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這是11月最大的謠言! )
中國霾比倫敦霧安全?
「食肉菌」真的會吃肉?
國際奧委會禁止轉基因食品?
這些謠言靠不靠譜,我們告訴你真相。
謠言1北京等地霧霾中發現耐藥菌?
謠言 :近日,「北京霧霾發現耐藥菌『人類最後的抗生素』將束手無策」的文章引發關注。該文章轉發了一篇發表於國際期刊《Microbiome(微生物)》的關於抗生素耐藥性的研究成果,研究提到北京霧霾的樣本含有「最多種類的抗生素的耐藥基因」;北京霧霾是唯一「含有幾種針對碳青黴烯類(Carbapenems)抗生素的耐藥性基因」的樣本,而這種抗生素被廣泛用於治療很多重大疾病,因此文章稱其為「一種可最後求助的抗生素」。真相:首先,耐藥基因與耐藥菌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霧霾中發現的抗生素耐藥性基因,能夠使細菌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但只有出現在有活性的致病性細菌中時才會成為問題,不會對人類產生直接影響。
其次,細菌的耐藥性和致病性也是不同的概念,耐藥性的增加不意味著致病性的增強。在我們周圍環境中,有大量的細菌存在,不僅在空氣中,在口腔、鼻腔、呼吸道、胃腸道,都存在細菌或真菌,它們對人體是沒害的,大量細菌和我們是共生共存的關係。人體自身具有免疫力,這些細菌大多數對正常人沒有致病力,甚至有些細菌是有益的。
而且,抗生素耐藥性基因不會對人體帶來直接影響,這種現象並非北京或中國獨有,很有可能普遍存在。任何環境都有耐藥菌存在,包括南極和西藏高原,甚至普通人的腸道裡都存在耐藥菌。耐藥菌是細菌在被消滅的過程中存在一個不斷升級、篩選的結果。與此同時,抗生素也在不斷升級,並不能說某一種抗生素就是「最後一根稻草」。
總之,抗生素的耐藥性基因,只有同時滿足三個條件時才令人擔憂:一是這種基因存在於空氣中具有活性的細菌中;二是這些細菌具有致病性;三是空氣中這些細菌的密度足夠高。
謠言2
「中國霾中性」,比倫敦霧安全?
謠言 :近日,國際著名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了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王格慧課題組對我國灰霾成因的最新研究成果。有媒體以《國際科研團隊:中國霾是中性的,與當年倫敦奪命大霧成分不同》為題進行報導,由此「倫敦霧是酸性,中國霾是中性,所以中國霾更安全」的說法在網絡流傳,引發爭議。
真相 :記者第一時間聯繫到了該論文的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王格慧研究員。他表示,目前網絡上對論文中內容的相關報導,存在多處表述內容不準確不完整的地方,有待澄清。
倫敦霧與中國霧霾有相同的過程,這裡是指二者在霧霾期間,二氧化硫在顆粒物或者霧滴上被二氧化氮等氧化劑氧化形成硫酸鹽的液相化學機制是一樣的。但是,倫敦霧事件是發生在霧滴上,而中國是發生在灰霾粒子上,霧滴體積遠大於灰霾粒子。
「中國霾中性」主要是與英國倫敦煙霧事件期間的大氣顆粒物相比,中國灰霾粒子的酸鹼度(pH值)偏中性。倫敦當時汙染物濃度遠遠高於我國現在,並且大氣中存在大量強酸性粒子,容易造成急性呼吸系統疾病,尤其是對本身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人群,影響更為嚴重。
在我國,空氣中有大量的氨氣存在,硫酸鹽形成過程中與氨結合,中和了酸性粒子,變成了中性。與倫敦霧相比,目前我國霧霾是煤煙型和機動車尾氣型的複合汙染,既有洛杉磯光化學汙染特徵,也有倫敦1952年煙霧事件的煤煙型特徵。
事實上,空氣汙染是全世界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普遍面臨的問題,空氣汙染物(比如灰霾粒子)會對人體健康造成長期損害。
謠言3
洗澡先洗頭,會讓腦血管受熱膨脹導致腦溢血?
