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生時還衣食無憂,到童年時卻流離失所,四處流浪,甚至當街行乞要飯;流亡的學生卻意外成了國民黨的憲兵,被解放軍所俘;解放前夕,卻跟隨國民黨撤退臺灣;做了臺灣報社主編;後應聘到大洋彼岸的美國大學任教,現已90多歲,在紐約過著深居簡出的生活。
這位擁有跌宕起伏人生的人,就是華文文學大師王鼎鈞先生,被尊稱為鼎公。我手中的《昨天的雲》,是老先生回憶錄四部曲之一,描述的是鼎公童年時期的生活和社會境況。通過「情義」的敘述,將人們帶回鼎公魂牽夢繞的故鄉,和戰爭帶來的漂泊不定的童年生活!
「今天的雲抄襲昨天的雲。」在真實的回憶錄中,鼎公如實呈現這片昨天的雲,是漂浮在故鄉天空的那片雲!
鼎公出生於山東省蘭陵縣,這片人傑地靈的土地文人輩出,是荀子的故鄉,也盛產美酒,還曾引得喜愛喝酒的李太白不惜筆墨,在酒後吟誦蘭陵美酒。
耕讀文化是一種以半工半讀,耕讀結合為主要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的一種文化觀念。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在民間,老百姓素來推崇「耕讀傳家」作為家訓,代代相傳。
鼎公就降生在耕讀之家。他的祖父開設酒廠,辦酒店,釀造的美酒,還拿過在舊金山舉辦的太平洋萬國博覽會的金獎。在祖業的蔭庇下,他的父親也受到過良好教育。雖然後來家道中落,鼎公從小還是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家教。他不直接種田,從事農業,從小也算是衣食無憂,直到戰爭打破這一切。
鼎公的母親雖然是裹著小腳的舊式女性,卻開明和善解人意。因為兩個女兒的早夭,空虛和痛苦,讓她接觸到西方傳教士,成為基督教徒。這也為她打開另一扇窗口,讓她看到,西方現代女性可以不用遵循在家從父,婚後從夫,老來從子這一套封建禮教,有遵從自己內心自由選擇的權利。
她交給鼎公的一些教誨,現在聽來仍有道理:「行萬裡路,讀萬遍經。笨鴨早飛,笨牛勤耕。牆倒眾人推,我不推;槍打出頭鳥我不打。種瓜得瓜瓜兒大,種豆得豆豆兒多。」勤勞,誠實,樸素,正直,是做人的基本準則!
在鼎公的筆下,故鄉是美麗的,風景靜謐,卻又充滿活力,充滿了人文氣息。瀰漫著酒香,書香的蘭陵故裡,生活在那裡的人們,要與當時全中國老百姓一樣,要經受血與火的洗禮。面對被日本人炮彈炸毀的家園,大人領著孩子去四處流浪;去教堂躲避日軍的空襲以保全性命;去親戚處東躲西藏,四處乞食,發覺哪裡都沒有太平日子可過;返家後,大人參加遊擊隊抗日,歲數小的孩子,繼續想辦法求學。
背井離鄉的苦,國破山河亂的苦,貧窮生活的苦,構成了鼎公的童年,也是20世紀30年代,全中國普通勞動者人民的大多數童年生活。卻也不乏,人與人之間的溫情。
在隆隆炮火聲中,哪有什麼真正的世外桃源?面對日軍侵略的鐵蹄,每個有血性的中國人都想抗日救國。正如書中所寫「確確實實,鄉巴佬都贊成抗戰到底。」當年的臨沂紅嫂,不正是千千萬萬個抗日的「鄉巴佬」嗎?彼時的鼎公儘管年少,也是充滿幻想,渴望加入少年兵,早日上戰場,打日本鬼子!
