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危機事件中學校教育新生態的重建
(2020年3月24日)
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充滿著不確定性,各類突發的公共危機事件經常威脅著人類,達摩克利斯之劍永遠高懸頭頂,人類社會各個組織系統都在尋找有效的抗風險途徑,教育也是如此。公共危機事件常常將常規的學校生態打破,急需要尋找到一條學校教育的突圍之路,推動學校轉型發展,重建學校教育的新生態,以更好地應對未來世界發生的變化。
(圖1)深圳明德實驗學校外景
一、打開校園邊界,建設無圍牆學校
傳統學校教育中校園、教室、教材、教師、實驗室、圖書館等是學校發揮作用的必備要素,構成了教育教學的物理空間,形成了實體學校的教育生態。但實體學校具有較大的時空局限性,教與學發生在上課期間以及學校圍牆內。放學後、節假日等學生不在校的時間學校教育會被弱化,這些時間會佔到全年2/3強。同時,公共危機事件導致的停課及學生因個體原因停學,也不斷衝擊著實體學校的堤壩。當沒有了校園,沒有了教室,沒有了教材,沒有了教師,常規的學校教育生態就被打破,學校的教育功能便失去了作用。如何打破實體學校的時空局限,突破傳統學校教育的邊界,重構學校的教育生態,是學校教育面臨的嚴峻挑戰。
近年來,移動網際網路的迅猛發展正在深刻地改變著人類社會,技術的整體性突破,使生產生活的很多領域正在突破實體形態的束縛,發生巨大的變化。有人說現在全球最具成長性的汽車服務企業不再是傳統的老牌汽車企業了,而是UBER、DD,但這些企業卻沒有一輛自己的汽車。全球銷量最大的零售服務企業不再是傳統的家樂福、沃爾瑪等其他傳統商店,而是亞馬遜、淘寶、京東,但他們幾乎沒有自己的商店。中國成長最快的餐飲企業是美團、餓了嗎,但他們沒有一個自己的餐廳和廚師。中國最大的通訊服務產品是微信、QQ,但他們卻沒有一個郵局。中國成長最快的金融服務項目是微信和支付寶,但卻沒有一個營業廳或者是櫃員機。目前,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虛擬實境技術、人工智慧等正在啟動一個個風口,對社會各行業帶來衝擊,學校置身於一場大變革的前夜。
在這個時代變遷的歷史背景中,教育顯然要沉寂的多。我們不難發現,雖然過去了幾千年,學校教育的形態並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封閉化的學校教育、標準化課程體系、學科化的課程形態、講授型課堂教學方式仍佔主流,並沒有發生根本改變。美國蘋果公司創始人賈伯斯曾問比爾·蓋茨:為什麼計算機改變了幾乎所有的領域,卻唯獨對學校教育的影響小得令人吃驚?這個問題震撼了整個世界,各國都在努力尋找著破解「賈伯斯之問」的方法。今年是美國教育家杜威訪華100周年,杜威曾經說過一句話:如果我們仍然以昨天的方式教育今天的孩子,無疑就是掠奪了他們的明天。面向未來,面向世界,學校教育必須轉型,否則,將會被時代所淘汰。
近年來,移動網際網路迅猛發展,學校能夠利用雲、網、端一體化的數位化基礎設施,擺脫對校園、場地、教室等方面的依賴,衝破教育的時空限制,突破校園圍牆對教育的阻隔,將實體學校的手臂不斷延伸,教育功效不斷放大。這次新冠肺炎期間全國範圍的在線教學,是學校特殊時期的特殊之舉,不僅有效防止了疫情的傳播,也是一次全國最大規模的教育信息化的實戰演練,對傳統的教育思想、教學形式形成了巨大衝擊,對推進教育現代化和重構學校教育新生態具有革命性意義。儘管很多地區、很多學校在教育思想、教學方式、教育技術等方面還認識不足,準備不足,儘管很多人還不適應,甚至出現了不少反對的聲音,但來不及進行充分動員,全國幾百萬教師被迫從線下轉到線上,幾千萬學生加入「在家上課」計劃,通過騰訊課堂、釘釘直播及自建網校在線教學平臺上課,線上教學成為替代傳統學校線下教學的一種常態化教學模式。短短兩個多月的時間,教師信息化應用能力得到大規模、高效率地培訓,教師信息化水平獲得了大面積提升。我們應緊緊抓住這個歷史契機,利用網際網路技術,打開學校邊界,建設無圍牆學校,聚合教育資源,創新教育方式,滿足成長需求,引領教育發展。
(圖2)2020年2月17日,明德學子在家參與小初網上開學典禮
深圳明德實驗學校是深圳市福田區政府和騰訊慈善公益基金會合作舉辦的教育綜合改革示範校,近年來,積極引入騰訊全球領先的網際網路技術及豐富的教育資源,推動網際網路與教育教學及管理的深度融合。學校成立了網際網路創新中心,由騰訊工程師和明德骨幹教師組成聯合項目組,合力研發攻關,系統改造升級現有管理及教學系統,提升學校工作的智能化水平。學校建成了虛擬學校「海豚學院」,建成2個專業在線課程直播室及4個聲學靜音錄課室,組織老師們錄製微課,微課資源覆蓋1-12年級各主要學科。這些優質的線上教學資源,為學生學習提供了幫助,也使得這次疫情期間學校在線教學能夠從容應對。學校還針對教學六個關鍵環節,對備課、上課、作業、輔導、考試、評價等環節進行系統設計,加大網際網路技術的融入,全面提升教學效能。建設了移動辦公平臺、智能物聯教室、智能訪客系統、人臉識別門禁系統,推動學校管理從人工化管理向智能化管理轉型。
當前,從世界範圍和時代發展大勢來看,網際網路技術正以一種不可逆轉之勢來到我們身邊。我們要抓住機遇,努力用網際網路技術撬動教育理念、教育教學方式的深刻變革,促進學校轉型發展,構建一個實體學校與虛擬學校互為補充的學校教育的新生態。
(圖3)明德兩間專業課程直播室於2020年1月建設完成
二、打開課堂邊界,開展無時限學習
