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各階段劃分的理論依據與客觀標準

2020-12-15 統一價值論

究竟什麼年齡是青年人?什麼年齡是中年人?什麼年齡是老年人?目前,關於人生各階段應該怎樣劃分,沒有一個科學的理論依據與客觀的判斷標準,基本上都屬於模糊界限和主觀標準。顯然,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往往有著不同的生理特徵與心理特徵,往往擔任不同的社會角色,承擔著不同的社會責任。因此建立一個全新的人生階段劃分的科學理論,對於有效地指導人們的生命運動與社會活動,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實際意義。

一、人生各階段劃分的若干理論

世界衛生組織:15-44歲的人群稱為青年人,45到59歲的人群稱為中年人,60到74歲的人群稱為年輕老年人,75以上的人群稱為老年人,90歲以上的人群稱為長壽老人。

心理學理論:嬰兒前期是1歲到1歲半,嬰兒後期是1歲半到3歲,幼兒期是3歲到6歲(幼兒園階段),兒童期是6歲到12歲(小學階段),青春期是12歲到18歲(初高中階段),成年早期是18歲到25歲(大學研究生階段),成年中期是25歲到50歲,成年後期是50歲以後。

生理學理論:所謂生理年齡就是指以個體細胞、組織、器官、系統的生理狀態、生理功能以及反應這些狀態和功能的生理指標確定的個體年齡,可分為四個時期:出生至19歲為生長發育期,20歲~39歲為成熟期,40~59歲為衰老前期,60歲以上為衰老後期(即老年人)。人生階段可細分為:0~1歲為嬰兒,2~5歲為幼年,6~9歲為童年,10~13歲為少年,14~17歲為青少年,18~24歲為青年,25~39為成年,40~50歲為中年,50~60歲為中老年,60~79歲為老年,80~90歲為高齡,90以上為長壽年齡。

孔子理論: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即以10歲為周期。

中醫理論:《黃帝內經》提出兩種觀點:一種是以10歲為周期;一種是以7歲(女)和8歲(男)為周期。10歲時五臟(心肝脾肺腎)之氣已經穩定;20歲時血氣開始強盛;30歲時五臟之氣更穩定;40歲時五臟六腑、十二經脈強盛到了極點,隨即開始衰落;50歲時肝氣開始衰落;60歲時心開始衰落;70歲時脾氣變得虛弱;80歲時肺氣日漸衰落;90歲時腎氣衰竭;100歲時五臟氣血全都虛弱不堪。

價值分類與個體價值系統

統一價值論認為:價值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動力源,人類機體本身就是一個複雜的價值投入產出系統(即個體價值系統);人類的價值形式紛繁複雜,人類的生命過程就是各種價值相互作用、相互轉化的過程;人生在不同階段,其價值流量表現出不同的變化特徵,其價值流量變化曲線呈現出不同的拐點。因此,從價值論的角度對人生各階段進行劃分,具有更高的科學性、客觀性和精確性。為此,必須首先了解價值的基本分類以及個體價值系統的運行情況。

1、價值的基本分類

價值可分為兩大類:過渡性與使用價值。其中,過渡性價值可分為生物化學能、生理潛能、勞動潛能與勞動價值;使用價值可分為消費性使用價值與生產性使用價值兩類,而消費性使用價值可細分為食物類價值、溫飽類價值、安全健康類價值、人尊自尊類價值,生產性使用價值可細分為個體性生產價值(包括工具價值、技術價值與科學價值)與社會性生產價值(包括經濟價值、政治價值與文化價值)。在這裡注意:勞動價值屬於一種過渡性價值。

價值分類圖如下所示:

2、個體價值系統及其運行

個體價值系統的價值運行可分解為三種過程。

1、消費過程。消費過程可細分為代謝性消費過程、生理性消費過程、個體性消費過程、社會性消費過程。其中,食物類消費性價值經過代謝性消費過程轉化為生物化學能,溫飽類消費性價值經過生理性消費過程轉化為生理潛能;安全健康類消費性價值經過個體性消費過程轉化為勞動潛能;人尊自尊類消費性價值經過社會性消費過程轉化為勞動價值。

