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生活充滿了決策與判斷。一次次正確的決策,讓你的人生逐步走上巔峰;而只要有一次失敗的決策 ,就有可能讓你的人生跌入谷底。而失敗的決策,會讓有些人,就很難再鹹魚翻身了。那麼,如何做正確地做決策,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呢?如何判斷你做的每一個決定,正確與否呢?
今天,第一管理學派要推薦給大家的是《決策與判斷》,作者是斯科特普勞斯。本書的對象是希望了解決策與判斷心理學的基礎知識的非專業人士。它著重是實驗結果而不是心理學理論,是出人意料的結論而不是猜想,是對研究的描述而不是數學公式。這本書是想要大家高興而且思考,同時也是為了傳播和普及心理學的知識。
本書的核心內容:
一、決策與判斷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
二、決策的誤區
三、避免決策失誤的7種方法
一、決策與判斷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
斯科特先生認為,不依賴於情境的決策是不存在的。
我們所做出的決策與判斷,都取決於我們看待和解釋這個世界的方式。心理學家通過研究,發現人們的決策與判斷受到以下幾項因素的影響:
1. 受到選擇性知覺的影響
1977年,兩位科學家在羅切斯大學酒精實驗室進行了一項實驗。實驗者讓一些男大學生, 喝一杯含有伏特加(酒),或是一杯湯尼水(飲料)。
二十分鐘後,等酒精充分溶入血液後,一個女助手便會進房間和男大學生進行交談。實驗結果證明:
認為自己喝了伏特加的同學,心率加快;
認為自己喝了湯尼水的同學,心率增加沒有這麼快。
也就是說,是否喝了含酒精的飲料對心跳速度沒有什麼大的影響。
真正影響他們心跳速率的是,是這些大學生們,他們是否相信自己含有酒精的飲料。這就是選擇性知覺影響的最著名的實驗之一。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些人,被誤診為癌症,從很健康的狀態,不到三個月,就會真的病死的原因。
其實,導致這個人死亡的原因,並不是癌症這種疾病(他本人沒有患癌),而是在於病人認為自己得了癌症。
2. 受到認知不協調的影響
我們先來普及一個理論,什麼叫做「認知不協調」。
認知不協調理論認為:當人們同時有兩種心理上不一致的想法時,他們就會處於認知不協調狀態。
人們為一件事情付出越多,他們就越認為這件事有價值,就越有壓力為這件事情繼續付出。這也可以解釋為,為什麼一個男孩明知一個女孩子不喜歡他,對他若即若離,但男孩付出越多,就會越陷越深,卻又不捨得放棄的原因。
心理學家們的研究表明,許多引發認知不協調的情境,一般都會是這兩種情況: 一種是決策前。在決策前的不協調,影響的是人們所做的決策;
一種是決策後。在決策後的不協調,是由已經做出的選擇引起。
比如,決策前不協調的例子:
當人們在兩個地段相近的小賣部買一瓶漱口水,剛開始一家小賣部,標價是0.25美元,當它漲價到0.39美元時,人們會認為這個價格漲得太快不合理;
而另一個小賣部,一開始就標價這種漱口水為0.39美元,人們反而認為,這個漱口水真的值得這個價格。
所以,標價高的小賣部,漱口水銷售得更多。
決策後不協調的例子,則常常在賭馬和選舉投票中發生。
相對於下注前的賭馬的人,下注後的馬民,更加強烈的相信他們下注的那匹馬,會獲得最終的勝利。
相對於投票前的選民,投票後的選民更傾向於相信他們所選的候選人就是最佳候選人,而且最有可能贏得選舉。
3. 受到記憶偏差的影響
人們常常誤認為,記憶是在過去發生的時候,就被存進人類的大腦中去了。而心理學家告訴我們,記憶是我們在提取它的時候才建立起來的。
英國有兩名心理學者,他們在劍橋心理學會的一次會議中,秘密記錄了當時的一次討論。二周後,這兩位心理學家聯繫那些參加過討論的人,請求他們回憶並寫下他們上次討論的內容。但他們將這些回答與會議記錄核對時,回答者省略了90%以上的內容。
因此,就算是那些最富有經驗的決策者,都很有可能存在記憶偏差。
所以,我們對於過於的記憶 ,是現在對於過去的想像和回憶。——這顯然,並不是十分的準確和靠譜。
這也就是在法庭上,雖然證人的供詞重要,但也要有實際的、實物的證據,才能算舉例。要不然,做偽證的成本,就太低了。
如何避免記憶偏差呢,對於重要的決策,做好錄音和詳細文字記錄,則是最好的辦法。
4. 受到情境依賴的影響
心理學家認為,一種刺激所產生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所處的情境。
也就是說,決策者並不是孤立地去感知和記憶某個事件,而是根據他們的過去經驗,以及事件發生時的情境,去理解和解釋新信息。
比如,在對比效應裡,一個1.80米多高的體育記者,在採訪籃球運動員,他顯得非常地矮。但當他採訪賽馬選手時,就顯得非常高。而但他站高大的賽馬旁邊、露天的體育場時,這位記者,看起來很正常。
