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30~40年代古利克在《組織理論》一文中認為決策是行政的主要功能之一。其後巴納德在《行政領導的功能》一書中,認為行政決策是實現組織目標的重要戰略因素。在巴納德社會協作系統理論的基礎上,發展為以西蒙和馬奇為代表的決策理論學派,核心理論是西蒙提出的決策理論。西蒙是20世紀科學界的一位奇特的通才,他學識淵博、興趣廣泛,研究工作涉及經濟學、政治學、管理學、社會學、心理學、運籌學、計算機科學、認知科學、人工智慧等廣大領域,並做出了創造性貢獻,在眾多的領域深刻地影響著我們這個時代,在國際上獲得了諸多特殊榮譽。
決策理論把系統理論、運籌學、計算機科學等綜合運用於管理決策問題,形成一門有關決策過程、準則、類型及方法的較完整的理論體系。決策一詞通常指從多種可能中作出選擇和決定。行政決策理論是用以指導和闡釋行政決策的理論依據。
代表性理論
行政決策理論的種類較多,不同學者闡述問題的角度也各不相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論包括以下幾種。
一、完全理性決策論
又稱客觀理性決策論。代表人物有邊沁、泰勒等。他們認為人是堅持尋求最大價值的經濟人。經濟人具有最大限度的理性,能為實現組織和個人目標而作出最優的選擇。
其在決策上的表現是:決策前能全盤考慮一切行動,以及這些行動所產生的影響;決策者根據自身的價值標準,選擇最大價值的行動為對策。這種理論只是假設人在完全理性下決策,而不是在實際決策中的狀態。
二、現實漸進決策論
代表人物布洛姆,他的理論的基點不是人的理性,而是人所面臨的現實,並對現實所作漸進的改變。認為決策者不可能擁有人類的全部智慧和有關決策的全部信息,決策的時間、費用又有限,故決策者只能採用應付局面的辦法,在有偏袒的相互調整中作出決策。該理論要求決策程序簡化,決策實用、可行並符合利益集團的要求,力求解決現實問題。這種理論強調現實和漸進改變,受到了行政決策者的重視。
三、非理性決策論
代表人物有弗洛伊德和帕累託等。該理論的基點既不是人的理性,也不是人所面臨的現實,而是人的情慾。他們認為人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受潛意識的支配,許多決策行為往往表現出不自覺、不理性的情慾,表現為決策者在處理問題時常常感情用事,從而作出不明智的安排。
四、當代決策理論
繼古典決策理論和行為決策理論之後,決策理論進一步發展為當代決策理論。核心內容是:決策貫穿於整個管理過程,決策程序就是整個管理過程。組織是由決策者及其下屬、同時組成的系統。整個決策過程包括以下步驟:
1.研究組織的內外環境;2.確定組織目標;3.設計達到該目標的可行性方案;4.比較和評估方案,確定擇優方案;5.實施方案;6.追蹤檢查和控制。
決策理論的主要觀點
決策理論是在系統理論的基礎上,吸收了行為科學、運籌學和計算機科學等研究成果而發展起來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國人西蒙,其代表作為《管理決策新科學》。西蒙因其在決策理論、決策應用等方面作出的開創性研究,而獲得197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決策理論的主要觀點:
一、決策是管理的核心
組織就是作為決策的個人所組成的系統。決策貫穿於管理的全過程,管理就是決策。決策是一個複雜的、循環往復的過程,組織的全部管理活動的中心就是決策。制訂計劃是決策;在兩個以上的備選方案中選一個,也是決策。組織的設計,決策權限的分配等,是組織上的決策問題;實際成績同計劃的比較,控制手段的選擇等,是控制上的決策問題。他們認為,要了解一個組織的結構和職能,就必須分析其成員的決策行為及其受組織的影響,以及研究影響人群行為的複雜的決策網狀結構;管理人員應該有效地利用各種形式的外部影響力來塑造員工的性格。
