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工具分享 | 如何做出好的決策——決策理論

2021-02-23 品牌老梁

一切決策都是折中, 只是在當時情況下可選的最佳行動方案。

 

研究人員曾經做過一次調查,他們向每位管理者提出三個問題:「你每天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你每天做什麼花時間最多?」「你在履職時感到最困難的是什麼?」結果顯示,90%以上的答案都是一決策。

 

接下來,我們就來談談決策。但是,我們不討論"What"——什麼是好的決策,我們討論"How"--如何做出好的決策。就好像不討論什麼菜好吃,而討論做出好吃的菜的方法。

為了幫助CEO提高決策質量,我與大家分享管理界關於如何做出好決策的三個主流研究。

 第一,完全理性決策。

現在有4個項目可供選擇投資。項目A,投資40萬元,收益30萬元;項目B,投資50萬元,收益40萬元;項目C,投資35萬元,收益25萬元;項目D,投資40萬元,收益35萬元。假如手上有100萬元可以投,怎樣組合會獲得最大收益?

 

答案是:投項目B和項目D,總投資90萬元,收益75萬元。啊?這不是管理課嗎?怎麼好像開始講數學了?是的,完全理性決策,就是在信息完備情況下的決策,就是數學——一門叫作「運籌學」的數學。運籌學,是研究最優決策的學問。

不是每個CE0都學過運籌學,但至少要知道運籌學的存在。請記住下面五個運籌學工具,它們可能在你需要的時候,為你提供幫助。

 

1. 規劃論。研究給定任務,人、財、物等資源配置的最優決策。

2.網絡分析。研究最短路徑、最小連接、最小費用以及最優分派等問題的最優決策。

 

3.排隊論。研究機器排隊等待維修、船舶排隊等待裝卸、顧客排隊等待服務的最優決策。

 

4.存儲論。研究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庫存的最優決策。

 

5. 投入產出分析。研究有限資源在各部分配的最優決策。

 

第二,有限理性決策。

 

其實,在大多數情況下,信息不是完備的,人是有限理性的。著名管理大師林伯特.西蒙認為,完全理性的最優決策在現實世界中很少存在。

西蒙擁有9個博士學位,並因為研究決策理論,先後獲得心理學領城最高獎「心理學傑出貢獻獎」、計算機領城最高獎「圖靈獎」,以及諾貝爾經濟學獎。他說:當你無法獲得決策所需的所有信息時,不要追求「最優決策」,而要追求「滿意決策。

什麼叫滿意決策?他說:一切決策都是折中,只是在當時情況下可選的最佳行動方案。為了滿意,而不是最優,管理者的決策應該遵循以下原則:

 

1.定下最基本的滿意標準;

 

2.考察現有的可選方案;

 

3.如果有可選方案滿足最基本的滿意標準,不再尋找更優方案。打個比方,你面試了一個人,達到你的基本要求,就立刻通知他來上班,而不是想著可能有更好的人選;有收人滿意的商業模式,就立刻實施,而不是思著可能有收人更多的模式。

 

第三,博弈論。

 

如果不只你一個人在決策,你和對手的決策相互影響,那就更有意思了。這時你需要好好學習博奔論。

舉個例子,不要在旅遊景點買東西。旅遊景點的買賣,是一次性博弈。凡是一錘子買賣,賣家的最理性決策都是宰客。所以,從博弈論的眼光看,青島大蝦的宰客事件幾乎是必然的。

怎麼解決?不是重罰,而是把多個一次性博弈,通過用戶評價,合併成連續博弈,這樣賣家欺詐時會更加顧慮。這也是為什麼淘寶、大眾點評能火的原因。

決策是個高難度的技術活。關於決策有三個主流方法:第一,完全理性決策。 要了解五個運籌學工具:規劃論、網絡分析、排隊論、存儲論、投入產出分析。第二,有限理性決策。信息不是完備的,人是有限理性的,不應追求最優決策,而應追求滿意決策。第三,博弈論。當若干決策者的決策彼此影響時,博弈論就大放光彩了。

註:這個公眾號為個人號,旨在分享我日常見到的優秀的餐飲品牌包裝設計,非廣告盈利信息,如涉及版權問題,萬望海涵。

IP課程分享 | 先了解IP共性再談定位,定位是打造IP的第一步

IP案例分享 | 京東的「配送員」的相關與共鳴

IP工具分享 | 人生效率手冊

IP課程分享 | 如何打造成功的人設?