常規狀態下的實體學校是以師生面對面教學為主要形式,具有較強的人文性、情感性、交互性、實踐性,對學生產生著全方位的影響,具有線上教學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這種面對面的線下教學也存在著明顯的缺點和不足,主要是其時空局限性比較大,不僅受上課時間限制,而且受教學場地限制,聽課人數有較大的局限性。這些缺點正好可以由線上教學來解決。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相比,具有以下優點:
一是開放化。線上教學是基於網際網路技術,實現教學過程的跨時空傳送,將課堂由教室和實驗室延伸到網際網路覆蓋的任何場所,學習更方便,自由度更高,使學生隨時隨地都可以學習,極大地拓展了教育時空。
二是自主化。線上教學具有可重複的優勢,教學內容可隨時播放,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學習的需要,選擇快進、後退,重聽或重學,解決了線下教學不可重複的缺點。同時,線上教學具有較強的交互性優勢,答疑輔導不受時空限制,可以實現師生實時互動,及時解決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學習更具個性化及自主化。
三是效能化。線上教學由於不受時空限制,優質教育資源可以通過網際網路向更大範圍輻射,聽課人數被大大突破,使教學效益最大化,最大限度地實現信息與資源的共享,方便了教育資源相對貧乏地區的學生,極大地促進了教育公平,符合我國的基本國情。我校近期在疫情延期開學期間,將海豚學院在線學習平臺上的2千多節微課免費向全國開放,課程總訪問量達到10萬多人次,這是實體學校不可想像的。
四是安全化。線上教學避免了教學中的人員接觸和聚集,確保了校園安全,有利於遏制疾病傳播及抗擊疫情,成為學校抗擊疫情的有效應對之策,既防止了疫情傳播,又確保了停課不停學,使疫情對教學的影響降到最低。
(圖4)明德虛擬學校「海豚學院」移動端界面
由此看來,線上教學是一種現代教育方式,有許多優點為線下教育所不及。但也存在許多先天的不足,是我們不能忽視的。
首先,線上教學中教與學產生時空分離和場域割裂,學生遠離校園,遠離老師,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情感交流大大降低,相互的思想溝通和疏導不足,缺乏學習過程必要的思想交鋒和碰撞,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不足,學生無法零距離地感受教師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風範,無法獲得校園文化的薰陶和校園集體學習生活的相互影響。
同時,線上教學發生在虛擬的學習空間裡,對學生自主管理能力如時間管理能力、健康管理能力、情緒管理能力、抗幹擾能力等有更高的要求,這些方面對學生成長很重要,但卻是當前教育的薄弱點。長期以來,學生過度依賴學校、老師及家長的教育和監督,教師和家長較為強勢,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管理、自主發展的意識和能力不強。學習從線下轉場線上,由於缺少老師的現場指導和約束,學校各種教學管理制度對學生的硬約束降低了,對自律性較差的學生影響會比較大。個別學生會沉溺於網絡,利用電腦、手機打遊戲、上網、瀏覽不良信息等,容易造成行為偏差,有的因忽視了現實生活的交往和朋友間真切的情感交流,易產生孤獨感,會造成心理和人格障礙。另外,長時間在線上學習也會嚴重影響學生視力,這些情況應引起學校、教師和家長的高度重視。
(圖5)明德課堂
對比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可以說,兩種模式是各有優劣。線上學習不可能取代線下教學,線下教學也不應排斥線上教學,就如同主食與副食、電視和電影一樣。我們應從未來教育的高度,以積極的心態去探索一個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新模式,讓教學在實體空間與虛擬空間中協同發揮作用。
需要強調的是,無論是線下和線上,我們應該更加注重學生的自律教育。正如陶行知先生說:共和國所需要的公民,必先是能夠自治的學生。要著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管理、自主發展的能力,積極倡導獨立人格、自由精神的學校文化,推動他律教育與自律教育融合,讓學生成為思想自由,行為自律,人格自強的一代新人。
三、打開學科邊界,開發無邊界課程。
世界是充滿聯繫的,但學校中常規的學科教學卻常常是彼此孤立的。我們現在的課程體系建立在工業革命基礎上,是以知識傳播為主要目的,以教師、教材、教室為中心的格局相當穩定,人們更在乎目標而忽視過程,更注重任務而忽視生活,教育被極度功利化,教育的工具理性被放大,價值理性被淡化,學科之間存在著堅固的壁壘,學科脫離生活的現象非常嚴重,德智體美勞彼此獨立並相互割裂,這些東西不變,教育信息化、現代化是無法登場的。學校不能把教育當作孤立於社會之外的象牙塔,不應把學生關在學校裡過精緻的學校生活,不能使學科之間、五育之間彼此孤立和相互隔絕,必須從自身與外界的連接中重新審視學校教育,突破教育的時空限制,將教育的邊界打開,實現社會化資源協同,開發無邊界課程,重建學校教育新生態。