謠言 :冬天悄悄來臨,一篇關於洗澡順序的文章開始在網上廣為流傳:人的血管非常薄弱,遇上高溫就會『熱脹』,一不小心就會爆裂。冬天洗頭時一碰熱水,血液一下子就集聚到頭部,這時如果馬上洗頭,可能會導致頭部血液流通不暢,長期如此,可能誘發腦血管疾病甚至導致腦溢血,日本每年1.4萬人因此致死。
真相 :腦溢血,又稱腦出血,通常指出血性腦卒中。簡單解釋就是腦血管承受不住壓力破裂,導致血液流出進入腦組織。因此,血壓高是引發腦溢血的根本原因。
至於洗澡誘發的腦卒中,原因並不是大腦血管受熱膨脹,而是因為洗熱水澡時體溫升高、心率加快、用力過猛引起的血壓變化,有可能誘發腦溢血。
而謠言所說的「日本每年1.4萬人因此致死」,出自日本《日刊現代》雜誌2013年11月21日的報導:日本每年因洗澡不當導致死亡的人數高達1.4萬人,其中約9成為65歲以上的老年人,特別是12月、1月期間,由於溫差使血管及心臟負擔增大,在洗澡時摔倒從而溺死的情況尤為突出。
報導寫的很清楚,原因是「溫差」而不是「受熱膨脹」。而且日本人喜歡泡澡,摔倒後因溺水死亡的情況很突出,並不都是純粹因為腦溢血直接致死。
謠言4
塑料盆用起來真的有毒嗎?
謠言 :老人不肯用塑料盆給寶寶洗漱、洗衣服,因為覺得「塑料盆加熱後會有毒」,小孩子太小抵抗不了。
真相 :塑料盆多由聚丙烯(PP)製成。聚丙烯是由丙烯聚合而成的,耐熱性好,穩定度高。不僅被用於食品包裝、器皿生產,而且在紡織品、玩具、醫學中有著廣泛的運用,甚至有些國家的錢幣就是用聚丙烯製造的。
不過,聚丙烯的安全是有條件的。雖然聚丙烯的耐熱性很好,可以承受一百攝氏度以上的高溫、微波加熱使用,但是油脂的沸點更高,在兩百攝氏度左右,因此,聚丙烯不宜盛放滾燙的油脂。
此外,聚丙烯易老化降解,失去原有的透明度,表面泛黃、褪色,甚至完全粉化等。老化後的聚丙烯自然不再安全,所以,要注意塑料器皿的使用年限。
謠言5
「食肉菌」真的會吃肉?
謠言 :廣州一老人被螃蟹夾傷不治身亡,引發人們對食肉菌的恐慌。部分民眾認為「食肉菌」就是一種能吃肉的細菌。
真相 :所謂食肉菌並不是單一一種細菌,而是引發壞死性筋膜炎、肌肉組織損壞的一類細菌的總稱。其中最常見的致病原有化膿鏈球菌和創傷弧菌,其他的病菌還有葡萄球菌、大腸桿菌、肺炎克雷伯菌等等。
感染後如果不能儘快切除壞死組織並接收大量抗生素治療,蔓延的毒素和全身嚴重的應激反應將導致敗血病及多器官衰竭,數天內危及生命。正是由於這類細菌的「殘暴」特性,所以才被冠上嚇人的「食肉菌」名稱。
雖然名字叫「食肉菌」,但這類細菌可不是真的會「吃肉」。傳染病專家指出,這類細菌主要通過傷口或發炎的咽喉進入人體,在人體內的繁殖能力很強,能迅速產生毒素,侵蝕肌肉和身體組織,溶解、破壞人體的脂肪、淋巴管、筋膜等結締組織,使患者傷殘、休克,甚至死亡。醫學上將因此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狀叫做「壞死性筋膜炎」。有的特定菌種還能侵犯人體的肌肉組織,引起肌肉溶解。
食肉菌感染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局部體徵與全身症狀的輕重並不相符,起初患者可能僅感覺到乏力、頭暈等不舒服,但病情很快進展,並出現發燒、怕冷、眼睛發黃等中毒症狀,甚至不省人事。大部分感染在數天內蔓延到整個身體,產生休克、器官衰竭等嚴重的全身炎症反應,進一步危急生命。
謠言6
核電廠有輻射,爆炸相當於核彈?
