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a:肥胖持續時間的增加與亞臨床性冠心病相關

2020-12-11 生物谷

芝加哥 – 據7月17日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上的一則研究披露,一則對過去30年來在美國招募並被隨訪的成年人的研究中,這些成年人從成年就開始出現的整體及腹部的肥胖其持續時間的增加與較高的冠狀動脈鈣化率——這是冠心病的一個亞臨床預測因子——相關。

根據文章的背景資料:「亞臨床動脈粥樣硬化——這可通過存在冠狀動脈鈣化(CAC)而確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進展,且它可以預測冠心病事件的發生。」整體及腹部肥胖的程度——分別反映為身體質量指數(BMI)及腰圍的增加——是CAC存在及進展的重要的風險因子。

馬裡蘭州貝塞斯達國立心、肺及血液研究所的Jared P. Reis, Ph.D.及其同事開展了一項研究,旨在對整體及腹部肥胖的持續時間是否與CAC的存在及10年性進展有關進行調查。這項研究包括了3275名白人和黑人成年參與者,在1985-1986年研究最開始的時期內他們的年齡為18-30歲;這些人最初沒有整體肥胖(BMI ≥30)或腹部肥胖(男性:腰圍[WC]>40.2英寸;女性:>34.6英寸);這些人所參加的是涉及多中心的、基於社區的年輕成年人發生冠狀動脈風險(CARDIA)的研究。參與者在隨訪的第15年、20年或25年的檢查時完成了計算機斷層掃描檢查以確認是否存在CAC。通過分別對BMI和WC的反覆測量對整體及腹部肥胖的持續時間進行了計算,其計算的時間是在研究開始後的第2、5、7、10、15、20及25年。

在3275名合格的參與者中,45.7%為黑人,50.6%為女性。在隨訪期間,有40.4%及41.0%的人分別發生了整體及腹部肥胖;對那些發生整體及腹部肥胖的人來說,其平均的肥胖持續時間分別為13.3年和12.2年。

文章的作者寫道:「… 在這一研究中,從成年期開始後在較長持續時間內存在著整體及腹部肥胖與經過中年時的獨立於肥胖程度的CAC及其10年性進展有關。這些發現提示,由於肥胖的流行及其較早的發病時間所致的、在較長的時期內持續地出於過度肥胖狀態將對美國未來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負擔及可能的臨床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具有重要的意義。」(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推薦英文摘要:

Jama      doi:10.1001/jama.2013.7833.

Association Between Duration of Overall and Abdominal Obesity Beginning in Young Adulthood and Coronary Artery Calcification in Middle Age

Jared P. Reis, PhD; Catherine M. Loria, PhD; Cora E. Lewis, MD, MSPH; Tiffany M. Powell-Wiley, MD, MPH; Gina S. Wei, MD, MPH; J. Jeffrey Carr, MD, MS; James G. Terry, MS; Kiang Liu, PhD

Importance  Younger individuals are experiencing a greater cumulative exposure to excess adiposity over their lifetime. However, few studies have determined the consequences of long-term obesity.

Objective  To examine whether the duration of overall and abdominal obesity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presence and 10-year progression of coronary artery calcification (CAC), a subclinical predictor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Design, Setting, and Participants  Prospective study of 3275 white and black adults aged 18 to 30 years at baseline in 1985-1986 who did not initially have overall obesity (body mass index [BMI] ≥30) or abdominal obesity (men: waist circumference [WC] >102 cm; women: >88 cm) in the multicenter, community-based Coronary Artery Risk Development in Young Adults (CARDIA) study. Participants completed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ning for the presence of CAC during the 15-, 20-, or 25-year follow-up examinations. Duration of overall and abdominal obesity was calculated using repeat measurements of BMI and WC, respectively, performed 2, 5, 7, 10, 15, 20, and 25 years after baseline.

Main Outcomes and Measures  Presence of CAC was measured by computed tomography at the year 15 (2000-2001), year 20 (2005-2006), or year 25 (2010-2011) follow-up examinations. Ten-year progression of CAC (2000-2001 to 2010-2011) was defined as incident CAC in 2010-2011 or an increase in CAC score of 20 Agatston units or greater.

Results  During follow-up, 40.4% and 41.0% developed overall and abdominal obesity, respectively. Rates of CAC per 1000 person-years were higher for those who experienced more than 20 years vs 0 years of overall obesity (16.0 vs 11.0, respectively) and abdominal obesity (16.7 vs 11.0). Approximately 25.2% and 27.7% of those with more than 20 years of overall and abdominal obesity, respectively, experienced progression of CAC vs 20.2% and 19.5% of those with 0 years. After adjustment for BMI or WC and potential confounders, the hazard ratios for CAC for each additional year of overall or abdominal obesity were 1.02 (95% CI, 1.01-1.03) and 1.03 (95% CI, 1.02-1.05), respectively. The adjusted odds ratios for CAC progression were 1.04 (95% CI, 1.01-1.06) and 1.04 (95% CI, 1.01-1.07), respectively. Associations were attenuated but largely persisted following additional adjustment for potential intermediate metabolic factors during follow-up.

