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洪小棠 如今在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問題上,更多行業人士正在給出更多思考。
12月13日,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副會長鍾蓉薩在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背景下的養老金融展望暨中國養老金融50人論壇成立五周年年會上表示,在「積極應對」養老上,既要「有所養」,即讓老百姓有足夠的養老金;也要實現「有所依」,即依靠養老金體系的建立。
「說起20年來基金業服務養老金的經驗,一定離不開社保基金。社保基金2000年建立,先後於2002年、2004年和2010年進行三批選秀,遴選了18家投資管理人,其中16家為基金公司。」鍾蓉薩會上表示,「社保基金綜合考慮公司治理、長期投資業績、風控能力、投研團隊實力等因素,對投資管理人的選拔標準和考核要求,體現其對於投資專業的重視程度。」
充分發揮投資作用
鍾蓉薩指出,養老「有所養」,要充分發揮投資管理的作用,並且總結投資收益對養老金的三點貢獻:
一是投資收益已成為養老金來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成立之初管理的幾百億資產,到2019年末社保基金管理資產超過2.63萬億,其中投資收益佔比將近一半,約1.25萬億。
二是由於沒有流動性支付壓力,投資收益不斷滾存再投資,通過複利效應,取得了8.14%的年均投資收益率。
三是社保基金自身的實踐證明,通過專業的投資架構和分工、嚴守投資紀律,以及長期理念,才能真正獲得好收益。
「20年來社保基金在帶領基金業共同成長的過程中,通過不斷正向互動,引導資本市場的價值發現,培育一批專業的機構投資者,樹立了長期、價值的投資文化。」鍾蓉薩表示。
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末,約有5.3萬億元的養老金已經開啟了投資運作,其中基金行業管理了2.4萬億元。
在鍾蓉薩看來,在培育養老金投資理念方面,一是要打破以「既要保本又要高收益」為投資目標的錯誤觀念;二是根植長期理念,養老金投資要重點關注長期的保值增值;三是要支持管理人開展專業化投資。
「投資運營方面,一是要建立養老金投資的個人選擇權,其實有一些企業已經在企業年金的個人選擇權方面開展嘗試,取得了良好成效;二是要構建成熟的資產配置體系,受託人和管理人各司其職,合理拓寬投資範圍,讓資產配置能夠發揮實效;三是要建立市場化機制,吸納境內外更多優秀的投資管理人為我國養老金投資服務,由市場優勝劣汰。」鍾蓉薩指出。
如何完善養老金體系
鍾蓉薩指出,要讓養老實現「有所依」,則要全面推進個人養老金體系的建設。
「 過去5年協會的努力,雖然遭遇過許多困難,但值得肯定的是,到目前為止我們達成了三點最重要的共識,並且是基於專業而非行業利益形成的共識。」鍾蓉薩說,「一是堅持帳戶制,讓稅收遞延的政策不是給某一類產品,而是真正惠及每個人;二是將公募基金這一標準化且適合百姓理財的金融工具納入第三支柱投資範圍,給老百姓提供優質的產品;三是堅持入口開放,讓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習慣和需要,到各類基金銷售機構參與個人養老金的投資。」
鍾蓉薩呼籲,希望政策儘快推出,讓大家都能夠在一個對的大環境裡,去選擇適合自己的投資方式,挑選適合自己的管理人或者平臺,做好養老財務儲備和規劃。
鍾蓉薩同時指出,養老金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需要各方持之以恆的去做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做正確的事。
「從全球經驗看,各類養老金的制度定位的不同,決定了運營模式的差異。例如,基本養老金是國家兜底、集中管理的,因為它是需要保證國民基本的退休生活水平,由於現收現付制,具有代際支付的功能,因此需要國家進行統籌管理和投資。」鍾蓉薩說,「而第三支柱,由於是個人自主承擔投資決策和風險,資金也是在個人帳戶內積累的,所以是最市場化的養老金制度。」
二是制度的推進要在實踐中完善。
「養老金制度是涉及國計民生的大制度,牽涉面廣,部際協調難度大,難以一步到位。我國的企業年金制度,雖然前期發展比較緩慢,但是十年來也形成了1.8萬億元的積累,近兩年受益於年金繳費比例提高與資本市場持續向好,年金市場規模持續擴大。」鍾蓉薩表示,「同時,也為我國推出職業年金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所以說沒有一出來就完美的政策,要在核心問題達成共識的基礎上,儘快推出,在實踐中去完善。」
三是需要養老金工作者們的長期持續努力。
「我們做的工作得到了很多同路人的認可,漸漸變為現實。在這個過程中,我很感動,看到我們這些有同樣理想的、同樣認真的人,抽出很多工作之餘的時間、周末的時間,在各種平臺上去討論養老金這件事,去潛心做研究,以做公益做慈善的心去做這件暫時看來投入大,回報還沒有很大的事情。」鍾蓉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