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進中考,亟待補上哪幾課-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0-12-12 光明數字報

    中辦、國辦印發的《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到2022年,學校美育評價體系逐步健全;探索將藝術類科目納入中考改革試點。一石激起千層浪,引發了學校、老師、家長的熱烈討論,不少家長擔心,這一舉措會增加學生的負擔;也有一種輿論認為,重視美育是好的,但目前學校的美育只是上上美術課、音樂課,還存在著以知識性和技能性的指標考核代替以美育人的陶冶過程等功利化、簡單化傾向。那麼,學校美育該如何應對「考試指揮棒」的到來,又應補上哪幾課,以達到更好育人效果?就此,記者採訪了家長、校長和專家。

第1課 以素養為導向,處理好育分和育人的關係

    「一旦美育加入中考,不論分數多少,為了考上理想高中,孩子勢必要在美育上投入很多精力,對家長和學生來說都是負擔。」記者發現,自從文件發布以來,各個家長網絡社區的討論很熱鬧,不少家長開始「叫苦」。市場上不少培訓機構已經開始「乘勢而上」,這進一步放大了家長的焦慮。

    對此,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副司長萬麗君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並非要求2022年全部鋪開中考藝術考試,也不要求具體分值。並且「學校教什麼,我們就考什麼。」考試的內容是課程內容,不會給學生增加太多負擔。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李政濤對美育納入中考表示理解,他認為目前只有通過考試才能真正引起社會各界重視美育。不過「關鍵在於怎麼進。探索進中考的最好方式,要既提升美育的價值地位,實現美育的育人功能,同時又能夠和其他學科、其他幾個『育』結合起來。還要處理好考試和育人的關係、育分和育人的關係,要在育分中育人、育人中育分。」

    北京市海澱區教師進修學校校長羅濱提出:「美育的測評應該是藝術素質的測評,不應當是天分好的學生一定高分,應是素養導向,要求學生能學習一定的藝術,學會基本的理解、審美、判斷。不過還要制訂細化的評價標準,家長也不必急著將孩子送進補習班。」羅濱也提出以往教育中大家也會強調美育,但缺乏實際的抓手。「重新重視美育既是國家要求,也是我們的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生活水平提高、經濟發展之後教育質量提升的客觀需求。美育課程以前就有,但『開得好不好不一定』,像是正餐之後的配餐。這次的政策把『配餐』的地位提升到『正餐』,讓學生們『好好吃』,讓學生不僅營養不缺乏,還要『吃得好』。」

    從學校的角度來看,把學校美育工作開展好也能避免家長一窩蜂地湧向校外培訓機構。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實驗中學校長何彩宏認為:「只要從學生學習的起始階段就將藝術能力的提升落到實處,中小學建立健全藝術課程體系,完善評價機制,以學生為本,將個人提升方案落到實處,就完全可以避免『功利化補習』和『往輔導班砸錢』的現象。在守住藝術課堂教學主陣地的同時,還要積極開闢第二課堂,把校園活動和藝術測評結合起來,把學校的藝術氛圍全面營造起來,更重要的是要把美育融入到校園文化當中。」

第2課 提升教師審美能力,課堂美起來,學生才能美起來

    在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實驗中學,除了美術、音樂、書法等課程外,還有30多個社團供學生選擇,讓學生在藝術類課堂與藝術實踐活動的有機結合中感受美、鑑賞美、創造美。

    然而,校長何彩宏坦言,學校要擔當起未來美育建設的重任仍然面臨著師資力量不足的挑戰。「學校在校學生1278人,只有音樂專職教師2名,美術專職教師2名,書法兼職教師2名。這樣的師資儲備遠遠不夠,只能在其他專任教師中挑選擔任藝術類輔導的老師。」

    對此,李政濤認為,不僅要重視教師的數量,還要重視教師的質量,「後續教師培訓、教師研修、教師發展,要把美育的內涵滲透進去,提升教師的審美能力,這也是新時代教師的新基本功、新素養。只有教育者先美起來,課堂才能美起來,學生才能美起來。」