2、生產過程。生產過程可細分為個體性生產過程、社會性生產過程。其中,個體性生產價值經過個體性生產過程轉化為勞動潛能;社會性生產價值經過社會性生產過程轉化為勞動價值。

3、勞過程。勞動過程是人對於消費過程與生產過程的整合過程,它可細分為代謝性勞動過程、生理性勞動過程、個體性勞動過程、社會性勞動過程。其中,生物化學能通過代謝性勞動過程轉化為生理潛能,生物潛能通過生理性勞動過程轉化為勞動潛能,勞動潛能通過個體性勞動過程轉化為勞動價值,勞動價值通過社會性勞動過程轉化為使用價值。

個體價值系統的價值運行圖如下所示:

統一價值論全面揭示了各種不同價值(過渡性價值、消費性價值與生產性價值)之間的邏輯關係與數學關係,從而實現了各種不同價值以「生物化學能」為基準尺度的統一度量,且其度量單位就是能量單位:焦耳。這就為深入探索個體價值系統的價值流量及其變化規律,奠定了理論基礎。

通過對個體價值系統的價值運行進行分析,可以得出兩大結論:

個體價值流量定律:人類的個體價值流量等於消費性價值流量與生產性價值流量之和。

社會生產總值定律:社會的年度生產總值等於所有社會成員的年度個體價值流量之和。

個體產出價值流量及其變化規律

人的生命過程就是價值的投入產出過程,也是不同價值之間相互作用、相互轉化的過程。研究表明,人在不同的生命階段,其價值的投入產出情況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對稱性和規律性。為此,首先研究價值的產出情況。現提出「個體產出價值流量」的概念。

個體產出價值流量:個體在單位時間內所產出的價值量,就是個體產出價值流量,其度量單位是:焦耳/秒。

個體產出價值流量的變化呈現如下的對稱性與規律性:個體產出價值流量從出生之日的0值開始,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增加,到了青年與中年的交替時間(約40歲)達到最大值,之後,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減少,直到死亡時降為0。

一般來說,兒童時期與少年時期,個體產出價值流量主要表現在家務勞動方面;少年時期也會表現為有限的社會性勞動方面;初老時期與長老時期,個體產出價值流量主要表現在家務勞動方面(如帶孫子等);初老時期,產出價值流量也會表現為有限的社會性勞動方面。

個體產出價值流量的變化規律如下圖:

個體回饋價值流量與個體回流價值流量

在個體產出價值流量中,將有三種基本的流向:第一部分價值流量將會回流到個體價值系統之中;第二部分價值流量將會流入社會價值系統之中,一方面回饋社會在人生初期的「社會撫養」價值,另一方面回饋社會在人生末期的「社會贍養」價值,以維持整個社會價值系統的可持續發展;第三部價值流量將會流入家庭其他成員(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爺爺、奶奶等)的個體價值系統之中,一方面回饋家庭其他成員在人生初期的「家庭撫養」價值,另一方面回饋家庭其他成員在人生末期的「家庭贍養」價值,以維持整個家庭價值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一)個體回饋價值流量

個體回饋價值流量:在個體產出價值流量中,用以回饋社會或家庭的那部分價值流量,就是個體回饋價值流量,其度量單位是:焦耳/秒。

個體回饋價值流量的變化呈現如下的對稱性與規律性:個體回饋價值流量從青年時期始端的0值開始,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增加,到了青年時期與中年時期的交替時間(約40歲)達到最大值,之後,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減少,到了中年時期的末端降為0。

個體回饋價值流量的變化規律如下圖所示:

(二)個體回流價值流量

個體產出回流價值流量:在個體產出價值流量中,用以重新回流到個體價值系統之中的那部分價值流量,就是個體回流價值流量。

個體回流價值流量的變化呈現如下的對稱性與規律性:個體回流價值流量從出生時的0值開始,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增加,到了少年時期的末端達到最大值,之後,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減少,到了青年時期的末端降為0;然後,又從中年時期始端的0值開始,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增加,到了中年時期的末端達到最大值,之後,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減少,到了長老時期的末端(即死亡)降為0。