二、決策的過程
決策是一個複雜的過程,不是一蹦而就的,應該分成四個階段:
(1)收集情報階段。收集組織所處環境中有關經濟、技術、社會等方面的情報和組織內部的有關情報,加以分析,為擬訂和選擇計劃提供依據。
(2)擬訂計劃階段。以組織所需解決的問題為目標,依據第一階段所收集到的情報,擬訂出各種可能的備選方案。
(3)選定計劃階段。根據當時的情況和對未來發展的預測,從各個備選方案中選定一個。
(4)審查活動階段。對已進行的抉擇進行評價。需要強調的是,上述四個階段中的每一個階段本身都是一個複雜的決策過程,例如在第一階段,面對大量的情報,就要加以分析,決定取捨,其中就有決策。在第二階段,決策的性質更為明顯。所以絕不能認為只有第三階段才是決策,同時也不要忽略第四個階段,因為對抉擇的評價的完成才能最終斷定決策的正確與否,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決策過程。一旦選定方案,管理者就要對其承擔責任和一定的風險。
三、有限理性理論
在實際決策中,「有限理性」表現為:決策者無法尋找到全部備選方案,也無法完全預測全部備選方案的後果,還不具有一套明確的、完全一致的偏好體系,以使它能在多種多樣的決策環境中選擇最優的決策方案。西蒙的管理理論關注的焦點,正是人的社會行為的理性方面與非理性方面的界限,它是關於意識理性和有限理性的一種獨特理論——是關於那些因缺乏尋找最優的才智而轉向尋求滿意的人類行為的理論。
有關決策的合理性理論必須考慮人的基本生理限制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認知限制、動機限制及其相互影響的限制。因而所探討的應當是有限的理性,而不是全知全能的理性;應當是過程合理性,而不是本質合理性;所考慮的人類選擇機制應當是有限理性的適應機制,而不是完全理性的最優機制。決策者在決策之前沒有全部的備選方案和信息,而必須進行方案搜索和信息收集;決策者沒有一個能度量的效用函數,從而也不是對效用函數求極大化,而只有一個可調節的欲望水平,這個欲望水平受決策者的理論和經驗知識、搜索方案的難易、決策者的個性特徵(如固執)等因素調節,以此來決定方案的選定和搜索過程的結束,從而獲得問題的滿意解決。
四、決策過程中的信息問題
在決策過程中,西蒙等人特別強調信息聯繫的作用。在決策的每一個階段都有一個信息的收集、加工、傳遞和
反饋的過程。信息聯繫是一種雙向過程,是向上、向下並「水平地」貫徹於整個組織的。決策對信息的要求主要包括準確、及時、適用和經濟等信息傳遞途徑可分為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兩種:正式渠道包括等級線路(直線信息聯繫)和職能線路(水平或參謀信息聯繫),如通知、指示、會議傳達布置和各種交以及情報組織收集;非正式渠道的信息聯繫雖然是正式的信息聯繫的補充,但卻有其特殊的機能。事實上,決策時利用的情報大部分是由非正式信息聯繫傳遞的。在信息聯繫的個過程(包括信息的設計、傳遞和接收)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障礙因素。比如,決策專門化產生的錯誤和偏見,階層地位的差異造成的偽裝和歪曲,地理位置上的差距帶來的聯繫上的困難,對情報的偏向性產生的自我庇護,其他工作的壓力造成的推延等。為了克這些障礙因素,西蒙等人主張在組織中成立一個特別的「信息聯繫服務中心」,以收集、傳遞和貯存各種情報,而這主要應該藉助於計算機。
五、決策的準則和標準