    針對可能存在的師資不足問題,北京交通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副院長張野認為有三個解決途徑:「第一是適當增加班額數,但這樣可能會造成師生互動不足,所以我認為可以借鑑疫情期間的經驗,採取慕課和線下教學相結合的形式,理論課部分通過慕課教學,就相當於騰出一部分班容量,線下進行實踐教學。第二,可以進一步推廣虛擬仿真教學,根據課程所需要的場景,搭建相應的實驗平臺,學生結合慕課的內容進行學習。如果有不懂的問題再進行線下輔導,這樣對於師資壓力就會小很多。第三,我認為學分獲得的方式可以更多元,採用非課程方式,例如通過打卡,將一門課分解為若干次活動,在畢業之前滿足總次數即可。」

    許多人認為,要加強美育建設,農村地區、西部偏遠地區難度更高,而羅濱認為,農村老師、少數民族地區教師恰恰有優勢,「少數民族地區的美育元素更多,有民族歌曲、舞蹈,這些資源還可以『反哺』其他地區。我們培訓過70多位雲南來的專員,各族老師都能歌善舞。」

    甘肅省東鄉族自治縣實驗小學就結合當地實際,對教材做整合,如音樂課以學生熟悉的東鄉族「花兒」為主,進行創作編曲,美術課帶領學生製作符合當地民族特色的手工作品。校長唐致禮認為,農村自然環境豐富,可以帶領學生領略自然風光,培養審美能力。同時可以帶學生參觀民俗館、圖書館、美術館等,讓孩子進行審美體驗和討論。「既鍛鍊了身體,又能夠感受大自然,親近大自然,體會到大自然的美感。這些都是可以通過現有的美育教師隊伍實現的。」

第3課 樹立「大美育」觀,在跨學科融合中找到美育切入點

    「未來的工程師、城市建設者能否更懂審美」?美育課程如何讓工科生接受,是北京交通大學一直探索的問題。為此,他們為機械學院學生開設產品設計課,討論產品是怎麼「變美」的;「藝術與科學」課通過引導工科專業學生發現藝術與科學的相通之處,比如尺度、比例、黃金分割、流線型與空氣動力學的關係,讓學生體會到「殊途同歸」的樂趣。

    張野發現,從現實情況看,小學、初中到高中的課程體系對審美認識的建構是相對缺失的。「《意見》構建了從學前教育到大學的美育體系,我覺得很可貴,因為美育水平是系統的。在中學階段解決『知識』層面,夯實基礎;在大學階段真正提升對美的認知。」張野說

    羅濱認為,學校要在課程體系中建立「大美育」觀,把國家規定的必修課開足開齊,同時,選修課可以增多,為學生提供更多選擇。「針對特別有特長的學生,還可以引導他們去藝術團學習。此外,還應有美育的跨學科融合。例如在語文學科中,涉及小說、劇本的片段,可以組織學生編創課本劇;英語學科可以編英語劇;美育還可以和勞動教育融合,如手工製作一件工藝品,引導學生考慮顏色、比例、大小;美育還可以與體育融合,例如拉丁舞就是體育舞蹈;或者和非遺文化結合,泥人張、糖人、風箏、景泰藍等等都有獨特的美感和韻味。學校應統籌各科教學資源,管理幹部和老師要打開思路,一起找到美育的切入點。」羅濱說。

    張野對此表示認同,「首先授課教師應該有這種轉變,應該把對美育的理解由『手』變為『腦』。以前舞蹈課可能就是教會學生跳幾段舞,小提琴課可能就是讓學生達到某個級別標準,我覺得這是以『手』為核心的思想。藝術其實是相通的,要有『大美育』觀,引導學生對人類各個門類的藝術形式有通識性的認識,並通過案例式、研究式、沉浸式教學讓學生提升整體上的判斷力,學會鑑別鑑賞,自覺屏蔽醜的事物,認識美的事物。最終讓學生們成為熱愛生活的、善於發現生活之美的人。」

    (本報記者 楊 颯 周世祥)