個體回流價值流量的變化規律(黃色區域)如下圖所示:

個體投入價值流量及其變化規律

在研究價值產出情況之後,必須研究價值的投入情況。現提出「個體投入價值流量」的概念。

個體投入價值流量:個體在單位時間內所投入的價值量,就是個體投入價值流量,其度量單位是:焦耳/秒。

個體投入價值流量的變化呈現如下的對稱性與規律性:個體投入價值流量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增長,到了兒童時期與少年時期的交替時間達到第一個最大值;之後,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減少,到了青年時期與中年時期的交替時間降為0值;然後,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增加,到了初老時期與長老時期的交替時間達到第二個最大值;然後,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下降,直到死亡時降為0值。

個體投入價值流量的變化規律如下圖:

系統交互價值流量及其變化規律

個體價值系統是一個開放性的價值系統,它一方面必須與家庭內部其他成員(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保持開放狀態,另一方面必須與社會其他成員保持開放狀態,以進行價值流量方面的相互支持和互補餘缺。在人生的初始階段,必須通過「社會撫養」的方式接受社會的價值投入,通過「家庭撫養」的方式接受家庭的價值投入,以建立與完善個體價值系統;在人生的衰退階段,必須通過「社會贍養」的方式接受社會的價值投入,通過「家庭贍養」的方式接受家庭的價值投入,以順利「回收」或「銷毀」個體價值系統。為此,提出「系統交互價值流量」的概念。

系統交互價值流量:個體價值系統與外界價值系統(包括社會價值系統與家庭價值系統)之間進行相互交換的價值流量,稱為系統交互價值流量,其度量單位是:焦耳/秒。

系統交互價值流量的變化呈現如下的對稱性與規律性:在兒童初期(即出生之時),系統交互價值流量為0值;在兒童時期與少年時期的交替時間,系統交互價值流量為負向最大值,此時,個體價值系統接受了外界價值系統所給予的最大價值流量;在少年時期與青年時期的交替時間,系統交互價值流量降為0值,此時,個體價值系統的投入價值流量完全等於產出價值流量;在青年時期與中年時期的交替時間,系統交互價值流量為正向最大值,此時,個體價值系統向外界價值系統回饋了最大的價值流量;在中年時期與老年時期的交替時間,系統交互價值流量降為0值,此時,個體價值系統的投入價值流量完全等於產出價值流量;在初老時期與長老時期的交替時間,系統交互價值流量為負向最大值,此時,個體價值系統接受了外界價值系統所給予的最大價值流量;在長老時期末端(即死亡時間),系統交互價值流量降為0值。

系統交互價值流量的變化規律如下圖:

根據上圖,交互價值流量可以分為三個組成部分:一是撫養性價值流量(上圖左側的藍色區域),它包括社會撫養性價值流量與家庭撫養性價值流量兩個方面;二是回饋性價值流量(上圖中間的紅色區域),它包括社會回饋性價值流量與家庭回饋性價值流量兩個方面;三是贍養性價值流量(上圖右側的藍色區域),它包括社會贍養性價值流量與家庭贍養性價值流量兩個方面。撫養性價值流量與贍養性價值流量統稱為撫贍性價值流量(上圖的兩塊藍色面積)。

人類生命周期各種價值流量的變化規律

綜合上述的個體產出價值流量的變化規律、個體回饋價值流量的變化規律、個體回流價值流量的變化規律、系統交互價值流量的變化規律,可以得出人類生命周期各種價值流量的變化規律。

人類生命周期各種價值流量的變化規律,如下圖所示:

圖中,紅色面積表示個體回饋價值流量,黃色面積表示個體回流價值流量,左側藍色面積表示撫養性價值流量,右側藍色面積表示贍養性價值流量,綠色面積表示個體投入價值流量;橫坐標的上方表示產出價值流量(包括紅色面積和黃色面積兩個部分),橫坐標的下方表示投入價值流量(包括兩個藍色面積和一個綠色面積)。

