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初中後,聽到學生最多的感慨就是自己上課都能聽懂,也做到認真聽講,並且能聽懂,課上內容自己也做了仔細地記錄,課後作業也能儘快做完,還額外給自己加了很多練習題。
可是這麼努力的結果,卻讓人心塞,每到考試或測驗,自己仍然很多題目不會做,其實不是難題怪題不會做,而是曾經做過的題,或者老師講過的題,自己仍然不會做,為什麼會這樣呢?顯然,這是由於學習方法不對造成的。
其實初中學習內容比小學時候的難度要大許多,學科科目也增加了不少,關鍵是老師講課方式會發生變化。所以如果不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還用小學時的老辦法去複習,自己不僅會很疲勞,但是卻很難取得滿意的學習效果。
那麼,進入初一的學生,面對新課程、新知識,自己應該怎麼轉換學習方法呢?關鍵在於這三點。
1、多看課本多努力學好基礎知識
這是多數初中生常犯的問題,也是非常不好的習慣,不注重基礎知識的學習,反而一味搞題海戰術,想通過刷題來理解知識,但由於基礎知識不紮實,就沒法對知識進行融會貫通和舉一反三。勢必就是一旦題型發生變化,就無法對應自己的知識體系,就會陷入束手無策的尷尬中。這樣的結果就是考試成績都不太理想,而自己也得不到成功經驗,越學越迷茫,產生學習的逃避和厭學情緒。
2、多看筆記多回顧老師課堂內容
其實同學們也要多反思自己的學習近況,除了上課認真聽講之外,其他時間有沒有進行課本知識的預習和複習,有沒有認真複習老師所講的內容,有沒有把自己的筆記好好揣摩,估計平日都沒有仔細看筆記,都把時間花在刷題上了。其實,做好這些工作是為了把自己的基礎知識打牢固。只有深入思考自己曾經學過的內容或做過的例題,這樣再配合做練習題才是有效果的。
3、多梳理學習目標,不高也不要過低
如果僅僅有學習目標還是不夠的,一定要配合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才能雙管齊下。有些學生把自己的學習目標變成了一句口號,這顯然是沒用的,只有制定和執行符合自己水平的學習目標才是真實有效的。這個目標既不能過高,也不能偏低,要能讓自己看到進步。
升入初一後,學生最緊要記住的一件事就是改變原來課本為輔、以做題為主的學習方法,利用好自己的課餘時間進行系統的複習和回顧,做好自己的查漏補缺,補足自己知識的漏洞,這才是好的學習習慣,也是適應初中學習的方法。
始終要有個正確的認知是在於基礎知識就好比房子中的地基,只有地基穩固,那麼才可以發展成高樓大廈,而反之自然就沒法再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了。認認真真讀好課本,這樣不管考試題型如何改變,也變不了本質核心內容,想得高分就不是難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