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經濟特區發展40年,小漁村起步,今非昔比,已變身為高質量經濟特區,如今深圳每10人有1人當老闆,創業密度穩居全國第一。
房地產是城市的第一面貌,在深圳地產圈,潮汕老闆尤其多。潮汕老闆是「深圳速度」、「深圳模式」創造者之一,也是將南國小漁村變成國際大都市的參與者和見證者。
深圳每10人有1人當老闆,潮汕老闆尤其多
夜色下的深圳街景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批准國務院提出的決定,在廣東省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省的廈門建立經濟特區;深圳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行者。
深圳發展40年,已從南國小漁村變成了國際大都市,即便是今天,「深圳速度」、「深圳模式」依舊是改革開放的標杆、方向之一。截止於2020年初,深圳有8家企業上榜世界500強,也是粵港澳大灣區世界500強企業最多的城市。
2020年上半年,即便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衝擊,深圳新設企業數量仍不降反增,也一定程度反映深圳「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熱度依舊。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深圳新登記企業達15.11家,同比增長14.9%;其中,有超過1.7萬家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
據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數據,若按深圳2019年常住人口1343.88萬人計算,全市每千人擁有企業159家,也就是說:深圳每10個人就有1個老闆,創業密度穩居全國第一。
值得注意的是,在深圳的民營企業數量佔比已超過了96%,貢獻的稅收超6成。
深圳市潮汕商會駐會會長、明珠置業董事長黃育宏
深圳,是改革開放的窗口、改革開放「試驗田」,如今又又迎來建設「先行示範區」歷史性發展機遇,深圳40年的發展,把深圳當成「第二故鄉」的潮汕人,佔據了深圳市場的半壁江山。40年歲月更替,深圳一直是許多潮汕人大展身手的重要舞臺,潮汕人也是深圳最具活力的一群拓荒牛,他們也是深圳實現跨越式發展典範奇蹟的受益者之一。
深圳潮商人數眾多,潮商企業幾乎覆蓋了深圳各個產業。到底有多少潮汕人在深圳創業謀生,在深圳這塊熱土挖到人生第一桶金,也許只有數百萬人的粗略數據吧。不過,不要緊,拿潮汕人在深圳「大本營」——福田村來說,這裡80%的居民是從潮汕來,除了普通話外這裡最盛行的交流語言是潮汕話,在福田村的每一個角落,開著各種潮汕風味的美食檔口,堪稱「潮汕村」。
福田村,是許多在深圳潮汕人夢開始的地方,離此地不遠的「華強北」,不也是許多潮汕人實現財富夢想的起點站。
「樹高千尺不忘根,水流萬裡總思源」,潮汕人遠走四方,但忘不了自己的根源。像深圳市汕頭商會,商會logo的背景就是設定為一艘紅頭船,歷史上的「紅頭船精神」在時光中並沒有消散,長存於每一個潮汕人心間。
深圳每10人有1人當老闆,深圳老闆潮汕人多,很多潮汕人在深圳白手起家,也有不少人是特區的「第一代創客」,他們是帶著資金來投資,在這裡二次崛起。比如深圳市汕頭商會創會會長鄭漢明,他在汕頭出生、在汕頭長大,又是在家鄉汕頭汕頭掘到他的第一桶金。上世紀80年代他前往香港發展,1995年又從香港來到了深圳投資興業,旗下事業涉及地產、金融投資、零售及醫療等多元領域。
鄭漢明曾說:「2000年的時候,我們已經在深圳投資了很多方面的企業。建設特區時,這方面我們也參與了很多的建設,道路建設、房產建設,我們都有參與投資。」
一個城市都會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和人物,但這個歷史更是由人、事、物三者構成的。同樣生在汕頭的深圳市東方明珠(集團)董事局主席吳開松,也是緣定深圳,在這裡闖出自己一片天的傳奇潮商人物。1979年,他在對越反擊戰當過尖刀連長,屢建戰功,與深圳市潮汕商會駐會會長、深圳市金熙明珠資產管理董事長黃育宏兩人曾經一起扛過槍、打過仗。
更讓人稱奇的是,吳開松、黃育宏這兩位老戰友、潮汕老鄉,棄戎轉業後又成為參與深圳特區建設的第一批開拓者,又是雙雙棄政從商,各自在深圳開拓自己一番新事業。
騰訊創始人馬化騰
鄭漢明、吳開松、黃育宏等,是潮汕人在深圳創業群體中的代表人物之一;深圳奇蹟,源於創新驅動,在深圳也有很多潮汕人創新驅動的傳奇範例。
曾在鴻海旗下富士康當了十年女工的立訊精密董事長王來春,有「女版郭臺銘」之稱。1967年出生於汕頭市澄海區蓮下鎮槐澤村貧困農家的王來春,也是一位潮汕最勵志打工女。現年53歲的她,擁有580億元身家,公司市值直逼「老東家」郭臺銘旗下的鴻海。
近來,立訊積極搶攻蘋果訂單,以至於有著名財經評論人高呼:「郭臺銘要小心王來春!」
深圳特區40年來,正是透過像潮汕人王來春這樣的民間力量創新,特區將以創新的「質變」持續帶動GDP成長的「量變」。
騰訊創始人馬化騰,潮南成田人,20多年前,還是20來歲小夥子的馬化騰踏進深圳土地時,最流行的一個詞叫「時不我待」。作為在深圳最成功的潮汕人之一,馬化騰如此詮釋潮汕人的文化:「從古至今,潮汕人以敢拼敢闖、勤勞聰明、善於經營聞名於世,做事方面有『種田如繡花』之美譽。特殊的地理因素培養了潮汕人拼搏、務實、精細、團結等特點,先輩們不怕苦、不怕累,靠自己的勤奮和敏銳奮鬥拼搏。」
傳承「敢為人先、艱苦奮鬥、愛國愛鄉、團結友好」的紅頭船精神,潮汕人在深圳獲得了空前的成功。深圳成為創新之都,將創新當成經濟發展的火車頭,也和很多敢闖敢拼潮汕人的努力分不開的。
大灣區,潮汕地產老闆「儲糧」足
郭英成(中)出席佳兆業集團2020年中期業績報告會
深圳地產圈,潮汕老闆特別多。
潮起海天闊,風好正揚帆,很多潮汕老闆在深圳的成功,是時代造就的,窮則思變,也是他們為了改變自己命運逼出來的、拼搏出來的。在2020年上半年行業增速放緩,特別是疫情疊加的背景下,在深圳的潮汕人地產公司表現如何呢?