謠言 :不少住在核電廠附近的人擔心核電廠輻射會對自身健康造成傷害。有公眾擔心,核電站一旦發生爆炸,其威力與後果就相當於核武器爆炸。
真相 :認為核電輻射很危險是個偽命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身體無時無刻不在接受輻射,包括去醫院檢查身體時拍X光片,使用電視、微波爐等家用電器,還有喝水、吃米、抽菸等,都會產生輻射。這種天然存在的放射性輻射,我們稱為本底輻射。既然輻射逃不掉,樹立正確的輻射觀就很有必要。相關統計顯示:核電廠員工平均每年接受的來自核電機組的輻射量比環境本底輻射要小得多;而周圍居民接受的來自核電廠的輻射更是微乎其微,一般每年在0.01毫希沃特以下,相當於每年增加了5天的環境本底外照射,而現在國際安全標準是公眾劑量一年1毫希沃特。所以說,住在核電廠周圍的人可能受到的輻射劑量是相對安全的。
核電站不等於核武器——壓水堆核電站使用的鈾235燃料濃度只有3%至5%,而核武器使用的燃料濃度必須達到90%以上。此外,核電站不會像原子彈一樣發生爆炸,因為兩者的作用原理和機制不一樣。簡單、通俗地講,核爆炸是通過高對稱性、高同步性壓縮,把高濃度的鈾235壓縮到超高臨界發生裂變反應,瞬間釋放大量的中子和能量,從而產生衝擊波和光輻射。核武器的主要破壞手段是光輻射、衝擊波還有放射性。而核電站的核事故是由於超臨界造成堆芯熔化,放射性外溢,這種情況下絕對不會發生核爆炸,因為核燃料的濃度比較低。
謠言7
哺乳期媽媽恢復月經後就要給寶寶斷奶?
謠言 :近日,一篇名為《漢民族兒童斷奶與輔食添加建議》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引發了眾多媽媽們的關注。文中認為,「在母乳充足的情況下,媽媽恢復月經三個月內,應該斷母乳」,因為「恢復月經後,母乳中就會出現雌激素」,如果長期吃這種母乳「對於小男孩來講,會膽小,會變得沒有男子漢氣質。對於小女孩來講,容易出現性早熟。」
真相 :母乳是新生兒成長和發育重要的營養來源,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嬰兒出生後的頭6個月,應該堅持純母乳餵養,之後可以適當補充輔食,最好繼續母乳餵養至2歲或更長時間。在國內,母乳餵養方面還存在不少認識誤區,「媽媽月經恢復後就不該再餵奶」就是典型。
事實上,世衛組織的建議裡並沒有專門考慮媽媽月經恢復的情況。資料顯示,月經周期返回後,乳汁確實會發生輕微的改變,直接的觀察記錄包括:在月經周期前後,乳汁的分泌量變少,嬰兒也會頻繁要求餵奶;有時候伴隨著乳汁味道的輕微改變,嬰兒可能會拒絕餵養。這些變化是正常的,原因被歸於母親體內荷爾蒙水平(雌激素)的變化。不過,正確的做法是繼續堅持餵養,而不是立即給孩子斷奶。
而「乳汁雌激素會讓男孩變得女性化,女孩發育性早熟」的說法,也是危言聳聽,目前尚未有任何案例或者研究報導證明。事實上,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一項新研究發現,母乳中的激素會對嬰兒腸道裡健康微生物的產生有幫助,潛在保護嬰兒免於產生腸道炎症、肥胖和以後生活中其他疾病。
謠言8
國際奧委會禁止轉基因食品?
