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防災|從東京防災到開源網站,如何將信息翻譯成設計

2020-12-10 澎湃新聞

新冠疫情已肆虐全球數月,而保持社交距離成為一個重要的防疫對策。但是對普通人來說,如何在生活中量化社交距離?

社交距離創意海報。圖片來自NOSIGNER官網

最近,在日本的社交媒體上,一組宣傳社交距離的創意海報開始流行。設計師將近兩米的社交距離具像化為一條金槍魚、一塊榻榻米、一架單車,甚至是披頭四樂隊著名的專輯《艾比路》封面的頭尾間距。這組叫人不禁莞爾的海報來自日本NOSIGNER設計事務所。

其實,2015年,NOSIGNER設計事務所曾參與製作佔領了日本人朋友圈的小冊子——

《東京防災》

。這本由東京政府防災部門發起,NOSIGNER 和 Dentsu.Inc 兩大設計事務所強強聯手,共同操刀設計完成的手冊,耗資20億4千萬日元(約合人民幣1.224億元),共計發行803萬本。

《東京防災》手冊,圖片來自NOSIGNER官網

早在2011年,NOSIGNER就憑藉為311東日本大地震設計的災後生活信息百科「OLIVE」 項目斬獲包含日本優良設計大獎 (Good Design Award)在內的20多項大獎。那麼,NOSIGNER 是如何用設計回應災害和突發公共事件的呢?

OLIVE:開源設計的災後生活百科網站

在311東日本大地震發生之初,NOSIGNER 創始人太刀川英輔發現,各種災後自救的方法淹沒在社交媒體龐大的信息流中,無法發揮作用。於是,他產生了建立災後生活信息百科網站的想法。在震後短短40個小時後,NOSIGNER 就上線了非營利項目——

OLIVE網站

,這是一個類似維基百科的信息共享網站,並有日文、英文、中文和韓文幾種語言。

OLIVE的logo。圖片來自OLIVE網站

OLIVE,承載著「活下去!日本」的祈願。O取自日本國旗,LIVE 取自英語中的「活」這一動詞。OLIVE把災難中「活下去」的信念與在災後「活下去」的各類方法匯總在一起。

NOSIGNER團隊能在災後迅速應對,得益於太刀川為共享設計網站所做的準備。OLIVE項目通過基於Google site的服務,進行開源網站設計,開放編輯權,倡導大家運用自己的力量做設計,分享如何運用身邊有限的物資維持生活的創意,用生活隨處可得的低成本材料製作災後生活必需品。為確保信息的準確性,OLIVE還邀請了相關專家進行內容審核。

OLIVE的界面。圖片來自NOSIGNER官網

OLIVE如同百科書一般,在頁面左邊的索引中,其涵蓋的信息被分為生活、飲料食物、醫療、對策、救助、水電燃氣等幾個大類,在每個大類下又有小分類和相對應的種種建議。例如,在「生活」一類中,囊括了食器、防寒、生理用品、繩子、化妝品、入浴等方面,這樣的列表讓各類信息一目了然。

從災後應急救助到避難所中的生活,從基本生活物資到為孩子們製作的玩具、甚至自製化妝水,OLIVE網站上的各種新奇想法應有盡有。由於災後重建耗時長,這些涉及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創意,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不僅幫助人們渡過難關,更讓大家慢慢過渡到正常生活,緩解災後的生活壓力。據NOSIGNER統計,這個網站上線後,三周就有100萬的訪問量,而OLIVE發布的信息所惠及到的人群超過1000萬。

如何用衣服自製擔架,由設計師谷村弘貴設計。圖片來自OLIVE網站

如何用塑料瓶製作盤子。圖片來自OLIVE網站

如何用衣服的邊角料製作簡易口罩。介紹中寫道「用熟悉的氣味讓自己安心吧」。圖片來自OLIVE網站

簡易床鋪和保暖用品的製作方法,身體的不同部位可選擇不同材料,比如用廢舊報紙當毯子,用發泡塑料箱當床墊,用包裝水果的網套作為護腕。圖源OLIVE網站。

用紙張製作的竹蜻蜓。圖片來自OLIVE網站

OLIVE作為開源項目,除了NOSIGNER自己的設計,還有許多設計師及普通人的創意,一定程度上減輕了NOSIGNER作為設計者的負擔。例如日本著名設計師寄藤文平,介紹了缺水時如何以節水的方式洗碗。他的設計事務所也成為了OLIVE項目的合作夥伴。

三桶水洗碗法,由寄藤文平設計。圖片來自OLIVE網站

除了做開源網站,太刀川亦在發掘將防災設計產品化、商業化的潛力。NOSIGNER 團隊將網站中最實用的內容,濃縮到了一個名為「THE SECOND AID」的防災應急包裡。