Conclusions and Relevance  Longer duration of overall and abdominal obesity was associated with subclinical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its progression through midlife independent of the degree of adiposity. Preventing or at least delaying the onset of obesity in young adulthood may lower the risk of developing atherosclerosis through middle age.

相關焦點

  • 【JAMA】扎心了!吸菸和肥胖更容易使人癌上加癌
    本文為轉化醫學網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Cathy 導言:由於人口增長和老齡化的加劇,以及癌症早期診斷技術和療法的發展,癌症倖存者的數量在持續不斷增加
  • JAMA:維生素D與冠心病相關性存在種族差異
    美國一項研究表明,在白種人或中國人中,血清25羥維生素D(25[OH]D)濃度較低與突發冠心病事件風險增加相關,但在黑人和西班牙人中無此相關性。論文7月10日在線發表於《美國醫學會雜誌》。研究納入6436例在基線水平無心血管疾病的受試者,評估其基線血清25羥維生素D濃度。檢測25羥維生素D與校正CHD事件的相關性。
  • 2020年JAMA十大醫學研究與發現|JAMA|抑鬱症|醫學|研究|患者|手術|...
    結果發現,服用活性維生素D的參與者和服用安慰劑的參與者患抑鬱症或臨床相關抑鬱症的風險沒有顯著差異,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兩組患者的情緒得分也沒有顯著差異。 由此可見,維生素D補充劑並不能預防中年或老年的抑鬱症。另一方面,藥物和心理序貫聯合治療在重度抑鬱症預防和治療方面的作用被肯定。
  • 喜歡睡高枕小心冠心病 男性禿頭需儘早提防
    原標題:喜歡睡高枕小心冠心病 男性禿頭需儘早提防   活中冠心病的早期信號有反覆出現脈搏不齊、不明原因的心動過速或過緩者。冠心病的早期信號之體力活動時出現胸悶、心悸、氣短,休息後自行緩解。勞累或精神緊張時出現胸骨後或心前區悶痛,或緊縮樣疼痛,並向左肩、左上臂放射,持續3-5分鐘,休息後自行緩解。
  • 冠心病症狀自測!你得冠心病的機率有多大?
    冠心病的發作常常與季節變化、情緒激動、體力活動增加、飽食、大量吸菸和飲酒等有關。  冠心病的臨床症狀疼痛逐漸加劇、變頻,持續時間延長,祛除誘因或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緩解,此時往往懷疑不穩定心絞痛。  心絞痛的分級:國際上一般採用CCSC加拿大心血管協會分級法。  Ⅰ級:日常活動,如步行,爬梯,無心絞痛發作。  Ⅱ級:日常活動因心絞痛而輕度受限。  Ⅲ級:日常活動因心絞痛發作而明顯受限。
  • 扎心了,吸菸和肥胖更容易使人癌上加癌
    本文為轉化醫學網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作者:Cathy導言:由於人口增長和老齡化的加劇,以及癌症早期診斷技術和療法的發展,癌症倖存者的數量在持續不斷增加。而在所有的癌症倖存者中,與吸菸或肥胖有關的癌症佔SPC發病率和死亡率的絕大部分,也就是說,吸菸與肥胖相關的癌症倖存者,更容易癌上加癌!
  • JAMA:冠狀動脈鈣的較高密度與冠心病、心血管疾病的較低風險有關
    研究的參與者年齡為45-84歲;他們在基線時沒有已知的CVD;他們在其基線CT時的CAC大於0;對他們的追蹤一直持續到2010年10月。在一個中位數(中點)為7.6年的隨訪中,有75起CHD事件及另外90起其它的CVD事件,這使得CVD事件總數為265起。對這些數據的分析發現,CAC容量與CHD和CVD風險有著正性的及獨立的關係。
  • 胸痛是冠心病發作嗎?教你3種方法來判斷是否冠心病?
    1、心絞痛 如果胸痛發作時,就持續幾分鐘,很快就恢復,那麼有可能是心絞痛,心絞痛並不一定就是冠心病引起的,有可能是其他原因,所以需要與冠心病區別開來,心絞痛發作時會有明顯的胸痛,但心絞痛也分為穩定型心絞痛和不穩定性心絞痛。
  • 冠心病風險增加12%,僅因多吃了一份紅肉……
    我先告訴吃啥會增加冠心病風險 讓你有個心理準備吧 手裡的肉突然不香了對不對 紅肉和冠心病風險相關, 要用這些食物代替…… 最近,研究人員又對我們愛吃的紅肉下手了。
  • 急性心梗合併的亞臨床甲減或無需治療!JAMA隨機臨床試驗 - 瀟湘名醫
