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9年末,約有5.3萬億元的養老金已經開啟了投資運作,其中基金行業管理了2.4萬億元。我們看到最新的數據,目前基金業已經管理了超過3萬億的養老金資產。」
近日,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副會長鍾蓉薩在「中國養老金融50人論壇2020峰會」上表示。
就養老FOF來說,鍾蓉薩表示,經過兩年的投資運作,養老FOF已初具規模。目前,全市場共成立100隻養老FOF,在沒有稅收優惠政策的情況下,規模超過516億元,總客戶數超過170萬戶,幾乎全部為個人投資者。
基金業服務養老金管理
事實上,如今正值我國十三五收官與十四五開局之年,「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新時代的國家發展戰略,養老金工作者們的長期呼籲和工作進展得到了國家的認可。
而如何「積極應對」養老這件事呢?
結合基金業服務養老金的經驗,鍾蓉薩認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一是實現「有所養」,要充分發揮投資管理的作用。為此,需要轉變投資理念、完善投資運營模式。二是實現「有所依」,要全面推進個人養老金體系的建設。具體而言,需要從做好投資者教育、做好專業投資、做好全流程客戶服務等方面做好投資。三是「老有所養、老有所依」中國夢的共築,需要養老金體系化的持續推進。制度的推進要在實踐中完善,需要養老金工作者們的持續長期努力。
「目前基金行業已經管理了超過3萬億的養老金資產,管了這麼多的錢,如何能夠充分發揮投資管理的作用,我覺得關鍵在於要加強研究,完善投資運營模式。」鍾蓉薩表示。
具體來看,投資理念方面,一是要打破以「既要保本又要高收益」為投資目標的錯誤觀念;二是根植長期理念,養老金投資要重點關注長期的保值增值;三是要支持管理人開展專業化投資。
投資運營方面,一是要建立養老金投資的個人選擇權,其實有一些企業(例如銀河證券、華夏基金)已經在企業年金的個人選擇權方面開展嘗試,取得了良好成效;二是要構建成熟的資產配置體系,受託人和管理人各司其職,合理拓寬投資範圍,讓資產配置能夠發揮實效;三是要建立市場化機制,吸納境內外更多優秀的投資管理人為我國養老金投資服務,由市場優勝劣汰。
鍾蓉薩表示,「協會過去5年的努力,雖然遭遇過許多困難,但值得肯定的是,到目前為止我們達成了三點最重要的共識,並且是基於專業而非行業利益形成的共識:一是堅持帳戶制,讓稅收遞延的政策不是給某一類產品,而是真正惠及每個人;二是將公募基金這一標準化且適合百姓理財的金融工具納入第三支柱投資範圍,給老百姓提供優質的產品;三是堅持入口開放,讓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習慣和需要,到各類基金銷售機構參與個人養老金的投資。」
「在這裡,我們再次呼籲政策儘快推出,讓大家都能夠在一個對的大環境裡,去選擇適合自己的投資方式,挑選適合自己的管理人或者平臺,做好養老財務儲備和規劃。」鍾蓉薩指出。
值得一提的是, 面對不會自己挑選產品和服務的小白投資者,行業還推出了養老FOF,即養老目標基金。
「當初推出的初衷是希望基金業能夠有一類承接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的產品。時至今日,我們可以很有底氣的說,養老FOF不僅僅是一類產品,而是開啟了基金業服務個人養老金的大時代。」鍾蓉薩表示。
基於個人養老金的投資屬性,養老FOF具有4個核心特徵:一是長期性,鼓勵長期持有、長期投資、長期考核;二是以資產配置為核心,通過資產配置和風險控制,降低組合波動;三是重視發揮權益投資對資產增值的作用;四是充分考慮投資者的年齡、預期壽命、風險承受能力等適當性因素,將合適的產品設計給適合的投資者。正是這4個核心特徵,決定了它能夠精準匹配老百姓的養老需求,是適合大眾的養老理財工具。
「經過兩年的投資運作,養老FOF已初具規模。目前,全市場共成立100隻養老FOF,在沒有稅收優惠政策的情況下,規模超過516億元,總客戶數超過170萬戶,幾乎全部為個人投資者。」鍾蓉薩表示,「同時,養老FOF初步實現了保值增值效果。截至2020年11月末,全市場已經開展投資運作1年以上的62隻養老FOF,多達54隻跑贏基準,佔比87%,近1年平均收益率約為22%。」
此外,鍾蓉薩指出,養老FOF在實現可觀收益的同時,很好地控制了回撤。投資運作滿1年的養老FOF,近一年平均最大回撤在-7.9%,相較全市場混合型基金平均最大回撤的-14.29%,表現相對穩健。
「養老FOF能夠在獲得長期收益的情況下,有效控制組合波動,降低回撤,提升投資體驗。在此,我們希望管理人能夠繼續做好投資,母基金層面要注重資產配置結構的穩定、投資紀律的執行和風險管理的控制水平,子基金層面要保證底層資產的優質和穩定性。銷售機構也要不斷積累經驗,為大家提供更好的服務。」鍾蓉薩表示。
具體來說,一是要持續做投資者教育,幫助個人正確認識養老金,儘早開始做準備;二是做好專業投資,幫助個人做好資金規劃、資產配置和權益投資;三是持續做好繳費、投資、領取環節的全流程客戶服務,堅持長期投資。
持續推進位度建設
鍾蓉薩表示,「全力推進養老保障體系建設已成為各界共識。制度的建立難以一蹴而就,如何紮實推進、取得實效,需要大家持之以恆的去做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做正確的事;二是制度的推進要在實踐中完善;三是需要養老金工作者們的長期持續努力。」
「要避免不同養老金制度發揮一樣的作用(比如不能都需要國家來承擔兜底保障),造成制度成本的增加和浪費。各個支柱應該相輔相成,互相補充缺失,這樣綜合起來才是對老百姓最充足的一個保障。」鍾蓉薩表示,「養老金制度是涉及國計民生的大制度,牽涉面廣,部際協調難度大,難以一步到位。我國的企業年金制度,雖然前期發展比較緩慢,但是十年來也形成了1.8萬億元的積累,近兩年受益於年金繳費比例提高與資本市場持續向好,年金市場規模持續擴大。同時,也為我國推出職業年金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所以說沒有一出來就完美的政策,要在核心問題達成共識的基礎上,儘快推出,在實踐中去完善。」
據其介紹,有些地區在養老金制度建立上探索很多新的模式。例如,海南省將全省納入養老金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先期實施範圍,並且在靈活就業人群參加失業保險新模式、建立靈活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制度、企業養老保險補助資金支持力度方面都進行了探索,另外,還探索建立企業年金自動加入機制。
「這五年間,我在很多場合都說,我有一個夢想,養老金就是我的夢想。5年來,在實現夢想的道路上,我們做的工作得到了很多同路人的認可,漸漸變為現實。」鍾蓉薩說道。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