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10月11日,第五期「坪山教育論壇」在坪山高級中學舉辦。本次論壇聚焦「面向未來教育的課程設計」,邀請了東北師範大學化學教育研究所教授王秀紅、深圳明德實驗學校校長魯江等進行主題分享。其中,魯江校長以明德實驗學校為例,從課程的視角對面向未來的教育轉型進行了清晰深入的梳理,並對新時期課程建設提出諸多真知灼見,獲得與會者一致好評。
深圳明德實驗學校校長 魯江
最近,我們看到,深圳發展面臨一個個重大機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深圳新時代改革開放的總牽引,成為開拓高質量發展的大機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是中央給深圳的新定位、新目標,是中央對深圳的厚重寄託與新時代新使命的鄭重賦予。
深圳教育應深度對接中央要求、港澳所需、灣區所向、深圳所能,立足全球教育坐標,對標世界一流教育,在更高層次上謀劃學校發展,推動教育變革,創造全球標杆城市的教育樣板,增強深圳教育先行示範作用和大灣區核心引擎功能,引領深港澳教育生態圈建設,向全球教育鏈上遊攀升。
我關注到近年來坪山區在推動教育發展的時候,通過抓學位建設和人才戰略,不斷提升教育的硬實力。今天,坪山又把目光放到提升教育的軟實力上,把課程改革作為切入點,推動和提升坪山教育內涵發展,這是非常有眼光的,展示了坪山推進教育發展的氣魄及專業水準。
我認為教育的核心力量是學校,學校的核心力量是課程。課程變了,學生就會變;學生變了,學校就會變;學校變了,整個教育就會變。今天論壇的主題是「面向未來的課程變革」,我認為抓住了教育變革的核心問題。為什麼這麼說?
1
原始文明
20000年
2
農業文明
2000年
3
工業文明
200年
4
資訊時代
20年
5
智能時代
我們先來看一看人類文明發展史,你會發現一組非常有震撼力的數字:人類從原始文明進化到農業文明用了2萬年的時間,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進化用了2千年的時間,從工業文明向信息化時代進化用了2百年的時間,從信息化時代向智能化時代進化只用了20年的時間。
的確,時代前進和發展的步伐在提速、在加快。現在,移動網際網路正在改變著人類社會,技術的整體性突破,也給我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帶來巨大變化。和20年前相比,我們的生活方式已完全改變。
有人說現在全球最大的圖書館是谷歌、百度,因為人們想要的資料幾乎都可以在上面找到,但卻沒有一本自己的藏書。現在全球最具成長性的汽車服務企業不再是傳統的老牌汽車企業了,而是UBER、DD,但卻沒有一輛自己的汽車。全球銷量最大的零售服務企業不再是傳統的家樂福、沃爾瑪等其他傳統商店,而是亞馬遜、阿里巴巴淘寶,但幾乎沒有自己的商店。中國成長最快的餐飲企業是美團,但沒有一個自己的餐廳和廚師。中國最大的通訊服務產品是微信、QQ,但卻沒有一個郵局。中國成長最快的金融服務手段是微信和支付寶,但卻沒有一個營業廳或者是櫃員機。
亨利·福特 | 汽車大王
安德魯·卡耐基 | 鋼鐵大王
阿曼德·哈默 | 石油大王
20年前我們耳熟能詳的鋼鐵大王、石油大王、汽車大王現在幾乎沒人再提起了,取而代之的是網際網路精英和金額界及金融界翹楚。
扎克伯格 | FACEBOOK創始人
巴菲特| 股神
賈伯斯 | APPLE公司創始人
目前,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虛擬實境技術、人工智慧等正在啟動一個個風口,對社會各行業及傳統教育帶來衝擊。學校置身於一場大變革的前夜,如果不努力,也將會被時代所淘汰。但是,在這個時代變遷的歷史背景中,教育顯然要沉寂的多。有三個艱深的問題曾困擾中國教育界多年。
1
第一是李約瑟之問
李約瑟是英國著名學者,是一名研究中國問題的專家,是一名中國通,他曾撰寫了15卷的《中國科學技術史》。在這本書中,他提出一個振聾發聵的問題:儘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
2
第二是賈伯斯之問
賈伯斯是美國蘋果公司的創始人,他曾問比爾·蓋茨:為什麼計算機改變了幾乎所有的領域,卻唯獨對學校教育的影響小得令人吃驚?
