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姚施岙遺址古稻田考古發掘專家論證會召開

2020-12-17 湖南24小時

12月12日,由浙江省文物局指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餘姚市河姆渡遺址博物館聯合舉辦的「餘姚施岙遺址古稻田考古發掘專家論證會」在餘姚市召開。來自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山東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館、中國水稻研究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餘姚市河姆渡遺址博物館的四十餘位專家學者和餘姚市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的相關領導參加了此次會議。

上午,與會專家參觀了施岙遺址古稻田考古發掘現場和井頭山遺址,並觀摩了出土文物。下午,與會專家對餘姚施岙遺址古稻田考古發掘取得的階段性收穫進行了論證。

施岙遺址發現了史前三個時期的古稻田,從河姆渡文化早期一直延續到良渚文化晚期,是目前發現的面積最大、年代最早、證據最充分的古稻田,是史前考古的重大發現。稻田結構應均為「井」字形,目前發現來看,良渚文化時期的稻田結構已基本清楚,由寬大的路網和灌溉系統組成,展示了比較完善的稻田系統。施岙遺址古稻田的發現表明,稻作農業發展是河姆渡文化到良渚文化社會發展的經濟支撐,是養活眾多人口食物的主要增長點,為全面深入研究長江下遊地區史前社會經濟發展和文明進程提供了極其重要的材料。古稻田堆積與自然淤積層的間隔,反映了距今7000年以來發生了多次波動比較大的環境事件,為研究人地關係提供了新材料。

