳躍性很大。

 

而分級繪本則是根據水平一個一個級別詳細劃分。對於不太容易營造語言環境的中國家庭來說,一定要以分級繪本為主,適當搭配一點常規繪本即可

否則,別說是孩子,很多家長都未必能搞定常規繪本裡面的單詞和句子。

 

分級繪本的好處就是幫助我們從單詞過渡到句子。它會用最簡單的句子,把單詞融入進去,而且這些句子往往都是非常實用的。比如下面這四張圖片就出自紅火箭的同一本繪本:

 

反覆閱讀這樣的句子,不僅可以配合裡面的圖畫認知名詞,也可以懂得常規的語句運用。

 

有人會問,孩子怎麼知道「I like」是什麼意思?這就回到前面說的,英語啟蒙是一個系統工程,不是單靠繪本就可以完成的。多聽聽兒歌,看看動畫片,應用TPR,一定可以掌握這種簡單句子。

 

這就是我說的「能不翻譯就不要翻譯」,越小的孩子越是如此。

 

除此之外,還可以在跟孩子講解繪本的時候用誇張的語氣來達到「劃重點」的效果。

比如I like the sun很容易解釋,讀到sun的時候,直接指著書上的「太陽」,誇張地念出「sun」,孩子就能明白sun是什麼。

 

但wind好像有點「指不出來」。這就可以動用家長的想像力,你會怎樣來表現風?用手揮舞,然後用嘴發出「呼呼」的聲音,孩子就能秒懂。

僅僅這樣還不夠。最好的方法是應用到生活中,最終把輸入轉化成輸出

比如,這種繪本反覆讀過一段時間,就可以嘗試在生活中應用I like這樣的句型。慢慢地再鼓勵孩子自己造句。

 

無論中文還是英文,我們經常會看到一種說法:要仔細閱讀圖片,包括封皮和封底。具體到英文繪本上,那就是要家長在繪本本身的文字之外多做拓展。

 

但對於自己英語水平不過關的家長,我不建議剛拿到新書就來拓展

 

先帶著孩子直接讀,無論是家長親自讀,還是拿著點讀筆來讀,都可以直接讀。因為你的目的是重複相同的句型。至於圖片上的內容,其實不用家長拓展,大部分孩子也會著迷於這些圖片的細節。

 

拓展內容可以等到日後熟讀之後再來進行。一方面,家長可以有準備時間。另外,孩子有了一定積累之後,也更容易互動。而且由於之前已經熟讀了,不會破壞重複句型帶來的輸入效果。

到這個階段,如果既想拓展,又不太懂得如何拓展,建議可以購買牛津樹家庭版

這套書在每個故事後面都會羅列好幾個問題,而且答案都顯而易見。對於啟蒙過一段時間的孩子,都可以用簡單句來回答。

 

剛開始拓展時,可能孩子的能力有限。比如針對Why的句型,他們可能並不知道如何去回答。這時,家長可以說「Because……」然後等待孩子去補充後面的內容。

孩子不會補充的,家長就慢慢引導。一次不行就兩次,兩次不行就三次,時間要分開,不要妄想一口吃個胖子。


每次碰到Why,都提示一句Because,這樣一來,他們就自然知道Why是要用Because來回答的。

 

時間一長,慢慢就會懂得because是「因為」的意思,不必專門去翻譯。

 

啟蒙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後期的很多「奇蹟」都要以前期看似沒有效果的持續輸入為基礎。

熙熙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她現在偶爾蹦出很多句子,我都完全不記得自己曾經教過她,因為她都是通過動畫片和繪本的大量輸入來實現的。至於翻譯就更有意思了,《汪汪隊》裡有一集,船長碰到了一點狀況,於是不知所措地跑來跑去,用飛快的語速大聲叫喊「What I gonna do? What I gonna do? What I gonna do? What I gonna do?」但是有一天,熙熙在聽那段錄音時,竟然自己嘟囔著翻譯出來了:「我該怎麼辦呀?我該怎麼辦呀?」搞的我們全家都驚訝不已,因為從來沒人給他講過這句話的中文意思,她就是完全通過看動畫片自然習得的。

  

所有堅持做好英語啟蒙的家長,一定都有過類似的「驚喜時刻」。這都是給予我們不懈堅持的獎賞。

 