謠言 :「近日,有媒體發布報導稱曝某企業「曾向奧運供轉基因產品」,從而引發一系列討論。
真相 :不管是北京奧運會,還是今年舉行的巴西裡約奧運會,國際奧委會和中國奧委會從未禁止轉基因產品——當然,前提是這些轉基因產品獲得了各國官方的許可。
中國方面,中國奧委會也沒有明文規定運動員不能食用轉基因產品。中國奧委會有明文規定的「贊助企業甄選原則」,五條原則無一與轉基因話題相關。金龍魚2008年向北京奧運會供應轉基因食用油,無論是參照當時的法律法規,還是從現在的情況來判斷,都是合規合法的。
世界衛生組織對於公眾所擔心的轉基因安全問題,曾經明確表示:目前在國際市場上可獲得的轉基因食品已通過安全性評估並且可能不會對人類健康產生危險。此外,在此類食品獲得批准的國家普通大眾對這些食品的消費未顯示對人類健康的影響。
2014年,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與中國科協科普部聯合發布了《理性看待轉基因》,其中明確表示:世界衛生組織以及聯合國糧農組織認為:凡是通過安全評價上市的轉基因食品,與傳統食品一樣安全,可以放心食用。迄今為止,轉基因食品商業化以來,沒有發生過一起經過證實的食用安全問題。中國已經批准的17種轉基因產品中,都經過了安全性評估。
附文:
快圍觀10月「科學」流言榜,看看哪些你相信過?
速成鴨全靠打激素?血栓抽吸裝置問世,心臟支架將淘汰?X射線安檢儀危害大?這些究竟靠不靠譜,10月「科學」流言榜告訴你真相。快來圍觀。
1.「速成鴨」全靠打激素才長得那麼快?
流言 :「速成鴨」之所以能生長的如此迅速,全靠「打激素」。
真相 :肉鴨肉雞等禽類的生長速率一直在提高,現在的商品肉鴨長得「又快又好」,不僅生長速度快,生長周期短,整個飼養周期一般為43—56天。可以說肉雞肉鴨等商品禽類「速成」,已經是行業內的常識,只不過因為信息不對稱,大多數消費者認為這不可能。
而「打激素」其實是以訛傳訛的說法,這種說法在其他國家也很常見,被命名為「激素神話」。國際家禽協會專門撰文,列舉了多條證據來證明「激素神話」不可能成為現實。第一,添加激素在大多數國家都是明令禁止的,我們國家的規定亦如此,《獸藥管理條例》第四十一條規定「禁止在飼料和動物飲用水中添加激素類藥品」;第二,「打激素」反而會增加養殖成本;第三,研究表明,激素本身對家禽生長是無效的,中國農科院畜牧獸醫所動物飼養與標準化研究室主任張宏福稱,「激素的成本不僅高,技術要求複雜,而根據眾多實驗數據表明,添加使用激素對於促進雞肉生長其實並無效果,還會增加肉雞患心臟疾病、腹水等疾病的風險,增加死亡率。」
2.養殖業該禁用抗生素?
流言 :養殖業使用抗生素存在巨大危害,會讓動物免疫機能下降,死亡增多,還可以使致病菌產生耐藥性,出現「超級細菌」,所以養殖業應該全面禁止「抗生素」的使用。
真相 :人類可以用抗生素治療細菌感染,而養殖業中的動物,如豬、雞、牛,同樣會被細菌感染,當它們發病時也需要用抗生素治療。相關環保組織、美國部分消費者呼籲停用的,其實是抗生素的另外一種用途——促進動物生長的用途。
國家獸藥安全評價實驗室主任、華中農業大學教授袁宗輝指出,在上世紀70年代開始,由於認為抗生素的使用可能增加細菌耐藥性,歐洲幾個國家開始停止促生長用抗生素。但歐盟「禁抗」至今已10年,監測結果表明歐盟的耐藥菌形勢並不比不禁抗的美國更好,相反,北歐幾個最早、最堅決禁用抗用素的國家如瑞典、芬蘭,其雞肉、牛肉中檢出耐藥因子的比例比歐洲其它國家都高,這種現象難以解釋。
雖然公眾都很擔心抗生素的廣泛使用會導致「超級細菌」,但是,到目前為止,包括中國、歐美,南美,沒有一個例子說明是由於動物使用了抗菌藥,最後導致人的治療失敗或死亡的。媒體報導過幾起超級細菌導致人的治療失敗的,均是由於醫院用藥引起的耐藥菌。
3.血栓抽吸裝置問世,心臟支架被淘汰?
