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驚秋晚,朝看菊漸黃。千家風掃葉,萬裡雁隨陽。今日16時15分,迎來寒露節氣。露已寒,將為霜,自此,告別了秋高氣爽,天寒夜長,風氣蕭索,秋殘如血的季節到了。這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一個帶「寒」字的節氣,天氣將由涼爽向寒冷過渡,秋意更濃,你那裡變冷了嗎?
俗語說:「寒露寒露,遍地冷露。」寒露節後,天氣由涼爽向寒冷過渡,集天地之精氣的露珠,冷寒而將欲凝結,放出微微的寒光。如果說白露是詩意的,那麼寒露就是美麗的。在二十四節氣中,「寒露」二字最是冰清玉潔。寒露之後,雨季的喧囂歸於寧靜,烈日的火熱歸於蕭瑟,露寒而冷,繁華不再。
到了寒露,中國各地已全面進入秋季。北方是深秋景象,白雲紅葉,天冷露寒;南方也秋意漸濃,蟬噤荷殘;而東北和西北地區,則四野蕭瑟、時見早霜,即將或已經進入初冬。
>>>寒露三候
寒露有三候:初候鴻雁來賓,大舉南遷的鴻雁,哪怕路途遙遠也不曾停歇,它們於南方而言,就像是尊貴的客人。
資料圖。來源:新華社微信。
二候雀入大水為蛤,潮漲潮汐間,雀鳥因為天氣寒冷而躲藏起來,蛤蜊隨著溫涼的海水來到了沙灘上,條紋不盡相同,卻又千奇百怪。
資料圖。來源:新華社微信。
三候菊有黃華,花草樹木凋零在即,菊花卻仿佛一夜間凌寒怒放,漫山遍野的黃色,訴說著花草間的密語。
>>>寒露民俗
●登高
寒露往往和我國傳統的重陽節相遇,所以人們會在重陽節邀約親朋,登高遠望,看秋水長天的景色在腳下鋪染開來。
●賞紅葉
寒露時節,很多地方有賞楓葉的習俗,「霜葉紅於二月花」說的也是這個季節。
賞楓葉的這個「賞」字非常重要,不同於坐在窗臺上或者走到街道上看看葉子就算了,必得身臨其境方能品味其妙。
不過,適合寒露觀紅葉的是北方地區,尤其是黃河以北。北京地區觀賞紅葉的時期是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其中最佳時期是10月15日至30日。
資料圖。來源:新華社微信。
●喝菊花茶、飲菊花酒
每個季節都有適合它精神氣質的花。寒露到來的農曆九月又稱菊月,是菊花的月份。和大多數春夏盛開的花不同,菊花是反季節的花,越是霜寒露重,越是開得豔麗。寒露三候中的「菊始黃華」,指的正是菊花此時普遍開放。
菊花為寒露時節最具代表性的花卉,處處可見到它的蹤跡。此外,由於接近重陽節,某些地區有飲「菊花酒」的習俗,所以重陽節又稱「菊花節」。
每值秋收以後,溫州人善於釀製各種美酒,其中到寒露時也少不了釀製幾壇菊花酒。此刻將初開的菊花和少許青翠的枝葉,摻和在糧食之中一起用來釀酒,一直到第二年這個時間才開壇飲用。據說這種菊花酒對人的身體大有益處。
在寒露這一天,古人有時還要取井中的水用來浸造滋補五臟的丸藥或藥酒,而今天大家則喜歡多飲枸杞菊花茶。古時人們會用寒露後新上的枸杞泡澡,這樣做可以使人精神煥發。
資料圖。來源:新華社微信。
●吃花糕
由於天氣漸冷,樹木花草凋零在即,故人們謂此為「辭青」,九九登高,還要吃花糕,因「高」與「糕」諧音,寓意「步步高升」。
資料圖。來源:新華社微信。
●秋釣邊醉江蟹
寒露時節,全國大部分地區已進入秋季。在江南地區,人們除了賞菊花,還有吃螃蟹、釣魚的習俗,甚至有「秋釣邊」的說法。其含義就是,每到寒露時節,氣溫快速下降,深水處太陽已經無法曬透,魚兒便都向水溫較高的淺水區遊去,便有了人們所說的「秋釣邊」。
湘南產桐子、油茶的地區均有禁山習俗,寒露開禁後方準揀山。大人小孩在這天都會上山採摘茶籽。小孩更大的樂趣則是吃「茶耳」「茶泡」。
湘西侗族人民有寒露制醃魚的習俗。據說在這天用米酒、食鹽、糯米飯、辣椒麵、花椒粉、薑絲等作料醃製的魚味道特別好。