相關焦點

  • 美育進中考,亟待補上哪幾課
    中辦、國辦印發的《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到2022年,學校美育評價體系逐步健全;探索將藝術類科目納入中考改革試點。一石激起千層浪,引發了學校、老師、家長的熱烈討論,不少家長擔心,這一舉措會增加學生的負擔;也有一種輿論認為,重視美育是好的,但目前學校的美育只是上上美術課、音樂課,還存在著以知識性和技能性的指標考核代替以美育人的陶冶過程等功利化、簡單化傾向。那麼,學校美育該如何應對「考試指揮棒」的到來,又應補上哪幾課,以達到更好育人效果?就此,記者採訪了家長、校長和專家。
  • 備戰2020年中考,初三學生在寒假時間裡,需要「補」好這幾課
    備戰2020年中考,初三學生在寒假時間裡,需要「補」好這幾課初三學生,在整個初中生活就只剩下了這最後一個假期了,寒假結束,回來初三下學期就只剩下3個月的時間了。初三學生利用好初中最後一個寒假,達到查缺補漏的效果就至關重要。
  • 關於舉辦「尋找中國好校長」大型公益活動的啟事-光明日報-光明網
    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時代主旋律,順應教育深化改革發展趨勢,提升校長專業化水平,由光明日報社主辦,《教育家》雜誌社、光明網承辦,《留學》雜誌社、人民教師網協辦的「尋找中國好校長」大型系列公益活動正式啟動。
  • 美育進中考丨造藝助力, 補齊短板,鎖定教育改革突破口
    》發布,進一步提升了美育的教育地位,正式將推動美育教育發展提上日程。「幫助鄉村兒童從藝術與表達中建立自信,並激勵他們在鄉村改變中發揮作用,這是在鄉村開展美育教育的真正價值。」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教授卜衛說。「分,分,學生的命根」,無論哪一科納入升學考試,都是最直接的指揮棒。美育考試進入中考,學生對其也必定是分分必爭。於是,各種培訓班爭相歡呼;眾多家長頭腦發懵,打電話,報培訓……大可不必。
  • 「2022年藝術課程進中考」?教育部回應了
    近日,有關「2022年藝術課程進中考」「體育在中考中的比重將與語數外同等地位」等消息引發關注。23日,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接受採訪時表示,目前,體育已經納入中考,美育進中考已經在8個省份進行了試點。
  • 明清地方檔案的整理與出版亟待規範-光明日報-光明網
    而去分件時,又會發現一張紙上抄錄有數個不同文種且不同時間的檔案(此現象在其他檔案中也常見),這與我們通常所看到的「單獨成頁」的情況完全不同。那麼,究竟如何分件呢?筆者認為,儘管在一頁紙上,當以一個事由或內容認定為一件為妥,否則在撰寫題名時也會糾纏不清。在出版時也應切割為數件為佳。
  • 教育部回應美育進中考:並非要求2022年必須全部鋪開
    半島全媒體記者 劉金震《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出臺後,教育部專門召開新聞發布會進行重點解讀。一時之間,美育進中考在網絡上引發熱議。近日,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副司長萬麗君通過媒體回應了社會大眾的關切。
  • 體育、美育進中考,證明「德智體美勞」並無輕重之分 | 評海臨風
    體育、美育進中考,證明「德智體美勞」並無輕重之分 | 評海臨風 2020-10-21 21: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平臺建設規範效果亟待提高-光明日報-光明網
    提升公開水平應從管理機制入手     評估發現,面對日益複雜的工作,政府信息公開的專業化水平亟待提升,面對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公開需求,政府信息的公開效果亟待提高。
  • 美育將納入中考 你怎麼看?
    近期,《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出臺,提出將美育納入各級各類學校人才培養全過程,貫穿學校教育各學段,「美育將納入中考」這一話題引發社熱議。
  • 中考提分後,體育和美育怎麼考?
    「以後體育中考可能會到100分。雖然孩子剛上初中,但從現在就得把短板給補上。」林婷說。目前,北京市中考體育科目滿分為40分,其中過程性考核10分,現場考試30分。受疫情影響,今年北京體育中考取消了現場考試,改為隨堂舉行。不過,林婷的孩子可沒有這樣的「好運」——隨著學校體育和教育評價改革提速,各地體育中考所佔的比重正在提升。