根據上圖中各個區域面積的相對變化,可以判斷個體與社會的生存與發展情況。

個體的生存與發展情況:當橫坐標的上方面積(即紅色面積與黃色面積之和)大於下方面積(即綠色面積與兩塊藍色面積之和)時,個體價值系統的產出價值流量大於其投入價值流量,從而產生了價值增值,因此個體價值系統處於發展狀態;當橫坐標的上方面等於下方面積時,個體價值系統的價值流量保持不變,因此處於平衡狀態或生存狀態;當橫坐標的上方面小於下方面積時,個體價值系統的價值流量不斷減少,因此處於衰退狀態。個體價值系統的發展情況取決於信息的作用,信息是價值的唯一源泉,如果價值產出流量大於價值投入流量,說明信息使個體價值系統產生了價值增值。信息既可來源於外界的輸入,也可來源於內部的自主生產。

社會的生存與發展情況:當社會人均橫坐標的上方面積(即紅色面積與黃色面積之和)大於下方面積(即綠色面積與兩塊藍色面積之和)時,社會價值系統處於發展狀態;當社會人均橫坐標的上方面等於下方面積時,社會價值系統處於平衡狀態或生存狀態;當社會人均橫坐標的上方面小於下方面積時,社會價值系統處於衰退狀態。

個體與社會的平衡狀態:當回饋價值流量(即紅色面積)小於撫贍性價值流量(即兩塊藍色面積)時,個體相對於社會(或家庭)處於發展狀態;當回饋價值流量等於撫贍性價值流量時,個體相對於社會(或家庭)處於平衡狀態,此時上圖中的黃色面積完全等於綠色面積;當回饋價值流量大於撫贍性價值流量時,個體相對於社會(或家庭)處於衰退狀態。

人生各階段劃分的基本方法

根據上述的「人類生命周期各種價值流量的變化規律」,提出如下人生各階段劃分的基本方法:

兒童時期(從0歲10歲。此時,個體的價值流量主要由社會與家庭的撫養性價值流量來提供,隨著年齡的增長,撫養性價值流量逐漸上升,到了兒童末端(即10歲)將達到最大值。同時,由於生活自理能力的緩慢提高,兒童的回流價值流量緩慢上升。顯然,兒童時期的末端是撫養性價值流量由大變小的拐點。

少年時期(從10歲到20歲。此時,社會與家庭的撫養性價值流量逐漸減少,到了少年時期末端(即20歲)降為0值。由於少年在生活自理性、行為自覺性、思維主動性等方面的快速增強,少年的回流價值流量快速增長,到了少年時期末端(即20歲)將達到最大值。這個時期,雖然父母所付出的金錢和物質可能還會繼續增長,但在生活與學習、思想與行為、安全與健康等方面的操心程度將會大幅度地下降。顯然,少年時期末端是撫養性價值流量轉化為回饋性價值流量的拐點。

青年時期(從20歲40歲。此時,青年的勞動生產能力快速增強,其產出價值流量快速上升。同時,青年開始回饋社會與家庭,並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回饋價值流量快速增長,並在青年時期末端(即40歲)達到最大值。顯然,青年時期的末端是回饋性價值流量由大變小的拐點。

(從40歲到60歲。此時,中年的勞動生產能力開始緩慢下降,其產出價值流量緩慢減少;同時,中年對於社會與家庭的價值回饋力度逐漸下降,其回饋價值流量逐漸下降,到了中年時期末端(即60歲)降為0值。顯然,中年時期末端是回饋性價值流量轉化為撫養性價值流量的拐點。

初老時期(從60歲到70歲。此時,老年人開始脫離社會、脫離社會性生產勞動,並開始接受社會或家庭的贍養性價值流量,到了初老時期末端贍養性價值流量達到最大值。顯然,初老時期的末端是贍養性價值流量由大變小的拐點。

長老時(從70歲到死亡)。此時,老年人進一步脫離社會,健康狀態繼續下降,人的活動範圍越來越狹窄,精神性和物質性價值消耗量也在逐漸減少(但醫療費用可能還會繼續增長),老年人所接受的贍養性價值流量將會逐漸減少,到了死亡時間降為0值。顯然,長老時期的末端是贍養性價值流量變為0值的拐點。