流言 :2016年7月1日起,臺灣由美長庚醫院發明一項新技術,可將血管內沉澱物吸出來,再也不用放支架了。
真相 :血栓,可以是從心臟某處脫落的,也可能是因為堵塞而凝固的。對於血栓,抽吸裝置分兩種:一種是手動的,一種是機械的。
對沒有急性心梗的冠心病患者來說,儘管血管狹窄到80%以上,但並無新鮮血栓存在,多是依附在血管壁上鈣化的斑塊所致,很硬而且不規則,這種裝置根本就沒有用武之地。這則視頻把此技術描述的很先進,而實際上,國內血栓抽吸導管在急性心肌梗死等情況已應用了很多年,技術確實在不斷改進,但並不存在這樣一種代替支架的「新技術」。
這個視頻並沒有被完整的翻譯出來,只截取了其中的一部分,完全是在忽悠老百姓。普通老百姓分不清血栓和動脈粥樣斑塊的區別,視頻中的抽血栓以為抽的就是斑塊,抽完不用放支架了。斑塊怎麼能抽的動?只能說這是一起自導自演的惡意謠言!
4.長期使用鉛筆會導致鉛中毒?
流言 :鉛筆是學生日常都會用到的文具,一些學生會有「咬鉛筆」的習慣,近年來多地曝出的「兒童血鉛超標」事件很大程度上和「咬鉛筆」有關。
真相 :長期使用鉛筆會不會導致鉛中毒?其實,產生這種疑問的人往往認為鉛筆芯中含有鉛,使用含鉛的鉛筆,自然就有可能導致鉛中毒。
那麼,鉛筆芯中到底含不含鉛?要解答這一點,我們還得從鉛筆的起源和發展說起。公元16世紀,在英格蘭一個叫博羅代爾的地方,人們發現了一種黑色礦物——石墨。很快,當地的一些牧羊人發現,可以用石墨在羊身上畫上記號。後來,拿破崙軍隊中有一名叫康特的軍官,他在反覆試驗後,在石墨中摻入粘土,放入窯裡燒烤,製成了當時世界上非常耐用的鉛筆芯。
看到這裡你會發現:鉛筆的生產過程,根本沒用到鉛這種金屬。當然,咬鉛筆的習慣還是要改掉。鉛筆的木桿外面一般塗有彩色的顏料,如果顏料中含有微量的重金屬或是其他有害物質,那麼這些有害物質往往會在咬的過程中進入人的口腔,進而被人吞下肚子。
綜上而言,大家使用的鉛筆芯中,根本就沒有鉛這種金屬,因此,正確的使用鉛筆,是不會導致鉛中毒的。
5.吃感冒藥暗藏巨大安全風險?
流言 :過量服用含對乙醯氨基酚成分的感冒藥,可能導致肝衰竭,而經常服用這類藥的人對於自己已經處於死亡邊緣卻渾然不知。
真相 :感康、泰諾、999感冒靈顆粒等常用非處方感冒藥,都含有一種叫作對乙醯氨基酚的成分,用於輔助治療感冒中常見的疼痛和發熱症狀。對乙醯氨基酚是目前公認安全有效、消化道不良反應較少的解熱鎮痛藥,但大劑量可致肝臟毒性。
服用對乙醯氨基酚造成肝損傷的危險多發生在同一時間服用多種含有對乙醯氨基酚的藥物製劑,或加大劑量(超過對乙醯氨基酚24小時最大安全劑量4克),或長期服用的情況。有研究表明,長期酗酒者服用大劑量對乙醯氨基酚肝毒性增加,即使正常劑量下也可導致部分人特異性肝損傷。兒童和具有基礎肝臟疾病的病人,使用此類感冒藥的肝臟損傷可能性更大。
雖然感冒藥中的對乙醯氨基酚成分存在潛在危害,但並不需要因此視其為洪水猛獸。藥物都具有不同的不良反應,正確使用藥物才能更好地發揮治療作用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
6.日本「睡眠水」喝完可狂睡15小時?