傳統決策的「最優化」準則是一種超乎現實的理想境界,進而主張用「令人滿意的準則」去代替傳統的「最優化原則」。由於組織處於不斷變動的外界環境影響之下,收集到決策所需要的全部資料是困難的,而要列出所有可能的行動方案就更加困難,況且人的知識和能力也是有限的,所以在制定決策時,很難求得最佳方案,出於經濟方面的考慮,人們也往往不去追求「最佳」,而是選擇令人滿意的準則進行決策。具體地說,就是制定出一套令人滿意的標準,只要達到或超過了這個標準,就是可行方案。這種看法,揭示了決策作為環境與人的認識能力交互作用的複雜性。西蒙對古典決策理論的假設和前提進行了反思,提出了「有限理性」和「決策人」的基本命題,進而提出了經濟學領域的「滿意標準」和「有限理性標準」,得出了「滿意解」的結論,從而開創了決策研究的新領域。
六、程序化決策與非程序化決策的劃分
組織的全部活動分為兩類:一類是例行活動,另一類是非例行活動。根據這兩種活動的特點,決策區分為性質
相反的兩種形式:一種是程序化決策,即結構良好的決策;另一種是非程序化決策,即結構不良的決策。區分它們的主要依據是這兩種決策所採用的技術是不同的。制定常規性程序化決策的傳統方式由於運籌學和數據處理等新的數位技術的研製和廣泛應用而發生了革命;而制定非程序化決策的傳統方式,包括大量的人工判斷、洞察和直覺觀察,還未經歷過任何較大的革命但在某些基礎研究方面正在形成某種革命,如探索式解決問題、人類思維的模擬等。自動化方面的進步和人類決策方面的進步會把組織中人的部分和電子的部分結合起來構成一種先進的人一機系統。此外,決策理論還從決策性質的角度出發,劃分了確定型決策、風險型決策、非確定型決策。決策理論關於決策類型的劃分為研究決策技術和方法奠定了基礎。
七、決策與建立組織機構的聯繫
一個企業組織機構的設置必須同決策過程聯繫起來進行考察,所以他反對傳統管理理論提出的部門化原則;指出將一個組織劃分為各個單位,必須以所要作出的決策類型為依據,而評價一個機構的主要標準就是它對決策行為的影響。他們將一個組織分為三層機構:高層機構從事非程序化決策,包括組織的設計與再設計,確定組織目標和目的;中層機構一般從事程序化決策,如管理生產系統和分配系統日常工作,但也不排除從事非程序化決策;基層機構則直接從事程序化決策,如取得原料製造產品和儲存運輸等日常工作,至於實際生活中產生的問題應由哪一管理層制定決策,則要視問題的性質發生頻率及確定性程序來決定。決策過程中電子計算機技術等先進技術的運用並不會改變上述三層機構的劃分,而只會使之更加明確清楚。所以,未來的組織機構仍將是等級的,雖然其具體形態可能同現在的組織機構有重大差別。
一個組織中集權和分權的問題也不能脫離決策過程而孤立地在。有關整個組織的決策必須是集權的,鑑於個人的認識、情報來源、能力、知識、經驗等方面的限制,下級人員可能不如高層領導那樣能夠作出更適合於整個系統的決策。各級管理人員的決策要同他們的情報來源和職能相適應。同時,由於一個組織內決策過程本身的性質以及個人的認識能力的局限,在作出重大的新決策時,必須實行適當的分權,即由各個單位和各個等級的經理人員來參與決策,特別是在比較各種不同方案時更應如此。
此外,關於直線人員和參謀人員的關係問題,也應從決策過程的觀點來看。古典管理理論為了維護指揮的統一性,堅持只有直線指揮人員才有權作出決策,參謀人員不直接作出決策。但是,如果這一原則貫徹到底,可能在有些領域中能夠勝任的人不能作出決策,而由不能勝任的人來作出決策。為了解決這一矛盾,西蒙提出兩條建議:第一,「狹義的統一指揮」,即一個人可以接受來自幾個上級的命令,當這些命令發生衝突時,他只服從其中一個上級的命令;第二,「權力的分工」,即每一個單位在某特定的領域內具有全權,可以發出必須服從的命令。這兩條可以單獨使用或合併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