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策理論

2021-02-20 管理之道 文明化成

20世紀30~40年代古利克在《組織理論》一文中認為決策是行政的主要功能之一。其後巴納德在《行政領導的功能》一書中,認為行政決策是實現組織目標的重要戰略因素。在巴納德社會協作系統理論的基礎上,發展為以西蒙和馬奇為代表的決策理論學派,核心理論是西蒙提出的決策理論。西蒙是20世紀科學界的一位奇特的通才,他學識淵博、興趣廣泛,研究工作涉及經濟學、政治學、管理學、社會學、心理學、運籌學、計算機科學、認知科學、人工智慧等廣大領域,並做出了創造性貢獻,在眾多的領域深刻地影響著我們這個時代,在國際上獲得了諸多特殊榮譽。

決策理論把系統理論、運籌學、計算機科學等綜合運用於管理決策問題,形成一門有關決策過程、準則、類型及方法的較完整的理論體系。決策一詞通常指從多種可能中作出選擇和決定。行政決策理論是用以指導和闡釋行政決策的理論依據。

代表性理論

行政決策理論的種類較多,不同學者闡述問題的角度也各不相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論包括以下幾種。

一、完全理性決策論

又稱客觀理性決策論。代表人物有邊沁、泰勒等。他們認為人是堅持尋求最大價值的經濟人。經濟人具有最大限度的理性,能為實現組織和個人目標而作出最優的選擇。

其在決策上的表現是:決策前能全盤考慮一切行動,以及這些行動所產生的影響;決策者根據自身的價值標準,選擇最大價值的行動為對策。這種理論只是假設人在完全理性下決策,而不是在實際決策中的狀態。

二、現實漸進決策論

代表人物布洛姆,他的理論的基點不是人的理性,而是人所面臨的現實,並對現實所作漸進的改變。認為決策者不可能擁有人類的全部智慧和有關決策的全部信息,決策的時間、費用又有限,故決策者只能採用應付局面的辦法,在有偏袒的相互調整中作出決策。該理論要求決策程序簡化,決策實用、可行並符合利益集團的要求,力求解決現實問題。這種理論強調現實和漸進改變,受到了行政決策者的重視。

三、非理性決策論

代表人物有弗洛伊德和帕累託等。該理論的基點既不是人的理性,也不是人所面臨的現實,而是人的情慾。他們認為人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受潛意識的支配,許多決策行為往往表現出不自覺、不理性的情慾,表現為決策者在處理問題時常常感情用事,從而作出不明智的安排。

四、當代決策理論

繼古典決策理論和行為決策理論之後,決策理論進一步發展為當代決策理論。核心內容是:決策貫穿於整個管理過程,決策程序就是整個管理過程。組織是由決策者及其下屬、同時組成的系統。整個決策過程包括以下步驟:

1.研究組織的內外環境;2.確定組織目標;3.設計達到該目標的可行性方案;4.比較和評估方案,確定擇優方案;5.實施方案;6.追蹤檢查和控制。

決策理論的主要觀點

決策理論是在系統理論的基礎上,吸收了行為科學、運籌學和計算機科學等研究成果而發展起來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國人西蒙,其代表作為《管理決策新科學》。西蒙因其在決策理論、決策應用等方面作出的開創性研究,而獲得197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決策理論的主要觀點:

一、決策是管理的核心

組織就是作為決策的個人所組成的系統。決策貫穿於管理的全過程,管理就是決策。決策是一個複雜的、循環往復的過程,組織的全部管理活動的中心就是決策。制訂計劃是決策;在兩個以上的備選方案中選一個,也是決策。組織的設計,決策權限的分配等,是組織上的決策問題;實際成績同計劃的比較,控制手段的選擇等,是控制上的決策問題。他們認為,要了解一個組織的結構和職能,就必須分析其成員的決策行為及其受組織的影響,以及研究影響人群行為的複雜的決策網狀結構;管理人員應該有效地利用各種形式的外部影響力來塑造員工的性格。

二、決策的過程

決策是一個複雜的過程,不是一蹦而就的,應該分成四個階段:

(1)收集情報階段。收集組織所處環境中有關經濟、技術、社會等方面的情報和組織內部的有關情報,加以分析,為擬訂和選擇計劃提供依據。

(2)擬訂計劃階段。以組織所需解決的問題為目標,依據第一階段所收集到的情報,擬訂出各種可能的備選方案。

(3)選定計劃階段。根據當時的情況和對未來發展的預測,從各個備選方案中選定一個。

(4)審查活動階段。對已進行的抉擇進行評價。需要強調的是,上述四個階段中的每一個階段本身都是一個複雜的決策過程,例如在第一階段,面對大量的情報,就要加以分析,決定取捨,其中就有決策。在第二階段,決策的性質更為明顯。所以絕不能認為只有第三階段才是決策,同時也不要忽略第四個階段,因為對抉擇的評價的完成才能最終斷定決策的正確與否,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決策過程。一旦選定方案,管理者就要對其承擔責任和一定的風險。

三、有限理性理論

在實際決策中,「有限理性」表現為:決策者無法尋找到全部備選方案,也無法完全預測全部備選方案的後果,還不具有一套明確的、完全一致的偏好體系,以使它能在多種多樣的決策環境中選擇最優的決策方案。西蒙的管理理論關注的焦點,正是人的社會行為的理性方面與非理性方面的界限,它是關於意識理性和有限理性的一種獨特理論——是關於那些因缺乏尋找最優的才智而轉向尋求滿意的人類行為的理論。

有關決策的合理性理論必須考慮人的基本生理限制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認知限制、動機限制及其相互影響的限制。因而所探討的應當是有限的理性,而不是全知全能的理性;應當是過程合理性,而不是本質合理性;所考慮的人類選擇機制應當是有限理性的適應機制,而不是完全理性的最優機制。決策者在決策之前沒有全部的備選方案和信息,而必須進行方案搜索和信息收集;決策者沒有一個能度量的效用函數,從而也不是對效用函數求極大化,而只有一個可調節的欲望水平,這個欲望水平受決策者的理論和經驗知識、搜索方案的難易、決策者的個性特徵(如固執)等因素調節,以此來決定方案的選定和搜索過程的結束,從而獲得問題的滿意解決。

    四、決策過程中的信息問題

     在決策過程中,西蒙等人特別強調信息聯繫的作用。在決策的每一個階段都有一個信息的收集、加工、傳遞和

反饋的過程。信息聯繫是一種雙向過程,是向上、向下並「水平地」貫徹於整個組織的。決策對信息的要求主要包括準確、及時、適用和經濟等信息傳遞途徑可分為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兩種:正式渠道包括等級線路(直線信息聯繫)和職能線路(水平或參謀信息聯繫),如通知、指示、會議傳達布置和各種交以及情報組織收集;非正式渠道的信息聯繫雖然是正式的信息聯繫的補充,但卻有其特殊的機能。事實上,決策時利用的情報大部分是由非正式信息聯繫傳遞的。在信息聯繫的個過程(包括信息的設計、傳遞和接收)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障礙因素。比如,決策專門化產生的錯誤和偏見,階層地位的差異造成的偽裝和歪曲,地理位置上的差距帶來的聯繫上的困難,對情報的偏向性產生的自我庇護,其他工作的壓力造成的推延等。為了克這些障礙因素,西蒙等人主張在組織中成立一個特別的「信息聯繫服務中心」,以收集、傳遞和貯存各種情報,而這主要應該藉助於計算機。

    五、決策的準則和標準

      傳統決策的「最優化」準則是一種超乎現實的理想境界,進而主張用「令人滿意的準則」去代替傳統的「最優化原則」。由於組織處於不斷變動的外界環境影響之下,收集到決策所需要的全部資料是困難的,而要列出所有可能的行動方案就更加困難,況且人的知識和能力也是有限的,所以在制定決策時,很難求得最佳方案,出於經濟方面的考慮,人們也往往不去追求「最佳」,而是選擇令人滿意的準則進行決策。具體地說,就是制定出一套令人滿意的標準,只要達到或超過了這個標準,就是可行方案。這種看法,揭示了決策作為環境與人的認識能力交互作用的複雜性。西蒙對古典決策理論的假設和前提進行了反思,提出了「有限理性」和「決策人」的基本命題,進而提出了經濟學領域的「滿意標準」和「有限理性標準」,得出了「滿意解」的結論,從而開創了決策研究的新領域。