「THE SECOND AID」防災應急包,圖片來自NOSIGNER官網

盒中配有口罩、體溫計、必備藥物、水、紅薯等食物,還有一本白底紅字的自救冊子,A4大小,裡面有日文、英文、中文和韓文四種語言。此外,他們還編寫了《OLIVE守護生命的手冊》,並在世界各地舉辦了防災巡迴展。

OLIVE讓太刀川看到了通過社會設計改變社會的可能。運用開源的救災舉措與獨具巧思的防災設計,讓OLIVE從一個災難應急網站變身為一個可持續的長期企劃。

PANDAID:流行病應對網站

在今年來勢洶洶的新冠病毒波及全球之時,和當年的OLIVE一樣,NOSIGNER再次推出基於Google Site的開源防疫知識

網站PANDAID

。4月5日,正值日本的防疫形勢逐漸緊張,NOSIGNER創始人太刀川在他的推特上發布了正在建設PANDAID網站,需要招募志願者的消息。

PANDAID的網站建設和內容運營由NOSIGNER事務所與志願者共同完成。通過PANDAID網站上的報名連結,填寫表格報名,即可成為志願者。在報名表的「可以幫上忙的」一欄中,志願者可以選擇參與內容翻譯、內容投稿、提供專家意見、插畫與平面設計、網站與應用程式開發這幾個方面的工作。而作為發起方的NOSIGNER團隊主要負責PANDAID項目的運營和策劃。

PANDAID的目標是,「通過匯集大家的力量,提供能讓全世界的人用上的『既正確又有趣的』防疫知識」。不只是正確,也要有趣,這就是「設計」能夠發揮力量的地方。

比如,開篇對社交距離的風趣詮釋。其實,PANDAID還提供了「2米約等於……?」的空白模版,讓你發揮自己的想像,與別人分享這份創意。

社交距離的參與式海報。圖片來自NOSIGNER官網

PANDAID網站沿用了OLIVE白底紅字的設計風格,其內容涵蓋了病毒知識、防疫策略、飲食建議、強身健體、運動不足解決方案、居家辦公、居家娛樂途徑等。此外,還提供了教學視頻和圖片,確保設計的可操作性。和OLIVE一樣,大家可以學到很多有趣的防疫措施。

太刀川正在示範簡易面罩的製作過程。圖片來自PANDAID網站

列印下來輔助簡易面罩製作的圖片。圖片來自PANDAID網站

比如,用一個透明文件夾製作一個簡易面罩。你只需要準備一個A4大小的透明文件袋,並在PANDAID網站下載製作面罩的輔助圖片,根據標線剪裁,30秒即可完成一隻簡易面罩。

區分手的「乾淨部位」(拇指和食指不觸摸其他物體表面,可以摸臉)和「不乾淨部位」(其他手指用於觸摸公共物品的表面,如電梯、扶手)。圖片來自PANDAID網站

在介紹洗手的界面,不僅有權威專家講解,還集合了日本著名藝人「嵐」和「Piko太郎」邊唱跳邊洗手的視頻,讓洗手深入人心。

如何進行居家消毒。圖片來自PANDAID網站

此外,PANDAID也匯集了其他各種有用的防疫知識和服務信息,還介紹其他設計師團體的防疫設計。例如設計事務所Baum為小商店設計的可以免費下載使用的海報,包括暫停營業通知、營業時間更改通知、只做外賣通知、線上營業通知、請保持距離、我們使用口罩、我們提供消毒洗手液等。

Baum設計的供小商業使用的海報。圖片來自PANDAID網站

與OLIVE相似,PANDAID也是多語種的,不僅有日語、英語、中文,還包括法語、西班牙語版,而義大利語、德語、韓語、葡萄牙語也即將上線。在翻譯方面,PANDAID使用了人工智慧在線翻譯工具DeepL,並配合志願者的人工檢查,提高效率和準確度。

此外,還有專門滿足在日外國人需求的信息和相應設計。例如,日文版PANDAID網站在索引欄特別設置了「面向外國友人」的分類,在介紹日本醫師會和AMDA國際醫療信息中心提供的多語種諮詢專線服務時,為日文漢字標註了假名,讓閱讀日文有困難的外國人更容易讀懂。

「面向外國友人」的介紹信息。圖片來自PANDAID網站

當災難來臨時,各種各樣的防災救災信息需要花時間判斷真偽與理解。而NOSIGNER 團隊把「設計」作為一種信息的「翻譯」之道,不僅追求好看,還帶著同理心,用大眾更容易接受與理解的視覺語言傳遞信息。而開源和共創的方式,可以在短時間內將重要信息集合到一起,以供大眾選擇。