IP案例分享 | 農夫山泉的「搬運工」一一真實與認同感

喜歡就給老梁賞包煙錢

相關焦點

  • 如何在生活中做出更好的決策?
    不一樣的選擇造就了每個人不一樣的人生,那如何在生活中做出最優的決策呢?今天,身邊君想給你推薦幾本書,他們能夠科學、高效的指導你更好做出正確的選擇。正是我們做出的決策影響和規定了我們的職業發展和個人生活質量。遺憾的是幾乎沒有多少人學到決策技能的真髓,因此我們面臨選擇時遲疑不決甚至膽怯害怕,以致錯失良機。本書為你提供了一套非常直接易行的步驟和程序,幫助大家改進自己做決策的方法,從個人、家庭、事業各個方面,幫助你實現目標。
  • 決策理論
    其後巴納德在《行政領導的功能》一書中,認為行政決策是實現組織目標的重要戰略因素。在巴納德社會協作系統理論的基礎上,發展為以西蒙和馬奇為代表的決策理論學派,核心理論是西蒙提出的決策理論。西蒙是20世紀科學界的一位奇特的通才,他學識淵博、興趣廣泛,研究工作涉及經濟學、政治學、管理學、社會學、心理學、運籌學、計算機科學、認知科學、人工智慧等廣大領域,並做出了創造性貢獻,在眾多的領域深刻地影響著我們這個時代,在國際上獲得了諸多特殊榮譽。決策理論把系統理論、運籌學、計算機科學等綜合運用於管理決策問題,形成一門有關決策過程、準則、類型及方法的較完整的理論體系。
  • 碩博分享丨現代決策理論(Modern decision theory)
    至於概率方面,自從20世紀30年代F·P·拉姆齊提出可根據主觀概率做出決策以來,人們就開始關心研究形成主觀概率的心理機制。但所有這些方面的心理學研究具有三個特點:一是它的心理學依據都是早期的比較初步的東西;二是它的目的比較單純,只是為了證明傳統規範性決策的正確性;三是它所研究的心理機制十分狹隘,遠沒有說明和解釋現代決策行為中的複雜現象。
  • 行政決策理論的主要內容
    傳統的管理理論將組織活動分為高層決策、中層管理和基層業務,認為決策只是組織中高層管理的事,與下面的其他人員無關。但西蒙認為,決策不僅僅是高層管理的事,組織內的各個層級都要做出決策,組織就是由作為決策者的個人所組成的系統。因為組織的成員是否留在組織中,取決於組織提供給他的好處和他的付出的比較,當決定了留在組織中後,無論成員處於哪一個管理階層,都是要做出決策的。
  • 《決策與判斷》:7個方法,幫你走出決策的誤區,做出正確決策
    我們的生活充滿了決策與判斷。一次次正確的決策,讓你的人生逐步走上巔峰;而只要有一次失敗的決策 ,就有可能讓你的人生跌入谷底。而失敗的決策,會讓有些人,就很難再鹹魚翻身了。那麼,如何做正確地做決策,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呢?如何判斷你做的每一個決定,正確與否呢?
  • 八張圖,看懂數據分析如何驅動決策
    關注並將「人人都是產品經理」設為星標每天早 07 : 45 按時送達如今在這個大數據時代,數據對於企業的重要性越來越明顯,因此不少企業開始做數據驅動決策,讓業務裡的每個人都可以更精準的展開工作;本文作者分享了關於數據分析如何驅動決策的講解,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 中大管院宋耘:掌握知識理論工具,培養經營決策能力
    工作期間,長期致力於中國企業能力變遷的理論與實證研究,近年來開始研究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能力建設與重構全球價值鏈的路徑,研究成果發表於《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學術研究》、《廣東財經大學學報》等國內管理類重要期刊。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廣東省哲學社科「十三五」規劃項目一般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一般項目、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眾多基金項目。
  • 行為決策:理論和證據 I
    決策行為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研究:規範(normative, 人應該如何決策)和實證(positive, 人實際上如何決策)。在這組文章裡,我對決策理論做一個簡短和不完整的綜述,並把重心放在行為決策(behavioral decision-making,強調決策行為裡對古典經濟理性假設的偏離)裡的重要理論和證據上。
  • 如何利用「心口不一」做出正確決策?教你讀懂「態度攻略」
    而我們為了更好地工作如何做出正確的「心口不一」決策呢?以下我將會為大家一一說明。01、從「人格面具論」心理特徵分析我們為什麼會產生「心口不一」的行為人格面具理論本義是指使演員能在一齣劇中扮演某個特殊角色而戴的面具。瑞士心理學家榮格認為,集體無意識的內容主要是原型。原型有四種最為突出:阿尼瑪、阿尼姆斯、人格面具和陰影。
