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西寧9月9日電 題:河湟谷地「筷子作家」:十年著書百萬字
作者 胡貴龍 潘雨潔
秋日,河湟谷地的青海省西寧市湟中區共和鎮河灣村晴空朗朗,金黃的麥子平鋪在地上,河水譁譁流淌,風聲穿過一旁的小樹林。
都海成感冒了,父母不敢再推他出門,他成日蓋著棉被躺在床上,看不到外面的生機景象。
而這樣的生活,算起來已有二十一年。
圖為都海成的父親為他洗臉。 潘雨潔 攝
1999年,都海成19歲,一場意外導致的高位截癱造成他頸部以下喪失知覺和行動力,從此只能躺在病榻上。
最初幾年,都海成心中的痛苦難以承受。漸漸地,他在母親的陪伴下愛上閱讀,用「餘光」讀完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書裡的話啟發我,不想再渾渾噩噩地活著,應該有個夢想。」
於是,都海成決心嘗試寫小說,但那時他「連落在額頭上的小飛蟲都趕不走」。為鍛鍊雙臂,父親用皮筋把他的胳膊綁在床頭,每天來回運動。他試著用嘴咬住鉛筆,脖子緩緩發力「遞」夾在兩肘中間,從點、橫、撇、捺開始練習…「心中有寄託,再大的困難都會想辦法克服。」他說。
然而,即使每天寫七八個小時,也只能寫出幾百字。「後來妹妹給我買了筆記本電腦,」都海成邊說邊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攥著一根筷子,在臉側的鍵盤上敲出文字,「這樣速度快多了,我一天最多能寫三四千字。」
2017年,歷經七年打磨,都海成60萬字的長篇小說《追夢》付梓。聽深圳打工回來的朋友講城市建築、聽鄰居講從前摸黑起床下地幹活的日子、看村裡年久失修的土坯房「變身」成溫暖寬敞的庭院…這些輪椅上、太陽地裡的故事全部化為素材,不斷在他腦海中加工、成形,「書中的人物,大都可以在身邊找到原型。」他說。
他隨即開始創作第二部長篇小說,講述了懷揣夢想的主人公遭遇不幸身患殘疾,重新學習和成長後,帶著鄉親們創業致富的故事。
「小說最初的名字是『天地間』,後來改為『醒』,」他說,「醒悟就是自強,我雖然躺在床上,但總想儘可能實現夢想,也希望鼓勵大家,遇事不要輕言放棄。」
目前,都海成已經完成了三部長篇小說。他自己最喜歡的並不是頗受外界好評的《醒》,而是關注鄉村留守兒童成長的《紙飛機》。「小時候調皮,夏天跟小夥伴一起去山上掏鳥蛋、在河裡遊泳、拿棍子去偷打鄰居家紅透的櫻桃…」漫長的臥床時光,這些兒時的童真畫面常常浮現在眼前。
「飛機有預先設定的航線,正如我們也要尋找人生的航向,但孩子手中的紙飛機卻是自由自在的。」他說。
「這十年,有了寫作,我很充實,」在他眼中,這些文字就像自己的孩子,「看著他們一天天長大,又愉悅、又欣慰,也有傷心懊惱的時候,今後還想堅持寫下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