    既往研究表明,急性心梗患者如果合併亞臨床甲減(促甲狀腺激素水平升高、而甲狀腺素水平正常),預後較差。我國海南學者發現,合併亞臨床甲減的冠心病患者放支架後效果較差。那麼,對於合併亞臨床甲減的急性心梗患者來說,補充甲狀腺素是否有益呢?
  • 腰圍每增加9.5cm,冠心病風險劇增,7個減腰秘訣送給你
    這個研究數據可以用於驗證中心型肥胖對心血管疾病的影響是否與國外結論一致。」 據介紹,該研究對中國慢性病前瞻性研究中的42萬餘成年人進行了分析,年齡為30~79歲。數據顯示,平均隨訪9.1年期間,新發缺血性心臟病2.69萬例,急性冠心病事件4320例,2787例死於缺血性心臟病。
  • 冠心病篩查清單請查收!另附兩份保心食譜!
    在工作、家務、交通行程期間或在休閒時間內,不進行任何體力活動或僅有非常少的體力活動為靜坐少動行為。3不合理膳食情況:中國居民的飲食結構中存在兩種不良飲食習慣與冠心病發病有關。(1)高動物性飲食結構。這種飲食結構是營養缺乏和營養過剩並存,肥胖、心血管病發病率增加。(2)高鹽飲食結構。食鹽量每日超過10克以上,與高血壓、心臟病、腎臟病及誘發腦出血等的發生有直接關係。4致冠心病行為模式——A型性格具有如下特徵:(1)喜歡過分爭先和有雄心壯志者。
  • 中老年患者抑鬱症狀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中老年患者抑鬱症狀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7 12:53:15 美國範斯坦醫學研究所Karina W. Davidson聯合英國劍橋大學Eric L.
  • 冠心病是怎麼形成的?如何預防?——西安交大二附院高登峰
    2個小時前飲酒時,突感劇烈胸痛,呈壓榨性,位於心前區,並向頸部和下頜放射,持續不緩解,伴噁心、嘔吐、出汗。被家人緊急送往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就診。 入院時血壓90/60mmHg,心電圖提示II、III、avF導聯 ST段抬高,考慮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由於病情緊急,高登峰主任決定為其進行急診冠脈造影+支架植入術。
  • 三級肥胖,要區別對待嗎?
    導 讀說到肥胖,大家一定不陌生,如今,肥胖和與之相關的疾病患病率正在迅速增加。許多健康問題都和肥胖相關,比如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異常、代謝症候群、冠心病以及其他動脈粥樣硬化疾病、非酒精性脂肪肝,那麼,如何科學管理肥胖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 胸痛不一定是冠心病,心絞痛也不一定是痛,你對心臟知識知多少?
    浙江省醫學會心血管學分會主任委員王建安教授告訴參加活動的市民,「心臟英雄,從我做起」是今年的活動主題,也就是說呼籲人人做自己的心臟英雄,而前提就是必須掌握相關的知識,比如管住嘴巴、正確運動等,從生活的點點滴滴做起。
  • 禿頂、頭髮灰白 是男性冠心病的主要風險
    來源:北京青年報據英國一家媒體報導,聯合國梅塔心臟病研究所的學者發現,掉頭髮或頭髮顏色變灰是比肥胖更強的冠心病風險因素。如果男性不到四十歲就脫髮或頭髮的顏色過早灰白,那麼他們冠心病發作的風險會升高5倍。
  • JAMA發表論文:N95醫用防護口罩復用可增加醫務人員感染風險
    論文截圖JAMA.Published online June 4, 2020. doi:10.1001/jama.2020.9843醫務人員是COVID-19感染的高風險人群,N95醫用防護口罩等個人防護裝備(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PPE)對預防COVID-19醫院感染至關重要。
  • 孩子持續發燒,警惕兒童「冠心病」!
    孩子發燒本是常見事兒,但要說小孩兒還會得冠心病,恐怕聽起來有點危言聳聽。然而,這卻是件真實發生的事。 不久前,1歲多的宣宣無明顯誘因發熱,熱峰38.8℃,在當地住院期間突發心率增快,呼吸頻率增快,心電圖R波遞增不良。
  • 肥胖顯著增加多種癌症的風險
    肥胖會增加食管癌和胃癌風險doi:10.1038/bjc.2017.29一項新的研究提示著超重的20多歲年輕人如果在生命後期變胖的話,則會顯著增加他們的食管癌和胃癌風險。這項研究是基於40多萬人的測量數據開展的。相關研究結果於2017年2月14日在線發表在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期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