不少潮汕老闆敢於逆勢而上,商海搏擊顯風流,這裡且舉兩家地產公司為例。
財報,是一家公司的「眼睛」,讀懂公司財務報表,可以更好地看透一個公司的核心競爭力。
8月27日,潮汕人郭英成旗下的佳兆業集團控股有限公司(股票代碼:1638.HK)發布2020年半年度業績報告。疫情之下,佳兆業集團今年上半年合約銷售金額360億元,同比增長4%。上半年佳兆業集團收入同比增長11%,達223億元;毛利同比增長12%,達75億元,毛利率33.8%,處於行業較高水平;公司持有人應佔核心淨利潤同比增長25.7%,達34.6億元人民幣。
佳兆業董事局主席郭英成,生於1967年,祖籍廣東省普寧市大壩鎮鐵山洋村。繼2019年度房地產銷售目標首破千億之後,郭英成夢想「佳」速度,今年上半年逆勢而上,交出了一份相當不錯的成績單。
佳兆業2020年中報截圖
佳兆業2020年中報,亮點很多,除了降負增利外,財報裡有二項數據組最受業內關注:即「土地儲備」和「舊改」。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土地資源是房企最重要的發展資源,其總量、結構、成本等因素,關乎一家房企未來銷售去化能力、盈利水平等,此外,擁有優質且充足的土地資源,是企業未來發展的重要核心競爭力之一。
佳兆業的「儲糧」什麼樣呢?中報顯示,今年上半年佳兆業共獲得23幅地塊,新增土儲權益建築面積超281萬平方米,收購代價超220億元,平均土地成本約每平方米7900元。按拿地權益建築面積劃分,新增土儲大灣區佔比74%,進一步鞏固集團在大灣區的強大優勢。
截止於2020年6月30日,截止於在全國48個城市合計擁有195個房地產項目,總土地儲備達2680萬平方米,總貨值超5800億;其中大灣區佔比達52.2%,大灣區土地儲備達1400萬平方米。在大灣區城市中,深圳及廣州是佳兆業多年來深耕的重點市場,土地儲備佔比達大灣區市場的41.1%。
佳兆業被行業稱為「舊改王」,作為舊改龍頭企業,佳兆業在城市更新厚積薄發,上半年加速轉化再添亮點,城市更新紅利已經逐步體現在公司財報上。
財報顯示,舊改已成為佳兆業在土地資源稀缺的一線城市獲取項目的重要方式。
上半年雖受疫情衝擊,佳兆業仍成功轉化5個舊改項目,且集中在粵港澳大灣區。其中一個是香港西環的舊樓改造項目,2個是深圳南山區及羅湖區項目,另外2個是位於廣州增城區及南沙區項目。5大舊改項目總建築面積合計811000平方米,整體可銷售資源約270億元人民幣。若按上半年新增土地的權益代價來看,通過舊改供應的土地佔佳兆業整體土地供應約23.9%。
龍光地產2020年中報截圖
在規模上雖不及恆大、萬科等地產航母,作為新一線房企的龍光地產,也是粵港澳大灣區之「土豪」,其擁有大量的土地儲備,核心溢利比眾多千億房企還多。
現年54歲的龍光地產創始人之一、龍光集團董事長紀海鵬,祖籍廣東汕頭龍湖,其做事風格以「低調沉穩」著稱,埋頭做事,不愛顯山露水。
和潮汕老鄉郭英成近乎相似,紀海鵬、紀建德兄弟旗下的龍光地產,在粵港澳大灣區深耕近20年,近日公布的2020年中報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龍光共計在11個城市拓展了87個城市更新項目,可轉化土儲貨值4549億元,其中約94%項目位於大灣區。
在財報裡,龍光集團董事會主席代表管理層致辭中表示:儘管上半年受到疫情影響,基於優質充裕的土地儲備,本集團業績繼續穿越周期,穩健增長。
與佳兆業類似,城市更新也是龍光地產高價值優質土儲的主要來源,且94%在大灣區,且貨值大、價值高、具有顯著的先發優勢,可保證未來繼續實現穩健的權益銷售增長及可觀的核心盈利。
深圳地產界,潮商大咖特別多,佳兆業郭英成、龍光紀海鵬是代表人物之一,像寶能姚振華、星河黃楚龍,還有「寶安雙雄」賴海民、賴海宏兄弟等,都各自闖出自己一片獨特的發展天地。
40年來,從改革開放的窗口、「試驗田」,到建設「先行示範區」,深圳特區一直是中國實現跨越式發展典範;在新的時代背景及趨勢下,深圳房地產運作模式及趨勢,在某種程度上,也代表著中國房地產未來趨勢,潮汕老闆多是深圳地產界佼佼者,不妨多瞧他們幾眼吧!
本文內容為一波說原創內容
未經授權嚴禁任何形式的轉載和摘錄發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