    六、程序化決策與非程序化決策的劃分

      組織的全部活動分為兩類:一類是例行活動,另一類是非例行活動。根據這兩種活動的特點,決策區分為性質

相反的兩種形式:一種是程序化決策,即結構良好的決策;另一種是非程序化決策,即結構不良的決策。區分它們的主要依據是這兩種決策所採用的技術是不同的。制定常規性程序化決策的傳統方式由於運籌學和數據處理等新的數位技術的研製和廣泛應用而發生了革命;而制定非程序化決策的傳統方式,包括大量的人工判斷、洞察和直覺觀察,還未經歷過任何較大的革命但在某些基礎研究方面正在形成某種革命,如探索式解決問題、人類思維的模擬等。自動化方面的進步和人類決策方面的進步會把組織中人的部分和電子的部分結合起來構成一種先進的人一機系統。此外,決策理論還從決策性質的角度出發,劃分了確定型決策、風險型決策、非確定型決策。決策理論關於決策類型的劃分為研究決策技術和方法奠定了基礎。

七、決策與建立組織機構的聯繫

一個企業組織機構的設置必須同決策過程聯繫起來進行考察,所以他反對傳統管理理論提出的部門化原則;指出將一個組織劃分為各個單位,必須以所要作出的決策類型為依據,而評價一個機構的主要標準就是它對決策行為的影響。他們將一個組織分為三層機構:高層機構從事非程序化決策,包括組織的設計與再設計,確定組織目標和目的;中層機構一般從事程序化決策,如管理生產系統和分配系統日常工作,但也不排除從事非程序化決策;基層機構則直接從事程序化決策,如取得原料製造產品和儲存運輸等日常工作,至於實際生活中產生的問題應由哪一管理層制定決策,則要視問題的性質發生頻率及確定性程序來決定。決策過程中電子計算機技術等先進技術的運用並不會改變上述三層機構的劃分,而只會使之更加明確清楚。所以,未來的組織機構仍將是等級的,雖然其具體形態可能同現在的組織機構有重大差別。

一個組織中集權和分權的問題也不能脫離決策過程而孤立地在。有關整個組織的決策必須是集權的,鑑於個人的認識、情報來源、能力、知識、經驗等方面的限制,下級人員可能不如高層領導那樣能夠作出更適合於整個系統的決策。各級管理人員的決策要同他們的情報來源和職能相適應。同時,由於一個組織內決策過程本身的性質以及個人的認識能力的局限,在作出重大的新決策時,必須實行適當的分權,即由各個單位和各個等級的經理人員來參與決策,特別是在比較各種不同方案時更應如此。

此外,關於直線人員和參謀人員的關係問題,也應從決策過程的觀點來看。古典管理理論為了維護指揮的統一性,堅持只有直線指揮人員才有權作出決策,參謀人員不直接作出決策。但是,如果這一原則貫徹到底,可能在有些領域中能夠勝任的人不能作出決策,而由不能勝任的人來作出決策。為了解決這一矛盾,西蒙提出兩條建議:第一,「狹義的統一指揮」,即一個人可以接受來自幾個上級的命令,當這些命令發生衝突時,他只服從其中一個上級的命令;第二,「權力的分工」,即每一個單位在某特定的領域內具有全權,可以發出必須服從的命令。這兩條可以單獨使用或合併使用。

 

 

 

