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6日,改擴建後的八車道濟青高速小許家樞紐以東段通車,至今整一年時間,交出的「成績單」很亮眼。
按照當量數計算,改擴建後的濟青高速日均斷面車流量8萬餘輛,比四車道時通行量增長90%;按照自然數計算,改擴建後日均斷面車流量4萬餘輛,比四車道時通行量增長68.53%。
濟青高速對山東高速(600350)來說意義重大,是上市公司核心業績來源。2019年改擴建完成後,再次成為驅動山東高速業績增長的核心引擎。
對於山東地區來說,極大地便利了中間貫穿的五市間的交通,進一步完善了山東省高速公路網絡,還把華東、華北、中原地區、黃河下遊地區乃至西北內陸與山東青島港聯繫起來,使眾多內陸省區有了更為暢通的出海口。
大幅提升營運能力
2019年7月26日,改擴建後的濟青高速小許家樞紐以東段通車,並於當年底實現全線通車,雙向四車道變成了雙向八車道,限速120KM每小時,這也是山東第一條雙向八車道高速公路。
濟青高速是山東高速重要的現金流來源和業績來源。2016年6月,濟青高速改擴建工程正式動工,當年濟青高速路費收入約27億元,佔路橋收費業務總收入約43%。改擴建期間,受半封閉施工限速限行影響,車流量及通行費收費受不同程度影響,而2018年影響最為嚴重。
改擴建之後,濟青高速的車流量有多大?對山東高速的業績貢獻有多大?
數據顯示,按照自然數計算,濟青高速改擴建後日均斷面車流量4萬餘輛,比四車道時通行量增長68.53%;按照當量數計算,濟青高速改擴建後日均斷面車流量8萬餘輛,比四車道時通行量增長90%。
2018年8月至12月濟青高速通行費收入共計5.1億元,2019年同期濟青高速通行費收入共計12.35億元,提前通車帶來通行費收入增加約7.25億元,同比增長142.16%。
山東高速在2019年度業績說明會上表示,濟青高速通車以後,收費期限延長至2044年;從四車道改為八車道,大幅提高道路通行能力;自今年1月1日起,開始執行新的收費標準。因此,濟青高速將對公司業績產生積極有利影響。
中金公司於2020年7月7日出具的研究報告認為,山東高速核心路產陸續改擴建,提升現有路產的盈利。佔山東高速收入七成以上的濟青高速與京臺高速先後進行改擴建,持續受益於費率提高與經營期延長的政策,有效提升盈利能力。
一路「兩核」促進山東經濟聯動
濟青高速全長318.3公裡,橫貫山東東西,對山東高速來說意義重大,對於整個山東地區也具有極重要的戰略意義。
山東有三座核心城市,即濟青煙,而濟青高速連接著「兩核」,也是山東GDP最高的兩座城市濟南和青島,中間還有濰坊、淄博、濱州三座山東的經濟重鎮,上述五市2019年GDP佔山東總體的約47%。承擔了全省近15%的高速公路通行量。
根據國家最新的「71118」高速公路網規劃,項目為規劃中的「橫五」線,同時也是山東省「九縱五橫一環七射多連」高速公路網規劃中的「橫二」線路。
上述項目的建成進一步完善了山東省高速公路網絡,提高了公路通行能力和服務水平,適應了交通量增長的需要,是山東立體交通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打通了沿海與內地縣區的通道,把華東、華北、中原地區、黃河下遊地區乃至西北內陸與山東青島港聯繫起來,使眾多內陸省區有了更為暢通的出海口,對於強化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省會城市群經濟圈的產業和經濟聯繫,推動經濟帶內部優勢互補、錯位發展、協作聯動以及增強整體競爭力,具有積極的意義。
小許家立交以西段可拓展省會發展空間,改善城市交通環境,該路段將原路基設計抬升為高架橋。從濟南東部進出的車輛均可由此分、合流,可極大便利公眾出行、緩解城市擁堵、釋放發展空間;也可打通G35濟廣、G20青銀、G2京滬三條國家高速路網交通梗阻區域,暢通省會北部、東北部外聯通道,滿足沿線城市群在交通基礎設施、對外空間布局、公共服務提升等領域的發展需求。
一條綠色、智慧、科技之路
7月25日,「綠色科技成果在濟青高速公路改擴建工程轉化應用研討會」在濟南召開,多位交通界大咖匯聚一堂。
山東高速股份總經理呂思忠在會上發言稱,新濟青高速通過集成應用一系列科技成果,打造了首條改擴建綠色、智慧、科技示範路。
濟青高速改擴建通過實施綠色科技示範工程,利用科學手段有效緩解了因資源、環境等客觀因素制約而造成的經濟、社會發展壓力。有效解決了濟青高速改擴建工程面臨的眾多工程技術難題。形成了一批可推廣、可複製的交通科技創新成果與工程建設技術。
通過制定合理的、能有效反應路段實際運行狀態的限速標準和策略,建立健全緊急事件應急救援體系,對交通安全進行分析與評價,全面提升高速公路交通安全保障體系。八車道運營後,事故同期下降約26%。濟青高速各路管分中心與交警部門協作聯動,管理水平顯著提高,事故發生數量逐年下降。
通過全壽命周期設計施工一體化技術,促進工程結構安全理念向結構耐久性理念的轉變,提高高速公路改擴建工程的建設質量和使用性能,延長使用壽命,降低養護維修費用。「既有橋梁綜合利用關鍵技術研究」首次對我國通用服役典型橋型進行了殘餘壽命實體疲勞評價,成果在京滬、京臺高速改擴建工程中成功轉化應用。
在改擴建和運營過程中體現「變廢為寶」的理念,全線309公裡推廣舊路結構與材料再利用、大宗工業廢棄材料循環再生利用,實現世界上首次將赤泥無害化、規模化應用於高速公路建設,總結形成赤泥等大宗工業廢棄材料資源化應用成套技術與應用示範。
在工程建設及後期運營方面集合應用網際網路+、BIM、雲計算、大數據等新興信息技術,切實提高工程建設質量和效率及交通出行的便捷性。在橋梁的施工階段引入BIM技術,藉助其可視化與信息集成特性,可實現設計圖紙校核、碰撞檢查、施工進度及施工工藝模擬、施工監控應用等的可視化表達,有效提高工程建設水平與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