寒露前後,蝦蟹繁多。老南京人有寒露節氣蒸螃蟹的習慣。俗話說:「寒露髮腳,霜降捉著,西風響,蟹腳癢。」此時雌蟹卵滿、黃膏豐腴,正是吃母蟹的最佳季節。所以,寒露節後,不妨進食幾隻肥蟹來滿足自己的舌尖味蕾。
>>>寒露養生
●足部保暖
常言道:「寒露腳不露。」寒露過後,氣溫逐漸降低,因此不要經常赤膊露身以防涼氣侵入體內,夏季的涼鞋基本可以收起來,以防「寒從足生」。
研究發現,腳與上呼吸道黏膜之間有著密切的神經聯繫,一旦腳部受涼,就會引起上呼吸道黏膜毛細血管收縮,纖毛運動減弱,導致人體抵抗力下降。因此,足部保暖格外重要。可每天晚上用熱水泡腳,這樣可以使足部的血管擴張、血流加快,改善腳足部皮膚和組織營養,減少下肢酸痛發生,緩解疲勞。
●適時添衣
寒露過後,天氣寒冷,老人、兒童和身體體質較弱的人要注意防寒保暖,逐漸增添衣服。俗話悅「春捂秋凍」,秋天適度經受些寒冷有利於提高皮膚和鼻黏膜耐寒力,但是老年人和患有各種慢性疾病者,則要注意防寒保暖,防止「凍」出病來。
換季穿衣服別換得太快,最好厚薄搭配,以保暖為主,「不穿單衣」也是寒露養生的重要一點。寒露時節,在起居上,更要合理安排。研究認為,在氣溫下降和空氣乾燥時,感冒病毒的致病能力增強。當環境氣溫降低後,人體上呼吸道的抗病能力就會下降,因此,為了及時預防感冒,要適時更衣。
同時,還應隨時備好急救藥品,防止因氣溫驟降而引發哮喘、中風、心肌梗死等突然疾病。
●早睡早起
寒露過後晝短夜長,自然界中的「陽氣」開始收斂、沉降。此時便是人們保養陽氣之時,因此,人們的起居時間也應當做相應調整。《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就有「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的論段,就是告訴人們秋季養生的道理。
專家說,早睡可順應陽氣收斂,早起可使肺氣得以舒展,因此秋季養生就要做到「早睡早起」。為避免血栓的形成,應該順應節氣,分時調養,確保健康。
●適量運動
秋季是運動鍛鍊的大好時機,可根據個人情況選擇不同的運動項目進行鍛鍊,長期堅持可增強心肺功能。散步、爬山等都是很好的選擇。但開始時強度不宜太大,應逐漸增加運動量,如果過度運動,會增加人體的疲憊感,反而不利於身體恢復。
秋天氣候適宜,空氣品質較佳,不妨多接近自然、多運動,吸收天地精華。伸展具有「運化作用」,能收斂心神,從呼吸帶動的循環系統、腸胃消化到內分泌系統,一路順暢,氣血循環自然活絡。
●掃除抑鬱
秋季臨床上抑鬱狀態的患者明顯增多。專家指出,由於深秋氣候漸冷,日照減少,風起葉落,常會勾起悽涼之感,使人們情緒不穩,易於傷感。因此,在深秋時節,人們需保持良好心態,宣洩積鬱之情,因勢利導,培養樂觀豁達之心,這也是秋季養生保健不可忽略的一點。
>>>寒露飲食
●朝鹽晚蜜
寒露是熱與冷交替的秋季的開始。在秋天裡,秋燥是讓人煩惱的一件事。養生專家提出,對付秋燥的最佳飲食良方就是:「朝朝鹽水,晚晚蜜湯」。
發現皮膚越來越乾燥,不少人以為,只要多喝水,就可以補充水分啦。真相卻是,光喝白開水,水分反而易流失。不過,如果在白開水中加入少許食鹽,情況就大不同了,這種方法,與補充生理鹽水是一個道理。
白天喝點鹽水,晚上則喝點蜜水,這既是補充人體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養生、抗拒衰老的飲食良方,同時還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現代醫學證明,蜂蜜對神經衰弱、高血壓、冠狀動脈硬化、肺病等,均有療效。在秋天經常服用蜂蜜,還可以起到潤肺、養肺的作用。因此,當秋天來臨之際,最好「晨飲淡鹽水、晚喝蜂蜜水」,以保身體健康!