自然生命周期與社會生命周期

人類屬於一種高度的自然性動物,他從低級動物進化而來,在本質上脫離不了動物的基本屬性。為了確保各種生物細胞、生物器官與生物系統的統一協調,幾乎所有生物都存在「生物鐘」,以決定生物的生命運動呈現出周期性的變化規律,這就是生物的生命周期。生物的生命周期可分為時周期(即60分鐘)、日周期(即24小時)、周周期(即7天),月周期(即28天),年周期(即365天)、壽命周期(即生物的平均壽命年限)等具體形式。此外,經研究表明,生物(特別是人類)可能還存在另一種生命周期,稱之為「數年周期」。數年周期既可以短則幾年,也可以長則十多年。

統一價值論認為,人類生命存在一個為期10年的數年周期。其中,兒童時期為0至10歲,少年時期為10至20歲,青年時期為20歲至40歲,中年時期為40至60歲,初老時期為60至70歲,長老時期為70至死亡。孔子所闡述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也基本認定為期10年的數年周期。那麼,《黃帝內經》所闡述的「男性以8年為生命周期」、「女性以7年為生命周期」的觀點,是否與統一價值論關於「為期10年的生命周期」的觀點相矛盾呢?要解決這個理論上的矛盾,必須的區分兩個方面的概念。

首先,要區分人的自然生命周期社會生命周期。為了確保人與人之間在分工與協作過程中的統一協調,人類也存在一種「社會鍾」,以決定人類的社會生命運動呈現出周期性的變化規律。例如,什麼年齡上小學?什麼年齡上中學?什麼年齡上大學?什麼年齡退休?等等,都是由「社會鍾」來決定的。由於社會關係(包括經濟關係、政治關係和文化關係)的核心內容都是價值關係,因此人類在價值關係的周期性在根本上決定著社會關係的周期性。為此,提出「自然性生命周期性」與「社會性生命周期性」的概念。

自然性生命周期性:以人類自然關係的運動與變化(以生理變化為核心)為主要內容的周期性,稱之為自然生命周期性。

社會性生命周期性:以人類社會關係的運動與變化(以價值變化為核心)為主要內容的周期性,稱之為社會生命周期性。

自然生命周期性與社會生命周期性的關係:前者決定後者;後者以前者為基礎,並以後者為中心上下波動;後者具有一定的相對獨立性,並對前者產生一定程度的反作用。

統一價值論關於「人以10年為生命周期」的觀點,主要是指人的社會生命周期;而《黃帝內經》所闡述的「男性以8年為生命周期」、「女性以7年為生命周期」的觀點,主要是指人的自然生命周期。由於社會生產力的快速發展,人的社會生命周期性相對於自然生命周期性呈現出快速變化的趨勢,因此人的社會生命周期已經延長為10年,但人的自然性生命周期仍然維持在8年左右。

其次,要區分男性自然生命周期」女性自然生命周期。生物為了提高其生存能力,一方面為了加快種群的繁衍速度,通常需要降低雌性生物的性成熟年齡;另一方面為了提高種群的質量,需要提高雄性的性成熟年齡。同樣,人類為了提高其生存能力,一方面需要適當降低女性的性成熟年齡,即縮短「女性自然生命周期」;另一方面需要適當提高男性的性成熟年齡,即延長「男性自然生命周期」,因此女性的自然生命周期(約7歲)通常要短於男性的自然生命周期(約8歲)。一般來說,女性的兒童時期、少年時期、青年時期與中年時期的生命周期比較短,但其老年時期的生命周期比較長。女性的兒童時期約為0歲到9歲,少年時期約為9到18歲,青年時期約為18到36歲,中年時期約為36歲到54歲,初老時期約為54歲到66至,長老時期約為70歲到死亡。