  • 光明日報社行政人員招聘公告-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日報創刊於1949年6月16日,是中共中央主辦,以知識分子為主要讀者對象的思想文化大報。作為黨中央指導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陣地,作為黨和國家聯繫廣大知識分子的橋梁和紐帶,光明日報始終堅持與真理同行,與時代同步,立足知識界、面向全社會,在團結、聯繫、引導、服務知識界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體育美育要「硬起來」了
    王將攝/光明圖片「非常清晰地界定了學校體育和美育在整個教育乃至每一個人的成長和發展中的意義和價值。這本身就是一場移風易俗的思想觀念的革命……體育、美育包含的內容已經極大地豐富了。」這就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對學校體育、美育乃至學校體育美育內涵和如何實現等等一系列問題的認識。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副主任範迪安表示,學校美育是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美育不僅僅是一堂課、一次活動,而是對學生的思想素質、人文修養、審美能力、精神境界全面培養的全方位、全過程育人,是學生全面發展不可缺少的「營養基」。
  • 光明網法律聲明
    光明網法律聲明   光明網版權聲明  1、作者向光明日報及其子報子刊投稿或寄送約稿,一經採用即視為作者將該作品的發行權、複製權、信息網絡傳播權、彙編權等權利長期授予光明日報及相應子報子刊,並許可光明日報主辦的光明網在網際網路及移動網際網路上使用投稿或約稿作品。
  • 中國美育公開課與《美育日報》上線
    中國美育公開課與《美育日報》上線 2020-07-04 10: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教育部力爭2022年全面實行美育中考,美育培訓需求會爆發?
    在10月16日的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表示,到2022年力爭美育全覆蓋,全面實行美育中考。美育中考日前,中辦、國辦聯合印發《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和《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兩個意見)。根據文件要求,要強化體育、美育在學生評價中的佔比,並將逐步提高分值,探索將藝術類科目納入中考改革試點,納入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錄取計分科目。
  • 光明日報推薦參評2020年中國新聞獎消息通訊類作品《創新服務能力...
    作為思想文化大報,《光明日報》的融媒體內容生產始終以「新聞視野、文化視角、思想深度、理論高度」為宗旨。在難以擁有突發、現場、音畫等資源優勢的前提下,報社提出評論立報、立網、立端的方針,將新聞時評作為融媒體內容建設的戰略重點。為此,報社成立社評委員會,整合《光明日報》評論部和光明網評論中心力量,成立社評工作室,建立了「朝會」制度。
  • 工程教育要補上倫理「短板」-光明日報-光明網
    近年來,隨著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工地」,工程活動中的安全事故卻被屢屢爆出,發生頻率和死亡人數也不斷被刷新。     在不缺技術、不缺資金的今天,為何這眾多工程卻缺了經得起檢驗的質量?論壇上,清華大學研究生院培養辦主任劉惠琴的話引起與會者的共鳴。     中國工程教育研究會副理事長餘壽文堅信「工程、社會與自然是一個相互聯繫的三角形」,「這其中存在著許多深刻、重要的倫理和道德問題,如果不加以考慮,便會造成災難性的後果。試想,工程師單純追求技術,與經濟上只追求GDP指標、學術上只看重SCI論文有什麼區別?
  • 體育美育進中考 2021年起多省份體育中考分值將增加
    記者14日從中國教育部獲悉,目前,全國已普遍實施體育中考,分值在30分到100分之間,2021年起多數省份體育中考分值會增加。另外,已有9個省份開始試點美育中考,藝術考核在中考中的分值一般在10分到30分之間。
  • 體育美育進中考:一重視就考試,唯分數論欲罷不能
    不久前,「中考體育將與語數英等科目同分值」「到2022年力爭全覆蓋,全面實行美育中考」的政策和相關信息引發各方熱議,儘管一些人表示理解與贊同政策的初衷,但仍有大量學生、家長對政策具體執行中的各種困擾表現出畏難情緒。貴州黔西南,安龍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蘑菇小鎮天菇小學學生在操場上練習武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