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就有家長求診,其實看她的描述,就基本判定孩子生病的源頭,吃多了。果然家裡有個生怕孩子餓著的奶奶。
孩子積食,容易睡眠不安穩,發熱
經常有朋友求診時,我都要交待一些注意事項,但往往,求診的媽媽前腳一走,家裡的爺爺奶奶就開始了「誤操作」 。
病情剛好轉,爺爺又給喝了奶,爸爸給吃了紅薯
兩歲的孩子發熱,用了一天藥,熱全退了。但是第二天早上舌苔黃膩,家長又來求診,我第一判斷,是孩子積食了。但是媽媽不是第一次找我給孩子看病了,已經知道要給孩子忌口。但是我還是堅持自己的判斷。
媽媽事後自己「破案了」,爸爸,爺爺這次成了「豬隊友」,而且爺爺還是「慣犯」,家裡開展了徹底的批評和自我批評。
家長對孩子的愛可以理解,但是不正確的育兒方式,往往適得其反,對孩子造成更大傷害。
「寶寶被包裹在厚厚的衣服裡,產生的熱量無法散發,衣被裡的溫度越來越高,嬰幼兒無法訴說和掙扎,長久的高溫導致寶寶高熱、脫水、缺氧、昏迷,甚至呼吸、循環衰竭,這就是「捂熱症候群」。」
捂熱症候群的主要表現是:在捂熱較長時間後,患兒體溫迅速升高,可達41℃~43℃,全身大汗淋漓溼透衣被,頭部散發大量熱蒸氣,面色蒼白,哭聲低弱,拒絕吃奶。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穿得多不等於穿對了。寶寶的新陳代謝比大人旺盛,通常來說體溫是偏高的,穿過多衣服反而容易捂汗,對於還不會走路的寶寶和活動量少的寶寶應該適當增加衣物,但對於平常跑跑跳跳、各種活躍的寶寶應該適當減少衣物。最簡單的是摸寶寶的後脖頸,如果有薄汗就說明穿多了,寶寶的貼身衣物要一直保持乾燥,才能避免生病。
關於怎樣穿衣,有一個簡單的公式介紹給爸爸媽媽們。人體最適宜溫度是26℃,所以當時氣溫加上衣服能帶來的溫度等於26℃就是最合適的!
有一種冷,叫奶奶覺得你冷。還有一種餓,叫奶奶覺得你餓。
開篇的聊天記錄已經說明了,不當的餵養方式不僅不會讓孩子健康成長,還會傷害到他們的脾胃,造成孩子消化吸收障礙,影響孩子生長發育。
孩子生病常見病因之一就是積食。過多的食物超過了脾胃消化吸收的能力,而且我們的臟腑也是白天功能旺盛,晚上要休息的,所以晚上給孩子進食,看起來是給孩子補充營養,實際上是加重孩子的脾胃負擔。
胃不和,則寢不安。該睡覺的時候,脾胃還在加班工作,孩子的睡眠也不會好。
無論是穿衣還是加餐,都是源於愛。但不當的方式,對孩子產生的是反作用。朋友的父親每次都忍不住給孩子喝牛奶,尤其是在生病的時候。第一次,孩子喝完嘔吐。第二次,孩子舌苔厚膩,咳嗽。第三次,沒有第三次了。因為孩子自己都知道要問過張醫生,才能吃不吃。這個孩子兩年多,基本沒去過醫院了。
那麼我們怎樣去和老人談呢?畢竟老人也是出於愛。不要傷了老人的愛心。
用效果說話,溫柔的堅持,多和老人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