至於這一切背後的原理,就要回到開頭我講的那個故事中,設身處地把自己想像成故事中的那個「你」,就能明白一個完全不認字,不會說話的孩子是如何學習母語和外語的。

 

每當你想不明白應該如何是好時,就把自己帶回到那個場景,很多事情就能迎刃而解。

 

 

小童啟蒙的最大優勢是時間充裕。如前文所述,我可以為了教會孩子because怎麼用,而花費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的時間。可以靜待花開,慢慢等待。

 

通過長期的大量輸入來化解短期的集中學習帶來的心理不適。

 

可是,大一點的孩子怎麼辦?畢竟已經沒有那麼多時間去適應。

 

別忘了,我還說了第二句話:「需要翻譯就大膽翻譯」。

妙妙啟蒙已經很晚,7歲才開始。所以,她在學習上面的同一本紅火箭繪本時,我就會直接說:「I like the sun,我喜歡太陽。」「I like the wind, 我喜歡風」。每一句都這樣簡單翻譯。

 

只要碰到孩子不懂的地方,別擔心,大膽翻!

但不能光顧著翻譯,還要學以致用。這一點,上面不翻譯讀繪本時採用的方法也同樣適用。在通過簡單的漢語教給孩子句子意思後,就要進行大量閱讀。

 

讀過後,還要學會替換。整個的學習過程需要比小童更加緊湊。節約了通過長期輸入來自行習得的過程,通過家長的「翻譯」迅速掌握一個詞彙,或一個句子。

 

為了不再重蹈我們當年學過就忘、生硬背誦的覆轍,必須輔以足夠的輸入和輸出。反覆閱讀和造句,就可以彌補這方面的不足。

 

其實是否翻譯並不重要,關鍵就在於實現「可理解性輸入」。

小童有時間,那就用更多的時間來習得。大童沒有時間,那就通過簡單的翻譯縮短學習過程,儘快掌握,然後通過大量的輸入輸出來截斷中文的中介作用,培養英語思維。

此外,也要注意翻譯方法,千萬不要字對字去翻譯

 

沒錯,上面的紅火箭繪本我也是在字對字翻譯,但這不是有意為之,而是確實這是最自然的翻譯方法。

碰到稍微複雜一點的句子,直接把句子的大致意思說出來即可,千萬不要字對字翻譯(相關文章請戳《小學英語這件事,不知道害了多少孩子!》),否則只會適得其反。

舉個例子,妙妙前幾天讀RAZ碰到這樣一句話:Hardness indicates how pure and tightly structured the mineral is in the gemstone.

 

她說沒讀懂,我首先確保她把單詞意思都搞清楚了,然後這樣給她翻譯:「硬度的意思是讓人們知道,一塊寶石裡面的礦物質純度有多高,結構有多麼緊密。」

 

只要解釋意思即可,不要字對字生硬翻譯。

這只是做到了解釋,但要真正吸收,還需要進行替換。所以我就要求她把裡面的一些關鍵詞自由替換,可以先不管句子意思是否有道理,只要詞性替換即可。

 

然後背誦句子。偶爾背一背這種關鍵句,確實有助於對長難句的把握。

 

朗讀和背誦也是學好語言的重要工具,但一定要注意節奏,英語的節奏比中文更加明顯。native speaker說英文,往往會讓我們感覺有點像唱歌,就是因為他們有極強的節奏感。

 

所以,無論是家長自己給孩子讀繪本,還是要求孩子朗讀和背誦時,一定要注意節奏,不要一個單詞一個單詞往外蹦,而要注意詞彙之間的連貫性,以意群為單位來朗讀。

 

如果朗讀完全沒有連貫性,也沒有抑揚頓挫的感覺,那很可能表示對句子結構不理解。

 

水平較高的孩子,一定要注意這個問題。偶爾朗讀幾篇文章,也有助於提升對句子的理解力。

 

在開篇故事中,「需要翻譯就大膽翻譯」的原理對應的就是在「你」之後來到X星球的地球人。

他們雖然也可以完全像「你」一樣習得,但在難以理解的時候,可以通過「你」的幫助迅速掌握意思,何樂而不為呢?

