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是一本回憶錄,是長長的散文

2020-12-17 童心與老成

他出生時還衣食無憂,到童年時卻流離失所,四處流浪,甚至當街行乞要飯;流亡的學生卻意外成了國民黨的憲兵,被解放軍所俘;解放前夕,卻跟隨國民黨撤退臺灣;做了臺灣報社主編;後應聘到大洋彼岸的美國大學任教,現已90多歲,在紐約過著深居簡出的生活。

這位擁有跌宕起伏人生的人,就是華文文學大師王鼎鈞先生,被尊稱為鼎公。我手中的《昨天的雲》,是老先生回憶錄四部曲之一,描述的是鼎公童年時期的生活和社會境況。通過「情義」的敘述,將人們帶回鼎公魂牽夢繞的故鄉,和戰爭帶來的漂泊不定的童年生活!

「今天的雲抄襲昨天的雲。」在真實的回憶錄中,鼎公如實呈現這片昨天的雲,是漂浮在故鄉天空的那片雲!

鼎公出生於山東省蘭陵縣,這片人傑地靈的土地文人輩出,是荀子的故鄉,也盛產美酒,還曾引得喜愛喝酒的李太白不惜筆墨,在酒後吟誦蘭陵美酒。

耕讀文化是一種以半工半讀,耕讀結合為主要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的一種文化觀念。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在民間,老百姓素來推崇「耕讀傳家」作為家訓,代代相傳。

鼎公就降生在耕讀之家。他的祖父開設酒廠,辦酒店,釀造的美酒,還拿過在舊金山舉辦的太平洋萬國博覽會的金獎。在祖業的蔭庇下,他的父親也受到過良好教育。雖然後來家道中落,鼎公從小還是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家教。他不直接種田,從事農業,從小也算是衣食無憂,直到戰爭打破這一切。

鼎公的母親雖然是裹著小腳的舊式女性,卻開明和善解人意。因為兩個女兒的早夭,空虛和痛苦,讓她接觸到西方傳教士,成為基督教徒。這也為她打開另一扇窗口,讓她看到,西方現代女性可以不用遵循在家從父,婚後從夫,老來從子這一套封建禮教,有遵從自己內心自由選擇的權利。

她交給鼎公的一些教誨,現在聽來仍有道理:「行萬裡路,讀萬遍經。笨鴨早飛,笨牛勤耕。牆倒眾人推,我不推;槍打出頭鳥我不打。種瓜得瓜瓜兒大,種豆得豆豆兒多。」勤勞,誠實,樸素,正直,是做人的基本準則!

在鼎公的筆下,故鄉是美麗的,風景靜謐,卻又充滿活力,充滿了人文氣息。瀰漫著酒香,書香的蘭陵故裡,生活在那裡的人們,要與當時全中國老百姓一樣,要經受血與火的洗禮。面對被日本人炮彈炸毀的家園,大人領著孩子去四處流浪;去教堂躲避日軍的空襲以保全性命;去親戚處東躲西藏,四處乞食,發覺哪裡都沒有太平日子可過;返家後,大人參加遊擊隊抗日,歲數小的孩子,繼續想辦法求學。

背井離鄉的苦,國破山河亂的苦,貧窮生活的苦,構成了鼎公的童年,也是20世紀30年代,全中國普通勞動者人民的大多數童年生活。卻也不乏,人與人之間的溫情。

在隆隆炮火聲中,哪有什麼真正的世外桃源?面對日軍侵略的鐵蹄,每個有血性的中國人都想抗日救國。正如書中所寫「確確實實,鄉巴佬都贊成抗戰到底。」當年的臨沂紅嫂,不正是千千萬萬個抗日的「鄉巴佬」嗎?彼時的鼎公儘管年少,也是充滿幻想,渴望加入少年兵,早日上戰場,打日本鬼子!

鼎公的鄉親們,個個都出彩。啟蒙他的兩位先生都是從外面受了新學教育的年輕人,聯合本土有實力有聲望的少壯精英,拆掉廟裡的神像,辦新式學校,引進新生事物到鄉村。他們同情貧苦而又肯奮鬥的人,贊成社會主義,用思想來啟蒙年輕一代,去抗日救國。

鼎公在緬懷這兩位恩師道:「大老師『欲回天地入扁』,他老人家畢竟是『思想的人』,二老師才是『行動的人』。思想的人與入室弟子座談論道,行動的人提著頭顱走向戰場,大老師稱為進,二老師成為先烈,從二老師的實踐看出大老師的觀念。」

雖然兄弟兩人是出身地主家庭的知識分子,卻關懷貧下中農。這也打破了我心中固有的刻板印象,「地主」兩詞,總讓我想起無惡不作,腦滿肥腸的黃世仁。可其實,在解放前,出生於地主,有一定資產的人家的孩子,才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所以文盲很多。

窮苦人家,餓著肚皮,不得已賣兒賣女。如朱自清先生寫的那篇文章《生命價格--七毛錢》中,爹媽去世,被哥嫂七毛錢賣給一個糊塗的店員,只為讓她有口飯吃,稍微養大點,可能又被轉手「發配」出去!