相關焦點

  • 行政決策理論的主要內容
    一個是美國學者赫伯特·A· 西蒙的「有限理性」決策理論,一個是美國著名政治學家、經濟學家、行政學家查爾斯·林德布洛姆的「漸進決策」理論。1.西蒙的「有限理性」行政決策理論美國的行政管理學家赫伯特·A· 西蒙是有限理性決策理淪的代表人物。
  • 《不確定性下的決策理論》短期課程(上)
    課程涵蓋了風險下的決策和不可計算的風險(模糊性),旨在讓同學們詳細了解決策理論中最重要的模型,如風險下的期望效用理論、主觀期望效用理論和模糊性下的最大最小化期望效用理論等。Hartmann老師著重講解了這些模型的公理化基礎,以及如何應用這些模型並進行經驗測試。
  • 決策樹理論及案例解析
    決策樹理論畫出決策樹的方法,通常包括三步:第一步,列出你想要實現的目標或者解決的問題(一般用正方形表示
  • 行為決策:理論和證據 I
    決策行為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研究:規範(normative, 人應該如何決策)和實證(positive, 人實際上如何決策)。在這組文章裡,我對決策理論做一個簡短和不完整的綜述,並把重心放在行為決策(behavioral decision-making,強調決策行為裡對古典經濟理性假設的偏離)裡的重要理論和證據上。
  • IP工具分享 | 如何做出好的決策——決策理論
    結果顯示,90%以上的答案都是一決策。 接下來,我們就來談談決策。但是,我們不討論"What"——什麼是好的決策,我們討論"How"--如何做出好的決策。就好像不討論什麼菜好吃,而討論做出好吃的菜的方法。為了幫助CEO提高決策質量,我與大家分享管理界關於如何做出好決策的三個主流研究。 第一,完全理性決策。
  • 碩博分享丨現代決策理論(Modern decision theory)
    現代決策理論強調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研究決策問題,的確是西蒙的重要貢獻,但並不等於說在西蒙等人之前沒有人從心理學的角度去研究決策問題。傳統的規範決策理論有兩個基本概念,一是效用,一是概率,而這兩個概念都與心理機制有關。因此,許多主張採用效用期望值作為決策準則的傳統決策論者,為了解釋其效用變化律的特點,往往也求助於心理學的研究。
  • 【從理論到實操】情景分析在戰略決策中的應用
    情景分析基礎理論主要是指能支持情景分析方法,使它具有科學性、合理性的理論,主要包括:情景的概念,包括內涵、特點、優劣勢分析基礎;情景類型學理論;情景思考理論(如心智模式、認知圖、系統思考)等。在對情景與情景分析的認知方面,出現有大量理論研究成果,Kahn 提出的有名關於情景的口號是「思考不可思考的」(Thinking aboutthe unthinkable)。
  • 決策與判斷:直覺與偏差—歸因理論
    歸因理論是關於人們如何進行「因果歸因」的心理學理論,也就是對行為和行為的結果產生的原因進行解釋。正如期望效用理論那樣,歸因理論被認為是決策中的規範性理論(關於個體如何行為的理想化理論);但與之不同的是,歸因理論同樣針對人們的日常生活行為提出了一個描述性模型。
  • ...個體管理心理學 之六、知覺與個體決策 & 七、激勵理論
    六、知覺與個體決策簡述決策研究的三種範式及其關係1.關於決策的研究,現在心理學界有三種範式:規範化範式、描述性範式和進化論範式。(1)規範化範式:是一種經濟學範式,旨在建立最優化的模型,規定個體為了獲得最佳結果「應該」.如何行動,即「完全理性」,其代表性決策模型為理性決策模型。
  • 【著作評介】第八期 杜玉琴《幾種模糊決策理論及其應用研究》
    本文基於模糊理論,提出了幾類新的模糊集,並將其與阿基米德算子和Power算子等相結合,提出了幾種不同的決策方法用於解決多屬性群決策問題,並給出具體的示例來驗證所提方法的實用性和可行性。開闢模糊理論應用的新場域——評《幾種模糊決策理論及其應用研究》在決策分析研究領域裡,傳統的決策選擇模型一般是以概率論與最優化理論為基礎,在建立模型的過程中只考慮了收益和風險具有隨機性,但社會環境、決策者的風險偏好和對信息的有限認知具有模糊性和不確定性。
  • 機器學習的統計方法 貝葉斯決策理論入門
    鑑於本文的目的是描述做出這些決策的統計方法,所以我只關注問題的第一部分:病人是否有腫瘤,是,還是否?貝葉斯定理在統計學和概率論領域,最著名的方程之一是貝葉斯定理(見下面的公式)。基本直覺是,給定某個特徵(即屬性)時,某個類或事件發生的概率是基於特徵值的可能性和有關該類或事件的任何先驗信息計算的。
  • 中大管院宋耘:掌握知識理論工具,培養經營決策能力
