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就有「民以食為天」的說法,食分葷素,對國人來說,日常生活中主要的葷菜就是豬肉了。豬肉,其性味甘、鹹、平,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及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等成分,豬肉是日常生活的主要副食品,具有補虛強身,滋陰潤燥的作用。我們平時食用的都是飼養的白豬肉,但是黑豬才是我國的本土豬種。
黑豬是我國特產,我國馴養黑豬的歷史已經長達5000餘年。黑豬毛色黝黑、體質結實、結構勻稱、抗病強、繁殖力強、耐寒冷、耐粗飼,但是其生長期慢,體重偏低,散養黑豬一年重量才不到200斤。
黑豬肉和白豬肉價格上也是不同的,由於其營養豐富、食用之後唇齒留香,所以黑豬肉的價格要相對高一些,那麼黑豬肉和白豬肉有何區別呢?
一、肉質差別
散養黑豬處於自然散養的狀態,黑豬肉中不含瘦肉精,抗生素和外源性激素等等,生長過程中不使用對人體有害的物質,而飼養狀態下的白豬在飼養過程中都會使用到一些對人體有害的物質,長期食用對人體健康構成潛在威脅。
相比於飼養的白豬肉,散養的黑豬肉的膽固醇含量更低,避免了很多疾病的發生。
二、飼養差別
1、黑豬:
1)黑豬飼養成本高,散養黑豬每天都要保證足夠的運動量,需要很大的活動空間和更多的營養,為此,京安年準備了一大片山林供黑豬活動、覓食。
2)生態黑豬對生長環境的要求更高,生態環境的控制成本更高。
2、白豬:
1)白豬的飼養成本低,可規模化養殖,佔據空間小,於豬圈中養殖即可布局集中。
2)生長環境的小,汙染嚴重,環境控制成本低。
3)生長周期更短,運動量小,飼料質量要求不高,成本低。
三、烹飪差別
黑豬肉烹煮之後無異味、腥味,湯汁清亮,不粘鍋,脂肪熔點高,烹飪時間相比於白豬要更長。
白豬肉烹煮之後有異味,湯汁混濁,肉湯上層有漂浮沫狀物,普遍粘鍋,脂肪熔點低,烹飪時間短。
四、口感差別
散養方式養殖出的黑豬口感更佳,有彈性,肉質細嫩,口感勁道,揭蓋就散發出濃鬱的豬肉香味。
白豬通常都是圈養的,彈性差,口感差,需要使用大量的香料去腥,揭蓋散發出淡淡的肉腥味。
我們日常怎麼區分黑豬肉和白豬肉呢?
方法一:看顏色
散養黑豬肉的肉色通常為鮮紅色,脂肪瑩潤,而白豬肉肉色暗淡、發白。
方法二:看形態
散養黑豬肉的肌內脂肪含量豐富,肥瘦參半,肥肉通常夾在瘦肉之中,呈現特殊的花紋。
瘦肉型的白豬大多是瘦肉, 肥肉較少,但是油膩,瘦肉雖然多,但是卻並沒有美味的感覺,顯得幹,而且發柴。
以上就是小編吃出來的經驗,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都能吃的美味,吃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