民不聊生的民國,雖然大師輩出,但那個年代的人過的是,烽火戰亂,流離失所的日子!

但「五四」文學革命,確實是從思想上,文化上改變了中國政治,教育的走向。包括鼎公的啟蒙老師二老師,他在胡適提倡白話文學4年後,在短短的三年中,「就在矛盾主編的小說月報上連續發表7篇小說,被矛盾稱為彗星。」是一閃而過的文學彗星,更是戰鬥英雄。本可以成為偉大小說家或傳道授業的教師,31歲卻參軍成仁了!以自己的捨身成仁,喚起萬千中國人去投身抗擊侵略,去勇敢殺敵!

鼎公的故裡鄉紳,在大時代的變局中,儘管身上還有封建社會留下的烙印,在鴉片的煙霧繚繞中騰雲駕霧,納妾,享受。可日本人來了,好日子也到頭了,不得已要學曾國藩辦團練,練兵。這批鄉下的散兵遊勇,鬆散無紀律的訓練方式,終究成不了大氣候。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刁難老百姓,貪財,享受,註定無法構成抗日的主力!

還有在日本人手下當保安隊長的鄉人,對中國人耀武揚威,對主子日本人卻奴顏媚骨;給日軍當翻譯的中國人,有可能是漢奸,卻也有可能是間諜。

所以,八年的艱苦抗日,如果沒有這麼多的漢奸,也不至於犧牲了那麼多中國人!

正如鼎公在本書序言中所講:「回憶錄的無上要件是真實,個人主觀上的真實。」我認真讀完後,回想他書中寫到的細節,當他幫助一位老人挑水時,那位老人說了一句話,「以前沒見過你,你是8路軍吧?」讓我印象深刻,公道自在人心。所以,後來的國民黨兵敗如山倒,撤退臺灣是有原因的。

當然讀一本好書是有很多種感受和體會的。鼎公在序言中道:「一本回憶錄是一篇昨天的雲,使片雲再現,就是這本書的情義所在。」

和他有相同經歷的齊邦媛,對這本書有感同身受的體會:「昨天的雲是實際人生,是父母呵護的童年,到戰爭洗禮,炮火中出事折腰大地的歲月升騰而成,其中充滿了人間至深至純的情義。」

鼎公把他所經歷的事情,看到的一切,都如實記錄下來,因此也被譽為「一代中國人的眼睛」。如今在紐約深居簡出的他,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他說:「這恐怖的威脅,不料晚年又經歷一次。」他老人家一生經歷太多的顛沛流離,有生之年又看到了一幕人類的悲劇,只不過換成了看不見,摸不著,卻無孔不入的病毒!

結束語:

《昨天的雲》描述的只是抗戰時期懵懵懂懂的童年時的鼎公,他的另外三本回憶錄,也是他少年,中年以後的生活,相信會更精彩!

在長長的散文中,聽一位老人在回憶中,慢慢道來所有的過往!