●養陰防燥
寒露後,雨水漸少,天氣乾燥,晝熱夜涼。許多人會相繼出現中醫上所悅的「涼燥」症狀,即咽幹、鼻燥、皮膚乾燥等。寒露時節養生跟秋分不一樣,寒露養生最主要的是預防「涼燥」,從養陰防燥、潤肺益胃方面入手。
在飲食上少吃辛辣刺激、香燥、燻烤等食品,宜多吃些芝麻、核桃、銀耳、蘿蔔、番茄、蓮藕、百合、沙參等有滋陰潤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物。水果有梨、提子、荸薺、香蕉等;蔬菜有胡蘿蔔、冬瓜、蓮藕、銀耳等,以及豆類、菌類、海帶、紫菜等。
早餐應吃溫食,最好喝熱藥粥,因為粳米、糯米均有極好的健脾胃、補中氣的作用,像甘蔗粥、玉竹粥、沙參粥、生地粥、黃精粥等。中老年人和慢性患者應多吃些紅棗、蓮子、山藥、鴨、魚、肉等食品。同時室內要保持一定的溼度,注意補充水分。
●適當養胃
秋天氣溫漸漸變涼,而胃腸道對於寒冷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防護不當就會引發胃腸道疾病或使原有的胃病更加嚴重。因此,寒露以後的養生特別要注意養護好自己的胃部。首先要注意保暖,入秋以後要特別注意胃部保暖,適時增添衣服,夜間睡覺要注意蓋好棉被。
另外消化道潰瘍的發生、發展與情緒也有一定的關係,因此要注意情緒的健康,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緒穩定。
>>>寒露詩詞
芳樹
沈約·南北朝
發蕚九華隈。開跗寒露側。
氤氳非一香。參差多異色。
宿昔寒飈舉。摧殘不可識。
霜雪交橫至。對之長嘆息。
木芙蓉
唐·韓愈
新開寒露叢,遠比水間紅。
豔色寧相妒,嘉名偶自同。
採江官渡晚,搴木古祠空。
願得勤來看,無令便逐風。
資料圖。來源:中國網微信。
池上
唐·白居易
嫋嫋涼風動,悽悽寒露零
蘭衰花始白,荷破葉猶青。
獨立棲沙鶴,雙飛照水螢。
若為寥落境,仍值酒初醒。
月夜梧桐葉上見寒露
唐·戴察
蕭疏桐葉上,月白露初團。
滴瀝清光滿,熒煌素彩寒。
風搖愁玉墜,枝動惜珠幹。
氣冷疑秋晚,聲微覺夜闌。
凝空流欲遍,潤物淨宜看。
莫厭窺臨倦,將晞聚更難。
資料圖。來源:中國網微信。
八月十九日試院夢衝卿
宋·王安石
空庭得秋長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單。
喧喧人語已成市,白日未到扶桑間。
永懷所好卻成夢,玉色彷佛開心顏。
逆知後應不復隔,談笑明月相與閒。
玉蝴蝶·望處雨收雲斷
宋·柳永
屋頭明月上,此夕又秋分。
望處雨收雲斷,晚景蕭疏,堪動宋玉悲涼。
水風輕、萍花漸老,月露冷、梧葉飄黃。
遺情傷。故人何在?
煙水茫茫。
難忘,文期灑會,幾孤風月,屢變星霜。
海闊山遙,未知何處是瀟湘?
念雙燕、難憑遠信,
指暮天、空識歸航。黯相望。
斷鴻聲裡,立盡斜陽。
(據新華社、人民網、中國網等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