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色「現代與經典」即可關注我們,每天為您分享教育智慧和信息。小編個人微信xdyjd2005,歡迎投稿、關注。
說課:說什麼?怎麼說?
陳洪傑
最近,作為評委,參加了一次青年教師說課比賽,聽12位教齡5年之內的教師說課。全程聽下來,有亮點,也有不足。
亮點是:教師的板書、語言表達、課件製作都相當不錯,有的教師教齡才一年,真看不出來!從教案的撰寫、PPT的製作、現場的說課,都能感受到這些青年教師對比賽的重視。這種認真負責的態度是值得讚揚的,也是有感染力的。我們這些評委,因教師的認真,也感覺自己的工作多了一些莊重。
不足表現在幾個方面。需要說明的是,因為沒有訪談教師為何如此說課的環節,所以我說的不足,只能是以己度人。
1.教師普遍說解題思路,而不是說教學思路。兩者並不對立,但「說解題」和「說教學」相對各有側重。前者側重說答案是怎麼得出的,解題的步驟如何;後者側重說教學過程,如何引導學生想到這些步驟或思路。當然,造成這種現象事出有因:說課的題目都是難題。
2.教師普遍說預設,而很少說生成。預設與生成是課堂教學的一對基本矛盾,新手教師也會有生成,只是對生成的處理會和專家型教師有差異。當然,因為說課這種形式本是教師的「獨角戲」,側重說預設也可以理解,然而,教的起點和歸宿都應該是學生的「學」。何況,此次說課提前一月餘布置,說之前應該有試教,而不完全是紙上談兵。因此,為了讓同行和評委更明白您為何這樣教,就應該說學生的生成,至少應該說對學情的分析,說說學生已有的經驗、可能的錯誤、試教的感悟。可惜的是,絕大部分教師都只說預設,而不說生成。
3.教師普遍喜歡就著文稿、PPT講,而很少脫稿,有的甚至就是讀稿。說課中的「讀」有別於朗讀和面對未知內容的閱讀。朗讀有情感的介入,是對情境的重建和對意蘊的體悟;閱讀面向未知,也需要想像、體悟與思考。而說課中的讀稿卻是去感情的、無想像、低思維層次的,教師需要的只是對文本的「再認」。我甚至想,如果只是讀稿,說課和論文評比有什麼差別?如果只是讀稿,請一個肢體語言豐富、表達能力更強的語文教師說不定效果更好呢!
恐怕更值得反思的,是教師不肯脫稿的心態。賽課,教師會擔心駕馭不了生成而選擇封閉的教學路線。而說課,不確定因素已經少了很多,不肯脫稿是為什麼呢?恐怕還是害怕旁逸斜出。這樣的思維習慣,才是我們內心深處頑固而易被忽略的角落,也正是教師成長要突破的藩籬。當我們內心有信念和思想時,是不需要講稿的,甚至是不需要準備的,所有的話語只是內心的自然流露,是心上開出的一朵花。
因此,提出如下建議:1.脫稿講,可以看提示。2.結合著解題思路,多說教學思路。3.說預設,也要說生成;說自己的教,也要說學生的學。4.使用PPT,也要使用實物投影儀;建議帶著學生的作品(正確、錯誤、半成品)來說課。5.說自己的創新,也說自己的不足;說自己想明白的,也留下待思考的問題。若提出好問題,加分!
說的好不一定教得好,但教得好的教師應該努力讓自己說的也好。說課是為了教學,讓我們在說後做,在做後說,「言」與「行」應該合一。恰如和學生一起成長,教學本應該是成人之美與成就自己合一的工作。
作者:陳洪傑 當代教育家研究院副院長、當代教育家雜誌副主編
來源於現代與經典微信公眾號(ID xdyjd2015)
第21屆現代與經典
教學研討會報名中
時間:2015年10月至12月
地點:南京 杭州 無錫 溫州 廣州 廈門等
請點擊左下「閱讀原文」,了解詳情和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