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看到一個新聞,有個媽媽因為孩子上網課的表現不好,崩潰地拉著10歲的女兒一起去跳海,因為海上風大,被四個警察合力才救回來。
疫情期間,因為沒有學校和老師的管教,父母只好承擔更多的教育孩子的責任。這直接導致了很多家長的崩潰和絕望。
其實歸根結底,很多時候家長所想要的,並不是孩子所求。
媽媽覺得你冷,媽媽覺得你餓,媽媽覺得你應該自覺地完成功課。
太多的「媽媽覺得」,讓孩子總是生活在被支配的陰影中,卻無法表達自我。
媽媽們在經歷懷孕,寶寶出生,牙牙學語,蹣跚學步的過程後,始終覺得自己是最了解孩子的。
於是她們很容易產生,「我付出這麼多,孩子必須得聽我話」的心理。
其實,這時候家長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情緒和情感需求。如果孩子沒有辦法去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每次都被「媽媽覺得」給限制了。
那麼,他的情緒很可能會轉換一種體現方式,如對抗、叛逆,甚至可能是疾病。
「媽媽覺得」是家長們在表達自己的看法,那麼說完之後,你是否有問過自己的孩子,「那麼你覺得呢?」
當然很多時候媽媽也許是對的,但是你需要引導孩子去說出自己內心的聲音,然後再予以糾正。
這樣孩子就不會反感「媽媽覺得」,還會願意去與你溝通交流。
好的父母一定要給機會讓孩子表達自己,表達他對父母的不滿,表達他的內心真實感受。
一個強大的媽媽只能造就一個「巨嬰」。
很多媽媽帶給孩子的是無微不至的照顧,導致現在社會有很多的「巨嬰」現象。
他們沒有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遇到問題就想著回家找媽媽。
之前的「孫楊事件」還歷歷在目。曾經他是一個讓人驕傲的世界冠軍,可大家最後只看到一個被媽媽寵壞的孩子。
因為孫楊媽媽覺得他只要做好遊泳這件事就可以了,剩下的事都是媽媽來負責。
結果孫楊被禁賽8年,雖然這件事有各種各樣的外因。但是在聽證會上,孫楊媽媽和他表現出來的態度,是能夠說明這種教育模式的問題。
孩子不是父母的提線木偶,只能跟著大人的指導去行動。
這只會讓孩子變得自我,變得過於依賴父母,而缺乏基本的生活能力、社交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我們能做的,就是給予孩子選擇的機會,並教會他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在電影《銀河補習班》中有這樣一幕。
鄧超飾演的爸爸馬皓文在深夜工作時,兒子馬飛問他,「那我也可以不睡覺嘛?」
馬皓文沒有像普通父母那樣命令和說教,他只說了句,「你自己的事情,永遠不用問我。」
其實當孩子已經有對於事情的判斷能力時,多數家長卻還是用說教、命令或者懲罰的方式去幹涉他的生活,這種教育方式反而適得其反。
只會讓孩子反感,故意跟家長對著幹,也失去了做事的主動性和自信心。
把孩子的事情還給他,能夠讓孩子產生一種責任感。
對自己的事情負責,而不是一味地聽「媽媽覺得」,能夠讓孩子變得更加成熟,更加有擔當,也更加自信。
只有摒棄「媽媽覺得」的教育,多去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多以朋友的角度去跟他溝通,才能幫助他成就自我。
多給你的孩子一點時間和空間,讓他去成長、去犯錯誤、去體驗不同的世界、勇於表達自己、勇於決定自己的人生並為之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