鼎公的鄉親們,個個都出彩。啟蒙他的兩位先生都是從外面受了新學教育的年輕人,聯合本土有實力有聲望的少壯精英,拆掉廟裡的神像,辦新式學校,引進新生事物到鄉村。他們同情貧苦而又肯奮鬥的人,贊成社會主義,用思想來啟蒙年輕一代,去抗日救國。
鼎公在緬懷這兩位恩師道:「大老師『欲回天地入扁』,他老人家畢竟是『思想的人』,二老師才是『行動的人』。思想的人與入室弟子座談論道,行動的人提著頭顱走向戰場,大老師稱為進,二老師成為先烈,從二老師的實踐看出大老師的觀念。」
雖然兄弟兩人是出身地主家庭的知識分子,卻關懷貧下中農。這也打破了我心中固有的刻板印象,「地主」兩詞,總讓我想起無惡不作,腦滿肥腸的黃世仁。可其實,在解放前,出生於地主,有一定資產的人家的孩子,才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所以文盲很多。
窮苦人家,餓著肚皮,不得已賣兒賣女。如朱自清先生寫的那篇文章《生命價格--七毛錢》中,爹媽去世,被哥嫂七毛錢賣給一個糊塗的店員,只為讓她有口飯吃,稍微養大點,可能又被轉手「發配」出去!
民不聊生的民國,雖然大師輩出,但那個年代的人過的是,烽火戰亂,流離失所的日子!
但「五四」文學革命,確實是從思想上,文化上改變了中國政治,教育的走向。包括鼎公的啟蒙老師二老師,他在胡適提倡白話文學4年後,在短短的三年中,「就在矛盾主編的小說月報上連續發表7篇小說,被矛盾稱為彗星。」是一閃而過的文學彗星,更是戰鬥英雄。本可以成為偉大小說家或傳道授業的教師,31歲卻參軍成仁了!以自己的捨身成仁,喚起萬千中國人去投身抗擊侵略,去勇敢殺敵!
鼎公的故裡鄉紳,在大時代的變局中,儘管身上還有封建社會留下的烙印,在鴉片的煙霧繚繞中騰雲駕霧,納妾,享受。可日本人來了,好日子也到頭了,不得已要學曾國藩辦團練,練兵。這批鄉下的散兵遊勇,鬆散無紀律的訓練方式,終究成不了大氣候。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刁難老百姓,貪財,享受,註定無法構成抗日的主力!
還有在日本人手下當保安隊長的鄉人,對中國人耀武揚威,對主子日本人卻奴顏媚骨;給日軍當翻譯的中國人,有可能是漢奸,卻也有可能是間諜。
所以,八年的艱苦抗日,如果沒有這麼多的漢奸,也不至於犧牲了那麼多中國人!
正如鼎公在本書序言中所講:「回憶錄的無上要件是真實,個人主觀上的真實。」我認真讀完後,回想他書中寫到的細節,當他幫助一位老人挑水時,那位老人說了一句話,「以前沒見過你,你是8路軍吧?」讓我印象深刻,公道自在人心。所以,後來的國民黨兵敗如山倒,撤退臺灣是有原因的。
當然讀一本好書是有很多種感受和體會的。鼎公在序言中道:「一本回憶錄是一篇昨天的雲,使片雲再現,就是這本書的情義所在。」
和他有相同經歷的齊邦媛,對這本書有感同身受的體會:「昨天的雲是實際人生,是父母呵護的童年,到戰爭洗禮,炮火中出事折腰大地的歲月升騰而成,其中充滿了人間至深至純的情義。」
鼎公把他所經歷的事情,看到的一切,都如實記錄下來,因此也被譽為「一代中國人的眼睛」。如今在紐約深居簡出的他,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他說:「這恐怖的威脅,不料晚年又經歷一次。」他老人家一生經歷太多的顛沛流離,有生之年又看到了一幕人類的悲劇,只不過換成了看不見,摸不著,卻無孔不入的病毒!
結束語:
《昨天的雲》描述的只是抗戰時期懵懵懂懂的童年時的鼎公,他的另外三本回憶錄,也是他少年,中年以後的生活,相信會更精彩!
在長長的散文中,聽一位老人在回憶中,慢慢道來所有的過往!
讓我慢慢讀完,繼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