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裡所說的「微作文」,指的就是「造句」。
句子是文章的基本單位。一篇文章是由若干個句子組成的。
記得在我參加工作時,小學階段,語文考試必有「造句」這種題型。
在考試評價的引導下,「造句」是語文作業的主打形式之一。每學一個所謂的「好詞」,必讓學生在理解、積累的基礎上,學會應用,而檢驗學生是否會應用,就是讓學生用「好詞」造個句子。
不知怎麼回事,課改以後,小學考試的卷子上造句這種題型幾乎消失了。學生的作業中也鮮見這種作業形式了。其實,這是一種很不正常的現象。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了語文學科的根本特點:語文學科是一種以語言文字運用為中心的綜合性很強的實踐性學科。這也就是說語文學習的中心任務是,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
詞語的學習,肯定不止於理解與積累,最高的境界應當是應用。造句的練習,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一種最簡潔、最樸實、最有效的一種形式,在練習中怎能弱化應用這一環節呢?
當下,翻開小學生作文,很多作文都存在用詞不當、語言乾癟、句子不通、句子不生動等毛病,跟「造句」訓練不到位不無關係。試想,連「微型作文」都寫不規範,怎能寫好成篇的「大作文」呢?
在小學階段,需要強化造句的訓練。每學一個需要積累的新詞,應當在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造句子的手段學會應用。
怎樣指導學生寫好一篇篇「微型作文」呢?
首先,得把詞語理解透徹。不要詞典上空洞、乾癟、抽象的解釋,要聯繫語言環境、生活情境等去理解詞語,讓詞語在頭腦中「活」起來。比如,學習「愜意」這個詞語,不問學生它的意思是什麼,而問學生在什麼環境下感到很愜意,如果學生能說出若干個恰當的情境,那麼說明,學生不但懂得了這個詞語的意思,也會用了這個詞語。
其次,隨著年級的提高逐步提高要求。在低年級,可只要求「用詞恰當、句子通順、標點正確」,隨著年級的增高,要提高要求,還要做到內容具體、有中心意思等。當然不論高年級還是低年級,都得要求思想健康。可以說,每造一個句子,都是在寫一篇「微型作文」。中高年級,就像要求作文一樣,規範學生造句子。
比如,用「高興」造句子。在低年級,如果學生寫「我今天真高興!」或「爸爸回來了,我今天真高興!」都算對。如果到了中高年級也這樣寫,就不行了。前一個句子,沒有交代出高興的原因。後一個句子,沒有把事情交代清楚:爸爸是家庭的成員,一般情況下應該天天回家,怎么爸爸回來了,就那麼高興?這兩個句子都沒有交代出「高興到什麼程度。」如果既把「高興」的原因講清楚,又把高興到什麼程度交代出來,那這篇「微型作文」才算優秀,如:在外打工一年多的爸爸,今天終於回來了,我特別高興,晚上吃飯都感覺特別香!這個句子內容具體,前因後果交代得特別清楚,還表達了「我」對爸爸的想念之情!到了中高年級就應該要求把句子寫到這種程度。
另外,如果一個詞語有多種用法,就應當訓練學生用每種用法都造一個句子,讓學生真正掌握這個詞語的用法。
比如「生氣勃勃」一詞,可以形容小動物,也可以形容植物,還可以形容家庭、學校等場所的活躍的氣氛,那就讓學生每種用法都造一個句子。
如果一個詞語有多種意思,也應當訓練學生用每種意思都造個句子。
如「驕傲」一詞,褒義表示「自豪」,貶義表示「自滿」,那就讓學生把這個詞在兩種語言環境下都用一用。
寫「微型作文」是寫「大作文」的基礎。我們既然呼喚「造句」回家,就要把所造的句子打扮得漂漂亮亮的,這樣才能實現造句的真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