NOSIGNER相信,災難來臨時,人人皆有能力創造出新生活。而設計師做的就是將有用的信息整合併「翻譯」出來,提供給有需要的人。

(作者王山、沈意境均系日本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部本科生)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日本防災|防災活動是社區的最後一根稻草
    此前,我們介紹過+arts的創意防災教育活動,4月底,我們採訪了+arts的創始人兼理事長永田宏和先生,了解社區防災如何與社區營造互相促進。故事要從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開始講起。永田宏和是神戶人,地震發生時,他在外工作,沒有參與到家鄉的救災和重建中,心中一直留有遺憾。
  • 日本防災︱如何讓防災教育充滿樂趣
    本篇將介紹日本的公益組織+arts(plus-arts)如何運用設計的力量,將好玩的防災訓練和遊戲融入日常生活中。提到防災教育,你第一個想到的是什麼?警報鈴聲、抱頭躲在書桌下,集體疏散到空地上,相信這是很多中國孩子對「防災教育」的記憶。而日本的防災教育卻有截然不同的場景。小男孩吃力地進行單人拔河運動,這是一項模擬救援落水者的趣味運動項目。
  • 同濟大學-東京大學結構防災研究生學術論壇在日本東京召開
    同濟大學-東京大學結構防災研究生學術論壇在日本東京召開 來源:土木工程學院   時間:2019-09-10  瀏覽:
  • 日本防災食品,米飯套餐最受歡迎
    筆者剛到東京時,發現房東提前在要出租的房子裡放置了急救包和防災食品,還有幾瓶飲用水。當時還覺得很奇怪,直到後來參加了學校組織的「防災訓練」,才知道防災物資的重要性。因為一旦發生災難,交通癱瘓,超市或便利店的食品可能無法正常供給。再加上水、電、天然氣等一旦停供,基本的生活將很難維持。
  • 東京消防廳通過「動物森友會」發布防災信息:無人島被命名為「防災...
    據共同社8月21日消息,東京消防廳著手通過任天堂公司的家用遊戲機「Nintendo Switch」人氣軟體《集合啦!動物森友會》發布防災信息。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影響,開展防災訓練的機會減少,東京消防廳嘗試通過遊戲角色來呼籲開展地震對策和預防中暑等。
  • 東京板橋區首次組織4月入學留學生進行防災訓練
    據日本新華僑報網報導,近日,日本東京板橋區、相關日本私立大學和志村消防署以外國留學生為對象,實施了防災教育訓練。  據日本媒體報導,此舉作為東京板橋區提出的「建立多文化共生城市推進計劃」之一,由該區地域防災支援課和文化國際交流課策劃。不僅是訓練,也提供了防備地震等災害的防災信息。
  • 日本防災體驗館免費進行「災害體驗」
    或許是因為意識到「親身體驗更令人印象深刻」,近年來,日本全國各地的防災體驗館逐漸增多。近日,我就在老師安排下和研究室的兩名同學一起去了位於東京都池袋站附近的防災體驗館,親身體驗「災害」。  防災體驗館免費向所有人開放,參觀者絡繹不絕。我們師生一行4人抵達池袋防災體驗館時,就看到由日本語學校組織的共有二十多人的留學生參觀團。  這個防災體驗館共分兩層。
  • 日本東京都本所防災館
    1.基本情況    東京都共建有3個防災教育館(池袋、立川和本所)和一個消防博物館,是由東京都出資,東京消防廳酬建的,都向市民免費開放。本所防災館於1995年4月建成,總建築面積15622平方米,地上六層,地下兩層。訓練、演示設施集中在一至四層,淨佔地面積為2405平方米,加公用面積約為5600平方米。館內設備耗資30億日元。
  • 日披露印度洋海嘯防災漏洞 預測海嘯將光顧日本
    這次印度洋大海嘯給日本敲響了警鐘。日本方面在慶幸自己未受波及的同時,迅速收集大量數據進行測算,得出了驚人的結果———預測報告顯示:將來在日本的東海衝到四國衝之間的太平洋海域,也有可能發生類似印度洋大海嘯的災難。據日本中央防災會議分析,從現在開始,任何時候都有可能發生東海地震,震級大概為8.0,而本世紀前50年內還有可能會發生東南海、南海地震,震級將達到8.6。
  • 日本防災 | 地震日常:在生活中時刻準備著
    本篇將介紹日本的「地震日常」項目,如何把防震理念清晰易懂地傳遞給公眾。2020年的新冠病毒疫情席捲全球,讓人措手不及。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就像身邊的定時炸彈一樣,隨時可能發生。根據日本氣象局的數據統計,每年在日本及其周圍地區發生5級或以上的地震,平均有140次。對於日本來說,地震並非緊急的特殊情況,而是日常事件。
