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策與判斷》:7個方法,幫你走出決策的誤區,做出正確決策

2020-12-12 第一管理學派

我們的生活充滿了決策與判斷。一次次正確的決策,讓你的人生逐步走上巔峰;而只要有一次失敗的決策 ,就有可能讓你的人生跌入谷底。而失敗的決策,會讓有些人,就很難再鹹魚翻身了。那麼,如何做正確地做決策,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呢?如何判斷你做的每一個決定,正確與否呢?

今天,第一管理學派要推薦給大家的是《決策與判斷》,作者是斯科特普勞斯。本書的對象是希望了解決策與判斷心理學的基礎知識的非專業人士。它著重是實驗結果而不是心理學理論,是出人意料的結論而不是猜想,是對研究的描述而不是數學公式。這本書是想要大家高興而且思考,同時也是為了傳播和普及心理學的知識。

本書的核心內容:

一、決策與判斷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

二、決策的誤區

三、避免決策失誤的7種方法

一、決策與判斷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

斯科特先生認為,不依賴於情境的決策是不存在的。

我們所做出的決策與判斷,都取決於我們看待和解釋這個世界的方式。心理學家通過研究,發現人們的決策與判斷受到以下幾項因素的影響:

1. 受到選擇性知覺的影響

1977年,兩位科學家在羅切斯大學酒精實驗室進行了一項實驗。實驗者讓一些男大學生, 喝一杯含有伏特加(酒),或是一杯湯尼水(飲料)。

二十分鐘後,等酒精充分溶入血液後,一個女助手便會進房間和男大學生進行交談。實驗結果證明:

認為自己喝了伏特加的同學,心率加快;

認為自己喝了湯尼水的同學,心率增加沒有這麼快。

也就是說,是否喝了含酒精的飲料對心跳速度沒有什麼大的影響。

真正影響他們心跳速率的是,是這些大學生們,他們是否相信自己含有酒精的飲料。這就是選擇性知覺影響的最著名的實驗之一。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些人,被誤診為癌症,從很健康的狀態,不到三個月,就會真的病死的原因。

其實,導致這個人死亡的原因,並不是癌症這種疾病(他本人沒有患癌),而是在於病人認為自己得了癌症。

2. 受到認知不協調的影響

我們先來普及一個理論,什麼叫做「認知不協調」。

認知不協調理論認為:當人們同時有兩種心理上不一致的想法時,他們就會處於認知不協調狀態。

人們為一件事情付出越多,他們就越認為這件事有價值,就越有壓力為這件事情繼續付出。這也可以解釋為,為什麼一個男孩明知一個女孩子不喜歡他,對他若即若離,但男孩付出越多,就會越陷越深,卻又不捨得放棄的原因。

心理學家們的研究表明,許多引發認知不協調的情境,一般都會是這兩種情況: 一種是決策前。在決策前的不協調,影響的是人們所做的決策;

一種是決策後。在決策後的不協調,是由已經做出的選擇引起。

比如,決策前不協調的例子:

當人們在兩個地段相近的小賣部買一瓶漱口水,剛開始一家小賣部,標價是0.25美元,當它漲價到0.39美元時,人們會認為這個價格漲得太快不合理;

而另一個小賣部,一開始就標價這種漱口水為0.39美元,人們反而認為,這個漱口水真的值得這個價格。

所以,標價高的小賣部,漱口水銷售得更多。

決策後不協調的例子,則常常在賭馬和選舉投票中發生。

相對於下注前的賭馬的人,下注後的馬民,更加強烈的相信他們下注的那匹馬,會獲得最終的勝利。

相對於投票前的選民,投票後的選民更傾向於相信他們所選的候選人就是最佳候選人,而且最有可能贏得選舉。

3. 受到記憶偏差的影響

人們常常誤認為,記憶是在過去發生的時候,就被存進人類的大腦中去了。而心理學家告訴我們,記憶是我們在提取它的時候才建立起來的。

英國有兩名心理學者,他們在劍橋心理學會的一次會議中,秘密記錄了當時的一次討論。二周後,這兩位心理學家聯繫那些參加過討論的人,請求他們回憶並寫下他們上次討論的內容。但他們將這些回答與會議記錄核對時,回答者省略了90%以上的內容。