    工作期間,長期致力於中國企業能力變遷的理論與實證研究,近年來開始研究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能力建設與重構全球價值鏈的路徑,研究成果發表於《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學術研究》、《廣東財經大學學報》等國內管理類重要期刊。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廣東省哲學社科「十三五」規劃項目一般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一般項目、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眾多基金項目。
  • 商場中的「最大笨蛋理論」:做決策一定要杜絕投機心理
    與普通賭徒不同,作為經濟學家的凱恩斯在這一系列投機的生意中,除了賺取數目可觀的利潤之外,最大也是最有益的收穫是發現了「最大笨蛋理論」,也有人將其稱為「博傻理論」。意思是指在資本市場中(如股票、期貨市場),人們之所以完全不管某個東西的真實價值而願意花高價購買,是因為他們預期有一個更大的笨蛋會花更高的價格從他們那兒把東西買走。
  • 智能決策論壇系列解讀 | 深度強化學習理論和算法
    引言:2020年9月,由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主辦的首屆智能決策論壇成功舉辦,20餘位專家學者齊聚線上,圍繞智能決策相關研究和應用方向進行了精彩的學術報告與交流研討。其中深度強化學習理論和算法是本次論壇的熱點話題之一,吸引了許多學者的關注。
  • 2016監理工程師理論與法規:決策樹法
    一、適用範圍  1.決策樹分析法是適用於風險型決策分析的一種簡便易行的實用方法。  2.特點:用一種樹狀圖表示決策過程,通過事件出現的概率和損益期望值的計算比較,幫助決策者對行動方案作出抉擇。
  • #每天一道真題#——理性決策和漸進決策之間的區別
    (中央黨校2009年研)答:(1)理性決策理論完全理性決策是以亞當·斯密的古典經濟學理論為基礎,經邊沁、密爾等功利主義者發展,以及現代管理科學家的概括而形成的一種管理決策理論。理性決策的理論是建立在「經濟人」的假設基礎之上的,傳統的經濟理論認為「經濟人」知道全部可能的行動,知道哪種行動能得到最大的效果,知道從所有的可行行動中挑選最好的一種。受這種理論的影響,理性決策模式認為人在政治和行政決策的活動中也是可以非常理性的。這一決策模式的研究方法帶有明顯的傳統特徵。
  • (總結)決策的經典模型
    一、理性決策起源和發展1、起源:伯諾利提出聖彼得堡悖論,他堂弟提出邊際效用遞減理論來解釋,該理論為選擇行為理論奠定基礎,並導致期望效用理論的產生2、發展:最著名是馮諾依曼和摩根斯坦提出的期望效用理論,即在理性決策情況下,人們會如何表現自己的行為。           它描述的是理性人做出的理性行為,而不是描述實際行為。
  • ...重大項目「複雜製造環境下的協同控制與決策理論方法」項目啟動...
    2020年11月20日,由上海交通大學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李少遠教授主持的「新一代人工智慧」重大項目——「複雜製造環境下的協同控制與決策理論方法」啟動會暨實施方案論證會在上海交通大學召開。國家科技部高技術中心信息處副處長丁瑩和項目主管李建星出席會議。
  • 群體決策的困境:聰明人何以做出愚蠢決策|戴維·霍頓
    然而,在本章的大部分內容中,我們將檢視另一種舉世聞名的群體決策理論路徑:歐文·賈尼斯的「小集團思維」理論。正如我們將要發現的,這種路徑在諸多重要的方面同樣偏離理性行為者或經濟人路徑,並且突出個體決策者經常言行不一的事實——當他們成為一個更大群體的一分子時,並非直接遵循他們自身的意願行事。這裡的前提是,我們的行為在群體中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所以人們的行為就與他們基於自身意願行為時大大不同。
  • 《決策與判斷》:7個方法,幫你走出決策的誤區,做出正確決策
    我們的生活充滿了決策與判斷。一次次正確的決策,讓你的人生逐步走上巔峰;而只要有一次失敗的決策 ,就有可能讓你的人生跌入谷底。而失敗的決策,會讓有些人,就很難再鹹魚翻身了。那麼,如何做正確地做決策,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呢?如何判斷你做的每一個決定,正確與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