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道夫」伊恩參加上海國際電影電視節「莎翁影史」單元,接受早報專訪談對莎劇的理解
《指環王》中的甘道夫一角,是伊恩·麥克萊恩最為人熟知的角色之一。
本次上海國際電影電視節的「莎翁影史」單元,伊恩1995年參與編劇並主演的《理查三世》是參展影片之一。
最近一個星期,「甘道夫」伊恩·麥克萊恩的中國之行「實力刷屏」。在北京遊長城、逛頤和園、泡同志酒吧,拿著扇子拗pose,來上海則乾脆在相親角曬出自己「劍橋畢業,倫敦有房」鑽石王老五資歷,經電視報導後還居然真引來女觀眾報名。
當然,此行的真正目的是宣傳上海國際電影電視節和英國電影協會策劃的「莎翁影史」單元展映,8部橫亙電影史的莎劇改編經典影片將在電影節期間展映。其中也包括1995年伊恩親自參與編劇並主演的《理查三世》。
在媒體標題和網友們的微博微信轉發中,伊恩頂著的頭銜還是「甘道夫」和「萬磁王」,不過這次來到中國的伊恩,更願意人們視他為「理查三世」。
最喜歡自己演的莎劇
「8歲的時候,我跟著父親和姐姐一起去劇院,那是我第一次看莎士比亞的戲劇。」伊恩回溯起自己的戲劇人生。當他到了上學的年齡,就想盡辦法去參加演出。學校裡的業餘演出,更燃起他對戲劇的熱情。母親的去世也促使他在表演中宣洩自我。
「如果我信仰上帝的話,莎士比亞就是我的上帝。」當談到莎士比亞經久不衰的魅力時,他解釋說,「我們有七情六慾,會生氣嫉妒殘忍,在他的劇作中都表現得淋漓盡致。人是有共通性的。無論你是哪裡人,我們面臨的問題都有共同點,人性將所有國家種族聯繫在一起。」
作為莎士比亞文化傳播大使,伊恩在舞臺劇和銀幕上詮釋過無數莎劇版本:從1969年愛丁堡藝術節的《亨利五世》和《愛德華二世》中突破性的表演,到崔佛·納恩1976年頗受好評的電影《麥克白》中與朱迪·丹奇的精彩合作,以及2012年倫敦帕運會開幕式時他所演繹的《暴風雨》中的普洛斯彼羅……本屆上海國際電影電視節開幕式上,伊恩與焦晃同臺對飆莎劇經典臺詞,成就了本屆電影節的華彩時刻。
13日晚放映的《理查三世》中,麥克萊恩不僅出演理查三世,還親自執筆劇本改寫,故事的時代背景改換到1930年代的二戰戰場,臺詞依然做了原汁原味的保留。該片主演、編劇、服裝在當年獲得主流電影獎項提名,如奧斯卡獎、金球獎、英國學院獎等,更獲柏林電影節最佳導演殊榮。片中麥克萊恩演繹的理查既有奸邪又有優雅,堪稱莎翁影史上的表演巔峰之作。
在上海戲劇學院的「智慧課堂」上,伊恩讓觀眾現場點戲,觀眾每喊出一部莎劇的名字,伊恩便給出獨家解讀——「《冬天的童話》是關於嫉妒的最棒的戲劇。《奧賽羅》中的伊阿古是個陰險的騙子。」
對於「點戲」熱度最高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伊恩·麥克萊恩分享了一段有趣的經歷。「我也演過羅密歐,當時的我39歲。而角色中的羅密歐才16歲,朱麗葉才14歲。這部戲充滿了小年輕的愛情,但這種愛情其實後來我發現要上了一定年紀的人才能懂。」
對於年輕的莎劇接班人,伊恩表示,「最好的莎翁劇是400年前演出的第一場,最好的演員還未被發現,因為莎翁劇會永遠流傳下去,就永遠會有演員繼續演下去」。
「我演的是真正的巫師」
一面是一本正經地「代言」莎士比亞,一面是歡樂到有些「脫線」的超高水準賣萌,這些天麥克萊恩走到哪,哪裡就被他萌翻了。
在上海的演講中,伊恩機智地「調戲」學生,「如果你們不好好學習會發生什麼呢?」 起初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接住了這個梗——幾秒鐘後,全場都反應過來了,一番爆笑後齊聲喊出「You shall not pass」(《指環王》中甘道夫的名言),而伊恩則突然提高了音量,舉起雙手高聲咆哮了一句「You shall not pass!」引發全場尖叫。
在點戲環節,突然有人喊了一句「哈利·波特」,伊恩還萌萌地重複了一下:「啊?哈利·波特?」全場爆笑,畢竟將甘道夫和鄧布利多兩個白鬍子老爺爺搞混的人不在少數,結果伊恩順勢來了個「官方吐槽」,他強調,「我沒演過鄧布利多,我是一個真正的男巫!」
相親角的新聞刷爆朋友圈,他哈哈大笑,「如果有人來給我介紹我也會很高興。」不過,作為積極的同志群體「代言人」,伊恩怎麼可能老實相親呢?伊恩覺得相親這種中國特色的婚戀步驟很有趣,但遺憾的是「同性戀孩子的爹媽怎麼不幫他們張羅」。
「只看過一次《哈姆雷特》不能算看過這部劇」
東方早報:莎士比亞從古至今有太多的改編。從1950年代的勞倫斯·奧利弗,到1970年代的彼得·霍爾,再到波蘭斯基充滿暴力的《麥克白》,一直到2012年倫敦奧運期間推出的《空王冠》,每個版本都從不同的角度詮釋了莎劇的當代性。在這不同的改編風格中,您最喜歡哪一種詮釋方式?