從長遠的角度來看,人類的社會屬性應該與其自然屬性保持一致,才能維持人類社會與自然世界的和諧與統一。同樣,從長遠的角度來看,人的社會生命周期應該與其自然生命周期保持一致。然而,人類的社會發展通常是一個快速推進的過程(特別是近代和現代),而人類自然特性(特別是生理特徵)的變化通常是一個漫長的演化過程,即人類自然特性的演化速度很難及時跟進人類社會特性的演化速度。《黃帝內經》所闡述的男女不同的生命周期,可能既符合當時男性與女性的自然周期性規律(主要指生理周期性規律),可能也符合當時男性與女性的社會周期性規律(主要指價值關係周期性規律)。然而,人類經過長達2000多年的社會進步,男性的社會生命周期已經延遲為10年,女性的社會生命周期已經延遲為9年,但是,男性與女性的自然生命周期(男女分別為8年和7年)仍然保持基本不變。可以想像,總有一天,人的自然生命周期會延長至10歲。不過,到那時,人的社會生命周期又可能延長到12歲或更多。

若干說明

人類機體與人類社會是非常複雜的價值系統,人類的生存與發展一方面表現出一定的規律性與共性,另一方面又表現出一定的動態多變性和差異性,因此,特做如下說明:

1、不同個體素質、不同性別、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不同職業、不同階級、不同社會歷史時期的人,其生命周期各種價值流量的變化規律往往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一般來說,經濟和文化比較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從事高智力腦力勞動者、高收入的人群,其人生各階段劃分的時間長度就越大。

2、從嚴格的理論意義上來講,人生階段應該向兩個時間方向進行適當延伸:一方面向人生前期(即胎兒時期)進行延伸,因為父母在胎兒的成長過程中輸入了價值流量;另一方面向人生後期(即死亡之後)進行延伸,因為子女將會為其進行後事處理。

3、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人的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不斷提高,人均壽命不斷增長,人生各階段的時間長度將會有所延長。從理論上講,人生六個階段的時間延長將會是均勻地展開。不過,如果社會平均生活水平和醫療水平在短期內的快速提高,主要只是延長老年時期的時間長度,而不會明顯延長其他生命階段的時間長度。

4、相對於體力勞動者,從事複雜事務的腦力勞動者,由於社會或家庭對於他在教育培訓方面的投入價值流量較大,其撫養性價值流量轉為回饋性價值流量的的拐點(即少年時期與青年時期的交替時間)將會有所延後;相應地,是回饋性價值流量由大變小的拐點(即青年時期與中年時期的交替時間)也會有所延後;其回饋性價值流量轉為贍養性價值流量的拐點(即中年時期與初老時期的交替時間)將會有所延後。

5、國家對於人口與生育、婚姻與家庭、未成年人保護、教育科技、醫療與衛生、養老與保險等方面政策與法律的制訂,應該充分考慮人生不同階段各種價值流量的變化規律。例如,退休年齡最好確定在「回饋性價值流量轉化為贍養性價值流量」的拐點處,此時人的投入價值流量正好等於產出價值流量,他已經沒有多餘的價值流量貢獻給社會了。

參考資料:

1、統一價值論,仇德輝著,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8年

2、數理情感學,仇德輝著,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8年

3、情感機器人,仇德輝著,臺海出版社,2018年

相關焦點

  • 論劃分法系的方法與標準
    他的分類以各法律制度"譜系"即"親緣關係"為主要依據,這種分類可能受到了當時生物學界流行的"支序分類法"和語言學界流行的"系譜分類法"或"發生學分類法"的影響。對於他所處的時代來說,他的劃分是比較合適的。與早期西方學者所作的劃分相比,他的劃分方法和標準較合理,劃分的結果較客觀反映了當時世界主要法律制度的"類群"關係。
  • 科爾伯格道德階段理論
    出題角度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側重識記類考查,二是側重理解類考查,尤其是兒童道德發展各階段特點的理解。(一)道德兩難故事法道德兩難故事是指在一個故事中提出兩個相互衝突而難以抉擇價值問題,讓兒童聽完故事後,回答一系列的問題,以此判斷其道德發展的水平。在科爾伯格採用的「道德兩難故事法」中,最典型的是「」海因茲偷藥」的故事。
  • 以客觀歸責理論處理特異體質傷害案件
    從刑法理論上看,因果關係理論經歷了從條件說到相當因果關係說的演化過程。近年來,我國學者倡導的客觀歸責理論,又對因果關係理論產生了巨大影響。筆者認為,歸因(因果關係)與歸責(結果歸責)是兩個不同的問題,行為與結果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係是歸因問題,屬於事實判斷範疇,可以依據條件理論來判斷;結果是否可以歸屬於行為是歸責問題,屬於規範評價範疇,可以根據客觀歸責理論來判斷。
  • 根據年齡劃分,人生分為八個階段,對於目前的你屬於哪個階段呢
    百歲老人比例相對來說比較少,那按照人生百年來說明,在這100來年,人生主要分為哪幾個階段呢?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看:第一階段是嬰兒前期,第二階段是嬰兒後期,第三階段是幼兒期,第四階段是童年期,第五階段是青春期,第六階段是成年前期,第七階段是成年中期,第八個階段是成年後期。那麼這八個階段,當時是誰來劃分的?
  • 【教師招聘】科爾伯格道德階段理論
    知識解析        這一知識點在歷年教師招聘考試中曾多次考察,考察形式以客觀題為主,即單選題、多選題、判斷題形式出現。出題角度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側重識記類考查,二是側重理解類考查,尤其是兒童道德發展各階段特點的理解。
  • 馬普學術陳珊珊:客觀歸責理論之辨析
    對此,雖然相當因果關係理論可以確定先前行為與最終損害結果具有相當性,但同時無論是主觀的、客觀的還是折中的相當因果關係說,都很難排除介入行為與最終的損害結果也有相當性。而在客觀歸責理論中,以上三種情形均視為未製造新的風險,可以排除歸責。對於自我答責的故意危險行為的處理,相當因果關係理論也是無能為力。
  • 教師專業發展階段理論總結
    教師專業發展是教師招聘考試中的一個,尤其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階段,經常在考試中以客觀題甚至主觀題的形式來考察,而不同的學者又對教師專業發展進行了不同的階段劃分,這就給考生帶來了很大的困惑。那麼關於教師專業發展的階段劃分究竟有哪些理論呢,今天就進行一個總結,以方便各位考生備考。
  • 【原創】【觀點】關於學前教育階段劃分的總結
    一、柏拉圖關於學前教育階段的劃分   柏拉圖把7歲前兒童的教育分為兩個階段,出生至3歲為第一階段,實行兒童公育;3-7歲為第二階段,要去除兒童的自我意志,即一種不官運亨通的內在的惡。   二、亞里斯多德關於學前教育的年齡劃分   亞里斯多德認為年輕一代受教育的時期劃分為三個年齡階段:出生至7歲為第一階段,為學前時期,在家庭中施行訓導;7-14歲為第二階段,14-21歲為第三階段,這兩個階段則 要實施正規的集體教育。
  • 客觀歸責理論審判運用之提倡
    以什麼標準作為判斷因果關係存在與否的依據?行為與結果之間具有某種因果關係,是否就能斷定行為人對該結果應當負刑事責任?對於結果來說,行為人實施的行為是否為在法律上有重要意義的「原因」?有因果關係與應負刑事責任是否是為同一概念?是否應該將歸因與歸責區別開來?如何區分?等等問題都是刑法因果關係判斷與評價無法迴避的問題。
  • 科爾伯格—品德發展階段理論
    品德發展階段理論是教師招聘中常考的一個知識點,一般是以客觀題的形式(如選擇,判斷等)來考察。下列我們解析下該知識點,希望對大家的複習能有所幫助。1.理論闡述科爾伯格在皮亞傑研究基礎上,運用道德兩難故事法(海因茨偷藥)把品德發展階段分為了三水平六階段,三水平分別是前習俗水平,習俗水平和後習俗水平。