讓我慢慢讀完,繼續分享。

相關焦點

  • 瑪麗·卡爾:如何寫好一本回憶錄
    在瑪麗·卡爾最新作品《回憶錄的藝術》裡,她結合她撰寫回憶錄的經驗與具有代表性的回憶錄,告訴讀者具體的方法,如何寫出有吸引力的回憶錄。瑪麗·卡爾的這本書可以和史蒂芬·金的《寫作這回事》、安妮·拉莫特的《關於寫作:一隻鳥接著一隻鳥》一起,成為關於寫作的實用指南,《華爾街日報》書評稱讚說:這本書值得每個想嘗試寫回憶錄的人讀一讀。
  • 《人一生要讀的60篇散文》讀後感
    前段時間,從學校圖書館借閱了《人一生要讀的60篇散文》。當我將它從書架上取下來的時候,閃過一個幽默的念頭:我這前半輩子讀的書實在是太少了,可以通過這60篇有思想的散文經典將自己「一口吃成胖子」。雖是玩笑般的捷徑,但也收穫不少。
  • 林徽因、梁思成、金嶽霖的瓜葛,與一本回憶錄有關
    就連梁啓超的外孫女吳荔明在其回憶錄裡也說道: 「二舅媽林徽因是刀子嘴豆腐心,別看她嘴巴很厲害但心眼好…」。話裡變相承認的,是林徽因與人相處時,言語間並不討人喜歡,亦無顧及對方的感受。1933年《大公報》上刊發冰心的《我們太太的客廳》後,據說林徽因認為閨蜜的文章是在影射自己,還專門託人給冰心捎去了一壇上好的山西陳醋。
  • 李光耀回憶錄:高爾夫相伴一生
    李光耀一生與高爾夫相伴,在他的回憶錄中多次提到打高爾夫球的場景以及趣事,讓我們重溫這位傳奇人物與高爾夫的故事。(摘選自《李光耀回憶錄》上下卷)  精選導讀:高爾夫相伴一生  在運動和消遣方面,我打高爾夫球,大半是一個人打,地點在阿瑟王城堡旅館的九洞高爾夫球場。  當時我40出頭,年紀輕,精力充沛。
  • 有聲|曾湉朗誦木心:從前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曾湉-從前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從 前 慢作者|木心 朗誦|曾湉記得早先少年時 大家誠誠懇懇 說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車站 長街黑暗無行人 賣豆漿的小店冒著熱氣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 《另一種回憶錄》:季羨林回憶人生歷程
    《另一種回憶錄》是季羨林老先生的一本散文選集,但又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散文選集,也許說得上這是作者與編輯的一次珠聯璧合,雖然文章都出自作者季羨林先生之手,但經過編輯獨具匠心的安排,我們就能夠以「另一種」方式傾聽季老回憶自己的人生歷程。 《另一種回憶錄》展示了季老和諧文化的一生,我把它當成一部輝煌的交響樂來欣賞。
  • 專訪|簡媜:散文豈是一本起居注而已?
    那時也寫小說,但寫得較酣暢的仍是散文,我猜測跟長於雨神眷顧的蘭陽平原有關,地理風土、氣候特色影響情感基調,謳歌、詠嘆與傾訴的欲望自然流淌,最宜承載的文類就是散文。我常說,人生是散文之母,然而煙火人生的情節只是散文表層,其內部肌理是作家的「理想我」追求。無論是以知性博深見長、藉冷墨演繹理智,或是以龐盛的遭遇、翻騰之世情作證,或者推敲文辭之美、鑽研悟境之深,散文豈是一本起居注而已?
  • 《淡是最濃的人生滋味》:汪曾祺晚年回憶錄,憶海拾珠,散文成集
    汪老的散文文字淡淡,生活氣息濃濃,就像一杯好茶需要慢慢品味。本書是汪曾祺先生的晚年回憶錄,憶海拾珠,散文成集。「淡」源自於生活日常,而「濃」薈萃於熱愛生活進而見微知著的精神。散文主要記敘汪先生生活中重要的「他們」的點滴,雖是散文集,但全書脈絡不散,尤其前三章以童年、下鄉和大學時期為框架,篇幅之間自有承接,使讀者得以透過文藝大家的眼睛看到半個20世紀的變遷,生動,真實。
  • 她是藝妓回憶錄裡清純的小姑娘,眼睛裡裝著星辰,長達後卻殘了!
    小千代子的飾演者是日本演員大後壽壽花(Suzuka Ohgo),(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名字),太后壽壽花,1993年8月5日出生於神奈川縣;在羅伯·馬歇爾執導的電影《藝伎回憶錄》 ,在劇中飾演了幼年期的小百合,並獲得了第15屆日本電影評論家大賞新人賞 。藝伎回憶錄小女孩的純真可憐,鞏俐的嫵媚眾生,楊紫瓊的優雅大氣,章子怡的從容智慧。
  • 說書人思鬱|汪曾祺為什麼說散文被楊朔和劉白羽敗壞了?
    《老頭兒汪曾祺》收錄了子女們對他的印象,算是一本回憶錄或者傳記性質的書。其中提到,他的孫女上小學五六年級時,老師讓學生從文學名著中摘抄一些華麗的辭藻,以便寫作文時應用。她把名作家爺爺的書翻了一遍,也沒發現什麼好詞兒,因此斷定:「爺爺寫的文章一點兒都不好。」
  • 陳丹青談《文學回憶錄》:木心是我真正的精神導師