 

關鍵在於,他們後期依然會有很多機會來繼續對「你」翻譯的內容進行消化吸收,所以最終對X星球的語言掌握得程度應該與「你」不相上下。

 

最後,我跟大家分享一點我身為職業翻譯的體會。

 

市面上對譯文要求較高內容,往往都會明確要求native speaker擔任譯者,也就是說,如果你要做英譯漢翻譯,必須以漢語為母語;如果要做漢譯英,就必須以英語為母語。

 

所以,我們做高質量譯文最多的還是英譯漢。但英譯漢做多了,雖然閱讀量很大,但卻會降低我的英文表達能力。因為我在工作時,都需要不斷把英文轉化為中文,並不會沉浸在完全的英語世界中,完全用英文來思考。

 

用翻譯思維閱讀英文著作也很類似。

為了彌補這種缺憾,我也要在工作之餘經常閱讀英文原版的報刊雜誌,看英文原版的影視作品。這種閱讀和觀看與工作中的閱讀和觀看是兩回事情,因為這樣是純英文環境,不必轉換,不必翻譯。

 

我這樣的職業翻譯尚且如此,平日裡接觸英文不多的人更要注意。

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是否翻譯其實不是關鍵,目的只是為了幫助孩子理解。關鍵是要在後期有大量的沉浸式英文輸入,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升英文水平,強化英文思維。

否則,前期無論使用什麼方法都無濟於事。

而最實惠有效的沉浸式輸入方式就是大量的原版繪本閱讀。這也是我們不厭其煩極力推崇分級繪本的重要原因。

你get到了嗎?

作者簡介:妙爸,美國海歸,麥肯錫和哈佛大學等頂尖機構的御用翻譯。在公眾號翻譯官奶爸(ID:FanyiguanDAD)裡記錄陪伴兩個女兒成長的故事。專攻英文啟蒙、STEM教育和大語文。點擊名片關注我吧