與會專家充分肯定了施岙遺址考古發現的意義,並對遺址下一步的工作提出了建議。因為本次考古發掘是配合基本建設進行的,專家們希望能儘可能的在發掘過程中多做研究工作。建議在發掘過程中進一步弄清河姆渡文化早期、晚期稻田的結構和灌溉系統的情況,加強多學科研究,進行系列的碳十四測年研究,進一步明確不同稻田的年代和文化屬性,進一步加強稻作農耕模式的研究,尋找與施岙遺址古稻田相匹配的聚落遺址,進行遺址環境變遷的研究等。(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來源:浙江省文物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考古重大發現!浙江餘姚發現世界最早古稻田
    、餘姚市河姆渡遺址博物館聯合舉辦的「餘姚施岙遺址古稻田考古發掘專家論證會」在餘姚市召開。 專家論證會。 當天上午,與會專家參觀了施岙遺址古稻田考古發掘現場和井頭山遺址,並觀摩了出土文物。
  • 紹興王陽明新建伯府遺址入選2020年度浙江考古十大重要發現
    12月20日-22日,浙江考古界的奧斯卡獎——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匯報會在紹興舉行。 22日上午,浙江省考古學會會長劉斌宣布今年評選出的十大考古重要發現——餘姚井頭山遺址考古發掘餘姚施岙遺址古稻田考古發掘
  • 江蘇睢寧:舉辦下邳故城遺址考古專家論證會
    中國網12月1日訊  11月28日上午,睢寧下邳故城遺址考古發掘2019年度專家論證會召開,全國考古專家齊聚睢寧。國家博物館研究員信立祥、南京博物院研究員鄒厚本、原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學部主任、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慶柱等專家及江蘇省有關部門負責人、徐州市有關部門負責人、媒體記者參加了會議。
  • 2020浙江「考古奧斯卡」揭曉
    原標題:2020浙江「考古奧斯卡」揭曉十大重要發現寧波佔了「半壁江山」 12月22日,歷經一天半的精彩匯報與無記名投票評選,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正式揭曉,全省共有10個項目入選,寧波成功入選5個,按遺址主體年代先後,分別為:餘姚井頭山遺址、餘姚施岙遺址古稻田、寧波鎮海九龍湖應家遺址、寧波江北慈城東門村遺址、餘姚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
  • 浙江黃巖沙埠窯遺址考古發掘獲重要收穫
    本報訊(記者陸健、嚴紅楓)浙江省台州市黃巖區政府新聞辦近日宣布,黃巖沙埠窯遺址考古發掘獲重要收穫。經專家考證,竹家嶺窯址和鳳凰山窯址窯爐區域內均揭露出規模龐大的龍窯窯爐,其中竹家嶺窯址窯爐遺蹟為浙江地區目前已發掘的兩宋時期保存最為完好、結構最為清晰的窯爐遺蹟。
  • 我國道教考古的重大發掘:認識大上清宮遺址
    >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袁慧晶 一塊宮碑的發現,掀開了道教祖庭遺址的面紗;歷時四年的考古發掘,讓考古專家對位於江西龍虎山的大上清宮遺址有了較為全面的認識: 在此前召開的大上清宮遺址考古成果專家論證會上,受訪專家表示,考古反映出大上清宮由肇始到發展、興廢的過程
  • 專家籲加大遺址發掘 加速考古公園規劃建設
    新華社武漢11月27日電 27日,全國近30名專家學者在湖北十堰鄖陽區出席鄖縣人頭骨化石發現30周年學術研討會。與會專家建議,為了進一步研究、論證其文化遺存的科學價值與學術地位,應加大對遺址的系統考古調查和發掘,增強該地區遠古歷史信度,豐富其歷史內涵。
  • 蚌埠禹會村遺址聚落考古新發現學術交流會召開
    10月29日,禹會村遺址聚落考古新發現學術交流會在我市召開,國內眾多知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市長王誠出席會議並致歡迎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謝兵主持會議。 他表示,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我市達成戰略合作並成立淮河古文明研究中心以來,考古研究所安徽隊一直在雙墩和禹會村遺址開展考古勘探、發掘、研究工作,為我市文物事業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本次學術交流會邀請了眾多專家、學者,為中國考古學發展建言獻策,為禹會村考古工作問診把脈,這是蚌埠文物事業發展的一件盛事,也是一次傳播思想、加深友誼、形成共識、促進發展的盛會。
  • 台州這裡將建考古遺址公園
    12月16日黃巖舉行沙埠窯考古發掘成果新聞發布會詳細介紹了沙埠窯遺址考古發掘的重要收穫及其重要意義重要價值基於上述考古發掘成果與收穫,專家認為,北宋中晚期是沙埠窯址窯業面貌最為複雜,同時也是最具學術價值的重要時期。
  • 中國博協考古與遺址博物館專委會2020年會在西安召開
    10月24日,由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承辦的中國博物館協會考古與遺址博物館專業委員2020年年會在西安召開,來自全國30多家考古與遺址類博物館、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中國考古學會、文物出版單位、高等院校考古專業的100餘位代表參加會議。
  • 安徽蚌埠禹會遺址將正式進行考古發掘
    安徽省蚌埠市境內的禹會遺址真的跟大禹有關嗎?記者從蚌埠市有關部門獲悉,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專家近日將對蚌埠境內的禹會遺址進行為期兩個月的正式考古發掘,有關「禹會諸侯」的歷史真相將有望被揭開。     禹會遺址位於蚌埠市西郊的塗山南麓禹會村。
  • 專家在城頭山遺址發現「靜水沉積」,農民卻說:這不就是古稻田嗎
    1996年12月,考古專家在湖南城頭山遺址,意外發掘出了一塊從未見過的爛泥地,正當專家們用拗口的專業詞彙對它進行命名時,一位參加發掘的老農,卻一針見血的說出了爛泥地的名字。城頭山遺址,位於湖南常德的澧縣,是一處大型的史前文化遺址,距今約7000-5000年,同時也迄今為止,華夏所發現的最早的古城文化遺址,被譽為「國內最早的城市」。據考古文獻資料記載,城頭山遺址在1979年文物普查中被發現,但一直到1991年才對該遺址進行考古發掘,也正是這次發掘,為我們揭開了城頭山遺址的神秘面紗。
  • 漢代「疏勒城」重現真身—考古發掘揭開奇臺石城子遺址身世之謎...
    石城子遺址考古發掘現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圖它是目前新疆發現的首個漢代軍鎮遺址,專家確定,它就是曾經威震一方的漢代疏勒城舊址,是漢朝有效治理和管轄西域的歷史見證。從2014年至2019年,考古工作者經過持續發掘與研究,向世人揭開了一座漢代遺址的身世之謎。威震一方的軍鎮遺址初夏時節的奇臺縣江布拉克景區,一望無際的青色麥田如碧浪起伏,半截溝鎮麻溝梁村就在其中,這裡就是石城子遺址。
  • 黃巖沙埠窯考古發掘公布最新成果 將來,這裡將建考古遺址公園
    12月16日下午,黃巖舉行沙埠窯考古發掘成果新聞發布會詳細介紹了沙埠窯遺址考古發掘的重要收穫及其重要意義黃巖沙埠窯遺址位於沙埠、高橋之間,以鳳凰山北麓仙村嶺為中心,柵溪(霅溪)兩岸呈半月形分布的山坡上,沿山麓共有竹家嶺窯址、鳳凰山窯址、下山頭窯址、窯坦窯址、金家岙堂窯址、下餘窯址和瓦瓷窯窯址7處窯址,窯場總面積約達7萬平方米
  • 中哈聯合對絲路上重要遺址哈薩克斯坦拉哈特古城遺址進行考古發掘
    央廣網西安1月12日消息(記者雷愷)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今天(12日)透露,2019年,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聯合哈薩克斯坦共和國伊塞克國家歷史文化博物館,在2017、2018年工作的基礎上,第三次對拉哈特(Rahat)古城等遺址進行了考古調查與發掘工作。
  • 專家聚焦二里頭遺址考古
    本報洛陽10月15日電  (記者楊雪梅)近日,由中國歷史研究院主辦,中國歷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和洛陽市人民政府承辦的「二里頭遺址考古與夏文化研究學術研討座談會」在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舉行。
  • 城河遺址入圍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 系統發掘揭開...
    距今5000年左右的城河遺址,是當時城市的典型樣本,城垣、居址、墓地三位一體的系統發掘,為長江中遊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提供了更全面的信息。三位一體系統發掘揭開古城神秘面紗城河遺址位於我省荊門市沙洋縣,該遺址在1983年文物普查中被發現。
  • 考古專家據發掘的成果推測:梅花鹿古時是寵物
    晨報上海專訊 5000年前,梅花鹿是上海先民的寵物,根據上海考古專家新近在上海松江廣富林遺址的發掘成果推測:當時的上海人丁興旺、稻米飄香、果樹成行,而且鹿群徜徉。  總面積10萬平方米的廣富林遺址是上海地區最大的良渚文化遺址。2001年11月20日至2002年1月底,上海市文管會考古部門對這一地區進行了連續第3個年度的發掘,在新出土的文物和遺蹟中,梅花鹿頻頻亮相。
  • 中國最大「幹欄式」建築遺址
    日前,我國發現的最大的「幹欄式」建築聚落遺址是雲南省大理州劍川縣的海門口遺址,專家認為,海門口遺址不同時期的文化面貌反映了該地區史前文化的多樣性和複雜性,將有助於我國西南地區史前文化的研究,也是一個重大的考古發現  目前中國發現的最大水濱「幹欄式」建築聚落遺址,為雲南省大理州劍川縣的海門口遺址,其規模和震撼力在世界上也甚為罕見,為研究中國史前聚落類型提供了寶貴的實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