伊恩·麥克萊恩:嗯,如果你問我最喜歡哪部改編的莎士比亞作品的舞臺劇,我當然是最喜歡我自己的。但是你剛剛提到了一系列改編莎士比亞的很成功的作品。改編莎士比亞舞臺劇,目的是「反映」,反映你作為一個觀眾、製片人、演員對他作品的理解。
莎士比亞不僅反映了整個17世紀的各方面問題,他也反映了現代生活。他反映17世紀的人們的生活態度,比如在那個時候關於性別的趨勢。莎士比亞非常著迷於刻畫男人和女人的重疊表現。在他的劇組中,所有戲劇的角色都是由小男孩或者男人扮演的,沒有女人。所以你可以看到他的作品裡面,女性角色經常女扮男裝,其實更準確地說是男人演員扮成了女人,再扮成男人。
他的作品就是關於性別的表現。在17世紀又有誰會想到這方面呢?但是這些在今天看來就很有意思,而這些莎士比亞就能反映出來。這就是為什麼他能和現代觀念相符合。而且在下一輪即將在倫敦演出的《李爾王》,就是由一個女演員蘭特·傑克遜扮演的。所以他的作品永遠都能緊跟潮流。 東方早報:關於忠於原著和體現「當代性」之間的關係您怎麼看?
伊恩·麥克萊恩:莎士比亞在當時寫那些戲劇是為了反映真實的生活。而演員、導演、製片人,還有舞臺和表演效果,都是要把自己對莎士比亞作品的理解和興趣帶到演出中,試著去理解莎士比亞想表達什麼。最後的結果是每個人的理解都會不一樣。有可能你一生只看過一次哈姆雷特,然後說「我已經看過哈姆雷特了」。這個說法是錯誤的。你讀莎士比亞永遠不可能夠的。
如何看待莎劇的改編
東方早報:您說過莎士比亞是英國人血液裡的東西,那怎麼看其他國家的人改編的莎士比亞呢?
伊恩·麥克萊恩:莎士比亞的作品是自由的,如果你想把它們搬下書本,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隨意發揮,我們不需要被這種事困擾。我看過一個最讓我激動的表演,也是我以前從沒見過的,他們用的是舞蹈和芭蕾的形式。魯道夫·紐瑞耶夫和瑪格·芳登把《羅密歐和朱麗葉》用舞蹈表演了出來。還有一個義大利版的《暴風雨》也非常精彩。每個人都想表達自己心中的莎士比亞。我經常對中國年輕演員說,回家去找個地方多讀點莎士比亞吧,不要讀中文版的,即使你會感到有點困難,也要讀英文版的,而且在每次讀的時候你都會得到自己的翻譯和理解,當有一個新的翻譯版本,你可以再次去體會一遍沉浸在莎士比亞的人文作品中那種興奮的感覺。
東方早報:那類似於像皇家莎士比亞劇團(Royal Shakespare Company )這樣標榜「正宗」的「出品方」,不管從劇作產品的角度,還是品牌宣傳的角度來看,您覺得他們做得怎樣?
伊恩·麥克萊恩:那是莎士比亞的家鄉。在那裡有一家公司,一直致力於出產莎士比亞的作品。當然莎士比亞不屬於皇家莎士比亞公司,但他們確實產出了很多精彩的莎士比亞作品。我在那兒演出了李爾王、羅密歐、麥克白……那是我一直居住到30歲的地方。現在它運作得很好。我喜歡他們一直堅持巡迴演出的觀念。我還知道他們最近來過中國。我在許多國外劇院演出過莎士比亞,但是……我從沒來中國演過(用帶哭腔的語氣)。所以這也是這次演出的一個樂趣。我昨天給學生講電影中的莎士比亞是現實主義的,但同時我也發現他們和我一樣對莎士比亞很感興趣,所以我覺得那次見面很棒。
「『甘道夫』是我做過最好的工作」
東方早報:常常能以配角身份搶走主角光環,您有什麼秘訣嗎?
伊恩·麥克萊恩:我可沒這麼想過。當你要演一個戲劇的時候,你作為你扮演的某個角色,你不是獨自一個人。就像現在我是在講莎士比亞,我是最重要的人嗎?不,我不是。當你們在一起工作的時候,你會給其他演員提建議,有時他們會接受,有時他們會拒絕,有時候別人也會給你一個好的建議。最終,我成功了,他們把我當作一個演技很好的演員。我不是靠自己一個人得到這些榮譽的。
東方早報:現在距離您告別「甘道夫」也兩年了,這個伴隨了您十多年的角色對您來說有什麼意義?
伊恩·麥克萊恩:我做過最好的一個工作就是扮演甘道夫。從體驗本身來說,是在紐西蘭拍攝的,它有著美麗的風土人情。那裡的人都崇尚自由,我在那裡感到非常安逸。那裡有著很多國際專家,有很多年輕人幫忙來操作這些新科技,有些人來自中國。 這個電影大家庭對我來說非常重要,我遇到了成千上萬的人還想看到我的更多電影。對我來說,有一個意外的獎賞,就是我遇到一些從沒見過的朋友,他們知道我是扮演甘道夫的那個人。這也是我生命中很精彩的一部分。
東方早報:您在上海「相親角」的照片非常火爆,您怎麼看待「相親」這個中國特色的婚戀方式?
伊恩·麥克萊恩:我去人民公園的時候,對這種事情挺好奇的,我看到那些父母真的在為他們子女做廣告,這在我看來可不常見。
不過我倒是沒看到有父母為他們的同性戀子女代表發言的,你知道,同性戀子女在發現他們自己不是異性戀的時候是很痛苦的。我作為一個未婚的同性戀者,儘管我在英國可以結婚,但我現在沒法這樣做。我希望在中國同性戀結婚可以儘快實現。