本文為大家準備的資源是「英語日常詞彙」電子書,可以自行列印,迅速掌握常見的日常詞彙。


你的分享是我持續更新的動力,有需要的朋友可以點亮「在看」,再在公眾號的對話框裡回復「日常詞彙」四個字即可獲取下載連結。


歡迎點讚 分享給更多朋友

相關焦點

  • 孩子讀英文繪本時,家長要不要幫孩子翻譯?
    你給孩子讀英文繪本,還沒等你一句話讀完,孩子就不停的問,「什麼意思什麼意思?」一本書五個故事,你讀了三個,就不停的被孩子打斷,問中文是什麼意思。探討之前,家長要明白,讓每個孩子都能從原版故事中體會快樂,翻譯不翻譯,都要根據孩子的個體發展來考量如果孩子0-6歲,讀具象繪本,不翻譯這樣的話,久而久之孩子的語音感和猜測能力會被培養出來。
  • 給寶寶讀英文繪本,到底要不要中文翻譯?
    瓜媽說:給寶寶做英語啟蒙,英文繪本是絕對的主力「教材」。廖彩蘭老師是說得沒錯,我們要相信自己的孩子,他們都很聰明,不需要中文翻譯也可以聽得懂英文!吳敏蘭老師給的建議也很有實操性,我們可以用把動作、用表情、用實物等等把英文「翻譯」給孩子看,這是比中文翻譯更好的「解釋」!
  • 給娃讀英文要不要翻譯,博主說了可不算(裂開臉)
    雖然很多留言沒回復(對不住,但我都認真讀了),但我把最常翻牌的幾個,都記在了小紙條上,趁著紙條還沒丟,今天抓緊把作業交了,不然周末都過不好。最多被問到的就是,給娃讀英文繪本/分級,要不要翻譯?今天看到一個博主說,千萬不要翻譯,孩子一出生就是世界公民,別用你的「中文思維」去套人家,起碼在中文成為強勢語言前,一定不要翻譯。明天又看到一個博主說,不用聽她們的,放心大膽地翻譯,娃生活在中國,養成中文思維是早晚的事,早不翻譯晚翻譯,何苦為難自己。
  • 英文繪本怎麼讀?不同段位家長的親子秘籍在這裡
    「繪本閱讀要重複讀嗎,一遍又一遍?」「需要一邊讀英文繪本,一邊給孩子翻譯嗎」「讀到自己不認識的單詞怎麼辦?直接跳過還是當場查字典?」確實,就「如何高效讀英文繪本」這個問題,還是有很多要學習的。很多家長一提到讀英文繪本,就會說自己英語基礎差,不想讀。
  • 4個小技巧,輕鬆讀英文繪本
    面對這麼多的問題我們要怎麼來給孩子講繪本呢?輪到英文繪本就感覺張不開嘴?其實這只是你的畏難情緒在作怪,而對於小朋友來說中文繪本和英文繪本都是一樣的,畢竟中文他們也不認識。繪本通過形象的圖畫來描述故事內容,小朋友很容易就可以通過書中大量的圖片了解故事從而引發對繪本的興趣。
  • 習得英語,給寶寶讀英文繪本的方法
    在繪本閱讀時,我們只要用習得模式就好:不用背單詞,不用講語法,只要大量反覆地讓寶寶聽你讀,如果有條件再加上一些問答和互動。只要反覆把繪本讀給寶寶,堅持一段時間,寶寶會慢慢聽懂你的朗讀。但在一開始,寶寶聽不懂,很正常。請不要強求寶寶,立刻聽懂新繪本。
  • 英文繪本究竟該怎麼讀?
    兩大誤區通常,給孩子讀英文繪本,爸爸媽媽很容易陷入兩個大的誤區。第一個誤區是把繪本閱讀變成了「英文識字課」,把著眼點放在了陌生的英文單詞上,而將孩子感興趣的畫面和故事情節匆匆帶過。但親子閱讀的成功關鍵在於,將「愛」和「有趣」擺在英文之前!為什麼?因為母語式學習法的特點就是關注的重點不在語言本身,而在用語言進行的活動上。在讀書這個活動中,當孩子將注意力集中在故事上時,他們會自動吸收書中的語言,而且這種無意識吸收遠比有意識的學習更容易內化為他自己的東西。第二個誤區是逐字逐句翻譯或完全不翻譯。
  • 純英文繪本怎麼讀?
    買了那麼多英文繪本,不知道怎麼讀,無從下手,要不要翻譯?接地氣的乾貨正在向你飛來:英文原版繪本親子閱讀三步法: (對於英語過硬的家長,忽略)一. 預熱提高興趣。      利用中文輔助理解圖片,讓孩子找到圖片中的樂趣,把圖講透,才能讓孩子消除對英文的戒備。
  • 娃英語剛啟蒙,要不要入原版英文繪本?
    很多家長疑惑:娃英語剛啟蒙,要不要入原版英文繪本?會不會干擾母語學習?讀到《Guess How Much I Love You(猜猜我有多愛你)》時,我也是張開雙臂大聲的聲情並茂的表演出來對寶寶的愛。讓寶寶適當地"動"起來,將繪本教學融入到遊戲活動中,既能調動寶寶的熱情,也能提高寶寶對繪本的持久興趣。
  • 聽英文、讀英文時,究竟要不要直接翻譯?
    最近凡凡在和一些朋友交流的時候,有不少朋友提到了這個問題:聽英文、讀英文時,總是不自覺地在腦袋裡翻譯,把英文翻譯成中文後再做理解;而要用英文表達一個觀點的時候,又在腦袋裡把中文翻成英文再開口說。  關於翻譯,在這裡多說兩句。思果老先生的觀點是,沒有讀完一段話不要翻譯,沒有讀完一句話不要翻譯。
  • 為什麼有些繪本一定要讀原版
