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引起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特別是2004年5月,美國《時代》周刊高級編輯雷默在倫敦《金融時報》上首次把中國模式比喻為「北京共識」以後,從國際到國內掀起了對中國模式的熱議和討論。本文就中國模式涉及的幾個重大問題予以探討。
中國模式的基本特徵
中國模式是通過總結歷史經驗轉型而形成的,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徵。經濟方面:所有制結構,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經濟成分並存和共同發展,不再把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絕對地對立起來;分配原則,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多種分配方式,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鼓勵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區先富裕起來,帶動全社會共同富裕;經濟體制,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重大突破和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創舉;發展道路,堅持以人為本的四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戰略目標。政治方面:國體,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這一國體直接標誌政權具有民主和專政兩個方面職能;政體,是實行在革命戰爭年代創造的、符合中國國情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黨制度,是實行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發展戰略,堅持走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保障人權,發展民主,從人治走向法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文化方面:意識形態,既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又多元兼容並存;思想教育,要堅持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教育,又要關心和照顧個人利益,使各方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都能得到充分發揮;學術領域,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反對權力幹預學術,禁止另一種風格和學派;文化戰略,文化工作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和黨在革命、建設、改革年代所創造的主流文化為主體,縱向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橫向借鑑和吸收世界文化中的優秀成果,在不同文化之間進行交流和對話,促進文化的大發展和大繁榮。對外關係方面: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堅定不移地維護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和核心利益,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發展同世界各國的友好合作關係。
中國模式的定位
一是現代社會主義模式,即為適應當代世界和當代中國的新變化,從傳統社會主義轉軌而來的現代社會主義模式,因而具有典型性。二是堅持把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和中國的具體實踐和時代特徵相結合取得歷史性偉大成就的成功模式。改革開放30年,中國進行了一場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經濟革命,使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年均增長9.8%,居世界第一。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已從1978年的3645億元人民幣增加到2007年的24.95萬億人民幣。在這個基礎上,人民生活水平和綜合國力上了一個大臺階,國際地位和影響空前提高和擴大,中國已實現了由解決溫飽到總體上達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這一切,都得益於中國模式。但是,我們在取得巨大成績的時候,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中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還有1.5億人口生活在聯合國設定的貧困線之下,中國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三是在世界上具有比較優勢的模式。當今世界有200個國家左右,如果分類,按社會性質有資本主義的和社會主義的,按發展程度可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就模式來說,比較成功的是少數,如二戰後的德國模式、日本模式、瑞典模式、美國模式等。在比較成功的發展模式中,有的單一不夠全面,有的快速發展時期較短,有的經不起國際金融、經濟危機的衝擊。中國模式在這幾方面都有很大超越和突破,創造了世界奇蹟。正如美國華盛頓大學著名國際問題學者何漢理所說:「二戰後崛起的大國包括蘇聯和日本,但是這兩個國家都是單一強國,蘇聯是一個軍事強國,而日本只是在經濟上稱雄。但中國不僅僅是在軍事和經濟領域突飛猛進,而且在國際舞臺上的『軟實力』也大大增強。」「中國以一種過去許多年來我們從未見過的方式崛起為一個全方位的大國」。中國模式的比較優勢,得到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政治家和學者的共識。但是,也不能把它看得盡善盡美,中國模式還未定型,有待通過深化改革逐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