1
第三是錢學森之問
錢學森曾向前總理溫家寶提問這樣的感慨:為什們我們國家培養不出來拔尖創新人才?
這三個問題長期困擾著中國教育界,社會各界都在破解其中的原因和答案。雖然過去了幾千年,其實學校教育的形態並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講授型課堂教學方式仍佔主流,標準化課程體系、封閉化的學校教育、學科化的課程形態並沒有發生根本改變。
今年是美國教育家杜威訪華100周年,杜威曾在1919年訪問中國,因為五四運動爆發,他在中國停留了兩年,兩年中,他以「貧民的教育」為題到各地演講,對中國教育產生深遠影響。杜威曾說過一句話:「如果我們仍然以昨天的方式教育今天的孩子,無疑就是掠奪了他們的明天」。因此,面向未來,教育必須轉型,課程必須變革,否則教育將會被時代所淘汰。
那我們的課程應如何變革?
我想,應該是用理念的力量去推動,用開放的力量去推動,用科技的力量去推動,用體制的力量去推動。
一、理念重樹,從標準走向個性
一個模子做教育
這是畫家豐子愷一百年前畫的一幅漫畫:一個模子做教育。其實,一百年後的今天,這種教育仍然在延續。
如果一個醫生不管病人什麼情況都用一種藥,說他的藥是包治百病的,那這個醫生一定是一個庸醫。而在一所學校,有幾千名學生,他們的個性特長、智力水平千差萬別,但我們的課程卻是一樣的,很少去照顧到這些孩子的個性化的東西,這跟庸醫有什麼差別?
美國管理學家彼得曾經提出了一個著名的木桶原理,他說決定木桶盛水量的,不是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最短的那塊木板。我認為這句話在某些領域有一定道理,但對人才培養來說,卻是一個悖論。現在有人提出了一個反木桶理論。
如果把木桶傾斜換一個方向,盛水量不一定取決於最短的木板,有時候取決於最長的木板了。
今年5月,任正非接受央視記者採訪的時候說:我這一生都是短的,我只做長我這塊板,再拼上別人的長板我就是一個高桶了。他說完美的人就是沒有用的人。的確如此,人才往往是偏才。
如愛因斯坦在學生時代,被老師懷疑智力缺陷,林肯曾經因為口吃受人嘲笑,但這些都不影響他們成為著名的科學巨匠和政治領袖。
科學天才愛因斯坦曾被老師懷疑智力缺陷
美國總統林肯也因口吃問題而被人嘲笑
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因為基因不同,因此有高矮胖瘦,相貌、性格都會不同。我們沒有對孩子求全要求,不要老是和基因較勁。
企業家說,世界上本沒有垃圾,只有放錯位置的資源。教育家說,學生有差異沒有差距,有個性無好壞,有類型沒等級,每個人都有與眾不同的地方。我經常跟學生分享一首詩:山有山的高度,水有水的深度,沒有必要攀比。風有風的自由,雲有雲的溫柔,沒必要模仿。
我們要推動課程從標準化向個性化轉變,要打造學生的長板,讓學生成為獨特最好的自己。要讓不同成為更大的不同,而不要讓不同成為相同。
所以我們確立的課程思想就是:釋放天性,尊重差異,激發潛能,促進學生的最優成長。我們的課程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核心優勢,讓學生成為獨特的自己。
為此我們實行小班制,一個班35-40人。我們實施分層制,根據孩子的學習程度將部分學科分為不同的層次班授課。我們實施模塊制,根據學生的興趣,按模塊走班教學。我們還實施選課制、導師制、學分制等,力圖讓每個學生都受到關注,提高教學的針對性。
二、課程重構,從線性走向立體
我校根據國家的要求,結合學校和個人的需求,對課程進行了科學規劃。我們的課程是由基礎課程、拓展課程和特需課程組成。基礎課程體現的是國家意志、社會需求,拓展課程體現的是學校的意志、明德的特色,特需課程體現的是學生的意志、個性的需求。
基礎課程和拓展課程、特需課程是1+N的關係,拓展課程和特需課程是圍繞基礎課程,聚焦學科核心素養開設的,因此,我們的課程是豐富的,但同時又是系統的、聚焦的,這樣既保證了基礎課程的質量,又提升了學科核心素養,有效平衡了學生綜合素質與學生學業成績的關係。我們在做課程改革的時候,先做加法,再做減法。學校的課程不是越多越好,如果多而雜亂,不能聚焦到人才培養目標和學科核心素養,就沒有效果,反而會增加學生負擔。
