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由浙江省文物局指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餘姚市河姆渡遺址博物館聯合舉辦的「餘姚施岙遺址古稻田考古發掘專家論證會」在餘姚市召開。來自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山東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館、中國水稻研究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餘姚市河姆渡遺址博物館的四十餘位專家學者和餘姚市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的相關領導參加了此次會議。
上午,與會專家參觀了施岙遺址古稻田考古發掘現場和井頭山遺址,並觀摩了出土文物。下午,與會專家對餘姚施岙遺址古稻田考古發掘取得的階段性收穫進行了論證。
施岙遺址發現了史前三個時期的古稻田,從河姆渡文化早期一直延續到良渚文化晚期,是目前發現的面積最大、年代最早、證據最充分的古稻田,是史前考古的重大發現。稻田結構應均為「井」字形,目前發現來看,良渚文化時期的稻田結構已基本清楚,由寬大的路網和灌溉系統組成,展示了比較完善的稻田系統。施岙遺址古稻田的發現表明,稻作農業發展是河姆渡文化到良渚文化社會發展的經濟支撐,是養活眾多人口食物的主要增長點,為全面深入研究長江下遊地區史前社會經濟發展和文明進程提供了極其重要的材料。古稻田堆積與自然淤積層的間隔,反映了距今7000年以來發生了多次波動比較大的環境事件,為研究人地關係提供了新材料。
與會專家充分肯定了施岙遺址考古發現的意義,並對遺址下一步的工作提出了建議。因為本次考古發掘是配合基本建設進行的,專家們希望能儘可能的在發掘過程中多做研究工作。建議在發掘過程中進一步弄清河姆渡文化早期、晚期稻田的結構和灌溉系統的情況,加強多學科研究,進行系列的碳十四測年研究,進一步明確不同稻田的年代和文化屬性,進一步加強稻作農耕模式的研究,尋找與施岙遺址古稻田相匹配的聚落遺址,進行遺址環境變遷的研究等。(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來源:浙江省文物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