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情感。自古以來,歌頌母愛的詩篇,就層出不窮。我國最古老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收錄了一首歌頌母愛的詩——《凱風》,「凱風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勞。凱風自南,吹彼棘薪。母氏聖善,我無令人。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勞苦。睍睆黃鳥,載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這位偉大的母親,一生養育了七個兒女,其艱辛可想而知。
最著名的母愛詩,莫過於孟郊的《遊子吟》了,「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知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還有白居易的《燕詩示劉叟》,「……銜泥兩椽間,一巢生四兒。四兒日夜長,索食聲孜孜。青蟲不易捕,黃口無飽期。觜爪雖欲敝,心力不知疲。須臾十來往,猶恐巢中飢。辛勤三十日,母瘦雛漸肥。喃喃教言語,一一刷毛衣……」
這些詩作,都將母親對幼子的愛憐之情,刻畫得淋漓盡致,讀來令人淚目。清代的文學家袁枚,也曾經寫過一首非常直白,卻非常真實地表達母愛的詩:
手制羹湯強我餐,略聽風響怪衣單。分明兒鬢白如許,阿母還當襁褓看!
這首詩非常直白,簡單概括起來,就是一句現在很流行的話:有一種餓,叫媽媽覺得你餓!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你冷!分明眼前的兒子,是鬢角斑白的中老年了,但是在老母親眼中,他永遠都是自己的孩子,還是像在襁褓中一樣,需要自己的精心照料!
簡簡單單的二十八個字,刻畫出一幕慈母與兒子在一起的日常畫面,滿面皺紋的老母親,手裡拿著羹湯,強迫已經吃飽了的兒子,再多吃一口,因為老母親認為你還沒有吃飽;外面剛剛颳起了一點小風,老母親就趕緊催著兒子添加衣物,免得受寒。
這是非常真實,也非常感人的寫照。天下的母親,大都是這樣的吧?眼下已經是新年了,小夥伴們回到家裡,是不是正在享受著這樣的母愛呢?
這首詩的作者袁枚,是一位生性瀟灑,喜愛山林之樂的雅士,可是,他一直恪守著「父母在,不遠遊」的信條,直到他六十多歲,母親病故,他服喪完畢之後,才開始了盡情遊山玩水的人生旅程。
真正的母愛,簡單質樸的母愛,在袁枚這首簡簡單單的小詩中,體現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