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人們對身體健康也越來越重視。
因此,很多單位都會組織員工體檢。當然就算單位不組織,很多人也會自己去預約。
但體檢之後,看到體檢報告裡上上下下的箭頭,會不會頭皮發麻?去複查吧,醫生又說沒事,虛驚一場。
也有的人膽子小,就算看到報告裡有什麼也不管,弄死不去看醫生,一個字——拖。
那麼對體檢報告,作為普通人,我們該怎麼看?
醫生指點
體檢報告看不懂,但可以留意一些關鍵詞
■專家支持: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全科醫學科/金卡國際醫療中心副主任 蘇巧俐
醫生在寫體檢報告的時候,為了保證數據的真實完整,醫學的嚴謹客觀,所有的數據都會提及,但這些數據及指標是否都是疾病診斷的確定依據,答案是「不一定」,它僅僅是臨床問題可能被發現的一種途徑而已。
而且這個數據,不同的醫院,標準還可能不一致。因為不同醫院採用的儀器、試劑、方法或人員的差異,會導致結果的差異,所以我覺得體檢最好在一家醫院做,這樣更容易看到動態的變化,其實動態變化的實驗室結果更能幫助醫生作出合理的判斷。作為醫生,在比較不同醫院的結果時,意見往往會有所保留。
對普通人來說,體檢報告不容易看懂,但有一些關鍵詞還是可以留意,不同的用詞,表明程度的不同。比如報告上有類似「觀察」的詞,就表明沒有什麼太大問題;如果出現類似「定期複查」的詞,就說明發現了些問題,但不是很嚴重,主要通過複查來看變化;而如果出現類似「就診」的詞,就說明要去看醫生,但是不用著急;至於出現類似「及時就診」,就是說你應該看醫生了。如果真的出現最緊急的情況,那肯定不會等體檢報告出來,體檢醫院會直接電話通知病人馬上處理。所以,如果你不太懂體檢報告,看到這些關鍵詞,對體檢問題的輕重緩急也應該有了一個大概的認識。
右邊列舉的這些體檢故事,一些事情的發生,很大因素是我們現行的體檢多是打包的套餐,不像國外全科醫療發展較早的地方,居民大都有全科醫生,體檢之前先去找全科醫生,然後醫生根據居民的問診情況給出具體體檢項目的建議,這種針對性更強,因為每個人的生理、心理、家庭、社會背景都不一樣,生活習慣不同,家族史不同,體檢的側重點肯定也應該不同。但我們目前都是套餐,容易導致該檢查的沒有檢查,沒必要檢查的又檢查了。所以體檢報告全部正常,也並不代表你就完全健康。
中國人特別怕得癌症,一看到這方面的指標高一點就怕得不得了,但實際上我們體檢上的有些指標用在篩查上意義不是特別大。要說數據,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慢阻肺等慢性疾病以及其帶來的併發症是死亡率最高的,比癌症還高,但大家對這個好像還無所謂,猶如溫水煮青蛙,其實危險更大。我們這裡去年有個高血壓患者疏於疾病管理,結果腦出血四十多歲就走了,讓我們覺得特別遺憾。如果他定期體檢,學會自我管理,再有全科醫生的助力,這種結局完全可以避免。
所以,從一個全科醫生的角度來說,體檢只是一個過程,不是一個結果,所以體檢報告的解讀特別重要,建議儘可能找醫生解讀一下,不然相當於白做了一次體檢。你想,如果有數據就行了,那找機器人看病就可以了,何必還要醫生呢?成都商報記者蔣慶
體檢故事
一個月,我媽來來回回住了幾次院
老媽一輩子活得小心翼翼,我打小到現在,對她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什麼都不重要,身體好才是最重要的。幸而她和我爸的單位還是好,每年都要給退休職工進行體檢。
去年我知道他們單位又體檢了,為了表示關心,我特意回爸媽家瞅瞅。一進家門,老媽正坐在桌前擇菜,老爸則坐在電腦前不知在忙什麼。我問你倆檢查出什麼沒有?老媽哼了一聲,說:「毛病多了,我有心臟病。」我嚇一跳,趕緊說:「把體檢報告拿我看一下呢。」我爸見我來了,笑嘻了,說沒得啥子。老媽又哼了一聲,說:「你爸更糟糕,尿酸高,腎病!」
我趕緊讓他們把體檢報告拿給我瞅瞅。一看,我媽只是有一點點心臟早搏,我爸尿酸高出平均值一點點。我問:「醫生怎麼說?」我爸說:「醫生說了,沒得關係,都不嚴重,平時多休息,多喝水,多注意一點就行了。」老媽很不滿意,說:「明明就是病,我要去複查。」老爸說:「人老了總會有點小問題,很正常,怕啥子嘛。」眼看兩人又要爭執,我趕緊打圓場:「對的對的,還是去醫院複查一下。」
過了幾天,老爸說:「你媽住院了。」啊,怎麼回事?我爸說:「沒得多大事,你媽估倒要住,說心臟不舒服,我看是心病。」話雖這麼說,我還是趕緊去了趟醫院,找到醫生,醫生說問題不大,就是複查一下。三天後我媽沒有查出任何問題,出院了。
過了幾天,我爸又跟我說:「你媽這兩天小腳趾有點痛,懷疑自己痛風,又住院了。」我心想,我媽從來不吃海鮮、內臟,也不喝酒,怎麼會痛風呢?正猶豫去不去醫院,哪知過了幾天,我媽各項指標又正常了,又出院了。
又過了幾天,我爸又打來電話說:「你媽又住院了。你媽說她這陣吃飯吃得多,喝水也多,老是覺得渴,而且又瘦了,肯定得糖尿病了。」過了兩天,各項指標出來了,全是正常值。我媽又出院了。
就這樣,一個月裡,我媽來來回回住了幾次院。我再回家的時候,老媽精神矍鑠地在屋頂刨土種花,反倒是我爸有氣無力地躺在沙發上看電視。我問:你咋啦?老爸答:這一陣天天陪你媽去醫院,累壞了!(小茶)
一個小病,都至少要跑兩家醫院
N年前,單位體檢,想到可以省去預約及排隊之苦,我就把我媽的名字也報上去了。有病治病,沒病買個放心。
不出所料,我媽收穫了很多箭頭和兩頁紙的叮囑,但都是老年人常見病,沒什麼大問題。
可是我們太不了解老年人了。後來我才曉得,在體檢後的至少一個月裡,我媽天天都奔波在醫院裡,排隊、諮詢,一項一項地把體檢報告上的箭頭號落到實處,所有建議複查或隨訪的項目她全部都查了和訪了一遍。最讓我驚訝的是,她所有的「病」都至少要跑兩家醫院!