因此,就算是那些最富有經驗的決策者,都很有可能存在記憶偏差。

所以,我們對於過於的記憶 ,是現在對於過去的想像和回憶。——這顯然,並不是十分的準確和靠譜。

這也就是在法庭上,雖然證人的供詞重要,但也要有實際的、實物的證據,才能算舉例。要不然,做偽證的成本,就太低了。

如何避免記憶偏差呢,對於重要的決策,做好錄音和詳細文字記錄,則是最好的辦法。

4. 受到情境依賴的影響

心理學家認為,一種刺激所產生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所處的情境。

也就是說,決策者並不是孤立地去感知和記憶某個事件,而是根據他們的過去經驗,以及事件發生時的情境,去理解和解釋新信息。

比如,在對比效應裡,一個1.80米多高的體育記者,在採訪籃球運動員,他顯得非常地矮。但當他採訪賽馬選手時,就顯得非常高。而但他站高大的賽馬旁邊、露天的體育場時,這位記者,看起來很正常。

所以說,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相同的事件,在不同的情境之下,有著不同的對比效應。在「初始效應」裡,則說明對於一個人的描述或印象,順序靠前的特徵,比順序靠後的特徵對人們印象形成的影響更大一些。

這也可以解釋為,如果我們先描述一個人的優點,那麼人們記住他的,就是他的優點。如果我們先講一個人的壞話,那麼 ,這個人給人的印象就極差。

而近因效應,是指在一些情況下,最後出現的信息會比最先出現的信息影響更大一些。這種模式叫做近因效應。

所以,導演在設計舞臺表演的時候,往往人設計一些人氣大明星,做為最後的壓軸出場。這種出場順序設計的邏輯,就是近因效應。因為,這樣對於整個舞臺演出效果的影響力是最大的。

而暈輪效應表明,對比效應、初始效應和近因效應都說明,當情境不同,或刺激出現的順序不同時,刺激的影響是不同的。

5. 受到問題的框架影響

問題和情境的情況類似,也會受到順序和設問的框架影響。不同的問題提問順序和設計框架,會得到不同的答案。

假如你面臨著以下選擇:

選擇A:100%的概率會失去50美元;

選擇B:25%的概率會失去200美元,75%的概率會什麼也不輸掉。你會選擇哪一個答案?80%的人會選擇答案B 。

當面臨損失時,很多人屬於風險偏好,願意冒更大的風險去承受更大的損失,而不願意失去明確的損失。

但如果大家仔細想想,如果情況真的是這樣,保險公司就沒有生意可做了。

保險行業的運營邏輯,就是人們願意承擔一定的損失(保險費),去避免更大的不確定的損失。

但問題如果變成,這個確定的50美元損失,會避免帶來200美元的損失時。人們的選擇,就發生了變化。65%的人,選擇了答案A。

此例,充分的說明了,如何設計問題,會影響人們選擇答案的決策。

在日常生活中,在影響我們的決策與判斷。那麼 ,如何讓我們決策與判斷更趨於理性,從而避免決策失誤呢?

二、決策的誤區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我們的決策中,有常見的三類誤區。

1. 是過度自信

很多人往往會對自己有著迷般的自信。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在二戰中,美國人的過度自信,讓日本人偷襲了珍珠港。 另一種常見的現象是,志在必得,卻一無所獲,這也是過度自信的另一例證。

如何避免或減少過度自信,需要我們停下來思考:這個看起來完美的決策,有可能是錯誤的嗎?它還有什麼不足之處?(就象查理芒格一樣,總是反過來想,總是反過來想);還可能出現什麼意外情況,和不一樣的結果?這種結果可控麼?

