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地震以及颱風海嘯等自然災害的發生是經常且正常的事情。如果有日本企業不採取日常的防災措施,會被認為是非常不正常的事情。
日本企業的經營管理者們,把防災管理作為日常工作中基本的經營管理事項。很多日本企業不僅制定了防災規章制度,而且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持續改善防災措施。
據我觀察,儘管有一些日本企業的防災措施不夠完善,但是至今為止我還沒有發現一家日本企業不把防災管理作為基本經營管理事項的。無論是一些日本上市公司的財務年報,還是一些日本企業經營管理專家的論著,介紹日本企業經營風險的管控措施時,一般都把防災措施作為重要內容予以分析和論述。
通過與一些日本企業員工的溝通交流,結合事例見聞,我將日本企業防災措施簡要歸納,在此拋磚引玉,僅供交流參考。
一些日本企業,不僅把員工胸牌做成一件具有美感的裝飾品,而且還把它與企業員工的防災救助卡片結合使用。即在胸牌的背面附有一張卡片,記錄著一些發生緊急聯絡事項時的重要參考信息。
這些日本企業嚴格規定,所有員工必須把防災救助信息卡與員工卡一起存放。這是因為,在上班時間,員工卡一般是掛在胸前的,能夠做到人在卡片在。為了便於描述,我歸納整理了一份《防災救助信息卡》,內容有所編輯,作為範例,僅供參考:
首先遵守客戶指示;同時使用手機按照「人身安全確認和防災救助信息網絡系統」的手機簡訊指示答覆公司。
據說,在二戰後期,因為日本本土經常遭受美軍的飛機轟炸,當時日本國防部門,要求所有老百姓在上衣的胸前,縫上一張布條或者卡片,上面寫好本人的姓名、血型以及住址等個人信息。
得益於這種便利的防災備戰措施,每次遭受美軍飛機轟炸後,日本國防部門都能夠效率極高並精確地統計出某一地區的人員傷亡情況,而且,布條卡片上面的血型記錄也成為戰時醫療急救的重要參考信息。
從一些日本製造業企業的歷史沿革來看,因為這些企業在二戰期間曾是軍工廠或者軍需品加工廠,所以保留了一些戰備狀態的企業管理方法,其中就包括這種緊急救助卡片的防災措施。
根據很多災害救助經驗,有一些日本企業在員工卡內,不僅存放了一張《防災救助信息卡》,而且還配備了一支口哨。若遇到緊急情況,員工可以使用口哨,呼叫救援。
以下照片是一種配備了口哨的員工卡的參考樣本,圖像有所編輯,作為範例,僅供參考:
可以設想,如果發生地震等自然災害、治安案件以及其他突發事件時,這種隨身攜帶並配備口哨和防災救助信息卡的員工卡,一定能夠有效地提高應急救助工作的效率。尤其是在災害救助的關鍵時刻,或受災者生命垂危之際,藉助一支小小口哨的幫助,一條生命也許可以得到及時救助。
以下圖片是日本一些中小學校給學生們免費配置的隨身攜帶防災用品盒。這個小盒子內,包括一支口哨、一個微型手電筒、一件保暖防水披肩。日本企業的一些管理措施,有時可以通過幼兒園或者是中小學校感受到其中一些縮影。
以下照片是一種可以內藏個人緊急救護信息的口哨樣本。有一些日本企業的員工是自費購買並隨身攜帶這種口哨的,在內存的那張緊急求助紙條上提前寫好自己姓名、血型、常用藥以及家人聯繫電話等信息。
一旦發生意外,可以立即吹口哨向周圍的人求救。周圍的人以及救護醫生和護士據此可以立即採取救護措施。以下圖像有所編輯,僅供參考。
緊急救助背包
除了日常儲備的集體備用防災用品外,有一些日本企業,為了慎重起見,還給每一位員工,配備了一個可以隨身攜帶的緊急救助背包。
這種背包內,一般包括一本《防災救助手冊》、口哨、口罩、手套、手電筒、指南針、毛巾、一件輕便雨衣、3瓶礦泉水、幾盒壓縮餅乾、消毒溼紙巾以及一些創傷急救藥品。也有一些日本企業,還在防災用的緊急救助背包內,存放了一張《發生災害時的臨時避難場所地圖》。
參見以下圖片,這種防災用的緊急救助背包,在日本很多超市可以買到。
當然,防災專用緊急救助背包的樣式多種多樣,主要差別在於存放防災用品種類的多少。參見以下圖片,這是一種存放防災用品較多的背包,作為舉例,僅供參考。
日本政府不僅鼓勵每家企業,而且也鼓勵每一個家庭,定期購置並更新防災救急用品。
以下圖片是日本購物中心的防災用品專櫃情景。
在發生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後,為了與員工儘快取得聯繫,很多日本企業制定了一份防災《緊急聯絡清單》。這些企業不僅定期更新該清單,而且也定期使用該清單實施防災演習。
為了便於描述,我歸納整理了一份類似的防災《緊急聯絡清單》,內容有所編輯,作為範例,僅供參考:
注意事項:
1、每一位組員的緊急電話號碼,參見附件,注意保護個人信息。
2、緊急聯絡時,必須嚴格按照以下順序:組長→組員1→組員2→組員3→組員4→組長→部長→社長。
3、緊急聯絡時,如果任何小組內有無法聯繫的組員,可以立即跳過,直接與下一位組員聯繫。
