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劉小俐:有一種冷是媽媽覺得你冷,有一種愛是「為了你好」)
剛剛進入冬季,一大早就聽見老媽囑咐我的聲音:「孩子,天氣涼了,棉褲我給你找好了,出門穿上,別怕胖也別嫌我煩,我這麼做都是為了你好。」看,這個世界上永遠有一種冷,叫做媽媽覺得你冷。到了單位,又聽同事說了一件事:鄰居因懷疑孩子早戀,不僅偷偷翻看了孩子書包裡的日記,還跑去那個「早戀對象」家裡大吵大鬧,孩子一氣之下離家出走,全家急的到處找孩子,好不容易把孩子找到了,鄰居卻滿腹委屈的說「媽媽這麼做還不都是為了你好,你現在是讀書階段不能早戀,要好好學習! 」看,這個世界有一種愛,就是「為了你好」。
親愛的朋友,在你的成長道路上你聽過多少次這樣的「為了你好」呢?這些被很多父母時常掛在嘴邊的話,一切看上去都是「愛」的表達,難道會有錯?到底是孩子不懂事還是父母愛的太辛苦?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解碼人性潛能導師劉小俐老師說,其實父母說「為你好」的時候表達的實際動機是「我要讓你好」,自認為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所以孩子必須按照自己的要求和規划去做,卻忽略了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但這種做法無形中會把孩子的個人主體架空,將父母的意識和信念灌輸子在孩子身上,在日常溝通中也會說一些強迫性、消極的話去教育孩子,一旦孩子做不好就批評責備孩子。父母的動機和情緒沒有錯,只是行為沒有效果,生活中一味的包辦,要求孩子按照父母既定的規則去做事,只會讓孩子不敢犯錯,甚至遇到困難時也不敢告訴父母,讓孩子的自我價值感越來越低,最終導致孩子隨著年紀增長有了自我意識之後便開始產生叛逆心態,與父母對抗。
在劉老師《解碼人性生命密碼》的課程上,學員李女士分享了這樣一件事:「我和孩子父親離婚後,一個人帶著兒子生活很辛苦,所以我對孩子的要求很嚴格,希望他各方面都能夠優秀。有時候一個人帶孩子脾氣會比較急沒耐心,孩子一犯錯我就會忍不住責罵甚至打他。而就在最近我發現兒子越來越不聽話了,非常叛逆,有時候稍微說他點不是,立馬翻臉不理人,還說一些話氣我,跟曾經那個乖巧的孩子簡直判若兩人,我真的很苦惱傷心但又不知道該怎麼辦。」
劉老師聽完後說,單親家庭的孩子很容易將現在的家庭與之前的相比較,與周圍的家庭相比,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對感情也患得患失,這本身就容易讓孩子產生自卑的情緒。而母親又在長期的教育過程中給孩子一些無形的壓力,不恰當的言語和行為也會破壞孩子心中對美好願望的追求。小時候乖是因為孩子懵懂,雖然不太能理解母親的意思,但是恐於母親的權威,也只好壓抑自己言聽計從,但隨著孩子的自我意識逐漸養成,就會導致長時間積累的壓抑爆發,孩子就變得叛逆或自暴自棄了。
劉老師說,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不要害怕孩子犯錯誤,也不要總拿他和別人家的小孩比較,在孩子遇到困難時應該耐心去引導而不是責罵批評,給他們機會表達自己內心真正的需求,那樣他們即便在大人的標準看來是錯誤的,但對孩子而言是快樂的。
聽完劉老師課上所講,李女士從那以後改變了自己的做法,當孩子成績不好的時候不再一味的責備,而是跟孩子一起分析原因並鼓勵他;即使工作累的時候,也不再把怨氣撒到孩子身上。同時,試著和孩子做朋友,跟孩子聊一些有關青春期的話題,引導他並灌輸給他積極健康的信念。李女士分享說,現在跟兒子相處輕鬆快樂像好朋友一樣,孩子也打開心扉,理解關心自己了,這種感覺真的很幸福!
每個孩子都是上天賜予我們獨一無二的禮物,有著自己獨特的天賦。他們有自己獨立的思想,作為父母我們在其成長過程中多多灌輸積極快樂的信念,用對的方式去引導,挖掘其潛能讓他們去夠到他力所能及能達到的高度,在輕鬆快樂的環境下養成成那個完美與缺點共存的獨特的健康個體。
(原標題:劉小俐:有一種冷是媽媽覺得你冷,有一種愛是「為了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