    對於中國文學史來說,木心是一個陌生的名字,而隨著時間的流逝,木心又漸漸引人關注,以至於成為當代文化史上不能不提的人。生於1927年的木心,早年畢業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曾經師從劉海粟和林風眠。木心前半生在「文革」的動蕩中偷偷閱讀經典,寫作「不合時宜」的文學作品,1982年定居紐約後又在潦倒和孤獨中老去,一生從未登臨風口浪尖。
  • 平凡人生留下不平凡的記憶:回憶錄,老人最愛的禮物
    幫助父母做一本回憶錄,也許是個不錯的辦法,通過這種方式,讓老人們得到被認同、被理解、被尊敬的感受,後輩也能夠得到有溫度的文化傳承。有這樣經歷的人正越來越多——插圖:宋溪「讀回憶錄,讓我懂得父親」退休之後,李先生最喜歡的事情之一,就是記錄生活中難忘的點滴時刻。
  • 藏書單|傳記回憶錄精選
    「寫老上海的書,這一本最好」作為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名醫,陳存仁有好性格和好文筆,他還是80年代拍「上海灘」電視劇的顧問。王鼎鈞 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01/平裝。在臺灣 成書的蘭陵地方志式的回憶錄,記憶裡的故鄉生動詳實。高誦芬、徐家禎 著/長江文藝出版社/2015-11/精裝。 舊時杭州在大家閨秀筆下潤澤風物,翻起來淨是大時代兒女的日常生活。
  • 銅川局一中八旬退休女教師出30萬字回憶錄
    退休20多年的語文教師劉無難老人潛心在家,以時間為鏈條,將自己和家庭的經歷,通過一篇篇回憶文章,串聯成30多萬字的回憶錄。更難能可貴的是,從老人的回憶錄裡看出了一個國家70年的變遷。近日,劉無難老人寫成的30萬字的回憶錄全是憑記憶一點一點完成的。「我每天晚上躺在床上,閉上眼睛,小時候的事情就像放電影一樣,歷歷在目,第二天我就把前一天晚上回憶出來的東西寫到紙上。」劉無難老人說,她現在雖然年紀大了,但是眼不花、耳不聾,她將自己的一生通過自己的筆記錄下來,就是想讓後人記住這段歷史,更加珍惜現在美好的生活。
  • 散文,寫出生活萬千氣象(高峰之路)
    散文一直是傳承民族文化重要載體,唐宋古文八大家自不必說,一本《古文觀止》更成為中國人熟知的散文經典讀本。20世紀以來,散文更加受到重視,魯迅說小品文在五四的成功不在小說、詩歌之下。新中國成立以來,散文名家名作輩出,成就斐然,上世紀90年代掀起的「散文熱」遍及整個華語世界。近年來,散文不斷發生新變化,成為不可忽略的文學力量。
  • 晚清外國人的回憶錄有哪些虛假內容?光緒被勒死,慈禧被槍殺!
    若干年後,一些外國人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回憶錄。在回憶錄中,他們記載了在華的各種經歷與見聞,當然還有他們對中國的各種吐槽。以外國人的視角看中國,為我們提供了全新的參考。應該說,每一部回憶錄都有很高的歷史價值。但也有一些回憶錄,充斥著大量虛假的內容,虛假得驚世駭俗,甚至虛假得讓人噁心。有一種虛假內容就是豔史。在這點上,英國人埃德蒙·巴克斯是最突出的。
  • 廖久明 | 一篇存在細節錯誤的回憶錄——《藤野先生》論
    從寫作緣起及主要內容看《朝花夕拾》的體裁筆者曾通過比較魯迅《野草》與高長虹《幻想與做夢》得出了這樣的結論:「不管人們如何評價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獨語體』散文或象徵主義散文詩的源頭,儘管稱高長虹為『散文詩集的開先河者』與事實不符,卻完全可以稱他為開創者之一」;通過比較魯迅的《朝花夕拾》與高長虹的《土儀》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如果《朝花夕拾》開創了現代散文『閒話風』創作潮流與傳統的說法屬實,那麼開創現代散文『閒話風』創作潮流與傳統的系列文章應該是《土儀》而不是《朝花夕拾》。」
  • 我們那短暫而又漫長的生命:余光中散文精選
    余光中後人親自審定經典篇目,精選了余光中先生50年散文精華,包括名篇《聽聽那冷雨》《逍遙遊》《假如我有九條命》《萬裡長城》等精粹,極具閱讀和收藏價值
  • 虛假的回憶錄:真實具有不確定性,記憶反覆無常
    【編者按】回憶錄和自傳,是一種介於揭露內心和粉飾內心之間的藝術,作為一種「個人史」,回憶錄和自傳具有一定欺騙性。記憶是否可靠?人們如何看待自己,又如何向他人講述自己?回憶錄和自傳與真實的一生之間到底會有多少距離?這種文體如同一面鏡子,映照著人們希望自己呈現給他人的樣子。
  • 你的人生有回憶錄嗎?
    【人生回憶錄】,這個概念是前不久一位好朋友告訴我的;她說她想幫我做一個【1/4人生回憶錄】,助力我過好這休學的一年。按照原定的計劃,本應該現在就一起做了的,然而因為我個人的緣故,把這件事給拖著了。至於什麼時候會重啟這個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