    目前在給女兒選書的時候,基本英文繪本都會儘量買原版,儘量不選擇中文版的英文繪本,就像也不會選擇英文版的中國傳統故事一樣。因為很多語言、文化上的精華之處,都在翻譯的過程中被大大剝離。很多人覺得兒童讀物簡單,好翻譯,但其實恰恰相反,兒童讀物比其他作品的翻譯難度更高,韻律節奏稍有不對,讀起來就會有種不知所云的感覺。
  • 2歲娃娃英語剛啟蒙,要不要入原版英文繪本?
    很多家長疑惑:娃英語剛啟蒙,要不要入原版英文繪本?會不會干擾母語學習?其實,「國際閱讀協會」上發表的《閱讀在二語學習中的影響》,早就表明:通過大量的、有針對性的原版繪本閱讀,兒童不僅可以實際地消除外語和母語的差異,甚至可以像母語一樣自然習得一門外語。
  • 給孩子講英文繪本時,需要翻譯成中文嗎?這樣做的利弊有哪些?
    隨著社會的發展,給孩子講英文繪本,已經是非常流行的事情。英文繪本的獲得也變得越來越容易,所以,孩子讀英文繪本,再尋常不過了。我家大寶那時候,要想得到英文繪本是很有難度的,當時是好幾個朋友一起辦了一張借書卡,一次借50本,一次借1個月。現在英文繪本鋪天蓋地的到處都是,網上有免費的電子書,實體店、網上書店的資源也非常豐富。那麼,問題來了,講原版繪本到底應該怎麼講呢?需要翻譯成中文嗎?這樣做的利弊有哪些呢?
  • 貝殼繪本:四種給寶寶讀英語繪本的好方法值得收藏
    1.儘量維持繪本的原汁原味當然,英文故事書的難易度,有時不能光以內容文字的多寡來衡量,那麼要怎麼樣念不同程度的繪本給孩子聽呢?貝殼繪本的指導老師建議可以用一句英文,一句中文的形式念給孩子聽。就像自己是一名英文翻譯員,有人說了一句英文,馬上將之翻譯成中文說出來,只是這兩個角色都是由自己擔任而已。
  • 給寶寶讀原版英文繪本是否應一定要講英文
    原標題:給寶寶讀原版英文繪本是否應一定要講英文  在昨天的《走開,大綠怪!》英文繪本互動後,有幾位媽媽提出了這樣的疑問:  「講英文繪本是不是一直讀英文還是用中文解釋?講中文會不會影響其英文思維?」
  • 讀原版英文繪本,先把書讀厚,再把書讀薄!
    讀繪本與其說是讀文字,不如說是鍛鍊孩子的思維能力。特別是對於剛接觸英文繪本的孩子來說,一定要預熱。第一步,要先用中文輔助來理解一下圖片,讓孩子找到圖片中的樂趣,把圖講透,才能讓孩子消除對英文的戒備。比如問一下孩子在圖片上能看到什麼呀?你認為他們是在幹什麼呀?你能找到什麼什麼嗎?你之前有過這樣的動作嗎?等等。讓孩子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同時把繪本和孩子的日常生活相結合起來。
  • 給孩子讀繪本到底要不要翻譯?看完這篇你就都明白了!
    點擊上方【Tina大王】查看往期內容英文原版繪本講解 | 雙語帶娃給孩子讀英文繪本的時候,到底要不要翻譯?似乎成為了很多家長都會糾結的問題。不翻譯怕孩子聽不懂,漸漸失去學習興趣;逐句翻譯成中文,又擔心孩子形成依賴中文解釋的習慣,剝奪孩子「推測—提問—總結」的機會,不利於英語思維和學習習慣的養成,失去了繪本啟蒙的意義。
  • 自從讓娃每日堅持讀繪本後,英文水平果然提高了
    比如我家伊森非常喜愛ELMER的中文版,中文繪本已經自我閱讀看得滾瓜爛熟了。我便選了ELMER的原版書。為什麼做這樣的選擇?有幾點原因。1,不會買錯繪本。我指的是買來「別人說好,自己孩子卻不喜歡」的繪本。每個孩子都很特別,各自有鍾愛的東西,別人喜歡的書,未必他會喜歡。
  • 讀了上千本英文繪本,總結出這幾條讓孩子愛上英文閱讀的訣竅
    你陪孩子英語親子閱讀的動機是什麼,也許你自己都未必清楚,但是孩子能夠知道。那麼,在親子閱讀過程中,A媽媽很可能就會更關注孩子的輸出,比如關注句型,要求孩子跟讀,儘量多選分級閱讀,而不是繪本,因為很多分級閱讀號稱「輸出神器」啊!而B媽媽呢,更關注英文繪本的內容,是否有趣有料,是否腦洞大開,是否能夠打動人心等等。那麼,兩個孩子,哪個會覺得親子閱讀過程好玩呢?哪個孩子會更喜歡讀英文繪本呢?
  • 孩子們愛繪本 支招:英文繪本究竟該怎麼讀?
    各類英文繪本。  孩子們都愛繪本。但是,英文繪本究竟該怎麼讀?英語啟蒙有妙招嗎?那麼,用這樣的繪本引導孩子開始英文聽說能力的培養和閱讀,會不會是一種有趣又有效的方法呢?  第一招:不要強迫孩子開口 語言學習從聽、說開始  編輯過眾多英語圖書的「80後」張昳也是一位3歲3個月孩子的媽媽,大家叫她噗噗媽,她帶領大家探討的第一個問題是,究竟英語啟蒙從幾歲開始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