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資深小學老師轉型幼教的園長,我接到過無數關於幼小銜接的問題,也基於現實需求,我們也把幼小銜接課程改了又改,一年比一年好。
目前我們的課程已經越來越多家長認可了。那到底什麼樣的幼小銜接才是最合適的呢?
我在小學做語文老師的時候,我曾經向校長提出,萬丈高樓從底起,基礎打不牢,會特別影響高年級的成績。
那時候在我們那兒,大家都覺得低年級教學工作比較容易,骨幹都安排在高年級,一年級老師常常是臨近退休的老師擔任。
但是我們做高年級的老師發現,一旦孩子基礎沒打好,到了五六年級再想補,已經來不及了,一是遺漏的知識點多,補不回來,二是孩子成績越差,壓力越大,厭學就更嚴重,根本沒法補。
幾個高年級的老師都提出了一致的意見,認為一年級應該讓骨幹去上,能抓敢抓普通話還要好。
於是校長提出,讓我去上一年級,試試從底下帶上來,看看學生的成績是不是會有改變。槍打出頭鳥,我不擔當誰擔當。
就這樣,我有了好幾年低年級教學的經歷,也得到了循環年級教學的機會。
事實證明,一年級並不難教,孩子們就是一張白紙,老師怎麼畫就會出什麼樣的結果。稍微用點心,即便資質相對較差的學生,拿高分也不是難事。
但是一年級考高分,並不代表上了高年級就會一直好。
於是就有不少家長疑惑,為什麼孩子在一二年級的時候都是九十幾一百的,上了三年級以後,有的孩子就有可能成績越來越差,到最後甚至厭學,牴觸作業,成了老師眼裡的後進生呢?
其實大多數在高年級成績不好的孩子,語文基礎都不行,學習習慣更是一塌糊塗,識字量不足,閱讀量不足,導致孩子語文思維差,越學越難。
也有人有疑問,明明很重視幼小銜接,也很重視一二年級的成績呀,為什麼還是不能保證高年級的進步呢?
那就很遺憾,你可能做了一個假的幼小銜接。
那麼,恰當的幼小銜接,應該具備哪些特點?
01保護孩子的好奇心
關於幼小銜接有沒有必要的問題,網絡上的討論太多了。
很多家長甚至老師都會說幼小銜接沒有必要,因為如果在一年級以前就把一年級的知識學會了,會影響孩子上課的注意力。
他們認為一年級的孩子,如果老師上課講的內容自己全都會了,孩子沒有辦法集中的精力去認真聽課的。
其實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來看,當孩子看到聽到熟悉的事物,他會產生興奮感,他會在看到老師講解他認知過的事物時,體驗到了「獎賞」的樂趣。
就像低齡的孩子喜歡重複看同一部動畫片,喜歡重複看同一本書,不厭其煩,道理是一樣的,他們在反覆觀看的過程當中,獲取到「獎賞」的體驗感。
所以如果孩子在一年級上學的時候,認知的事物是他之前學過的,並不會影響他的注意力。但是前提是,之前學的東西不會讓他產生厭惡感。
有些機構為了讓孩子掌握多一些知識,會反覆去重複一個知識點,讓孩子在並不樂於接受的過程,當中產生的厭惡感, 學習的過程給孩子造成了困擾,他當然不願意再重複一次那些討厭的過程了。
而要想讓孩子樂學、好學,好奇心的保護是必不可少的。
「不要把小學的教材變相地教給學前班的孩子」這是很多老師都認可的理念,一年級的拼音和生字的教學,從筆順到拼讀,都會是一個死磕的過程,一天只學三個單韻母,為的就好死磕到讓孩子從形到神到發音做到滾瓜爛熟。
如果學前班也這麼做,那就是老師太過認真了,同時也扼殺了孩子的好奇心。
02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無論什麼時候,閱讀都是最合適的學習方式,幼兒時期的閱讀,更是奠定孩子學習習慣的基礎。
幼兒時期讀什麼,怎麼讀,什麼時間讀,成果都是不一樣的。
有一段時間,我們幼兒園辦繪本節,鼓勵家長每人給孩子錄一個繪本故事,我們會篩選後放到幼兒園的公眾號上。
一個繪本節下來,我發現不認識繪本的家長很多,而真正會陪伴孩子讀繪本的就更少了。
記得去年。我們當地舉行一場官方的繪本比賽,有一位不知道什麼時候加上我微信的外園的家長給我發信息,希望我借她一本繪本,她想拿去參加比賽。
我問她,這本繪本在比賽結束之後,你不打算留著和孩子一起再多讀幾次嗎?
她說:「不用了,讀幾次,讓孩子記住內容,比賽用就可以還給您了。」
其實我的意思是,這是一本特別有意思的繪本,值得孩子讀很多很多遍,因為孩子在不同的年齡段讀同一本繪本是會有不同的收穫的。
但那位家長覺得,這本繪本的意義就是拿來參加一場比賽,僅此而已,不需要自己花費幾十塊錢。
而在我們幼兒園,現在願意陪孩子買繪本讀繪本的家長越來越多,因為她們越來越深地知道,繪本閱讀對孩子的起的作用,不僅僅是學會一個故事,記住幾句話那麼簡單的。
我們安排了系統的時間,系列的課程,還有課程的延伸,都在科學地利用閱讀培養孩子的各項能力。
這應該也是家長認可我們課程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
03以養成學習習慣為重要目標
其實孩子在上高年級為什麼成績差,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的資質不行,也並不是孩子在高年級出了什麼問題,更多的原因是他的小齡段的時候沒有把學習習慣培養好。
能不能沉下心學習,會不會整理學習用品,有沒有預習和複習的習慣,上課會不會專注聽課,孩子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哪裡會愁學不會呢!
而如果低年級一味追求成績,忽略了學習習慣的養成,到了後期,學習任務一重,孩子就會亂了分寸,沒法做到有條不紊地學習,自然就會顧此失彼了。
04一定的識字量利於增長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上了一年級之後,功課會突然緊張起來,拼音還沒學完,課文就來了。
沒有時間去一個字一個字適應,一上來就是古詩、課文,如果孩子上學前一個字都不認識,對於孩子和家長來說,都會是一種考驗。
如果孩子能在這之前,有一定的識字基礎,他會更快地跟上老師的節奏,這對孩子來說,是件驕傲的事。
05思維邏輯應該作為重點課程
想要讓孩子後勁足,思維開發很重要。
有人說,零基礎的孩子,上一年級辛苦些,但是到了三年級就發現,孩子孩子上可以跟上的。
但沒跟上的也很多的。沒跟上的,除了父母在前期陪伴跟蹤不夠,還有的就是思維能力沒打開。
前期學了多少,會多少,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孩子變得越來越靈活。
當然,如果幸運遇上一年級老師很負責任,幼小銜接甚至都不用做也是可以的,因為一年級第一個學期其實就是一個重要的幼小銜接的過程。
但是,在應試教育的今天,有多少老師可以沉下心來,以靜待花開的心態設計好每一個細節等待孩子的成長呢?
幼小銜接是門大學問,不是簡單的小學和幼兒園課程的拼湊,只有真正了解孩子的年齡特點和發展需求,才有可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恰當的輔導。
你在幼小銜接方面有沒有遇到過什麼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