4、緊急聯絡時,如果任何小組內有無法聯繫的組員,組長必須親自與該組員再次嘗試聯繫。
5、緊急聯絡時,每一位組員必須簡要並清晰報告以下信息:目前人身安全狀況,目前所在地域,目前工作狀態。
記得有一次在某一日本企業開會時,突然發生了震級為5級以上的地震。會議雙方的參會人員,均在震後不久收到了一封簡訊,是自己公司加入的防災救助網絡系統,自動發送來的災害狀況確認簡訊。大家立即按照平日防災訓練時的操作要求,及時發簡訊報告了自己的震後狀況。
一般情況下,企業員工通過手機簡訊,向防災救助網絡系統報告的是「安全」之類的答覆信息,可參見以下圖片,僅舉例參考。
因為大部分日本企業,均已加入了由日本各級政府和數家警備公司積極合作推廣使用的手機「人身安全確認和防災救助信息網絡系統」,所以發生地震等災害之後,這些企業能夠很快收集到本企業所有員工的人身安全信息。
具體而言,就是該手機網絡系統,向本企業員工手機自動發送簡訊,在短時間內確認員工的人身安全。這些企業可以在該網絡系統終端上,實時分析統計每一位員工的所在地理位置和受災狀況。以下圖片僅供參考。
很顯然,這些信息對整個國家的災害救助工作非常有幫助。當然,該網絡系統的建設和運營,離不開政府防災部門的政策性支持。另外,1995年神戶大地震發生以後,日本政府總結經驗教訓,專門建立了一套收集災害信息的網絡系統。該系統可以24小時不間斷地收集各種災害數據,自動估算傷亡人數以及救災物資所需的數量,並將所有信息自動發送到政府各個部門和相關企業團體。
據說,災害發生後,該網絡系統能夠在30分鐘內將初步的災害統計數據,準確地匯報給日本首相(的團隊)。日本首相根據這些數據資料,領導「中央防災會議」,負責政府層面的災害救助決策。
「中央防災會議」的會議主席,由日本首相親自擔任,主要成員由政府防災防汛部門、交通部門、日本電訊電話公司、日本廣播協會、知名企業行業協會,日本銀行、日本紅十字會的負責人以及其他防災科技領域的專家學者組成。這些主要成員根據相關統計數據資料,負責制定防災計劃,審議有關防災應急事項。
以下圖片是手機屏幕顯示的日本全民通訊防災訓練的內容之一。這是2013年11月的某一天,日本各級政府通過電信公司實施的一種全民防災演習內容之一。
以下圖片是手機屏幕顯示的日本地方政府在發生了災害時的防災緊急警報通知。這是2018年8月的某一天,日本神戶市政府通過通訊公司實施的真實的市民防災信息速報。
冰箱不僅具有防火功能,而且發生地震、火災等自然災害時也便於尋找。因此,有一些日本企業,把冰箱有效利用為重要資料的檔案庫。對此,很多外國企業界人士表示懷疑,但這確實是一些日本企業和醫療團體,希望大力推廣的一種自我防災救助措施。
例如,如果平日裡事先把企業員工和客戶的重要個人信息,統一存放在冰箱內的話,即使發生重大自然災害,只要冰箱在,冰箱內的重要資料就一定會存在。
另外,如果每位有過重大疾患的普通市民,在各自家庭的冰箱內存放病歷和常用藥品,發生緊急醫療救護需求時,可以大大提高醫療機構的救護效率和效果。因此,利用冰箱保管檔案的做法,今後會被越來越多的企業和醫療團體正確認識並利用。
日本各行各業的企業,基本上都在企業的重要辦公場所或者服務大廳裡,安裝設置了急救器具,參見下圖。
發生災害時,日本各行各業的企業,都禁止使用電梯。若有人在發生災害時被困在電梯裡,也不要緊張。因為大部分電梯管理者,已經預先採取了如下的一些預防措施,可以及時解決或者減緩電梯被困人員的受災困局。
1、儲備物品
在日本企業的電梯裡,都會提前儲備緊急裝備品,發生災害時可以使用。
2、遠程監控
很多電梯裡都實行24小時遠程監控,如果發生災害或者故障時,故障通報系統會自動運行。
3、定期檢查
專業電梯檢查機構定期檢查後,會發放認證標誌證書。
4、自動感應
參見下圖,如果發生地震,很多電梯會自動探知感應操作。
5、存放擔架
以下圖片是在一些電梯裡,會提前存放擔架,發生災害時可以使用。
6、安裝鏡子
一些電梯裡安裝了鏡子,(編者註:便於輪椅使用者在進出電梯時觀察周邊情況),避免日常碰撞。
7、延緩開關
有些電梯裡,還設計了延緩開關,不僅方便老幼乘客操作,而且發生災害時也便於電梯內的急救工作。
8、接受補貼
有些電梯的修理改造,接受了各級政府或者財團組織的公益補貼。
預先複印受災清單
有些日本企業在每個緊急救援背包內,提前複印了幾份空白的受災情況報告清單。之所以提前列印備用,是因為擔心發生地震等災害後,一般會停電,電腦和印表機都將無法使用。
這樣準備的話,一旦發生地震後,企業內的每個部門、每個班組都可以迅速填寫一份受災清單,及時把第一線的人員傷亡以及物品損壞等受災情況報告給企業防災協會指揮中心,有利於提高整個企業的救災效果和效率。
來源:企業管理雜誌
原標題:日本企業的日常防災措施
最新更新時間:12/03 2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