  • 春季火災易發,防災須加強,可以向災害頻發,防災有術的日本學習
    安全責任意識、防險責任意識我們可以向災害頻發,防災有術的近鄰日本學習。日本是一個島國,處於板塊交界處,自然災害頻發的。它有領先世界的防災減災能力,當然這大多是通過災害學到。首先要學習有針對性地解決防震、防火、防洪等方面的模擬訓練。
  • 《東京防災》手冊裡教些什麼?連斷電無聊時怎麼玩都有!
    這離不開日本政府長期以來的宣傳和教育。去了東京之後才知道,他們的工作做得真的非常用心——沒辦法,都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搞不好明天就地震/海嘯/暴雨了。不僅有防災教育中心(樓主親自去過),各個學校、單位都會定期組織學習、演習,還有防災宣傳吉祥物(這是什麼鬼)……比如,東京政府官方發布的一個防災手冊,就是一本非常、非常、非常全面的指導。
  • 日本擬年內修改富士山防災對策
    日本一個防災對策委員會30日說,如果富士山噴發產生火山碎屑流,可能造成多條交通幹道阻塞,導致利用這些道路疏散人員的現有應急方案行不通。圖說:日本富士山(資料圖) 東方IC富士山火山防災對策協議會30日發布一份關於「富士山防災地圖」的中期報告,預測如果這座活火山噴發產生火山碎屑流,蔓延範圍將大於先前估算,打亂原先制定的人員疏散方案。
  • 日本旅行防災避難包必備清單:地震、颱風時的實用防災物品10選
    處於地震帶的日本,隨時都有可能發生地震,而颱風豪雨引發的停水停電也是每年都有可能發生。防災避難包是每個家庭絕對需要有的裝備,同樣來日本做長期旅行度假也最好要準備齊全。小編整理了日本的防災用品,包括防災食品、衛生用品、電器給大家。▋這些防災用品你準備好了嗎?
  • 保質期25年還好吃 這就是日本的「防災食品」
    如果要做到 25 年超長期保存,需要的就是高度的乾燥處理,把水分去除到極限 (最大 98%),通過脫氧劑去除罐內的氧氣,用有效的方法密封罐體。使用這種方法,將防災食品在常溫下正確保管的話,25 年的超長保質期也是可能的。但沒有大量實驗數據和操作經驗,將水分去除到極致完全不可能。這些出眾的技術實力也是日本諸多抗災食品廠的標誌之一。
  • 日本企業「防災包」,快加入日常必備清單吧
    通過與一些日本企業員工的溝通交流,結合事例見聞,我將日本企業防災措施簡要歸納,在此拋磚引玉,僅供交流參考。緊急救助卡片一些日本企業,不僅把員工胸牌做成一件具有美感的裝飾品,而且還把它與企業員工的防災救助卡片結合使用。即在胸牌的背面附有一張卡片,記錄著一些發生緊急聯絡事項時的重要參考信息。
  • 應急防災產品包裝有哪些講究?
    日本的防災食品不僅僅有耐存這一特點,日本食品企業更是別出心裁地將「美味化」作為防災食品的一個研發標準,鬆軟可口的紅豆糯米飯、蓬鬆香甜的罐頭麵包、美味的親子餅……這些竟然都被日本人做成了可以長期儲存的防災食品,就算是在危難中也要享用美味。誰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個先來臨,防災食品,備著點!
  • 日本人的防災物品,竟然還能這樣用?
    畢竟作為中國人,思維當中就沒有「防災」的意識,當真正了解到以後才發現,原來防災物品還能夠這樣做!日本的防災物品分類日本的防災物品一般可以分為兩類:保護人身的物品在避難所使用的物品保護人身的物品,其實是防災物品的最基本物品,比如水、緊急食品、電池(包含手機電池)、繃帶、地圖、口罩以及手套等。
  • 日本中央防災會議建議強化地震對策減少死亡人數
    新華網東京5月29日電(記者 何德功)日本政府中央防災會議專門調查會在29日召開的中央防災會議上向政府提出了建議強化地震對策的最終報告。報告認為,通過實施住宅防震、建設防潮堤和防止山體滑坡等對策,一旦東海地震發生,可使死亡人數由原先估計的1萬人減少到4700人。
  • 新冠疫情增強日本人防災意識,1/4家庭增加防疫物品
    人民網東京9月1日電(吳穎)9月1日為日本的「防災日」,據日本氣象協會在「防災日」前夕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四分之一的日本家庭增加了口罩、酒精消毒液等的防疫物品儲備。同時,日本政府和專家也呼籲家庭自行儲備,防止避難所防疫物資供應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