我們儘量考慮各種答案的可能性,來減少各種判斷上的偏差,從而避免過度自信。

2. 是自我實現的預言

1968年,兩個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發布了一項自我實現預言最著名的研究。

在這個研究中,小學教師得知,班裡有20%的孩子,在未來的學業中會獲得巨大的進步。果然 ,在8個月後的IQ測試中,這些孩子的成績,確實比其它孩子進步得快。

但實際上,這20%的學生,是隨機選出來的。

但由於提前獲得的暗示,讓教師對這些孩子給予了更多的讚揚和關注。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這些學生確實比其它孩子發展得好。

所以,好好利用自我實現預言的優點,可以讓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應該更多的讚美和關注他們,而不是批評。

而我們需要注意的自我實現的陷阱在於,如果你的孩子,根本沒有某些方面的特長和天賦

,你使勁誇他,逼他學,最後,他也未必成為你想要的樣子。

3. 是存在著七種常見的行為陷阱

1) 延期陷阱:是指當時的滿足與長期的後果相衝突。

例如:喝酒當時的快感,與第二天的宿醉;可拋棄產品的方便性與長期的環境汙染;體罰的短期效果與最終的糟糕結果。

2) 無知陷阱:就是人們對自己的行為的負面後果,開始時並沒有預見到。

3) 投入陷阱:當以前花費的時間、金錢或者其他資源,讓人們做出了他們本不會做出的選擇時,導致了投入陷阱的發生。

4) 惡化陷阱:在行為的成本與收益隨著時間而變化之外,還出現在當原先高回報的行為, 逐漸變是收益減少,甚至是變成了反向的懲罰。

典型的例子是海洛因,剛開始使用的快感到成癮,產生抗藥性後,需要更多的劑量才能夠滿足。剛開始的愉悅感,就變成了逃不掉的惡夢。

5) 集體陷阱:在集體陷阱中,對個人利益的追逐導致了對集體不利的後果。

典型的例子,是高峰期的上班交通以及節假日 高速公路的交通堵塞。如果有人不遵守交通規則,違規超車,佔道搶道,碰撞刮車,那麼大家就會遭殃。

相關焦點

  • 判斷與決策~如何避免偏差
    如何基於我們的情感、經驗、思想,在個人職業生涯中做出正確的判斷?如何更好的避免決策偏差,誤差和陷阱?在做任何重大判斷與決策之前,非常有必要停下來問自己一個關鍵的問題,我看待事物和處理事物的方式是否受到某種動機的影響?
  • 《決策的智慧》:領導人決策3大步驟,教你快速做一個正確的決策
    生活就是由一系列決策組成的。每天,我們都會面對海量信息的轟炸,並且不得不做出各種大大小小的選擇與決策。例如,找什麼工作?做哪類投資?採取何種治療方式?那麼,在這個「專家」雲集的時代,我們又該相信誰?如何確定這些信息的可靠性?如何避免做出讓自己後悔的錯誤決策?
  • 陳春花:理性決策的7個步驟
    訂閱「北大縱橫」,與千位諮詢師零距離===========================理性決策怎麼做?管理科學具備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兩種特徵,因此進行管理決策的時候,我們不能簡單依據數據,也就是科學的方式來判斷,也不能夠簡單地憑藉經驗來做判斷,對於重大的決策,我們必須考量諸多的條件和因素,才能夠做出決策,而這個過程我們稱之為理性決策的過程,我們必須力保所做出的選擇不能偏差太大。
  • 管理者理性決策的7個關鍵步驟
