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國務院辦公廳政府信息與政務公開辦公室委託,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對政府信息公開工作開展了第三方評估。第三方評估破解了「政府機關認為自己做了大量工作,但公眾認為自身需求並未得到滿足」的困局。近日公布的評估報告顯示,我國政府信息公開平臺建設已經較為規範,行政機關越來越注重主動公開信息,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亟須解決。
渠道暢通,重點領域信息公開成效突出
評估報告顯示,門戶網站已經成為各級行政機關公開政府信息的第一平臺,所有被評估的國務院部門、省級政府、計劃單列市政府都建有門戶網站,併集中發布本級機關的各類政府信息。新聞發布會成為發布政府信息的權威渠道,不少行政機關已經形成了較為固定的新聞發布機制,並及時頻繁地對外發布新聞消息。微平臺成為發布政府信息的新渠道,各行政機關積極適應信息傳播的需要,紛紛開通微博微信,截至2014年12月31日,有25家國務院部門、31家省級政府、4家計劃單列市政府開通了政務微博;有22家國務院部門、22家省級政府、4家計劃單列市政府開通了政務微信。
項目組2014年11月20日開始,陸續以個人名義,採取特快專遞、在線申請的方式,向國務院部門、各地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財政部門提出了政府信息公開申請。共有40家國務院部門、20家省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和4家計劃單列市的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在時限內作出了回復。
評估報告顯示,有的部門積極探索依申請公開的形式。國家宗教事務管理局接到項目組提出的公開全國登記的宗教活動場所數目的申請後,不但按時答覆,還在門戶網站主動公開了「全國宗教事務場所基本信息」。
評估報告指出,在上級部門的不斷要求和督促下,各級政府在規範性文件、財政信息及涉及權力運行的行政審批、行政處罰信息等的重點領域的政府信息公開工作方面成效明顯。
積極回應公眾,但公開質量還需提升
評估報告指出,不少行政機關重視回應社會關切,注重回應時效,並能夠綜合運用新聞媒體、新媒體進行積極回應。但評估報告也指出,解讀與回應的質量不高,制約了政府信息公開效果。
項目組分析了被評估對象的政策解讀信息後發現,部分行政機關的政策解讀欄目轉載了大量國家相關部門的政策解讀,本地文件的解讀信息較為有限。此外,多數行政機關發布的解讀內容多來源於當地新聞媒體不同角度的報導,缺乏政府主導下的全面性解讀。而且,多數解讀只是把制定有關法規、規章及規範性文件的說明照搬到網上,不僅形式呆板,而且信息量也十分有限。
在回應社會關切方面,還存在「回應模式化」「回應缺乏實質內容」的現象,使得回應不僅沒有起到正面的效果,反而引發了更多的質疑與不信任,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
評估報告還指出了重點領域公開中存在的不足。比如,部分規範性文件的效力難以從公開的信息中獲知。各行政機關多年來制定並發布了大量的規範性文件,有的已經失效、被廢止或者被新的文件所取代,但從各部門發布的信息看,一些文件難以判定其效力。報告還提出,一些信息的發布各自為政。以行政審批事項清單的發布為例,有的行政機關門戶網站發布的行政審批事項清單已過時,沒有根據最新的改革結果及時更新。
提升公開水平應從管理機制入手
評估發現,面對日益複雜的工作,政府信息公開的專業化水平亟待提升,面對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公開需求,政府信息的公開效果亟待提高。
目前,絕大多數行政機關沒有專門的機構和人員負責政府信息公開工作。不少行政機關的政府信息公開工作機構都是議事協調性的虛設機構,無編制、無固定人員,只是由一些工作人員兼職負責處理政府信息公開工作,或者臨時抽調其他部門人員幫忙。
相關專家指出,政府信息公開工作是一項專業性極強的工作,臨時人員或非專業人員難以保證工作的專業性和準確性。各級政府和行政機關應儘快加強並整合政府信息公開工作機構,由專門人員負責政府信息公開工作,提升政府信息公開工作的專門化程度。
評估報告提出,政府信息公開工作的多頭管理問題由來已久。目前,國務院辦公廳層面已經對政府信息公開、政務公開、政府公報、政府網站等職能進行了整合,公開效果顯著提升。但國務院部門乃至地方政府層面,多頭管理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成立專門機構統籌做好政府信息公開的各項工作,也有利於形成政府信息公開的合力。
評估報告還特別指出,政府信息公開工作不是孤立的,其與各級政府的法治政府建設緊密相連。一些地方、部門依法行政還不到位,一旦遇到政府信息公開的申請,有關部門沒有公開的自信和底氣。報告認為,做好政府信息公開工作除了要解決一些政府信息公開工作自身存在的問題外,還需要加大依法行政的力度,進一步規範權力運行。
(本報記者 周洪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