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宋慶齡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舉辦「可持續發展 青少年在行動」主題線上營,豐富青少年暑期文化生活,拓展思維視野,提升道德素養。
活動圍繞SDGs11(可持續城市和社區)和SDGs12(負責任的消費和生產) 等可持續發展目標,聚焦「社區垃圾分類」和「舌尖上的浪費」主題,通過「線上主題培訓+線下動手實踐」的模式,促進青少年對可持續發展、社會生活的多維認識,引發青少年對自我角色、未來生活的積極性思考。
兩期活動設置小學組和中學組,吸引了來自北京、天津、上海等城市的40名中小學生參與。在國際青少年志願服務培訓與交流基地,同學們思如泉湧,創作設計了許多節能環保的活動方案和作品。「節約糧食小熊飯盒」 「社區垃圾分類日」「智能垃圾桶」等造型多樣、充滿趣味、功能性強的作品成為活動的亮點。
本作品配備了履帶裝置、智能攝像頭等設備,對不同垃圾進行精準識別。垃圾桶位於地下,大大節約了地面的使用空間。
「節約糧食小熊飯盒」設計草圖與原型。它配備了油脂顯示、自動感應開關、定量儲存空間等量化功能,主要應用在堂食就餐、聚會等易發生糧食浪費的生活場景,通過多維數字信息引發人們對糧食資源的重視。
「社區垃圾分類日」活動沙盤模型。本方案屬於宣傳類活動設計,為提升活動吸引力和影響力,加入知識講解、問答競賽、兒童遊戲、藝術創作等趣味板塊。
「智能垃圾桶」作品原型。這項作品集廣播、智能識別、雨水收集和太陽能發電於一體,垃圾桶不僅可以收集垃圾,還可以對社區垃圾進行智能識別,儲存陽光電能,自動廣播站還可以傳播環保知識。
活動結束後,北京三帆中學的張幼朵、北京光明小學的史哲語、北京十一晉元中學的宋雨琛等同學,從參與志願服務、踐行可持續發展目標等角度紛紛表達了自己的實踐收穫和感受。
志願活動的培訓、實踐,讓我對可持續發展目標、美好社區建設有了更全面的了解,發現了自己勇敢、自信的另一面。溫暖、快樂、陪伴,是我對這個活動最深刻的印象。
美好生活從我做起。無論是垃圾分類,還是安全社區建設,我都可以用我自己的行動,影響我周邊的人,讓他們一起加入進來。我設計的智能垃圾桶就是希望通過我的創意可以讓社區變得更加衛生乾淨,能夠引起更多的人關注環境。今後,我希望能繼續參加相關的公益活動。
美好生活應該從點滴小事做起。我設計的節約糧食小熊飯盒就是希望推廣健康、可持續的飲食方式,號召、吸引更多的小夥伴加入到節約糧食的行動中來。今後,我還會繼續參與志願服務,用我的行為帶動更多的人加入志願行動。
青少年們在活動中以SDGs小志願者的身份深度探索「社區生態圈」,發揮「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利用自己的所學所長為建設美好社區、創造美好生活貢獻自己的「小智慧」。通過身體力行的志願實踐,青少年們體驗到參與社會生活的快樂和意義,感受到志願奉獻的獨特魅力,激發起作為社區「小主人」的責任擔當意識,志願成為社會文明新風的「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