流言 :上班族頻繁加班,壓力大、睡不著。沒關係,一款來自日本的「睡眠水」讓你一覺睡15小時,睡到不省人事。
真相 :這款「睡眠水」進口到國內的標籤標稱是「清涼飲料水」,對於網傳的助眠功能並未提及或進行任何提示,僅標註了一條「過量飲酒有害健康、孕婦不宜飲酒」的警示語。但瓶身上用日語標註著「有助睡眠」的宣傳語。「睡眠水」主要成分與普通飲料並無二致,無外乎水、甜味劑、礦物質、維生素、香精等,唯一標稱「可改善睡眠」的成分是一種稱為「左旋茶氨酸」的物質。
左旋茶氨酸是何方神聖?有了它就能獲得金質睡眠?對此,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精神心理科主任申遠表示,茶氨酸是一種存在於茶葉中的胺基酸,目前尚無可靠證據表明它有鎮靜助眠作用。其實從心理學角度來分析,「睡眠水」之所以能夠「有效」,更多是心理暗示使然。
「睡眠水」能夠成為網紅,足見對睡眠質量不滿意者數量之多。但是,申遠指出,醫學上對「失眠」有明確的定義,普通人偶爾出現睡眠問題,不要輕易給自己戴上「失眠」的帽子。就算自身的症狀和體徵符合失眠的診斷標準,也不能隨意使用鎮靜催眠藥物。申遠強調:失眠往往是多種心理、精神疾病,甚至是軀體疾病的表象,制定治療方案時必須透過失眠的表象找到其下潛藏的基礎性疾病,如此才能收穫滿意的療效。
7.低焦油捲菸降焦減害?
流言 :低焦油捲菸能夠「降焦減害」,降低菸草中焦油的含量,解決了菸草給菸民帶來的危害,同時還能為控煙做貢獻。
真相 :低焦油捲菸真能「降焦減害」?新探健康發展研究中心聯合北京匯智泰康醫藥技術有限公司、中國疾控中心環境與健康相關產品安全所對一直高呼「科技降焦減害」的某品牌不同焦油含量的捲菸進行「不同吸菸模式下,捲菸危害物吸入量的相關性研究」,新探中心常務副主任吳宜群教授發布了實驗結果:模擬真人吸菸的情況下測出的所有危害物含量均顯著高於我國菸草業目前使用的淘汰ISO濾片法(也就是煙盒上標註的含量),如:煙盒上標註的焦油量為1毫克的捲菸,在模擬真人吸菸的情況下測得的焦油量為4.4毫克,是煙盒標註量的4倍多,一氧化碳吸入量是煙盒標註量的3倍多。
為什麼吸菸者實際攝入的焦油量要高於煙盒上標註的焦油量?專家分析,在用機器測量時,過濾嘴周圍的透氣孔可以稀釋被吸入的菸草煙霧,降低所測得的焦油濃度,但在實際吸菸過程中,由於透氣孔部分或者完全被手指或嘴唇堵住時,透氣孔不能真正起到稀釋菸草煙霧的作用。
所謂的低焦油捲菸並不能減少吸菸危害,吸菸沒有安全水平可言。吸菸時人體對有害物質的實際吸入量比吸菸機測得的量更大,其成分也複雜得多,不能僅根據釋放量來評估吸菸者的吸入量和健康風險。
8.X射線安檢儀對人體有很大傷害?
流言 :成都雙流機場使用的「弱光子人體安檢儀」其實就是利用X射線進行透視掃面,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嚴重危害。
真相 :在分析之前,我們首先要澄清一個事實——沒有所謂的「弱光子人體安檢儀」,這東西的確是利用X射線進行安檢的。因此下面的問題就變成:成都雙流機場使用的X射線安檢儀對人體是否有害。
還是那句老話,「脫離劑量談毒性就是耍流氓」。X射線安檢儀到底有沒有危害,還是要看安檢儀輻射的X射線劑量。
按照我國制定的《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單次使用中,X射線機的入射劑量不應超過10mGy;而根據媒體報導,成都雙流國際機場的「弱光子人體安檢儀」一次的輻射量控制在0.2μSv以內(1Sv=1000mSv=1000000μSv)。
因此,如果在十一期間接受了一次該安檢儀的檢查,完全不需要擔心這點輻射量,並不比抽一根煙多。
不過,由於X射線的累積效應,安檢儀運用需要十分謹慎。如果到處都能碰到微小劑量的X射線,存在不知不覺就積累過量的風險。所以國家環保部已向四川省環保廳發函,要求其對未經許可違法生產、銷售、使用X射線人體安檢設備的單位,責令立即停止違法行為,確保公眾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