    其實很簡單,就是訓練自己掌握理性決策的步驟,一旦這些步驟成為你的思維習慣,你也就具有了理性決策的能力。 下圖展示了理性決策包含的7個步驟,下面我們一一來看。做理性判斷的時候,就是分析12億元和9億元之間的差距到底是什麼,圍繞這個差距來分析影響它的主要因素是什麼,有什麼限制,需要哪些資源。當把這些問題都識別清楚了,就可以做出一些合理的判斷。 所以有些時候,我不太建議請專家來做決策,雖然我自己也多數情況下被稱之為「專家」。
  • 陳春花:理性決策的7個關鍵步驟
    其實很簡單,就是訓練自己掌握理性決策的步驟,讓它變成你的思維習慣。在上周的文章「為什麼你做的決策無法執行到位」中我談到,判斷決策對錯與否,並不是看決策本身,而是看這個決策是否能夠獲得執行並取得結果。很多企業決策不到位,其根本性的錯誤是把決策和解決問題區分開來。如果要獲得決策結果,就必須保證執行決策的人從開始就參與決策。
  • 決策參考:3個關鍵因素,7個方法
    我們不必在每一次決策之前都要反覆思考推敲,因為大多數決策都是直接的,都將產生明確的結果和影響。但是,在風險足夠高、預期特別不確定的情況下,我們的自然決策過程雖然將把我們引向次優選擇的情況,但是,我們看似正確的決策不一定會產生渴望的好結果,做一些與直覺相反的思考會很有必要和價值。有三個因素會決定我們決策的結果:看待問題的方式、行為還有運氣。
  • KT決策法:管理者高效決策的法寶,讓你擺脫決策恐懼症的決策方法
    這一經典的決策工具已被翻譯成17種語言,並被世界各地許多國家的數千名員工和經理使用。KT決策方法通過對各個要素的排序和識別,可以提供無偏見的決策分析,優化最終的決策結果。作為一種結構化的決策方法,它對與決策相關的所有要素進行識別和排序;作為一種管理工具,其價值在於:能有效限制一切有意或無意誤導決策的偏見;作為一種通用的決策方法,它可以廣泛應用於市場、選址等各個領域。
  • IP工具分享 | 如何做出好的決策——決策理論
    研究人員曾經做過一次調查,他們向每位管理者提出三個問題:「你每天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你每天做什麼花時間最多?」「你在履職時感到最困難的是什麼?」結果顯示,90%以上的答案都是一決策。 接下來,我們就來談談決策。但是,我們不討論"What"——什麼是好的決策,我們討論"How"--如何做出好的決策。
  • 人生重要時刻該如何做最佳決策?4步教你快速進行正確判斷
    我們總是會問「要不要辭職」、「現在買不買房」、「是否離婚」等,選擇只在「是或否」,就會容易讓我們作出錯誤的決策。2,證實傾向。這是我們習慣對某種狀況做出判斷,希望這個決定是正確的,再找到支持我們判斷的信息去支持我們的想法,對消極情況完全抗拒。
  • 群體決策和判斷
    一般來說,群體做的決策和判斷要比一般的人做的好,判斷也比個體要準確,但是因為群體和個體在歸因和判斷時產生的偏差類似,而且個體之間決策水平有高有低
  • 如何利用「心口不一」做出正確決策?教你讀懂「態度攻略」
    假如兩位小朋友爭吵的時候,A媽媽的反應是這樣的:「你兒子教得真好,自己受了傷,還主動扶起我家兒子,真是個樂於助人的好孩子!」那麼,B媽媽的反應肯定是笑逐顏開,然後會說:「這是應該的,小孩子受點傷很正常,你家兒子也像個小男子漢,摔倒了也沒哭。」相比之下,第二種處理方式很「心口不一」,但卻實實在在地用更好的方式解決了問題,避免了一場罵戰和爭執。
  • Cell|決策判斷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那麼,置信度判斷所需要的神經生物學基礎需要具有什麼樣的特質呢?首先,神經活動需要反映置信度的計算,比如說能夠反映一個行為或者命題正確的統計概率。其次,神經活動應該在基於置信度的基礎上與最終的行為決定相關聯。但是神經活動與置信度再到引導行為的發生這兩個標準其實僅僅是基於計算的考慮,但是元認知能力的實現還需要別的因素。