  • 【從理論到實操】情景分析在戰略決策中的應用
    在有風險的環境裡,如果只靠設想的「理想結果」來評判決策的好壞,很可能會忽視風險。所以做判斷時,要能夠充分考慮、理解這項策略背後的風險,這樣才稱得上是好的決策過程,好的過程才能提高好結果的出現概率。小結一下,在思考如何解決問題時,一定要考慮環境的不確定性。那麼情景分析的作用,我認為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任何企業如果想活著、進而變強大 ,必須要儘可能做到「知己、知彼、知環境」。
  • 獨斷式決策還是群體式決策?
    比如,很多人認為武斷的決策(獨斷式決策)是錯誤的,但在某些情況下,這種決策方式可能反而是最有效的。重點是,管理者需要知道決策有效的評估標準是什麼。在現實情境中,複雜和不可預測的環境讓決策難度不斷增大,加之危機帶來的時間壓力,要求管理者必須有能力快速作出反應。很多時候,決策對速度的要求比質量更高。如何快速決策,並保證決策有效?
  • 《不確定性下的決策理論》短期課程(上)
    課程涵蓋了風險下的決策和不可計算的風險(模糊性),旨在讓同學們詳細了解決策理論中最重要的模型,如風險下的期望效用理論、主觀期望效用理論和模糊性下的最大最小化期望效用理論等。Hartmann老師著重講解了這些模型的公理化基礎,以及如何應用這些模型並進行經驗測試。
  • 心理學、理性決策與認知模型
    傳統的經濟學假定人是理性的,人的決策都是理性的,以此推理演化出很多經濟理論。然而在心理學、社會學、腦科學等研究人的學科中,很多研究人員認為,人更偏向於是一種非理性的動物。我們如何才能提升自己理性決策的能力?有人問智者:「智慧從哪兒來?」智者答:」來自正確的判斷」。又追問:「正確的判斷從哪兒來?」智者又答:「經驗。」「經驗從哪裡來?」「來自錯誤的判斷。」
  • 群體決策的困境:聰明人何以做出愚蠢決策|戴維·霍頓
    高度的壓力——群體被一種引發其成員壓力的問題所挑戰,諸如迅速作出決策的需要。我們如何知道小集團思維何時出現呢?賈尼斯確認了八種症狀,這可以被看作是判斷的標準:一種堅不可摧的錯覺——群體過於樂觀主義,這慫恿了接受風險。集體的理性化——成員無視警告,未能重新考慮他們的核心假定。有關群體天生就具有道德的信念——成員相信他們動機的「道德公正」,因而對他們決策的倫理後果熟視無睹。
  • 陳春花:獨斷式決策還是群體式決策?
    想要選對適合的決策方法、做出有效的決策,重點在於我們要知道決策有效的評估標準是什麼。今天我們結合幾種企業常見的決策場合,來聊一聊。在文章「理性決策的7個關鍵步驟」中,我詳細介紹了理性決策的7個步驟,目的是幫助大家認識到,一旦這些步驟成為你的思維習慣,你也就具有了理性決策的能力。
  • 聶輝華:如何在不確定的環境中做出最優決策?
    我有一個疑問——我們怎麼在一個不確定的環境中做出最優決策?世界已經發生改變了,我們的決策規則也要改變,如果墨守成規,我們可能會犯很多錯誤。我們現在進入了一個非常時期,這個時期雖然在總的歷史上尺度並不長,但是它帶來的影響非常大。在這樣一個充滿風險的社會裡,很多人的偏好是不穩定的,可能會經常改變目標。
  • KT決策法:管理者高效決策的法寶,讓你擺脫決策恐懼症的決策方法
    今天第一桶金學派和大家聊一聊助力企業進行高效決策的法寶——KT決策法。這一經典的決策工具已被翻譯成17種語言,並被世界各地許多國家的數千名員工和經理使用。KT決策方法通過對各個要素的排序和識別,可以提供無偏見的決策分析,優化最終的決策結果。
  • 想要做出更好的決策,不論男女都得靠「直覺」
    儘管很多人說自己更偏向做出理性決策,但是人的腦子很容易就會被數據淹沒。在那項研究中,以來對現有信息進行分析的汽車買家最終僅在1/4的時間內對其購買決策表示滿意。與此同時,那些靠直覺購買的人在60%的時間內都是滿意的。這是因為僅靠薄片擷取這種小規模的數據樣本,我們的大腦就能做出很好的決策,哪怕是在缺乏大量信息的情況下。
  • 前奈飛Netflix副總裁,如何做出艱難決策的10個習慣
    當您成為領導者時,弄清楚如何做出艱難的決定是一個永遠值得回顧的話題。為了幫助您更快,更自信地做出這些決策,我總結了十年來我在人,產品和業務方面學到的10個決策習慣。星期一早上醒來時,我不得不做出選擇。正如她對我說的那樣:「您的決定永遠不會隨著時間而變好。」5.評估決策是高風險還是低風險大多數人都過分考慮決策。現實情況是,許多選擇都是低賭注,不應太費力。
  • 《決策的智慧》:領導人決策3大步驟,教你快速做一個正確的決策
    生活就是由一系列決策組成的。每天,我們都會面對海量信息的轟炸,並且不得不做出各種大大小小的選擇與決策。例如,找什麼工作?做哪類投資?採取何種治療方式?那麼,在這個「專家」雲集的時代,我們又該相信誰?如何確定這些信息的可靠性?如何避免做出讓自己後悔的錯誤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