一是將學科與生活融合。英國教育家懷特海說:教育只有一個主題,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一切教育活動都應該圍繞生活展開,生活是教育的靈魂。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為:所謂教育原則和教育方法,無非是在日常生活教育和學校教育之間尋找平衡點。中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這些中外教育家關於教育應回歸生活世界的理念,對我們今天的教育改革,依然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我們要將學科與社會生活打通,既關照學科的獨立價值,也要關照學科與家庭、社會、自然的融通,把真實的世界和學生的真實生活作為最好的教科書,以真實問題為支點,向社會要資源,向生活要資源,將教材是學生的全部世界,變為世界是學生的全部教材。要堅持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世界即校園的理念,建設無圍牆學校,突破圍牆對教育的阻隔,打開教室的窗戶,讓學生聆聽窗外的聲音,關注外面的世界,讓學生親近自然,走進社會,把企業、家庭,社會、網絡作為學校,把世界作為教科書,把公共危機事件作為學習內容,把災難和危機作為必修的人生大課,從中讀懂世界,讀懂社會,讀懂自然,讓教育內容關照生活,讓教育方法貼近生活,讓教育活動成為生活,實現教育世界與生活世界的有機統一。
(圖6)明德學生到騰訊上編程課
二是將學科與學科融合。傳統的分科教學,是按學科框架設計和實施的,但認知是一項綜合性的活動,沒有哪一項認知活動是單靠一門學科知識就能完成的,需要多學科知識的參與。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今天很多學科知識的更新速度在加快,許多知識可能在學生畢業時就會被淘汰或更新,傳統學科教學中純知識性的學習及以學科教學為核心的課程體系正受到嚴峻的挑戰。同時,分科教學雖具有其專業價值和現實意義,但在當前以學生綜合素養為培養目標的前提下,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創新思維是不足。學科融合有助於打破原有的學科限制,培養文理兼通、身心健全、素質全面的綜合性人才,有利於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大格局和大視野。學校是知識傳播與創新教育的重要陣地,應轉變思想觀念,樹立跨學科、超學科的學科思想,打破傳統學科的壁壘和界限,聚合各類課程資源和課程要素,促進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要以有效探究問題為出發點,以有效解決問題為目的,以多學科滲透和相互支撐的主題式學習、項目式學習、探究性學習及特色主題活動為牽引,模糊學科界限,積極探索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有效途徑。
(圖7)中國首場Scratch Day在明德順利舉辦
三是將學科與五育融合。有人說:德育不好是危險品,智育不好是次品,體育不好是廢品,美育不好是廉價品,勞動教育不好是贗品。長期以來,學校教育確實存在著長於智、疏於德、弱於體美、缺於勞的五育失衡問題,已經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這就要求我們要做到五育融合,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做到德為育之首,智為育之幹,體為育之骨,美為育之翼,勞為育之基。要建立健全以立德樹人為統領的德育課程體系,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於教育教學全過程;要著力培養學生認知能力,促進思維發展,激發創新意識,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能力;要堅持「健康第一」的理念,紮實開展陽光體育活動,全面落實《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和《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要將藝術課程和藝術課外活動作為實施學生美育的重要載體,在開好音樂、美術課的基礎上,開設豐富的藝術校本課程和藝術社團,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和藝術素養;要將勞動觀念融入課程體系建設之中,不斷優化課程設置,開發技能類和科技類課程,提升勞動技能的同時,培育勞動觀念,讓學生成長為對社會有用的人。要打破五育的邊界壁壘,打通內在聯繫,讓五育的理想和目標滲透於日常的教育教學之中,這樣才最有生命力,也才最為持久。
(圖8)明德小學新生入學開筆禮
(圖9)明德學子到美國遊學
(圖10)明德體育狂歡節
(圖11)明德草地音樂節
當前,學校教育面臨著一個重建教育新生態的良好契機,我們要抓住這次難得的歷史機遇,打開教育邊界,重構學習生態。要加快技術與教育的融合,充分利用網際網路技術改進學校的教育教學及管理,顛覆傳統的教學結構與模式,變革傳統的教與學方式,促進實體學校與虛擬學校相互交融,促進線上線下學習相互補充,積極探索無圍牆學校、無時限學習、無邊界課程、無校籍老師、無學籍學生的學校教育新樣態,推動學校教育結構性的突破,加快傳統學校向未來學校轉型。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