同時,學校積極開展跨學科整合課程的開發,推動課程從分科走向綜合。人們常說,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醫生一定是個庸醫,因為他沒有整體的觀念,不能全面地看問題。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如此,我們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不可能是單一學科知識能夠解決的,必須各學科協同解決問題。但傳統學科之間存在著堅固壁壘,互相割裂,缺乏聯繫。
我經常用圖釘來說明我們的課程形態。要把一個圖釘按進木頭裡,取決於兩大要素:第一釘尖要足夠尖,第二上面的平面要足夠大,缺一不可。人才培養也是如此,所謂人才必須具備兩種基本的能力,一是垂直的能力,這是分科教學帶給他的能力,即他的專業水平。二是水平的能力,這是跨學科運用知識的能力,即他的綜合素質。
因此,學校要堅持分科教學的核心地位,同時,積極開展跨學科教學,開發無邊界課程,超越學科學習和探索。
三、資源重整,從知識走向生活
傳統課程的資源來自教材,指向知識,容易脫離現實生活。我經常把照本宣科式的脫離生活的教學比喻為將海鮮乾貨不經泡發、處理、加工和烹飪就直接塞到孩子的嘴裡,這也是一種教育的暴力。歷史課脫離生活就索然寡味,政治課脫離生活就是空洞的說理,數理化脫離生活會讓學生望而生畏,脫離生活的德育就是灌輸式的、說理式的德育,就如同人體雖然需要鹽,但如果將鹽直接塞進學生的嘴裡,就變成是一種教育的暴力,灌輸式、說理式德育如同直接吃鹽式德育,會導致德育的低效和甚至負效。
要將課程貼近生活,從學生的生活中挖掘資源,讓學生們感知生活跳動的脈絡。我曾聽過一節物理課,老師在課堂導入時提出一個問題:一艘萬噸巨輪在海面上為什麼不會沉沒,而一根針丟到海裡立即沉沒?學生思考片刻後回答說是浮力,學生興趣立刻調動起來。我們學校開設了一片植物園,我們有一個課程是「種植與觀察」,每天孩子們寫觀察日記。我們將小學生午休午託靠發成「生活滋養課程」。
午託午休:生活滋養課程
<< 滑動查看下一張圖片 >>
對餐前、餐中、餐後進行了設計,由學生自主管理,實現生活自理,過去每天中午有100多個家長會來在校幫忙分餐和做其他服務工作,現在家長們全部撤離學校,家長們很高興,孩子們的能力也得到了鍛鍊。我們還開設了職業體驗課程,在校園裡設置了上百個崗位,讓學生們競聘上崗,有虛擬的工資和薪酬,還有虛擬貨幣—海豚幣,設計很漂亮,裡面有金額,學生可以用掙到的海豚幣在圖書館借閱書籍或者是看電影,或者在校園美食節買食品,孩子們特別診視這個海豚幣,這也是評價手段的創新。
我們還有許多課程,都來源於生活。我們堅持「把學校打開」的辦學方略,推動課程從封閉走向開放。國外的學校無論是大學還是中學,校門都很小,既然像哈佛大學這樣世界頂尖大學,校門也非常小,很多學校是沒有圍牆的。而反觀我們的學校,大門都很大,圍牆都很高。與此相適應,中西方教育與生活聯繫的緊密程度有很大差異。
一百年前,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董渭川就說過,中國教育一個最大的問題是「教育脫離社會需要,學生畢業即失業」。這一現象至今未有根本改觀。陶行知也說:「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他們都主張學校不能孤立於社會之外,要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緊密聯繫。
深圳是國際化大都市,東西方文化交匯於此,大眾傳播對學生通過各種渠道產生影響。加之網際網路的普及,改變了學習形態,網絡就是校園,移動終端就是課堂,能者就是教師,教育正在被重新定義。為此,我們提出要建設無圍牆學校,把社會當作學校,把生活當作教育,把世界當作教材,把天地當作課室,並利用網際網路打造時時可學、處處可學、人人可學的泛在教育生態。
四、課堂重建,從範式走向變式
因為教學是科學,是有規律的,所謂「教學有法」,因此應建立教學範式,以提升年輕老師教學的規範性。但因為教學是藝術,僅有範式還是不夠的,所謂「教無定法」,所以教學還要有變式。不同的教師、不同的學科、不同的課型,教學都應有所不同,要在範式中產生變式,形成教師的教學個性。