基於我家的地理位置,我媽的就診程序一般是這樣的:
先自己在心裡給自己判個病,然後帶著這樣的預判首先到離家最近的市三醫院去看。不管三醫院的結論跟她心裡想的是否吻合,她都會在心裡琢磨一兩天吃一兩天的藥以後,又到離家相對較近的省醫院再去看一次。如果省醫院的結論跟三醫院差不多,她就基本可以放心了;如果省醫院和三醫院的結論不一樣,那不得了,我媽就一定會跑到華西再看一遍,然後堅定不移地選擇把她的病看得最嚴重的那家醫院,「因為我的身體我曉得,確實不舒服」。
從此以後,我再也不敢帶我媽去體檢了。但是,據我所知,雖然我不帶我媽玩了,可她一直沒停止過檢查的步伐,只要稍微覺得哪兒不舒服,她不是去照個片就是去做個彩超,CT也做了好幾回,若不是嫌核磁共振太貴,以我媽的脾氣,絕對也是不得怵的。前段時間,我媽因為拉肚子一直不好,她偷偷去查了個癌胚抗原,發現數字有點高,經過幾天的思想鬥爭,她最後勇敢地去做了一次腸鏡,結果醫生說,「沒什麼問題」,她那顆都快「癌」了心這才放了下來。(杜昭)
任心裡劇情翻湧,就是弄死不看醫生
每次單位一發體檢通知,我就開始恐慌,而且越臨近體檢越恐慌,甚至都想臨陣逃脫,乾脆不去體檢了。
我為什麼這麼怕體檢?實在是因為這幾年的體檢報告一年比一年嚇人啊。箭頭無數個,文字幾大頁,感覺自己哪兒哪兒都有問題。特別是去年,尿常規裡出現了七八個箭頭,其中「尿沉渣定量分析」一項裡的「細菌」是正常值的十多倍!「尿沉渣鏡檢」裡的「白細胞」也是,正常人是小於5個/高倍視野,而我是10個!感覺自己離尿毒症不遠了!乳腺彩超也是,一躺上去,就聽檢查的醫生對旁邊記錄的醫生說:「乳腺囊腫數個,其中左邊最大的……右邊……」
拿到報告一看,果然,不僅乳腺有囊腫,還懷疑我有結節性甲狀腺腫!加上當時正好尿路感染,感覺這死的節奏又快了一步。
聽到同事們也在長籲短嘆,我像找到了同路人,伸長脖子馬上打探起來。你尿常規不正常?我也是,你數據是好多嘛?乳腺囊腫我也有,我一個醫生朋友說乳腺囊腫基本上都是良性的,沒得事……
人都是這樣,當發現自己有問題的時候,就會把問題想得特別嚴重;但當發現其他人也有這些問題時,就會覺得「應該沒得啥子哦?這麼多人都有」。然後一下子變得精神抖擻,仿佛一切都煙消雲散了一樣。
就這樣自欺欺人地過了一年,上個月,單位又通知體檢了。看到郵箱裡的通知,我的心就像被揭了疤的傷口,又開始隱隱作痛。恐懼,退縮。去還是不去?心裡像演電視劇一樣,將各種可怕的劇情演了個遍——我突然被查出癌症,和同事們告別,然後化療,禿頭,死去……啊!簡直不敢想!不去吧,可家人早就在問了:「你們體檢了沒得?尿常規怎麼樣?平時莫吃鹹了,多喝水!」呵呵,他們和我一樣,總在擔心我的腎。
算了,橫下心還是去體檢吧。一切順利,至少檢查中沒遇到醫生讓我多躺一會兒或投射來異樣的眼神。
可這半年來乳房時不時會針刺一樣痛,會不會有問題呀?而且我依然吃得鹹依然很少喝水,腎不會真的有問題吧?想到這些,又開始忐忑起來。
和同事們一交流,發現大家都在暗自擔心。不過我們很快達成一致意見:肯定沒得好大問題。如果真有什麼事,體檢完醫生馬上就會通知你;我們到現在都沒接到通知,那就說明沒得好大問題。
也是哈,立馬輕鬆了一大半。
終於,報告出來了。我最擔心的尿常規已經好了太多,雖然仍收穫了幾個箭頭,但也都只是比正常值高了一點點而已。最可笑的是癌胚抗原!我這才發現我癌胚抗原居然偏高,一查,去年也偏高,但因為我去年注意力全被「尿沉渣定量分析」裡「細菌」超高的數字吸引了,根本沒看到這個!而今年,當我發現它時,它已經忍氣吞聲地從3.47降成了3.43。
只是今年我的心電圖「T波改變」。涉及到心臟哦,要不要去複查呢?可我真的不想去看醫生啊! (柳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