  • 年齡劃分標準 看看你現在正處於哪個階段
    而在近日,聯合國工作人員,做身體素質檢測、平均年齡測定,對這個標準,重新進行劃分。0—17歲,稱作未成年人;18—65歲,稱作青年人;66—79歲,稱作中年人;80—99歲,稱作老年人;100歲以上,稱作長壽老人。想想自己的年齡你會說,還好,在青年人範圍內。也有古稀老人,感嘆道:我還是中年人,我還年輕。不同的階段,對身體保健來說,需要做的事情,不一樣。
  • 【心靈驛站】人生有哪八個階段——埃裡克森八階段理論!
    他認為,人的自我意識發展持續一生,他把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劃分為八個階段,這八個階段的順序是由遺傳決定的,但是每一階段能否順利度過卻是由環境決定的,所以這個理論可稱為"心理社會"階段理論。每一個階段都是不可忽視的。埃裡克森的人格終生發展論,為不同年齡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教育內容,任何年齡段的教育失誤,都會給一個人的終生發展造成障礙。
  • 你知道人生心理發展的八階段理論嗎?
    本書文稿來自於《家長成長的心理及格線》作者—張華,學林出版社出版人生心理發展的八階段理論
  • 從介入因素情形談客觀歸責理論的適用
    從因果關係理論的角度來看,第一種意見採用了條件說,認為行為與結果之間存在著「沒有前者就沒有後者的」的關係。條件說運用完全客觀的標準確定因果關係的範圍,但正因如此,條件說可能使因果關係的認定被極大地擴大化。當行為與結果之間存在介入因素之時(在本案中系王某的特殊體質),條件說引入因果關係中斷的理論來限制無止境的關聯,但因果關係中斷說因與客觀實際不符,近年來在學界廣為詬病。
  • 火災報警產品強制認證單元劃分及認證依據
    對於整個行業來說,這是一次「大輸血」,將原本未涉及的產品種類全部注入系統之中,通過對消防產品網上認證業務系統全面升級,記錄了消防產品生產、銷售的各環節,從而可以監督產品流向,為產品質量的提升提供了保障。
  • 國內112所重點大學劃分為8個檔次,劃分的依據是什麼?
    根據不同學校的性質、學科、綜合實力以及最近幾年的實際表現等等,社會第三方機構將112所高校劃分為8個檔次,這其實也就是國內高校的「分層」。比如,第一個層次是頂尖級大學——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第二個層次有7所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和西安交通大學。
  • 乾貨|我國對道德發展階段如何劃分的?
    但是這些研究具有驗證西方道德發展理論的借鑑性質,而且由於概括的項目、內容過多,缺乏概括性。我國借鑑經典的解釋,道德發展概括為「無律——他律——自律——自由」的過程。二、理論詳解所謂「無律」階段,是指嬰幼兒階段兒童對許多道德規範尚無明確的認知和體驗,所以其行為不具有嚴格的道德意義的階段。
  • 禁毒社工理論知識:埃裡克森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
    【導讀】華圖北京社工考試網同步未知發布:禁毒社工理論知識:埃裡克森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更多資訊請關注北京華圖微信公眾號(bjhuatu),北京社工培訓諮詢電話:400-010-1568   禁毒社工理論知識:埃裡克森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   埃裡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國著名精神病醫師,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
  • 決策理論
    決策理論把系統理論、運籌學、計算機科學等綜合運用於管理決策問題,形成一門有關決策過程、準則、類型及方法的較完整的理論體系。決策一詞通常指從多種可能中作出選擇和決定。行政決策理論是用以指導和闡釋行政決策的理論依據。 代表性理論行政決策理論的種類較多,不同學者闡述問題的角度也各不相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論包括以下幾種。
  • 科爾伯格道德發展階段理論
    像皮亞傑一樣,科爾伯格描述了個人在不同的生命階段是如何進行道德問題推理的。他主張品德發展具有固定順序的六個階段,兒童和青少年逐漸由一個階段進入另一個階段,要達到任何階段都需要通過前面幾個階段,而且後續階段高於前面階段。下面我們就具體來看一下這裡的內容。一、考情客觀題備考,主要考查例子型單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