所以說,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相同的事件,在不同的情境之下,有著不同的對比效應。在「初始效應」裡,則說明對於一個人的描述或印象,順序靠前的特徵,比順序靠後的特徵對人們印象形成的影響更大一些。
這也可以解釋為,如果我們先描述一個人的優點,那麼人們記住他的,就是他的優點。如果我們先講一個人的壞話,那麼 ,這個人給人的印象就極差。
而近因效應,是指在一些情況下,最後出現的信息會比最先出現的信息影響更大一些。這種模式叫做近因效應。
所以,導演在設計舞臺表演的時候,往往人設計一些人氣大明星,做為最後的壓軸出場。這種出場順序設計的邏輯,就是近因效應。因為,這樣對於整個舞臺演出效果的影響力是最大的。
而暈輪效應表明,對比效應、初始效應和近因效應都說明,當情境不同,或刺激出現的順序不同時,刺激的影響是不同的。
5. 受到問題的框架影響
問題和情境的情況類似,也會受到順序和設問的框架影響。不同的問題提問順序和設計框架,會得到不同的答案。
假如你面臨著以下選擇:
選擇A:100%的概率會失去50美元;
選擇B:25%的概率會失去200美元,75%的概率會什麼也不輸掉。你會選擇哪一個答案?80%的人會選擇答案B 。
當面臨損失時,很多人屬於風險偏好,願意冒更大的風險去承受更大的損失,而不願意失去明確的損失。
但如果大家仔細想想,如果情況真的是這樣,保險公司就沒有生意可做了。
保險行業的運營邏輯,就是人們願意承擔一定的損失(保險費),去避免更大的不確定的損失。
但問題如果變成,這個確定的50美元損失,會避免帶來200美元的損失時。人們的選擇,就發生了變化。65%的人,選擇了答案A。
此例,充分的說明了,如何設計問題,會影響人們選擇答案的決策。
在日常生活中,在影響我們的決策與判斷。那麼 ,如何讓我們決策與判斷更趨於理性,從而避免決策失誤呢?
二、決策的誤區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我們的決策中,有常見的三類誤區。
1. 是過度自信
很多人往往會對自己有著迷般的自信。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在二戰中,美國人的過度自信,讓日本人偷襲了珍珠港。 另一種常見的現象是,志在必得,卻一無所獲,這也是過度自信的另一例證。
如何避免或減少過度自信,需要我們停下來思考:這個看起來完美的決策,有可能是錯誤的嗎?它還有什麼不足之處?(就象查理芒格一樣,總是反過來想,總是反過來想);還可能出現什麼意外情況,和不一樣的結果?這種結果可控麼?
我們儘量考慮各種答案的可能性,來減少各種判斷上的偏差,從而避免過度自信。
2. 是自我實現的預言
1968年,兩個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發布了一項自我實現預言最著名的研究。
在這個研究中,小學教師得知,班裡有20%的孩子,在未來的學業中會獲得巨大的進步。果然 ,在8個月後的IQ測試中,這些孩子的成績,確實比其它孩子進步得快。
但實際上,這20%的學生,是隨機選出來的。
但由於提前獲得的暗示,讓教師對這些孩子給予了更多的讚揚和關注。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這些學生確實比其它孩子發展得好。
所以,好好利用自我實現預言的優點,可以讓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應該更多的讚美和關注他們,而不是批評。
而我們需要注意的自我實現的陷阱在於,如果你的孩子,根本沒有某些方面的特長和天賦
,你使勁誇他,逼他學,最後,他也未必成為你想要的樣子。
3. 是存在著七種常見的行為陷阱
1) 延期陷阱:是指當時的滿足與長期的後果相衝突。
例如:喝酒當時的快感,與第二天的宿醉;可拋棄產品的方便性與長期的環境汙染;體罰的短期效果與最終的糟糕結果。
2) 無知陷阱:就是人們對自己的行為的負面後果,開始時並沒有預見到。
3) 投入陷阱:當以前花費的時間、金錢或者其他資源,讓人們做出了他們本不會做出的選擇時,導致了投入陷阱的發生。
4) 惡化陷阱:在行為的成本與收益隨著時間而變化之外,還出現在當原先高回報的行為, 逐漸變是收益減少,甚至是變成了反向的懲罰。
典型的例子是海洛因,剛開始使用的快感到成癮,產生抗藥性後,需要更多的劑量才能夠滿足。剛開始的愉悅感,就變成了逃不掉的惡夢。
5) 集體陷阱:在集體陷阱中,對個人利益的追逐導致了對集體不利的後果。
典型的例子,是高峰期的上班交通以及節假日 高速公路的交通堵塞。如果有人不遵守交通規則,違規超車,佔道搶道,碰撞刮車,那麼大家就會遭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