  • 92思維模型:PrOACT決策模型一決策的藝術
    人生就是千萬個決策的集合,有些決策無關緊要,有些決策非常重要。人生的結果,基本上都是由重大決策所決定的。如果你在重大決策上僅僅停留在憑感覺憑經驗、不能夠理性思考,那麼你可能要為此付出慘痛的代價。決策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項基本的生活技能,只有掌握和熟練應用決策技術,才能在重要的問題上做出更優秀的決策。
  • 陳春花:獨斷式決策還是群體式決策?
    想要選對適合的決策方法、做出有效的決策,重點在於我們要知道決策有效的評估標準是什麼。今天我們結合幾種企業常見的決策場合,來聊一聊。在文章「理性決策的7個關鍵步驟」中,我詳細介紹了理性決策的7個步驟,目的是幫助大家認識到,一旦這些步驟成為你的思維習慣,你也就具有了理性決策的能力。
  • 你正踏入這些決策陷阱!- MBA中國網
    大多數情況下,常規都可以為我們的決策提供正確的依據,但有時情況並非如此。 舉例來說,我們判斷物體的遠近,一般都與清晰度有關係,物體看得越清楚,我們就知道它離我們越近。你是在收集信息做出正確合理的決策呢?還是只是在為自己的決定找「有利證據」? ▪ 徵求別人意見時,不要找那種「惟命是從」的下屬。如果你的顧問或諮詢師一一直都在說:「是,對。」那麼要趕緊換個人。
  • 厚基|西東談管理·個體決策vs群體決策?
    個人決策指的是機構的主要領導者依據自身的經驗、知識以及判斷力而做出的決策。個人決策有其合理性但也有其局限性,一般會用於日常工作中的程序化決策以及管理者職責內的決策。管理者在實施個人決策時,往往會陷入自身的局限性,這些局限性會成為有效決策的障礙。
  • 「愛迪生晚年慘敗」:面對複雜問題,做出正確決策的能力太重要
    哈嘍,大家好,我是阿胖,今天來與你聊聊如何對複雜的問題做出正確的決策。一、愛迪生晚年慘敗愛迪生大家都有了解,發明家、企業家,成功之後風光無限,但你知道嗎,哪怕是這樣風光的一個牛逼的人物,面對複雜問題時,沒有做出正確的決策,帶來的後果也是毀滅性的。
  • 六頂思考帽幫您系統化決策
    自己原來也經常使用這種方法,但每次總不是十分滿意。正好上周一個群裡也提到類似的問題,面對人生重大選擇,很多事需要堅持到底,很多事則需要放棄。盲目的堅持不如放棄,輕易的放棄不如堅持。堅持和放棄之間如何取捨?早上坐班車的時候,突然想到為啥不能用六頂思考帽來思考這個問題呢?可以在自己心中形成六個小人,然後根據不同思考方式進行分析,再做出決策。
  • 想要做出正確決策,你需要克服這六種常見障礙
    然而,做出戰略決策的人會把預算看作是一個錨。」為了克服錨的幹擾,霍沃斯建議你寫下你需要做的決定。然後,列出相關障礙和挑戰。在你了解了障礙所在之後,寫下你面臨的一系列選擇,以及每個選項的優缺點。他說,這個過程迫使你放慢速度,從不同的角度考慮問題,而不是被一個潛在的選項或信息所左右。
  • 華為是怎麼防止做出錯誤決策的?
    反映到現實中,我們都會在無意識中受到一系列認知偏差和邏輯謬誤的影響,進而做出一些並不正確的想法。而對企業管理者來說,每天都有大量需要決策的時刻,如何才能保證組織戰略計劃的正確性?今天的安逸讀書欄目,將與大家分享一本專門回答這個問題的書:《打勝仗的策略》(作者:Bryce G. Hoffman 出版社:湛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