學校積極開展基於要素組合的教學模型研究,鼓勵教師在課堂教學的變化中形成自己穩定成熟的教學特色,進而形成學校的教學流派,所謂「貴在得法」。
五、技術重塑,從人工走向智能
過去我們對課程的管理是人工化、經驗化的,未來的課程應該用技術的手段實施自動化、智能化的管理。我們現在正積極推動網際網路與教育教學及管理的深度融合,力圖用技術來撬動學校課程管理的轉型和教育教學方式的變革。
我們針對教學六個關鍵環節,對備課、上課、作業、輔導、考試、評價等環節進行了系統設計,加大網際網路技術的融入,全面提升教學效能。我們建成虛擬學校,組織老師們錄製了微課,實行線上線下課程互為補充。我們和騰訊工程師一道,積極開發VR、AR等增強現實技術和虛擬實境技術,開發各類教學工具,引入遊戲化教學,讓課堂更生動。我們正開發智能作業系統,實現作業的智能布置、批改和解析。我們開發了智能考試系統,建立了一個強大的題庫,實現了命題、閱卷、統計、分析的智能化。同時,我們建設了移動辦公平臺、智能能控平臺、智能物聯教室、智能訪客系統、人臉識別門禁系統,實現管理的自動化、精準化及高效化,推動學校管理從人工化、經驗化管理向智能化管理轉型。
技術重塑的課程有兩大特點,一是更加科學,二是更加人文。我們推進信息化有一個原則,就是不能給老師增加負擔,我們要用技術把老師從簡單的機械勞動中解放出來,把精力聚焦到更具情感、藝術性和創造性的教育活動中,去關注孩子,從教書向育人轉變,解放老師、激發學生。
六、體制重組,從管理走向治理
辦學體制是決定一所學校發展的又一關鍵因素,由於體制原因,編制、招聘、管理、教師專業發展、薪酬激勵、教師職業倦怠、社會教育資源引入等許多問題,長期困擾著學校,嚴重影響了公立學校的發展。
為有效解決這些問題,深圳明德實驗學校參照世界各國公立學校改革的成功經驗,全面推進法人治理結構改革、現代學校治理體系改革、課程改革,取得重大突破,被評為深圳市最具變革力學校和深圳市事業單位首批綜合改革試點單位,在教育界形成較大的示範效應,被稱為教育改革的「明德模式」,國內多所公立學校在積極參照、借鑑或複製,為中國公立學校體制改革和管理創新輸出了豐富經驗。
學校開展法人治理結構改革,社會聯動,多元共治。福田區政府與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發起成立明德實驗學校教育基金會,是學校的委託管理方,採用「公立學校、委託管理、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學校具有高度辦學自主權,依法自主辦學,是介於公民辦學校之間的第三種模式。
學校推進財務管理改革,多勞多得,優績優酬。辦學用地、校舍和教學設施設備由政府配置,實行全額財政撥款,同時福田區政府和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共同出資2億元,成立明德實驗教育基金會,每年按比例持續投入。學校不參加政府會計集中核算,教師薪酬標準自定,教師工資總額高出公立學校20%。基金會為小班化教學、課程改革、網際網路+教育的研發提供充足經費保障。
學校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教師去掉編制,實行全員聘任制,突破了公立學校教師編制、教師招聘、績效工資、職稱評審等方面的困局,保障了人力資源供給,實現了用人自主,建立了有競爭力的薪酬激勵機制,總量高,導向強,多勞多得,優績優酬,職業發展通道暢順,消除了教師職業倦怠,煥發了教師隊伍活力,在福田區教師幸福指數測查中,明德教師名列全區第一。
學校實施教師治校策略,成立校務、學術、招標、招生、招聘、膳食、薪酬、工會、家長、學生等10個委員會,組織各方力量參與學校管理,積極構建多元共治、民主參與的現代學校治理體系。
今後,我們將緊緊抓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歷史機遇,不斷增強創新力,提高競爭力,擴大影響力,擔當好中國基礎教育改革先行示範的新使命,努力把學校辦成為一所符合中國實際,適應未來發展的改革標杆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